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未閱讀文章
由 逍遙 »
以下所有,都是架構在"空"中說的--無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18界
這是聲聞緣覺菩薩共通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緣覺以12因緣入道,所以緣覺會有12因緣法執的問題
所以心經會跟緣覺說--空中無12因緣
無苦集滅道
聲聞以苦集滅道入道,所以聲聞會有苦集滅道法執的問題
所以心經會跟聲聞說--空中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菩薩以智,得入道,所以菩薩會有智,得法執的問題
所以心經會跟菩薩說--空中無智,無得
1.上面說的三種入道--不是三種入門
意思就是--已經入道了,已經見空了
然後再站在空的架構上,再來說"無"
例如以聲聞而言
若還沒入道,尚在入門者
請好好的,先去做到"苦集滅道"
而不是去研究"無苦集滅道"
2.菩提薩埵--是說已經覺悟的有情,說菩薩也行
但菩薩也有所謂凡夫菩薩
這裡的菩提薩埵不是這種凡夫菩薩
3,心經是共三乘,因為它同時為聲聞,緣覺,菩薩提供解答及修法
4,在經過這三種(聲聞,緣覺,菩薩)各自的無之後
心經是想要說甚麼?到達甚麼地方?
答案是--經過這些無之後,聲聞到達涅槃,菩薩到達無生法忍--這些都是第二大
所以菩提薩埵--指的是無生法忍的菩薩
5,心經從開頭--觀自在菩薩....到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這一段是當事人實際的修法
也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是修到第二大,無生法忍
當事人真實的,實際的修--是"無所得"
第一段之後的第二段--"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個得,不是當事人的角度
是旁人看聖者的角度--旁人會說--聖者"得"了
而第二段,也是讚頌般若很好很棒的讚頌段
當然就讚頌到成佛去了
但第二段並無明確的修法,跟第一段角色不同
6不知道是否曾有人疑問--又說無所得,又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到底是得還是不得?
不過想必--應該90%以上的人
都是嘴巴說著無所得,心理實際想的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但這種心口不一的答案,個人是無法容忍
所以我把後段列為讚頌段,說得--是從外人角度來說
真正當事者,本人的情況仍是--無所得
這樣可以避免自己走向心口不一,純粹想為佛經找理由的窘境
7,心經會說一大堆無--這是強調法尚應捨
然而阿含似乎不玩這套--身受心法一路走下去
不需再說--無身受心法
無關好壞,反正般若很常這套,而阿含沒有這套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