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名是一非一 )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直須了「緣起性空」) 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直須了 「中道實相」)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直須了「諸法實相常住不動」)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直須知「法無量、義無量」)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直須了「無明實性即佛性」)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直須了「五遍行」)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由者跟隨.順從不由前塵所起知見
不由前塵.即不隨前塵....
一隨即成背覺合塵?.立知?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你有所不知,
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在楞嚴經中,是指
【《楞嚴經》觀音耳根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
這一段是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而另一段關於此根初解,先得人空,後得法空,最後得空空,也是漸除法門。
而另一段的除五十陰魔,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是共有五十層次第的漸除法門。
而關於理則頓悟,乘悟併銷。
【《楞嚴經》
佛言:「六解一亡亦復如是。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睛,則有狂花於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花相。」
.......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此阿毘達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
這是頓悟法門,一彈指即超無學
至於南傳阿羅漢的慧解脫與心解脫,其實也是一樣的。
一種是慧解脫,是頓悟的法門。
而另一種心解脫,分為四果,也是漸修漸除的法門。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世尊畢竟是千萬億之一.世間少有理則頓悟,事須漸除
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四聖諦.十二因緣.六度.一佛乘
吾等凡夫
有理入.有行入
理入者的確需要依理以事行證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雖得六銷,亦須一亡。
如同我們翻掌作拳,收拳作掌又或成刀狀:乃至伸出任何一手指之相狀~~於本體仍是不離我們手臂而來變化的。
如果說六根是六個,那麼六根彼此就不能相互連繋。
舉個例子 →
每當我們自己的師父給自己宣揚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時,我們自己的六根之中是用哪一根來〈領受〉?
我們會說是用「耳根」。但是!當你的耳朵聽到佛法,就應該是它自己聽到,不關自己的身和口。但為什麼我們在聽自己師父在傳授自己微妙法門時,仍不時地用口來問法義,身體又生起恭敬來承受法的熏陶呢 ?能這樣彼此密切互通無礙,顯然是六根都彼此關連的。
是故,
不是一個而是六個,也不是六個而是一個 !
故楞嚴經云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佛說
如來藏性如虛空,又如安上種種〈器皿〉就如同「眼耳鼻舌身意」。「 元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但是說它一也不行,說它六也不可。根本一個也沒有,才是元一精明,才是如來藏性。為何 ?又仍是落在〈識〉之中 !!!「本來」即是〈圓湛〉之性,無形無相,說一說六又落於妄想 !
至於說
「理則頓悟,事須漸除」
人如沒有漸修之累積,何來頓成?!
就如得知自己的小孩智力測驗160,但家長不從小栽培他!他本身也不努力!也沒用!!我們說是吧 ?!
更何况 !!尚須「保任」哩 !
如更進入~~~
在〈受陰區宇〉之中 →
「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一關仍有無數關卡來待破 !!
再舉個例子,阿羅漢雖斷了煩惱,但仍有「習氣」(餘習)存在 !!
而佛,則皆盡除 !
就如阿羅漢尊者 - -
《 畢陵伽婆蹉尊者與河神 》之間的典故
犀牛朋友你能同意嗎 ?
( 軟體之美朋友,您指哪個主題(爭議為何)呢 ?)
如同我們翻掌作拳,收拳作掌又或成刀狀:乃至伸出任何一手指之相狀~~於本體仍是不離我們手臂而來變化的。
如果說六根是六個,那麼六根彼此就不能相互連繋。
舉個例子 →
每當我們自己的師父給自己宣揚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時,我們自己的六根之中是用哪一根來〈領受〉?
我們會說是用「耳根」。但是!當你的耳朵聽到佛法,就應該是它自己聽到,不關自己的身和口。但為什麼我們在聽自己師父在傳授自己微妙法門時,仍不時地用口來問法義,身體又生起恭敬來承受法的熏陶呢 ?能這樣彼此密切互通無礙,顯然是六根都彼此關連的。
是故,
不是一個而是六個,也不是六個而是一個 !
故楞嚴經云
「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佛說
如來藏性如虛空,又如安上種種〈器皿〉就如同「眼耳鼻舌身意」。「 元是一精明」,分為六和合。但是說它一也不行,說它六也不可。根本一個也沒有,才是元一精明,才是如來藏性。為何 ?又仍是落在〈識〉之中 !!!「本來」即是〈圓湛〉之性,無形無相,說一說六又落於妄想 !
至於說
「理則頓悟,事須漸除」
人如沒有漸修之累積,何來頓成?!
就如得知自己的小孩智力測驗160,但家長不從小栽培他!他本身也不努力!也沒用!!我們說是吧 ?!
更何况 !!尚須「保任」哩 !
如更進入~~~
在〈受陰區宇〉之中 →
「 阿難!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一關仍有無數關卡來待破 !!
再舉個例子,阿羅漢雖斷了煩惱,但仍有「習氣」(餘習)存在 !!
而佛,則皆盡除 !
就如阿羅漢尊者 - -
《 畢陵伽婆蹉尊者與河神 》之間的典故
犀牛朋友你能同意嗎 ?
( 軟體之美朋友,您指哪個主題(爭議為何)呢 ?)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須陀洹亦稱入流.初預聖人之流.
金剛經云須陀洹名為入流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此即指六銷?)
不入欲流.而入法流
斷見惑.尚未斷思惑
何謂思惑?思惑即是指妄想.虛妄分別嗎?
金剛經云須陀洹名為入流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此即指六銷?)
不入欲流.而入法流
斷見惑.尚未斷思惑
何謂思惑?思惑即是指妄想.虛妄分別嗎?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勿忘初心 學友,
這個習氣、餘習問題,其實只是一個假議題。
主要是後期佛教宗派用來打擊對手的一種稻草人論證法而已。
=====
原因:
解脫之道,在於熄滅貪嗔癡,一旦永熄三毒,大事已畢,不受後有,習氣根本不是議題。
=====
原因說完,也讓我們簡單說說習氣這玩意兒,為何根本不算個事兒。
先說習氣是甚麼?
用現代名詞來說,就可以說是習慣、性格、個性...乃至於...氣質 !
假設A:
有一位永燼三毒的阿羅漢(以下同),由於宿世行善積德,這輩子長得順眼,又天生氣質高雅、舉止端穆、進退有禮、講信修睦...。
當他證悟阿羅漢後,這份天生的高雅氣質,要改變甚麼? 又有甚麼好改變的?
假設B :
另一位阿羅漢,由於宿世因緣,這輩子生為三級貧戶,從小有著上廁所只用右手擦屁股、只用三張衛生紙的習慣。
當證悟阿羅漢之後,要改變甚麼? 要改左手擦屁屁嗎? 只用一張衛生紙、或用更多張衛生紙????
假設C:
又一位男性阿羅漢,因為宿習之故,證悟前,常常對異性說法,也特別有效果,女眾愛聽也受益良多。
當祂證悟阿羅漢後,要改變甚麼? 刻意去改對男眾說法? 還是刻意去針對不男不女者說法呢?
====
若要舉例,不勝枚舉......學友...你看看這是不是假議題呢?!
平安如意
這個習氣、餘習問題,其實只是一個假議題。
主要是後期佛教宗派用來打擊對手的一種稻草人論證法而已。
=====
原因:
解脫之道,在於熄滅貪嗔癡,一旦永熄三毒,大事已畢,不受後有,習氣根本不是議題。
=====
原因說完,也讓我們簡單說說習氣這玩意兒,為何根本不算個事兒。
先說習氣是甚麼?
用現代名詞來說,就可以說是習慣、性格、個性...乃至於...氣質 !
假設A:
有一位永燼三毒的阿羅漢(以下同),由於宿世行善積德,這輩子長得順眼,又天生氣質高雅、舉止端穆、進退有禮、講信修睦...。
當他證悟阿羅漢後,這份天生的高雅氣質,要改變甚麼? 又有甚麼好改變的?
假設B :
另一位阿羅漢,由於宿世因緣,這輩子生為三級貧戶,從小有著上廁所只用右手擦屁股、只用三張衛生紙的習慣。
當證悟阿羅漢之後,要改變甚麼? 要改左手擦屁屁嗎? 只用一張衛生紙、或用更多張衛生紙????
假設C:
又一位男性阿羅漢,因為宿習之故,證悟前,常常對異性說法,也特別有效果,女眾愛聽也受益良多。
當祂證悟阿羅漢後,要改變甚麼? 刻意去改對男眾說法? 還是刻意去針對不男不女者說法呢?
====
若要舉例,不勝枚舉......學友...你看看這是不是假議題呢?!
平安如意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無明緣行一>行緣識一>識緣名色一>名色緣六入一>六入緣觸。「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名色緣六入=一化六?須陀洹?
識緣名色=六銷返一、原是一精明?斯陀含?
行緣識=一亡明根?阿那含?
無明緣行=無根見性(心是根,法是塵.....,心法兩忘性即真)?阿羅漢?
Re: 怎麼樣得安心?安心是怎麼個樣?
〈畢陵伽婆蹉尊者與河神〉此則典故乃是出自:
《大智度論.卷二》
《摩訶僧祇律卷第三》
如果仍是您長久以來一貫地認為是後人虛構胡亂編造之後期佛教法義之經典,以及後人為了攻擘取代南傳而所來編經造論的卑劣行徑。
如果凡事都自動戴著有色眼鏡來看事情,凡事都能立馬聯想到別人正侵犯到他/他們的領域!其人不是極度敏感不然就是極為自卑轉自大。
就像有人百般看大乘佛法不順眼,總是認為給南傅穿小鞋:實際上批評攻訐最烈的卻是標榜原汁原味的他人,這也是他們長劫以來的習氣!背後動力無非〈誑語〉〈驕〉〈慢〉使然!
我執粗厚習氣依仍熾盛,更別說是微細習氣了。口說斷〈色聲香味觸法〉卻又不時拼命地往那「人我是非」鑽,不是嗎?
雖說阿羅漢已熄滅貪嗔癡,永熄三毒,大事已畢,不受後有,習氣(餘習)根本不會再引發自己再造業。
但總歸仍不圓滿!!
習氣實際上是個沒有〈覺性〉的「慣性」,因為習慣已成自然而随時都會不經意表現出來,雖無〈惡心〉卻仍然依習氣慣性而做出使人「不舒服」之言行惡事(使他人起惡心)請問如一位聖人走到哪其言或行都能使人起惡心(不舒服)他將如何度衆生 ?!倘若被他人嫌厭自已又百口難辯,算圓滿嗎?
粗的煩惱易斷,細的習氣難調。婉如將長久盛酒之器皿百般來洗淨,仍然有酒之氣味。縱然能脫離三界,不受輪迴,只要習氣未盡,度眾便有諸多的障礙。所以佛弟子當學佛行,鍛鍊己心如佛心細中又細,才能隨時隨地令眾歡喜,不生惱怒。
是故,
佛有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 ,十八不共法 ,大慈大悲 !
為何不迥小向大~~忍而不證!!
而發大菩提心~~
留惑潤生而來趨向圓滿之顛!
《大智度論.卷二》
《摩訶僧祇律卷第三》
如果仍是您長久以來一貫地認為是後人虛構胡亂編造之後期佛教法義之經典,以及後人為了攻擘取代南傳而所來編經造論的卑劣行徑。
如果凡事都自動戴著有色眼鏡來看事情,凡事都能立馬聯想到別人正侵犯到他/他們的領域!其人不是極度敏感不然就是極為自卑轉自大。
就像有人百般看大乘佛法不順眼,總是認為給南傅穿小鞋:實際上批評攻訐最烈的卻是標榜原汁原味的他人,這也是他們長劫以來的習氣!背後動力無非〈誑語〉〈驕〉〈慢〉使然!
我執粗厚習氣依仍熾盛,更別說是微細習氣了。口說斷〈色聲香味觸法〉卻又不時拼命地往那「人我是非」鑽,不是嗎?
雖說阿羅漢已熄滅貪嗔癡,永熄三毒,大事已畢,不受後有,習氣(餘習)根本不會再引發自己再造業。
但總歸仍不圓滿!!
習氣實際上是個沒有〈覺性〉的「慣性」,因為習慣已成自然而随時都會不經意表現出來,雖無〈惡心〉卻仍然依習氣慣性而做出使人「不舒服」之言行惡事(使他人起惡心)請問如一位聖人走到哪其言或行都能使人起惡心(不舒服)他將如何度衆生 ?!倘若被他人嫌厭自已又百口難辯,算圓滿嗎?
粗的煩惱易斷,細的習氣難調。婉如將長久盛酒之器皿百般來洗淨,仍然有酒之氣味。縱然能脫離三界,不受輪迴,只要習氣未盡,度眾便有諸多的障礙。所以佛弟子當學佛行,鍛鍊己心如佛心細中又細,才能隨時隨地令眾歡喜,不生惱怒。
是故,
佛有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 ,十八不共法 ,大慈大悲 !
為何不迥小向大~~忍而不證!!
而發大菩提心~~
留惑潤生而來趨向圓滿之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