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2
未閱讀文章
由 新老怪 »
您有三種滲漏嗎?
作者:拙無居士
洞山大師說:“末法時代,人多乾慧。若要辯驗真偽,有三種滲漏。一曰見滲漏,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曰情滲漏,滯在向背,見處偏枯。三曰語滲漏,究妙失宗,機昧始終。”
第一,見滲漏。我們凡事 都離不了知解,正是機不離位,墮在毒海。洞山禪師曾經說:“直須心心不觸物,步步無處所。常無間斷,始得相應。”這個問題 需要有人幫忙打並,以便讓知見脫落,讓心意識遠離,才能轉身,才能輕鬆。
第二,情滲漏。我們總是情識難盡,執要這樣,不要那樣,堅執這樣,反對那樣,執佛執魔,情存取捨,難入不二法門,正是滯在向背,見處偏枯,與佛法了無交涉。洞山老人臨終前演了精彩一幕:當時老人儼然坐化,一時大眾號慟,移晷不止。大師忽然開目 對眾人說:“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勞生惜死,哀悲何益?”復令主事開辦愚癡齋,眾猶戀慕不已。有的師兄認為 宗門不立文字,就什麼經論語錄 也不看不學,這樣也會導致“見處偏枯,落在空疏。”古來禪宗大師哪幾個不是通宗通教?
第三,語滲漏。我們學習經論 不是消歸自己,而是在文字上討生活,究人語脈,眼睛盯著語言、機用這些方便指頭,而忘掉指向的月亮,所謂語不出窠臼,難於出蓋纏,正是究妙失宗,機昧始終。
洞山老人圓寂前一頌:“學人恒沙無一悟。過在尋他舌頭路。欲得忘形泯踪跡。努力殷勤空裡步。”
所以末學的座右銘是:“直下猶難見,尋言轉更賒。”
末學有個十分有趣的嘗試:在看宗門燈錄 或其他書籍時,人家一問,先立馬就答,直心直說,盡量放下知見,不計較,不分別,開發自性 本有智慧,然後再對照祖師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