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復次,阿難!❹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岐路,若於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迴心大阿羅漢。(實報莊嚴土)
❺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無邊)處。
❻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無邊)處。
❼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迴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
❽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
此等(❺❻❼❽無色界四空定)窮空,不盡空理(緣起性空,畢竟空),...共外道
從不還天(色界四禪天,五淨居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迴心鈍阿羅漢。(方便有餘土)
若從無想(色界四禪天,第四無想天),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共外道
不還天
符合的條目少於三則,自動進行全文檢索,以為您找出更多資訊...
[佛光阿含藏]
淨居天
淨居天(Suddhāvāsa-devā)(巴),即不還果之聖者所證得而受生之色界第四禪天處。
淨居天(suddhāvāsa deva)(巴),即五淨居天(pañca suddhāvāsā devā)(巴),又作五不還天,位於色界之第四禪天,為證得不還果之聖人所生之處,共有五天:(一)無煩天(aviha deva)(巴),此天無見、思二種煩惱。(二)無熱天(atappa deva)(巴),此天意樂調柔,已離熱惱。(三)善現天(sudassī deva)(巴),此天形色轉勝,善於變現。(四)善見天(sudassa deva)(巴),此天定障漸微,見極光明。(五)色究竟天(akanittha deva)(巴),此天色法最極,達究竟處。宋本無「無想天無想天壽八萬四千劫除淨居天」十六字。
[佛光大辭典]
五淨居天
淨居,梵名 Śuddhāvāsa,為淨業聖人之所居。(一)指顯教中色界第四禪天中之五天,為證聲聞第三果之阿那含果聖者所生之處。又作五不還天、五淨居處、五那含天、五淨居。即:(一)無煩天(梵 Avrha),又作阿惟潘、阿鞞麗舍、阿浮呵那。此天苦樂兩滅,心境不交,則無一切煩雜。(二)無熱天(梵 Atapa),又作阿答和、阿陀波、阿答波。為無一切熱惱之處。(三)善見天(梵 Sudrśa),又作須提舍、修提舍。此天由定慧之中,見十方世界圓遍澄凝,更無塵象及一切沈垢。(四)善現天(梵 Sudarśana),又作須陀施尼、須提舍那。此天以妙精明見現前,陶鑄一切像而空無障礙。(五)色究竟天(梵 Akanistha),又作阿迦膩吒、阿迦尼吒。此天究盡諸色幾微之處,為色界天最勝之處。據楞嚴經卷九載,上述五天皆橫列在第四禪天中,然彼四禪天僅能聞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見;如世間聖地道場中,多有羅漢所居,而人不能知見。
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載,由雜修五品,可感生於五淨居。五品指雜修第四靜慮之五品,即:(一)下品,謂雜修第四靜慮者,初起多念無漏,次起多念有漏,後復起多念無漏,如此旋還,後復漸減,至三心現前,便得靜慮成備。(二)中品,即六心現前。(三)上品,即九心現前。(四)上勝品,即十二心現前。(五)上極品,即十五心現前。如是五品雜修靜慮,可次第感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五淨居。同論又舉出關於能感之力的兩種說法,即:(一)以無漏勢力熏修有漏,而感生於五淨居。(二)由信、進、念、定、慧等五根,次第增上,以感生於五淨居。
此外,據論事(巴 Kathāvatthu)載,五淨居天人之壽量分別為:無煩天一千劫,無熱天二千劫,善見天四千劫,善現天八千劫,色究竟天一萬六千劫。又據四阿鋡暮抄解卷下載,五淨居之數原為三天,即修提舍(善見天)、須提舍那(善現天)、鞞首陀(梵 Viśuddha,清淨天),其中清淨天又分為阿鞞麗舍(無煩天)、阿答波(無熱天)、阿迦膩吒(色究竟天)三天,故總為五淨居。〔中阿含經卷九、長阿含經卷二十、起世經卷八、首楞嚴經卷九、集異門足論卷十四、大毘婆沙論卷一三六、卷一七五、順正理論卷六十五〕
[阿含辭典(莊春江)]
無熱天
Atappa,第三果聖者死後往生的「五不還天」之一,參看「三界」(圖說)。
http://buddhaspace.org/dict/ccj/data/s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