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很難懂

由 Viirya » 週六 11月 25, 2023 6:41 pm

記得法師開站.以霓虹彩色寫下「相逢自是有緣」斗大幾字

凡事自有因緣.台灣佛教網路論壇一名得來不易.且久為十方菩薩熟識.若能延續.承先啟後.且又方便歷年網友尋找應是較佳
只是建議.尊重逍遙師兄決定.

感謝歷年為本壇付出的慧廣法師及版工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3461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蘇樹華
(三)以色相呈與隱晦險峻

禪宗史上,以色相呈的公案,亦到處可見,豎拂子、舉拳頭,正是以色相呈。
豎拂子、舉拳頭的意旨如何?拂子拳頭皆不是,見色明心西來意。
馬祖弟子在具體運用“見色明心”之方法時,盡顯“隱晦險峻”之禪風。

譬如鹽官齊安禪師之禪機問答:
有講僧來參。
師(鹽官齊安)問座主:蘊何事業?
對曰:講《華嚴經》。
師曰:有幾種法界?(按:明知故問,只為設教。)
曰:廣說則重重無盡,略說有四種。(按:依文解義,不是真見。)
師(鹽官齊安)豎起拂子曰:這個是第幾種法界?(按:因人而定。)
主沉吟。(按:這座主,當下變現出個鬼界,自入其中,難得出離。)
師曰: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

●以禪宗的立場而觀之,重重無盡法界相,全在諸人一心中。一心 是重重無盡法界相之本源。
這個講僧,執著在望文生義 而成的法界相上,卻不曾識得 諸法之本源,
故鹽官齊安 豎起拂子問:這個是第幾種法界?
若從法相上而論,目前拂子所處的法界,因人而異,
1譬如金錢之法相,在貪婪的人的心中,屬於餓鬼界 之法相。
2若有清淨人,福德具足,以平常心態而用之,金錢之相,亦清淨之相。
鹽官豎起拂子問講僧:這個是第幾種法界?
講僧著於其上,左思右想,作繭自縛,此正是“鬼家活計”。
●若是有智慧的人,見拂子而明心。清淨之心 現諸相,當下娑婆 即極樂。
講僧以為,鹽官是問“這個拂子”是第幾種法界,其實不然,
●鹽官問的是:這個“能見拂子的(心)”是第幾種法界?它還落入法界等級嗎?
講僧不會法界義,思慮求解妄尋覓,豈不是“鬼家活計”?
所以鹽官說:“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
依照禪宗的立場,諸佛菩薩,不離本真,更何況其他法相?
●長沙景岑禪師開示云:
華嚴云:菩薩摩訶薩以無障無礙智慧,信一切世間境界 是如來境界。
又華嚴云:諸佛世尊 悉知世法及諸佛法,性無差別,決定無二。
又華嚴云:佛法世間法,若見其真實,一切無差別。
滿眼本非色,滿耳本非聲。
文殊常觸目,觀音塞耳根。
會三元一體,達四本同真。
堂堂法界性,無佛亦無人。
睜眼見明,閉眼見暗,仰則成相,俯則成形,若欲眼中無色,難難難。
然而,若能悟得,色空二相皆屬相,諸相虛妄無二樣,則知“滿目色相非實有”。
風聲鳥語盡是法相,萬籟俱靜亦是光景。
有聲乃聲之動相,無聲乃聲之靜相,動靜二相,常在耳根,若欲耳中無聲,難難難。
然而,若能悟得,有聲無聲皆屬聲,動靜兩相皆屬相,則知“充耳音聲皆虛妄”。
●依照禪宗的立場,文殊、觀音不在別處,乃諸人一真心體之妙用。
在眼觀色之用,謂之觸目文殊。
在耳聞聲之用,謂之屆耳觀音。
●●見色聞聲,無非一心。文殊觀音,心(佛)之妙用。


●禪海叢林之中,更有俱胝一指禪,可謂“見色明心”之極端。●一指玄關,見色明心
俱胝法嗣天龍,天龍法嗣大梅,大梅乃馬祖之親承弟子。
天龍豎一指,俱胝乃大悟,師師相承,心印無差,只是禪風大變,氣力亦大減。
●杭州天龍和尚上堂云:大眾,莫待老僧上來便上來、下去便下去,各有華藏性海,具足功德,無礙光明,各各參取,珍重!
(按:華者,花也,即蓮花。佛教以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之德,象徵自性清淨之德。
華藏性海者,喻自性寶藏,廣大無邊。華藏性海,各各有之,返觀體察,莫向外覓。)
僧問:如何是祖師意?
師(天龍和尚)豎起拂子。
僧問:如何得出三界去?
師曰:汝即今在什麼處?
(按:人問:如何得出三界去?答曰:汝即今在什麼處?天龍和尚問得極好。
●三界法相,盡是“自己家裡事”。所謂出三界者,即“在三界而出三界”,“在世間而出世間”,並不是離開“三界”更有一個“第四界”,並不是離開“世間”更有一個“出世間”。悟道不疑之人,乃“立於萬法之本、用得萬法之妙”的人,亦假名“出三界”的人。)

天龍和尚,雖寥寥數語,亦見其樸實禪風。然而,法至俱胝,則唯有一指,更無方便。
婺州金華山俱胝和尚,初住庵,有尼,名實際,到庵,戴笠子執錫繞師三匝,
云:道得即拈下笠子。三問。師皆無對。尼便去。
師曰:日勢稍晚,且留一宿。
尼曰:道得即宿。師又無對。尼去後,
(俱胝)嘆曰:我雖處丈夫之形,而無丈夫之氣。擬棄庵往諸方參尋。
其夜,山神告曰:不須離此山。將有大菩薩來為和尚說法也。
(按:莫作山神報信之想。)果旬日,天龍和尚到庵。
師乃迎禮,具陳前事。
●天龍豎一指而示之。師當下大悟。
自此凡有參學僧到,師唯舉一指,無別提唱。(按:雖已開悟,亦禪林幼稚。)
有一童子於外被人詰曰:和尚說何法要。童子豎起指頭。歸而舉似師。
師以刀斷其指頭。童子叫喚走出。師召一聲。童子回首。師卻豎起指頭。童子豁然領解。
(按:試問:真的“豁然領解”了嗎?答曰:不見得。童子既無悟後呈心,亦無悟後行錄,何以能證明他會得祖師意?)

關於俱胝一指禪,
玄沙云:我當時若見,拗折指頭。
玄覺云:且道,玄沙恁麼道,意作麼生?
雲居錫云:只如玄沙恁麼道,肯伊不肯伊?若肯,何言拗折指頭?若不肯,俱胝過在什麼處?
●世人著一指相,為一指相所障,玄沙為遣其境,故曰“拗折指頭”。
玄沙“拗折指頭”,猶如雲門“一棒打殺釋迦,貴圖天下太平”,也只是為了破人執著,救人出離。
雲門問答云:
舉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師(雲門)云:我當時若見,一棒打殺與狗子吃卻,貴圖天下太平。
雲門“一棒打殺”,意在奪卻學人所著之“佛相”;
玄沙“拗折指頭”,意在奪卻學人所執之“指相“,無關“肯伊與不肯伊”的事。
雲居錫禪師以“肯伊不肯伊”相問,亦只是`另造一境,以勘學人之見處。
●●豎起指頭,同於豎拂子,亦是以色相呈,令學人由所見之色(豎起的指頭),領悟能見之心。
後人贊他一指禪,以為微妙玄通。可惜,豎起一指不是禪,只是禪門之方便。
●若人認在指頭上,失卻當人本來面。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3462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問,如何是佛
洞山答,麻三斤

問,觸目不會道
雪峰答,蒼天
雲門答,三斤麻,一匹布

僧人问“如何是佛”
首山答,新婦騎驢阿家牽

公案之妙,在於截斷又隨波,沒有定論可言。
飲一杯水易,飲西江水難,是常理
佛有大小嗎
妙吉祥如意
文章: 5662
註冊時間: 週二 3月 23, 2021 11:55 pm

Re: 公案很難懂

#3463

未閱讀文章 妙吉祥如意 »

公案無大小,能起疑情的就是妙!!!!


無門關第十一,州勘庵主
趙州到一庵主處問。有麼有麼主豎起拳頭。
州云。水淺。不是泊舡處。便行。
又到一庵主處云。有麼有麼主亦豎起拳頭。
州云。能縱能奪能殺能活。便作禮。
本人自認為佛學家,申論佛法一切依經而論,如有法友針對敝人論述有所疑慮,請以經證做為法義辨正依據。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3464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由 妙吉祥如意 » 週二 5月 02, 2023 7:47 pm
公案無大小,能起疑情的就是妙!!!!


無門關第十一,州勘庵主
趙州到一庵主處問。有麼有麼主豎起拳頭。
州雲。水淺。不是泊舡處。便行。
又到一庵主處雲。有麼有麼主亦豎起拳頭。
州雲。能縱能奪能殺能活。便作禮。
a主豎起拳頭。州雲。水淺。
b主亦豎起拳頭。州雲。能縱能奪
起疑情
無豎拳
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3465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蘇樹華
法無定法與因材施教——摘自《洪州禪》

青青翠竹是否法身?鬱郁黃花是否般若?
對此問題,禪宗有“是”之說,亦有“非”之說,學界更有種種是非判定。
其實,禪宗乃至於佛教,隨緣說法,或是或非,無有定說。
禪宗或是或非之說,皆有其語境,以及講話的對象。
若離其語境,離其講話的對象,單從事實追求上判斷 其是非對錯,此乃判者之固執,非禪者之過咎。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3466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蘇樹華
應緣 作用的無相真心


禪門根本大事,不在“即心即佛”之說,亦不在“非心非佛”之說。對於禪宗來說,凡有言說,皆非實際。
種種言說,種種手段,只是“指月之指”,而非“指外明月”。
更有一例,亦能說明馬祖禪法,不在言說,唯在實際。

一日,大寂遣師(西堂智藏)詣長安奉書於忠國師。
國師問曰:汝師說什麼法?
●(按:國師如此之問,只是設機勘辨,勘辨西堂智藏是否有真正見解。慧忠國師問話一出,便靜眼旁觀,看智藏如何酬對。假若智藏是個迷頭漢,面對“汝師說什麼法”之問,必定會不知所措。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若言馬祖說“即心即佛”,那麼,馬祖還有“非心非佛”;若言馬祖說“非心非佛”,那麼,馬祖還有“即心即佛”。如何便是?無有把鼻。若是明心大士,或是或非,全由自己,皆能表達馬祖所說的法。)

師(西唐智藏)從東過西而立。
國師曰:只這個?更別有?
師卻過東而立。
(按:智藏用“從東過西而立”來回答慧忠國師。國師更進一步勘辨:“只這個?更別有?”
●佛法不二,豈能“更別有”,“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
智藏不受其惑,又“從西過東而立”。
●“從東過西而立”與“從西過東而立”,法相有別,主人只一,更無第二人。)

國師曰:這個是馬師的。仁者作麼生?
(按:國師依然不放過,進一步勘辨:“過西而立”與“過東而立”,此是馬祖的,你把自己的拿出來。)

師曰:早個呈似和尚了。
●●(按:智藏“過西而立”,又“過東而立”,來來回回,種種法相,不是智藏的 又是誰的?
亦即馬祖所說的法,只是這支配四大色身“過西” 又“過東”的主人公,故言“早已呈似和尚了”。)

西堂智藏,面對慧忠國師之問:“汝師說什麼法”,智藏既不說“即心即佛”,亦不說“非心非佛”,只是“來會一走”,便表達了馬祖禪法的意。
即心即佛與非心非佛,不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哲學觀念,而是因人而宜的 兩類教化方法。

孔子當年,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由此可見,在教化的方法上,或進之,或退之,或予之,或奪之,無有定法可施。
馬祖的心佛之說,或即之,或非之,亦無定法可說,只是因人而宜,方便對治。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3467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蘇樹華
生滅變化的平常心態
a平常心體,恆常不變,屬於“本體”的範疇。
b平常心態,生滅變遷,屬於“現象”的範疇。
平常心體與平常心態,各有自己獨特的概念內涵,不可等同看待。

●台灣學者楊惠南先生,卻把“平常心態”當作“平常心體”。
他說:
所謂“平常心是道”,是指在日常生活的 行住坐臥當中,內心保持平靜(無造作、無取捨)平常(無斷常、無凡聖),而不刻意修行的禪法。
楊惠南先生 把馬祖的“平常心”理解成了“內心保持平靜”。
我們認為,把“內心保持平靜”,作為一種個人修養,無有不可之處。然而,若把“內心保持平靜”當作馬祖道一的“平常心”,則大有不符合事實之處。
●“內心保持平靜”,此乃刻意保持平常,已經屬於造作,豈能是馬祖道一的“平常心無造作”?
“內心保持平常靜”,
此乃“是靜而非動”,已經落於“是非”,豈能是馬祖道一的“平常心無是非”?
取靜而舍動,已經落於“取捨”,豈能是馬祖道一的“平常心無取捨”?
內心平靜與不平靜,屬於交替出現的兩種心態,已經屬於生滅斷常,豈能是馬祖道一的“平常心無斷常”?
舍凡而取聖,已經落於“凡聖”,豈能是馬祖道一的“平常心無凡聖”?

馬祖道一的平常心,是指平常心體,而不是指平常心態。
●平常心體,無生無滅,乃種種心態之 本源;平常心態,有生有滅,乃平常心體之 現象。
平常心體與平常心態,屬於本體與現象的關係,二者雖不可分,然而,亦不是一回事。
●後世禪者,說及平常心時,亦多從平常心態的意義上立意,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好象“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便是
●平常心,其實“饑來吃飯,困來即眠”,這只是平常心之用,而不是本體論意義的平常心。

僧問:如何是平常心?
師(長沙景岑)云:要眠即眠,要坐即坐。
(按:
“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的這個主人公,即是禪宗所說的平常心——平常心體。
“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的人生現象, 即是俗情所說的平常心——平常心態。)

僧云:學人不會。
師云:熱即取涼,寒即向火。
(按:
“熱即取涼,寒即向火”的這個主人公,即是禪宗所說的平常心。
“熱即取涼,寒即向火”的人生現象, 即是俗情所說的平常心。)

僧問:向上一路請師道。
師云:一口針,三尺線。
僧云:如何領會?
師云:益州布,揚州絹。

(按:“一口針,三尺線”“益州布,揚州絹”之回答,全是繞路說禪,誑惑人心。
更何況,此時的問話僧,尚未發明心地,向他道“要眠即眠,要坐即坐”“熱即取涼,寒即向火”“益州布,揚州絹”,更有什麼益處?
●若是本分人,立處即真,本然如是。本然如是,亦即“益州布,揚州絹”的隱晦含義。)

禪宗的意旨,畢竟不在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 等等的語句上,亦不在依文解義 而成的種種見解上。禪宗意旨,唯在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之事,口說無憑,親證乃真。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3468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蘇樹華
即今是什麼意?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馬祖)云:即今是什麼意?
僧問:如何是西來意?如此之問,已經是探出頭來 向馬祖口裡討消息。
祖師西來的意,意在諸人當下。
然而,學人卻離開自己的當下,向外求覓。
故馬祖直指學人當下,反問道:即今是什麼意?

僧問藥山:達摩未來此土時,此土還有祖意也無?
藥山曰:有。
僧曰:既有祖師意,又來作什麼?
藥山曰:只為有,所以來。
●本源自性天真佛,人人皆有不曾識。只為不識特意來,特來說破此事實。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3469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蘇樹華
藏頭白,海頭黑


僧問馬祖:請和尚離四句絕百非,直指某甲西來意。
祖云:我今日無心情,汝去問取智藏。
其僧乃來問師(智藏)。
師(智藏)云:汝何不問和尚?
僧云:和尚令某甲來問上座。
師以手摩頭云:今日頭疼,汝去問海師兄。
(按:不但馬祖道不出,智藏亦是道不出的,即使三世諸佛 也道不出。智藏道不出,卻又指示此僧問懷海。)
其僧又去問海(百丈懷海)。
海云:我到這裡卻不會。
僧乃舉似馬祖。
祖云:藏頭白,海頭黑。

學人請求馬祖“離四句,絕百非,直指祖師西來的意”。
馬祖面對這樣的問難,可以呼喚學人的名字,待其應諾,便向他道:離四句絕百非,道了也。
或反問他:我何時不“離四句絕百非”來?我何時不向汝“直指西來意”來?
●學人有錯誤,把“離四句絕百非”當成了“離一切言說、絕一切是非”。學人粘著在了“離四句絕百非”的邊見上,他不知道“即離同時”的心學含義。
若人著相,則三藏十二部經,句句盡在“四句百非”裡。
●若人悟本,會得“即離同時”的義,則一切音聲言語,法法皆顯“離四句絕百非”的義。
●試觀我人之心體,本來“超言絕待,離是絕非”。既然如此,又有何“言慮是非”而不得離去?
凡有言說,皆有所指,凡有所指,皆非實際,
黃檗禪師云:“寶所不可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寶所也,故雲‘在近’而已。
‘在近’者,不可定量言之,但當體會,契之即是。”
●三世諸佛只可自知,歷代祖師全提不起,馬祖道一豈能盡表此意?
馬祖道一道不得此事,卻令學人問智藏去。
智藏道不得此事,卻令學人問懷海去。
懷海曰:我到這裡卻不會。
試問:懷海所說的“這裡”是何處?
●答曰:此處 絕待無對,更有什麼“能會”與“所會”的“二元相待”?
故曰:我到這裡卻不會。
百丈懷海說“我到這裡卻不會”,已經是“離四句絕百非”地道了也。
學人更舉似馬祖,馬祖道:藏頭白,海頭黑。
馬祖之“藏頭白,海頭黑”,如涂毒鼓,聞者“理路俱亡”。
●諸可亡者,自然非實,不可亡者,非實而何?
●此正是諸人之本有,亦祖師西來的意。


:mrgreen:無心情,今日頭疼,這裡卻不會。
藏頭白,海頭黑。
頭頭會道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3470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無心情,今日頭疼,這裡卻不會。
藏頭白,海頭黑。
頭頭會道

無心頭情,今日頭疼,這裡頭不會。
頭白頭黑。
頭頭會道
新老怪
文章: 3651
註冊時間: 週三 3月 24, 2021 4:25 pm

Re: 公案很難懂

#3471

未閱讀文章 新老怪 »

蘇樹華

大珠之禪機問答,亦直指這個“常樂我淨”之“真我”,更不說“無我”。
有法師數人來謁曰:擬伸一問,師還對否?
師(大珠)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
問:如何是佛?
師曰:清談對面,非佛而誰?

禪宗不立文字,並非不假文字。假借文字而不著於文字,亦名善用文字,亦名不立文字。
●法師心生誤解,以為禪宗不立文字,即是閉口緘默,無有言說。所以,才會有“擬伸一問,師還對否”之問。
音聲言語,猶如空中閃電,谷中聲響,非實有,亦非不有。
開口成聲,緘口成默,語默動靜,實無定相可得,
故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談對面,非佛而誰?”“吾若無心,因何答汝?汝若無心,因何問吾?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