學佛與佛學

一個留言板
訪客

Re: 學佛與佛學

#7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訪客 寫: 週二 3月 29, 2022 9:52 am 於自善根,不能生信

成  語 自慚形穢
注  音 ㄗˋ ㄘㄢˊ ㄒㄧㄥˊ ㄏㄨㄟˋ
漢語拼音 zì cán xíng huì
釋  義 因容貌儀態不如別人而感覺羞愧。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後用「自慚形穢」泛指與人相比自愧不如。
典故說明 「自慚形穢」原作「覺我形穢」。史書上記載,晉代衛玠神采秀美俊逸,在當時是有名的美男子,凡是見過他的人,都以玉人來形容他,所以經常有人爭相目睹他的神采。在《世說新語.容止》中也記載了這麼一則事件:驃騎將軍王濟是衛玠的舅舅,容貌儀態雖然也長得俊美爽朗,但是和外甥衛玠相較之下就相形見絀,所以王濟經常不由的感嘆說:「珠玉在側,覺我形穢!」「自慚形穢」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本指容貌儀態不如人而覺羞愧,後來泛指與人相比自愧不如。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泛指與人相比自愧不如。
使用類別
用在「羞恥慚愧」的表述上。
例句
是我覺得自慚形穢,不敢邀你到我家來。
他那麼出色,我和他相比,真是自慚形穢。
妳不必自慚形穢,那些人也沒真正高明到哪裡去。
她就像顆璀璨的鑽石般,出色到令旁人會覺得自慚形穢。
在這種場合裡,他只好自慚形穢地躲在角落裡,哪還敢吭氣?
看到女主人那般架勢,令滿室風生,不由得產生了自慚形穢的念頭。
整屋子的人都衣著光鮮,回頭看到自己這一身,不自覺地自慚形穢起來。
辨  識
近義成語
自愧弗如、相形見絀
反義成語
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自命不凡、自高自大、顧盼自雄
不自信故
所依必他
每日頭條

因緣所生無有生,諸佛法身非是身《大方廣佛華嚴經》

#72

未閱讀文章 每日頭條 »

2021-12-16 由 悟光法師 發表于佛教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華嚴)

卷第十五 賢首品第十二之二

又放光明名無畏,此光照觸恐怖者,非人所持諸毒害,一切皆令疾除滅。

能於眾生施無畏,遇有惱害皆勸止,拯濟厄難孤窮者,以是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安隱,此光能照疾病者,令除一切諸苦痛,悉得正定三昧樂。

施以良藥救眾患,妙寶延命香塗體,酥油乳蜜充飲食,以是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見佛,此光覺悟將歿者,令隨憶念見如來,命終得生其淨國。

見有臨終勸念佛,又示尊像令瞻敬,俾於佛所深歸仰,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樂法,此光能覺一切眾,令於正法常欣樂,聽聞演說及書寫。

法欲盡時能演說,令求法者意充滿,於法愛樂勤修行,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妙音,此光開悟諸菩薩,能令三界所有聲,聞者皆是如來音。

以大音聲稱讚佛,及施鈴鐸諸音樂,普使世間聞佛音,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施甘露,此光開悟一切眾,令舍一切放逸行,具足修習諸功德。

說有為法非安隱,無量苦惱悉充遍,恆樂稱揚寂滅樂,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最勝,此光開悟一切眾,令於佛所普聽聞,戒定智慧增上法。

常樂稱揚一切佛,勝戒勝定殊勝慧,如是為求無上道,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寶嚴,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得寶藏無窮盡,以此供養諸如來。

以諸種種上妙寶,奉施於佛及佛塔,亦以惠施諸貧乏,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香嚴,此光能覺一切眾,令其聞者悅可意,決定當成佛功德。

人天妙香以塗地,供養一切最勝王,亦以造塔及佛像,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雜莊嚴,寶幢幡蓋無央數,焚香散華奏眾樂,城邑內外皆充滿。

本以微妙妓樂音,眾香妙華幢蓋等,種種莊嚴供養佛,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嚴潔,令地平坦猶如掌,莊嚴佛塔及其處,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雲,能起香雲雨香水,以水灑塔及庭院,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嚴具,令裸形者得上服,嚴身妙物而為施,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上味,能令飢者獲美食,種種珍饌而為施,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明名大財,令貧乏者獲寶藏,以無盡物施三寶,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眼清淨,能令盲者見眾色,以燈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耳清淨,能令聾者悉善聽,鼓樂娛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鼻清淨,昔未聞香皆得聞,以香施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舌清淨,能以美音稱讚佛,永除粗惡不善語,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身清淨,諸根缺者令具足,以身禮佛及佛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意清淨,令失心者得正念,修行三昧悉自在,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色清淨,令見難思諸佛色,以眾妙色莊嚴塔,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聲清淨,令知聲性本空寂,觀聲緣起如谷響,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香清淨,令諸臭穢悉香潔,香水洗塔菩提樹,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味清淨,能除一切味中毒,恆供佛僧及父母,是故得成此光明。

又放光名觸清淨,能令惡觸皆柔軟,戈鋋劍戟從空雨,皆令變作妙華鬘。

以昔曾於道路中,塗香散華布衣服,迎送如來令蹈上,是故今獲光如是。

又放光名法清淨,能令一切諸毛孔,悉演妙法不思議,眾生聽者咸欣悟。

因緣所生無有生,諸佛法身非是身,法性常住如虛空,以說其義光如是。

如是等比光明門,如恆河沙無限數,悉從大仙毛孔出,一一作業各差別。

如一毛孔所放光,無量無數如恆沙,一切毛孔悉亦然,此是大仙三昧力。

如其本行所得光,隨彼宿緣同行者,今放光明故如是,此是大仙智自在。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fo/5pbr5gl.html
訪客

Re: 學佛與佛學

#73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大開眼界
台壇MVP
Re: 「第六識是心法」是荒謬言論
文章 週五 3月 18, 2022 2:24 pm


《中阿含經 卷第七(30)》
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
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


《大乘入楞伽經》意從賴耶生。 識依末那起

前六識必須依末那識(有念)才能生起,
若六識是心法,卻不能主動發起,這還能稱為心法?
這種毫無邏輯的論調!竟然有人信

末那識能先發起念,這表示末那識才是心法


光念(電)效應?!
訪客

Re: 學佛與佛學

#74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訪客 寫: 週四 3月 31, 2022 8:17 am 大開眼界
台壇MVP
Re: 「第六識是心法」是荒謬言論
文章 週五 3月 18, 2022 2:24 pm


《中阿含經 卷第七(30)》
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
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


《大乘入楞伽經》意從賴耶生。 識依末那起

前六識必須依末那識(有念)才能生起,
若六識是心法,卻不能主動發起,這還能稱為心法?
這種毫無邏輯的論調!竟然有人信

末那識能先發起念,這表示末那識才是心法


光念(電)效應?!
念自心生意自念來
識是識別凡聖不同
訪客

Re: 學佛與佛學

#75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于凌波居士著

【九緣生識】緣為助成之義。謂明、空、根、境等九種緣,生眼、耳、鼻、舌、身等八種識。據《成唯識論》卷二至卷五載,九緣為:一、明緣,謂眼因明而見,無明則不能發於眼識,故明為眼識之緣。二、空緣,謂眼以空而能見,耳以空而能聞,無空則不能發眼、耳之識,故空為眼識與耳識之緣。三、根緣,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謂五識依五根而能見、能聞、能嗅、能嘗、能覺,若無五根,則五識無所依,故五根為五識之緣。四、境緣,境指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謂眼等五根雖具見、聞、嗅、嘗、覺等五識,若無色等五種塵境為對象,則五識無由生起。五、作意緣,作意為心所有法,有覺察之義。謂如眼初對色時,便能覺察,引領趣境,使第六識即起分別善惡之念;耳、鼻、舌、身識亦然。六、根本依緣,即第八阿賴耶識,第八識為諸識之根本,眼等六識依第八識相分而得生,第八識相分託眼等六識而得起,故根本依為六識及第八識之緣。七、染淨依緣,染淨依即第七末那識,一切染淨諸法皆依此識而轉。指眼、耳等六識,於色、聲等六塵境上,起諸煩惱惑業,則轉此煩惱染法歸於第八識而成有漏,若六識修諸道品白淨之業,則轉此道品淨法歸於第八識而成無漏,故稱為染淨依。但此第七識亦依第八識而能轉,第八識依第七識而隨緣,更互為依,遞相倚託,故染淨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八、分別依緣,分別即第六識,此識能分別善惡、有漏無漏、色心諸法;以眼等五根雖能取境,然皆依第六識而始有分別。是知五根境之好惡,由分別而生;第七識之染淨,由分別而知;第八識之相分,由分別而顯,故分別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九、種子緣,種子,即眼等八種識之種子。謂眼識依眼根種子而能見色,耳識依耳根種子而能聞聲,鼻識依鼻根種子而能聞香,舌識依舌根種子而能嚐味,身識依身根種子而能覺觸,意識依意根種子而能分別,第七識依染淨種子而能相續,第八識依含藏種子而能出生一切諸法,以諸識各依種子而生,故種子為眼根等諸識之緣。

簡單的說,九緣是空緣、明緣、根緣、境緣、作意緣、分別依緣、染淨依緣、根本依緣,種子依緣。眼識生起,要九緣俱足。耳識生起不需光明,只要八緣即可。鼻、舌、身三識生起,不要光明及空間(距離),只需要七緣。因為眼、耳二識是「離中取」,而耳、舌、身三識是「合中取境」。如《八識規矩頌》所稱︰「合三離二觀塵世」,即指此而言。
訪客

Re: 學佛與佛學

#76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訪客 寫: 週四 3月 31, 2022 9:45 am 唯識名詞白話新解 于凌波居士著

【九緣生識】緣為助成之義。謂明、空、根、境等九種緣,生眼、耳、鼻、舌、身等八種識。據《成唯識論》卷二至卷五載,九緣為:一、明緣,謂眼因明而見,無明則不能發於眼識,故明為眼識之緣。二、空緣,謂眼以空而能見,耳以空而能聞,無空則不能發眼、耳之識,故空為眼識與耳識之緣。三、根緣,根,指眼、耳、鼻、舌、身五根。謂五識依五根而能見、能聞、能嗅、能嘗、能覺,若無五根,則五識無所依,故五根為五識之緣。四、境緣,境指色、聲、香、味、觸五塵之境。謂眼等五根雖具見、聞、嗅、嘗、覺等五識,若無色等五種塵境為對象,則五識無由生起。五、作意緣,作意為心所有法,有覺察之義。謂如眼初對色時,便能覺察,引領趣境,使第六識即起分別善惡之念;耳、鼻、舌、身識亦然。六、根本依緣,即第八阿賴耶識,第八識為諸識之根本,眼等六識依第八識相分而得生,第八識相分託眼等六識而得起,故根本依為六識及第八識之緣。七、染淨依緣,染淨依即第七末那識,一切染淨諸法皆依此識而轉。指眼、耳等六識,於色、聲等六塵境上,起諸煩惱惑業,則轉此煩惱染法歸於第八識而成有漏,若六識修諸道品白淨之業,則轉此道品淨法歸於第八識而成無漏,故稱為染淨依。但此第七識亦依第八識而能轉,第八識依第七識而隨緣,更互為依,遞相倚託,故染淨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八、分別依緣,分別即第六識,此識能分別善惡、有漏無漏、色心諸法;以眼等五根雖能取境,然皆依第六識而始有分別。是知五根境之好惡,由分別而生;第七識之染淨,由分別而知;第八識之相分,由分別而顯,故分別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九、種子緣,種子,即眼等八種識之種子。謂眼識依眼根種子而能見色,耳識依耳根種子而能聞聲,鼻識依鼻根種子而能聞香,舌識依舌根種子而能嚐味,身識依身根種子而能覺觸,意識依意根種子而能分別,第七識依染淨種子而能相續,第八識依含藏種子而能出生一切諸法,以諸識各依種子而生,故種子為眼根等諸識之緣。

簡單的說,九緣是空緣、明緣、根緣、境緣、作意緣、分別依緣、染淨依緣、根本依緣,種子依緣。眼識生起,要九緣俱足。耳識生起不需光明,只要八緣即可。鼻、舌、身三識生起,不要光明及空間(距離),只需要七緣。因為眼、耳二識是「離中取」,而耳、舌、身三識是「合中取境」。如《八識規矩頌》所稱︰「合三離二觀塵世」,即指此而言。
真心全無唯境起心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訪客

Re: 學佛與佛學

#77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訪客 寫: 週四 3月 31, 2022 9:16 am
訪客 寫: 週四 3月 31, 2022 8:17 am 大開眼界
台壇MVP
Re: 「第六識是心法」是荒謬言論
文章 週五 3月 18, 2022 2:24 pm


《中阿含經 卷第七(30)》
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
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


《大乘入楞伽經》意從賴耶生。 識依末那起

前六識必須依末那識(有念)才能生起,
若六識是心法,卻不能主動發起,這還能稱為心法?
這種毫無邏輯的論調!竟然有人信

末那識能先發起念,這表示末那識才是心法


光念(電)效應?!
念自心生意自念來
識是識別凡聖不同
七、染淨依緣,染淨依即第七末那識,一切染淨諸法皆依此識而轉。指眼、耳等六識,於色、聲等六塵境上,起諸煩惱惑業,則轉此煩惱染法歸於第八識而成有漏(凡),若六識修諸道品白淨之業,則轉此道品淨法歸於第八識而成無漏,故稱為染淨依(聖)。但此第七識亦依第八識而能轉,第八識依第七識而隨緣,更互為依,遞相倚託,故染淨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
訪客

Re: 學佛與佛學

#78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訪客 寫: 週四 3月 31, 2022 10:00 am
訪客 寫: 週四 3月 31, 2022 9:16 am
訪客 寫: 週四 3月 31, 2022 8:17 am 大開眼界
台壇MVP
Re: 「第六識是心法」是荒謬言論
文章 週五 3月 18, 2022 2:24 pm


《中阿含經 卷第七(30)》
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眼識得生。
若內意處不壞者。外法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識得生。


《大乘入楞伽經》意從賴耶生。 識依末那起

前六識必須依末那識(有念)才能生起,
若六識是心法,卻不能主動發起,這還能稱為心法?
這種毫無邏輯的論調!竟然有人信

末那識能先發起念,這表示末那識才是心法


光念(電)效應?!
念自心生意自念來
識是識別凡聖不同
七、染淨依緣,染淨依即第七末那識,一切染淨諸法皆依此識而轉。指眼、耳等六識,於色、聲等六塵境上,起諸煩惱惑業,則轉此煩惱染法歸於第八識而成有漏(凡),若六識修諸道品白淨之業,則轉此道品淨法歸於第八識而成無漏,故稱為染淨依(聖)。但此第七識亦依第八識而能轉,第八識依第七識而隨緣,更互為依,遞相倚託,故染淨依為眼等八種識之緣。
凡所有相盡皆虛妄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訪客

Re: 學佛與佛學

#79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賢首品第十二之一

爾時,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善哉仁者應諦聽, 彼諸功德不可量,
 我今隨力說少分, 猶如大海一滴水。

 若有菩薩初發心, 誓求當證佛菩提,
 彼之功德無邊際, 不可稱量無與等。
 何況無量無邊劫, 具修地度諸功德,
 十方一切諸如來, 悉共稱揚不能盡。
 如是無邊大功德, 我今於中說少分,
 譬如鳥足所履空, 亦如大地一微塵。
 菩薩發意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
 於佛法僧生淨信, 以是而生廣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 富饒自樂大名稱,
 但為永滅眾生苦, 利益世間而發心。
 常欲利樂諸眾生, 莊嚴國土供養佛,
 受持正法修諸智, 證菩提故而發心。
 深心信解常清淨, 恭敬尊重一切佛,
 於法及僧亦如是, 至誠供養而發心。
 深信於佛及佛法, 亦信佛子所行道,
 及信無上大菩提, 菩薩以是初發心。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
 斷除疑網出愛流, 開示涅槃無上道。
 信無垢濁心清淨, 滅除憍慢恭敬本,
 亦為法藏第一財, 為清淨手受眾行。
 信能惠施心無吝, 信能歡喜入佛法,
 信能增長智功德, 信能必到如來地。
 信令諸根淨明利, 信力堅固無能壞,
 信能永滅煩惱本, 信能專向佛功德。
 信於境界無所著, 遠離諸難得無難,
 信能超出眾魔路, 示現無上解脫道。
 信為功德不壞種, 信能生長菩提樹,
 信能增益最勝智, 信能示現一切佛。
 是故依行說次第, 信樂最勝甚難得,
 譬如一切世間中, 而有隨意妙寶珠。
 若常信奉於諸佛, 則能持戒修學處;
 若常持戒修學處, 則能具足諸功德。
 戒能開發菩提本, 學是勤修功德地;
 於戒及學常順行, 一切如來所稱美。
 若常信奉於諸佛, 則能興集大供養;
 若能興集大供養, 彼人信佛不思議。
 若常信奉於尊法, 則聞佛法無厭足;
 若聞佛法無厭足, 彼人信法不思議。
 若常信奉清淨僧, 則得信心不退轉;
 若得信心不退轉, 彼人信力無能動。
 若得信力無能動, 則得諸根淨明利;
 若得諸根淨明利, 則能遠離惡知識。
 若能遠離惡知識, 則得親近善知識;
 若得親近善知識, 則能修集廣大善。
 若能修集廣大善, 彼人成就大因力;
 若人成就大因力, 則得殊勝決定解。
 若得殊勝決定解, 則為諸佛所護念;
 若為諸佛所護念, 則能發起菩提心。
 若能發起菩提心, 則能勤修佛功德;
 若能勤修佛功德, 則得生在如來家。
 若得生在如來家, 則善修行巧方便;
 若善修行巧方便, 則得信樂心清淨。
 若得信樂心清淨, 則得增上最勝心;
 若得增上最勝心, 則常修習波羅蜜。
 若常修習波羅蜜, 則能具足摩訶衍;
 若能具足摩訶衍, 則能如法供養佛。
 若能如法供養佛, 則能念佛心不動;

 若能念佛心不動, 則常覩見無量佛。
 若常覩見無量佛, 則見如來體常住;
 若見如來體常住, 則能知法永不滅。
 若能知法永不滅, 則得辯才無障礙;
 若得辯才無障礙, 則能開演無邊法。
 若能開演無邊法, 則能慈愍度眾生;
 若能慈愍度眾生, 則得堅固大悲心。
 若得堅固大悲心, 則能愛樂甚深法;
 若能愛樂甚深法, 則能捨離有為過。
 若能捨離有為過, 則離憍慢及放逸;
 若離憍慢及放逸, 則能兼利一切眾。
 若能兼利一切眾, 則處生死無疲厭;
 若處生死無疲厭, 則能勇健無能勝。
 若能勇健無能勝, 則能發起大神通;
 若能發起大神通, 則知一切眾生行。
 若知一切眾生行, 則能成就諸群生;
 若能成就諸群生, 則得善攝眾生智。
 若得善攝眾生智, 則能成就四攝法;
 若能成就四攝法, 則與眾生無限利。
 若與眾生無限利, 則具最勝智方便;
 若具最勝智方便, 則住勇猛無上道。
 若住勇猛無上道, 則能摧殄諸魔力;
 若能摧殄諸魔力, 則能超出四魔境。
 若能超出四魔境, 則得至於不退地;
 若得至於不退地, 則得無生深法忍。
 若得無生深法忍, 則為諸佛所授記;
 若為諸佛所授記, 則一切佛現其前。
 若一切佛現其前, 則了神通深密用;
 若了神通深密用, 則為諸佛所憶念。
 若為諸佛所憶念, 則以佛德自莊嚴;
 若以佛德自莊嚴, 則獲妙福端嚴身。
 若獲妙福端嚴身, 則身晃耀如金山;
 若身晃耀如金山, 則相莊嚴三十二。
 若相莊嚴三十二, 則具隨好為嚴飾;
 若具隨好為嚴飾, 則身光明無限量。
 若身光明無限量, 則不思議光莊嚴;
 若不思議光莊嚴, 其光則出諸蓮華。
 其光若出諸蓮華, 則無量佛坐華上;
 示現十方靡不遍, 悉能調伏諸眾生。
 若能如是調眾生, 則現無量神通力。
 若現無量神通力, 則住不可思議土,
 演說不可思議法, 令不思議眾歡喜。
 若說不可思議法, 令不思議眾歡喜,
 則以智慧辯才力, 隨眾生心而化誘。
 若以智慧辯才力, 隨眾生心而化誘,
 則以智慧為先導, 身語意業恒無失。
 若以智慧為先導, 身語意業恒無失,
 則其願力得自在, 普隨諸趣而現身。
 若其願力得自在, 普隨諸趣而現身,
 則能為眾說法時, 音聲隨類難思議。
 若能為眾說法時, 音聲隨類難思議,
 則於一切眾生心, 一念悉知無有餘。
 若於一切眾生心, 一念悉知無有餘,
 則知煩惱無所起, 永不沒溺於生死。
 若知煩惱無所起, 永不沒溺於生死,
 則獲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現世間。
 若獲功德法性身, 以法威力現世間,
 則獲十地十自在, 修行諸度勝解脫。
 若獲十地十自在, 修行諸度勝解脫,
 則獲灌頂大神通, 住於最勝諸三昧。
 若獲灌頂大神通, 住於最勝諸三昧,
 則於十方諸佛所, 應受灌頂而昇位。
 若於十方諸佛所, 應受灌頂而昇位,
 則蒙十方一切佛, 手以甘露灌其頂。
 若蒙十方一切佛, 手以甘露灌其頂,
 則身充遍如虛空, 安住不動滿十方。
 若身充遍如虛空, 安住不動滿十方,
 則彼所行無與等, 諸天世人莫能知。
 菩薩勤修大悲行, 願度一切無不果,
 見聞聽受若供養, 靡不皆令獲安樂。
 彼諸大士威神力, 法眼常全無缺減,
 十善妙行等諸道, 無上勝寶皆令現。
 譬如大海金剛聚, 以彼威力生眾寶,
 無減無增亦無盡, 菩薩功德聚亦然。
 或有剎土無有佛, 於彼示現成正覺,
 或有國土不知法, 於彼為說妙法藏。
 無有分別無功用, 於一念頃遍十方,
 如月光影靡不周, 無量方便化群生。
 於彼十方世界中, 念念示現成佛道,
 轉正法輪入寂滅, 乃至舍利廣分布。
 或現聲聞獨覺道, 或現成佛普莊嚴,
 如是開闡三乘教, 廣度眾生無量劫。
 或現童男童女形, 天龍及以阿脩羅,
 乃至摩睺羅伽等, 隨其所樂悉令見。
 眾生形相各不同, 行業音聲亦無量,
 如是一切皆能現, 海印三昧威神力。
 嚴淨不可思議剎, 供養一切諸如來,
 放大光明無有邊, 度脫眾生亦無限。
 智慧自在不思議, 說法言辭無有礙,
 施戒忍進及禪定, 智慧方便神通等。
 如是一切皆自在, 以佛華嚴三昧力,
 一微塵中入三昧, 成就一切微塵定,
 而彼微塵亦不增, 於一普現難思剎。
 彼一塵內眾多剎, 或有有佛或無佛,
 或有雜染或清淨, 或有廣大或狹小,
 或復有成或有壞, 或有正住或傍住,
 或如曠野熱時焰, 或如天上因陀網。
 如一塵中所示現, 一切微塵悉亦然。
 此大名稱諸聖人, 三昧解脫神通力,
 若欲供養一切佛, 入于三昧起神變,
 能以一手遍三千, 普供一切諸如來。
 十方所有勝妙華, 塗香末香無價寶,
 如是皆從手中出, 供養道樹諸最勝。
 無價寶衣雜妙香, 寶幢幡蓋皆嚴好,
 真金為華寶為帳, 莫不皆從掌中雨。
 十方所有諸妙物, 應可奉獻無上尊,
 掌中悉雨無不備, 菩提樹前持供佛。
 十方一切諸妓樂, 鐘鼓琴瑟非一類,
 悉奏和雅妙音聲, 靡不從於掌中出。
 十方所有諸讚頌, 稱歎如來實功德,
 如是種種妙言辭, 皆從掌內而開演。
 菩薩右手放淨光, 光中香水從空雨,
 普灑十方諸佛土, 供養一切照世燈。
 又放光明妙莊嚴, 出生無量寶蓮華,
 其華色相皆殊妙, 以此供養於諸佛。
 又放光明華莊嚴, 種種妙華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香莊嚴, 種種妙香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末香嚴, 種種末香聚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衣莊嚴, 種種名衣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寶莊嚴, 種種妙寶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蓮莊嚴, 種種蓮華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瓔莊嚴, 種種妙瓔集為帳,
 普散十方諸國土, 供養一切大德尊。
 又放光明幢莊嚴, 其幢絢煥備眾色,
 種種無量皆殊好, 以此莊嚴諸佛土。
 種種雜寶莊嚴蓋, 眾妙繒幡共垂飾,
 摩尼寶鐸演佛音, 執持供養諸如來。
 手出供具難思議, 如是供養一導師,
 一切佛所皆如是, 大士三昧神通力。
 菩薩住在三昧中, 種種自在攝眾生,
 悉以所行功德法, 無量方便而開誘。
 或以供養如來門, 或以難思布施門,
 或以頭陀持戒門, 或以不動堪忍門。
 或以苦行精進門, 或以寂靜禪定門,
 或以決了智慧門, 或以所行方便門。
 或以梵住神通門, 或以四攝利益門,
 或以福智莊嚴門, 或以因緣解脫門。
 或以根力正道門, 或以聲聞解脫門,
 或以獨覺清淨門, 或以大乘自在門。
 或以無常眾苦門, 或以無我壽者門,
 或以不淨離欲門, 或以滅盡三昧門。
 隨諸眾生病不同, 悉以法藥而對治;
 隨諸眾生心所樂, 悉以方便而滿足;
 隨諸眾生行差別, 悉以善巧而成就。
 如是三昧神通相, 一切天人莫能測。
 有妙三昧名隨樂, 菩薩住此普觀察,
 隨宜示現度眾生, 悉使歡心從法化。
 劫中饑饉災難時, 悉與世間諸樂具,
 隨其所欲皆令滿, 普為眾生作饒益。
 或以飲食上好味, 寶衣嚴具眾妙物,
 乃至王位皆能捨, 令好施者悉從化。
 或以相好莊嚴身, 上妙衣服寶瓔珞,
 華鬘為飾香塗體, 威儀具足度眾生。
 一切世間所好尚, 色相顏容及衣服,
 隨應普現愜其心, 𢔌樂色者皆從道。
 迦陵頻伽美妙音, 俱枳羅等妙音聲,
 種種梵音皆具足, 隨其心樂為說法。
 八萬四千諸法門, 諸佛以此度眾生,
 彼亦如其差別法, 隨世所宜而化度。
 眾生苦樂利衰等, 一切世間所作法,
 悉能應現同其事, 以此普度諸眾生。
 一切世間眾苦患, 深廣無涯如大海,
 與彼同事悉能忍, 令其利益得安樂。
 若有不識出離法, 不求解脫離諠憒,
 菩薩為現捨國財, 常樂出家心寂靜。
 家是貪愛繫縛所, 欲使眾生悉免離,
 故示出家得解脫, 於諸欲樂無所受。
 菩薩示行十種行, 亦行一切大人法,
 諸仙行等悉無餘, 為欲利益眾生故。
 若有眾生壽無量, 煩惱微細樂具足,
 菩薩於中得自在, 示受老病死眾患。
 或有貪欲瞋恚癡, 煩惱猛火常熾然,
 菩薩為現老病死, 令彼眾生悉調伏。
 如來十力無所畏, 及以十八不共法,
 所有無量諸功德, 悉以示現度眾生。
 記心教誡及神足, 悉是如來自在用,
 彼諸大士皆示現, 能使眾生盡調伏。
 菩薩種種方便門, 隨順世法度眾生,
 譬如蓮華不著水, 如是在世令深信。
 雅思淵才文中王, 歌舞談說眾所欣,
 一切世間眾技術, 譬如幻師無不現。
 或為長者邑中主, 或為賈客商人導,
 或為國王及大臣, 或作良醫善眾論。
 或於曠野作大樹, 或為良藥眾寶藏,
 或作寶珠隨所求, 或以正道示眾生。
 若見世界始成立, 眾生未有資身具,
 是時菩薩為工匠, 為之示現種種業。
 不作逼惱眾生物, 但說利益世間事,
 呪術藥草等眾論, 如是所有皆能說。
 一切仙人殊勝行, 人天等類同信仰,
 如是難行苦行法, 菩薩隨應悉能作。
 或作外道出家人, 或在山林自勤苦,
 或露形體無衣服, 而於彼眾作師長。
 或現邪命種種行, 習行非法以為勝,
 或現梵志諸威儀, 於彼眾中為上首。
 或受五熱隨日轉, 或持牛狗及鹿戒,
 或著壞衣奉事火, 為化是等作導師。
 或有示謁諸天廟, 或復示入恒河水,
 食根果等悉示行, 於彼常思已勝法。
 或現蹲踞或翹足, 或臥草棘及灰上,
 或復臥杵求出離, 而於彼眾作師首。
 如是等類諸外道, 觀其意解與同事,
 所示苦行世靡堪, 令彼見已皆調伏。
 眾生迷惑稟邪教, 住於惡見受眾苦,

 為其方便說妙法, 悉令得解真實諦。
 或邊呪語說四諦, 或善密語說四諦,
 或人直語說四諦, 或天密語說四諦,
 分別文字說四諦, 決定義理說四諦,
 善破於他說四諦, 非外所動說四諦,
 或八部語說四諦, 或一切語說四諦,
 隨彼所解語言音, 為說四諦令解脫。
 所有一切諸佛法, 皆如是說無不盡,
 知語境界不思議, 是名說法三昧力。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
訪客

Re: 學佛與佛學

#80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訪客

Re: 學佛與佛學 山河大地干卿底事

#8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新老怪
善知識
Re: 公案很難懂
引言
文章 週四 3月 31, 2022 10:58 am

所以佛家的心,不懂得的人 以為是唯心主義,心生種種法生,一切惟心造,不知道佛家所說的心 是包含心,包含物。
這個大傢伙要記住:佛家所說的心 不只是精神的,不只是思想的,是包含物質的。
這一個身心啊,都是菩提妙明的圓心,這一個心啊,它的精啊,它是周遍圓滿的。
包括心也包括物,因為包括心也包括物,它才能含裹十方。
於是我們這才知道,心也好,物也好,沒有一個不是它,好的是它,壞的也是它,成佛的是它,下地獄的也是它。
我們才知道: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青青翠竹具是法身。
這時候你看到了,這種非常鮮豔的 非常美的黃花 原來就是般若,這個青青的碧竹 就是真如。
因為什麼?天底下沒有一個東西不是它。
回頂端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