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襌觀初修憨山大師夢遊集:
問:破四大五陰執。有先後否。
答:教說五陰漸破。必先破色陰。若參禪打破漆桶。則先破識陰。識陰既破。則四大無依。故如割水吹光。了不相觸。
「初修禪觀」的方便有多門,「念佛」與「觀呼吸」是常見的法門。
念佛時,心念總是妄念不斷,原因不外是「攀緣習性」深厚,猶如揮不走的螥蠅,揮之又來。若不修習「定心」,就難以撼動這股攀緣習性。
最初修習「定心」,也覺得沒有什麼特效葯,就是發現「佛號」或「呼吸」跑掉了,就從頭開始,不斷的讓心從零開始,不斷扞捶頑固的妄想習性。當中所要具備的是「決心與毅力」,以及磨滅不掉的「道心」。
我們的心總是被厚重的妄想習性所覆蓋,佛法甘露就無法親切感受,猶如隔靴擾癢。要轉化這股無明,首要的當是「截斷追逐外境的習性,讓心光迴光返照。」也就是「內觀的修習」。念佛時,若能「口念心聽,句句入心。」「內觀」就在其中,習性淨化就在其中。清楚的面對自心攀緣習性,當是踏出「禪觀」的第一步。
《楞嚴經》說:「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清楚的明示我們「妄想習性的淨化,不是頓除,是一步一腳印,逐步淨除。」古德也常告誡我們要老實修行,面對「妄想習性」不能有一步登天的想法。
溈山禪師說:「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就念佛者而言,「念佛時,老老實實的口念心聽,句句入心。」曠劫的業識習性就在當下不知不覺的淨化。「念佛」不只是求生淨土,就在「念佛中」成長了「定心」與「觀慧」,是一門很巧妙的法門。
我們只要活著,就有「呼吸」,也不用怕會忘了呼吸。只是人們除了生病外,很少會去觀察進行中的呼吸,原因在於我們凡夫的心念時時都在追逐外境,迷在五光十色中,忙得不可開交,那有閒功夫觀察自己本具有的呼吸?反正不去管它,呼吸也不會跑掉,也實在想不出「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來觀察呼吸」?這是我們還未能明白「心光迴光返照」是令心性返樸歸真的奧秘。
「呼吸」影響我們的身心至大至極,牽動著生理與心理的互動,比如我們生氣時,氣是急促的、粗糙的;心境平靜時,「呼吸」是祥和、平順的。「呼吸」在修証上,有著直接又緊密的影響。從「觀呼吸」過程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觀照到自己的心念起伏;也能發現「心越寂靜,呼吸就會越平緩而細。心念若是在寂靜中現起妄想時,氣息會立即由平緩為轉粗息。
「觀呼吸」比之於以「佛號」來繫心,更容易緣住「所緣境」,也更容易令心進入寂靜、輕安。主要原因,在於人身會自然的「呼吸」,只要隨順呼吸,就很容易進入「心息相隨」,不若念佛必須起心作意來提起「佛號」,所以在定心的養成上,「觀呼吸」更為巧妙。
「禪觀」初期,雖然可以明了「觀照」的心境狀態,但是不容易掌握到實質的「觀慧」,比如念佛者「口念心聽」時,心中很明白「佛號攝心內觀」,但是當下的「觀慧」在那呢?必須直至攀緣習性寂靜下,心念在靜中迴照自心的「願往生信心」,或清明的緣於西方依正莊嚴,才能自肯的何謂「觀慧」。「觀呼吸」也如是,初期只是觀察呼吸的進出,一進一出,息長知息長,息短知息短,心息相隨,正念正知,相續不斷,「觀力」就在當中逐漸增長。「觀力」增長一段時間後,再回頭觀照「般若智」,「觀慧」的增長就能當下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