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樓之人

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高報
個人觀點不代表誰
文章: 1419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7, 2022 10:43 am

Re: 五樓之人

#41

未閱讀文章 高報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寂照世間 寫: 週五 2月 18, 2022 8:40 pm 禪宗要人當家作主
阿賴耶識中  違背菩提種
寂照世間
文章: 3094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五樓之人

#42

未閱讀文章 寂照世間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爾時世尊。舒兜羅妚網相光手。開五輪指。誨敕阿難。及諸大眾。

我初成道。於鹿園中。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眾言。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汝等當時。因何開悟。今成聖果。

時。憍陳那起立白佛。我今長老。於大眾中。獨得解名。因悟客塵二字成果。
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畢。俶裝前途。不遑安住。若實主人。自無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為客義。

又如新霽。清暘升天。光入隙中。發明空中諸有塵相。塵質搖動。虛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搖動名塵。以搖動者。名為塵義。
佛言。如是。

即時如來。於大眾中。屈五輪指。屈已復開。開已又屈。謂阿難言。汝今何見。
阿難言。我見如來。百寶輪掌。眾中開合。

佛告阿難。汝見我手。眾中開合。為是我手有開有合。為復汝見有開有合。
阿難言。世尊寶手眾中開合。我見如來手自開合。非我見性有開有合。

佛言。誰動誰靜。
阿難言。佛手不住。而我見性。尚無有靜。誰為無住。
佛言。如是。

如來於是。從輪掌中。飛一寶光。在阿難右。即時阿難迴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難左。阿難又則迴首左盼。佛告阿難。汝頭今日因何搖動。

阿難言。我見如來出妙寶光。來我左右。故左右觀。頭自搖動。阿難汝盼佛光。左右動頭。為汝頭動。為復見動。世尊。我頭自動。而我見性。尚無有止。誰為搖動。佛言。如是。

於是如來,普告大眾。若復眾生。以搖動者名之為塵。以不住者名之為客。汝觀阿難。頭自動搖。見無所動。又汝觀我。手自開合。見無舒卷。云何汝今。以動為身。以動為境。從始洎終。念念生滅。遺失真性。顛倒行事。性心失真。認物為己。輪迴是中。自取流轉。
..........................................................................
禪宗祖師所謂當家作主,剛好符合楞嚴經義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五樓之人

#43

未閱讀文章 周善為 »

寂照世間 大德

請問您所說的這五乘法是分開來一層一層的修學嗎?
寂照世間
文章: 3094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五樓之人

#44

未閱讀文章 寂照世間 »

周善為 寫: 週日 2月 20, 2022 2:44 pm 寂照世間 大德

請問您所說的這五乘法是分開來一層一層的修學嗎?
我以前於頓法無法開悟,於是,我知道我學錯了佛法的順序。
因此,我回頭去修除惡。
但因為,有業障、自我保護機制的緣故。我無法除惡。
因為,那時我會因一些小事而勃然大怒,然後牽怒身邊之人。
事後,我後悔、懺悔。
但是沒用,過了一段時間,我又會故態復萌。
而且,我試著去了解自己,但發現,我無法了解自己為何會這樣?
我找不到牽怒他人的原因..

因此,我又回頭去重修行善、布施。
然後,先去觀察善知識的優點長處,試著去學起來,然後,也增加自己
的優點長處,然後,漸漸的進步、成長,得到良好的改變
後來,量變引發質變,
行善背後的不良動機,就漸漸的減少
於是,我負面的心態愈來愈少,正面的心態愈來愈多..
因此,我漸漸的進步成長,得到良好的改變..

後來,我才真的明白六祖所說的常行十善天堂便至,是什麼意思?
再後來,我才真正的了解,自己為何會牽怒他人..
再後來,才因看清自己的缺點與錯誤,而引發真懺悔..
高報
個人觀點不代表誰
文章: 1419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7, 2022 10:43 am

Re: 五樓之人

#45

未閱讀文章 高報 »

寂照世間 寫: 週一 2月 21, 2022 7:51 pm
周善為 寫: 週日 2月 20, 2022 2:44 pm 寂照世間 大德

請問您所說的這五乘法是分開來一層一層的修學嗎?
我以前於頓法無法開悟,於是,我知道我學錯了佛法的順序。
你現在也是錯
周善為
文章: 2037
註冊時間: 週二 2月 01, 2022 8:49 am

Re: 五樓之人

#46

未閱讀文章 周善為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大般涅槃經卷十七》

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諦。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諦。

寂大徳搞懂如上經文,人乘即是最上乘,再來說法也不遲。否則說到哪,錯到哪,邊走邊漏,太難堪了。
高報
個人觀點不代表誰
文章: 1419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7, 2022 10:43 am

離貪欲為第一

#47

未閱讀文章 高報 »

《雜阿含經》卷31:「譬如所有諸法,有為、無為,離貪欲為第一」

開題者貪名聲

作了很多造業事
寂照世間
文章: 3094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5, 2021 4:33 pm

Re: 離貪欲為第一

#48

未閱讀文章 寂照世間 »

高報 寫: 週日 4月 17, 2022 1:34 pm 《雜阿含經》卷31:「譬如所有諸法,有為、無為,離貪欲為第一」

開題者貪名聲

作了很多造業事
貪名聲
什麼人會貪名聲?
名聲不夠的人

什麼人會貪快樂?
沒有快樂的人

什麼人不會貪快樂?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的人,如處天堂的人,不會貪快樂。
修學世界悉檀而得很多歡喜益的人,不需要再貪快樂,因為,已經具有很多歡喜。

貪名聲,我不需這些名聲
因為,我有十善法作依靠

你們多數人還很可憐,因為都還不了解
什麼是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什麼是世界悉檀的歡喜益?為人悉檀的生善益?
都還不了解二樓法
高報
個人觀點不代表誰
文章: 1419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7, 2022 10:43 am

Re: 離貪欲為第一

#49

未閱讀文章 高報 »

寂照世間 寫: 週日 4月 17, 2022 2:24 pm
高報 寫: 週日 4月 17, 2022 1:34 pm 《雜阿含經》卷31:「譬如所有諸法,有為、無為,離貪欲為第一」

開題者貪名聲

作了很多造業事
貪名聲
什麼人會貪名聲?
名聲不夠的人...

貪名聲,我不需這些名聲
因為,我有十善法作依靠
:lol:
你貪開悟名聲
貪高於辟支佛名聲




【十善】


(梵das/a kus/ala-karma^ni,巴dasa kusala-kamma^ni,藏dge-ba bcuh!i las)
  佛教對世間善行的總稱。它是以三種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四種語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及三種意業(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所組成的。又稱十善道、十善業道、十善根本業道或十白業道。
  就原始佛教的原義而言,十善業是世間善行的總稱,是死後不墮惡趣,往生天道的條件。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七云(大正2‧273a)︰「十善業跡因緣故,身壞命終得生天上。」《中阿含經》卷三〈伽彌尼經〉云(大正1‧440b)︰「此十善業道,白有白報,自然昇上,必至善處。」
  至大乘佛教時代,為一掃聲聞佛教重律沙門拘執細碎戒律的弊病,提出了「十善為總相戒」的說法,賦予十善更重要的意義。如《大智度論》卷四十六云(大正25‧ 395b)︰「十善為總相戒,別相有無量戒。(中略)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
  因此,大乘佛教除了認為十善是世間善行的總稱外,還把十善視為出世間善行的基礎,如新譯《華嚴經》卷三十五云(大正10‧185c)︰
  「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中略)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不從他教,自覺悟故,(中略)成獨覺乘。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願故、不捨眾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淨治菩薩諸地故、淨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淨故,乃至證十力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

  ◎附一︰印順《成佛之道》第三章(摘錄)
  十善業也稱十善戒。在如來制訂的律儀──有授受儀式的律儀中,並無十善業。但依《華嚴經》〈十地品〉、《優婆塞戒經》等,《入中論》、《攝波羅蜜多論》等,同說十善業道為菩薩戒。從《阿含經》以來,十善業為主要的德行,與五戒並稱。佛法中,戒與律儀,是同而又多少不同的。無論是自誓受,從師受,都是戒,根本為十善業。依據修學者環境、根性,制訂不同的應守規律,如五戒、八戒等八種律儀(攝盡聲聞法的戒律),是戒,也是律儀。所以在這戒福業中,再說德行根本的十善業。
  十善業,分身口意三類。身善業有三︰不殺生、不盜、不邪淫,與五戒的前三相同。語善業有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妄語,與五戒同。不兩舌是︰不存破壞他人和好的動機,東家說西,西家說東,搬弄是非,挑撥離間。不惡口是︰不說粗惡的、使人難堪的語言,如呵罵、冷嘲熱諷、尖酸刻薄的批評、惡意攻訐等。不綺語是︰不說無意義語,如誨盜誨淫、情歌艷曲、說笑搭訕,或者天南地北,言不及義。這不但浪費時光,而且有害身心。十善業的重視語業,正說明了這是人類和樂共處的根本德行。人類以語言而傳達彼此的情意,如人與人間,盡是些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試問人類的和樂──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何說起﹖語言的傳達,雖說「人口快如風」,到底還不易傳播。自從有了文字,就能傳遠傳久;加上近代發明的電話、電視等,這一世界的人類意識,更是息息相通。然而息息相通的,充滿了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黃色黑色等),我們現在正進入這樣的世界。宣傳建設人類的永久和平,而違反人類的正常德行,真是緣木而求魚了!意善業有三︰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離貪欲是︰對於他人的財物、妻室(丈夫)、權位,不起貪戀而欲得的心理,不作取得他財等計劃,自己安分知足,離貪欲心。離瞋恚是︰對他不起瞋恚忿恨心,不作損害他人的設想。離邪見就是正見,正見有善惡、業報、前生後世、凡夫聖人等。意業雖是內心的,但發展出來,就會成為身語的行為。十善業的反面,是十惡業。離十惡,行十善,實為任何人所應行的德行。
  諸善業,原是極多的,但從顯見的重業來說,是十善。所以善業的根本,佛說就是十善業。在大乘法中,這是菩薩戒;也是聲聞、緣覺、天、人──一切善行的根本,所以說︰人天善所依止,三乘聖法由之而成立。在佛法中,十善業是徹始徹終的德行,如《海龍王經》說︰「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又說︰「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
  ◎附二︰印順《初期大乘佛教的起源與開展》第五章(摘錄)
  由於十善是通於一般的,所以被看作人天善法。八正道是出離解脫的正道,所以說是出世的無漏功德。其實,十善與八正道是相通的。如《中部》第一一七經〈大四十經〉,對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都分為有漏福分、無漏聖道二類。而《雜阿含經》,以為八正道都有世俗有漏有取、出世無漏無取二類。世俗的、有漏的福分善,也就是人天善法。十善──戒,作為人天善法的,經說固然不少,然也有通於出世的。如《雜阿含經》說︰十善是出法、(度)彼岸法、真實法。《增支部》說︰十善是聖法、無漏法、聖道、應現證。在《雜阿含經》與《增支部》中,對十善與八正道(《增支部》加正智、正解脫為「十無學法」),是以同樣的意趣與語句來說明的。十善通於無漏聖法,是聖典所明確表示的,所以《雜阿含經》卷三十七說(大正2‧273a)︰
  「離殺生乃至正見,十善業跡因緣故,(中略)欲求剎利大姓家、婆羅門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中略)若復欲求生四王、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淨戒者,其心所願,悉自然得。若復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中略)乃至阿伽尼吒,亦復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淨,心離欲故。若復欲求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中略)欲求慈悲喜捨,空入處,(中略)非想非非想入處。(中略)欲求斷三結,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中略)漏盡智(阿羅漢),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離欲,所願必得。」
  《中部》第四十一經〈薩羅村婆羅門經〉,大致相同。十善是正行、法行,是淨戒,是生人中大家、諸天,得四禪以上的定(及果),得四果的因緣。十善淨戒,是戒──尸羅的正體,是戒的通相;其他一切戒善,不過依此而隨機施設。所以《大智度論》說(大正25‧395b)︰「十善為總相戒。(中略)說十善道,則攝一切戒。」
  〔參考資料〕 《雜阿含經》卷二十八;《中阿含經》卷四;《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三、卷四十四;《正法念處經》卷一、卷二;《受十善戒經》;《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三;《大日經》卷六;《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二、卷一一三;《中論》卷三;《成實論》卷九;《瑜伽師地論》卷八;《俱舍論》卷十七;《十地經論》卷四;《雜集論》卷七;中村元《原始佛教[306E]生活倫理》;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306E]研究》第五章。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高報
個人觀點不代表誰
文章: 1419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7, 2022 10:43 am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50

未閱讀文章 高報 »

世尊告大迦葉:「菩薩有四法退失智慧。何謂為四?不尊重法、不敬法師;所受深法祕不說盡;有樂法者為作留難,說諸因緣沮壞其心;憍慢自高卑下他人。迦葉!是為菩薩四法退失智慧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得大智慧。
高報
個人觀點不代表誰
文章: 1419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7, 2022 10:43 am

資料來源網路

#51

未閱讀文章 高報 »

現今 原始佛教 之研究,則于經典提出,二乘的區分方法有明確的錯誤,依阿含經的記載,阿羅漢所思惟修證的四諦,內容實為 十二緣起 ,而后世不解,以為有修十二緣起的緣覺與四圣諦的聲聞乘,為 佛教 發展與大乘化后所產生的重大錯誤之一。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