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之觀音法門 - 林中治先生講述
第八識見分究竟有多大?第八識見分可以緣整個萬法,而萬法轉回「自證分」時,在「自證分」它不稱為「緣」,而是叫「顯現」;「自證分顯現萬法」就是所謂的「法身」,可是當「自證分」落到阿賴耶識裡的時候,就不叫「法身」了,而是稱為「見分」與「相分」,唯識學裡稱「親所緣緣」,就是見、相兩分夾帶的意思。誰在裡頭夾帶?就是在見分與相分之間產生「我」的那一念!
第七識見分是依第八識見分配合身根所產生的,所以它是非量,而後它再回頭從身根和第八識見分之中升起我相。因此,「我執」是對身根講的,「我相」則是對第八識見分所講的,整個第七識的境界都是非量。平時我們認為是「主」的,就是第七識。各位要注意!佛法就是要研究這個;第七識這個「主」完全是前五識和第八阿賴耶識配合起來所產生的一個「假相」。
第七識的「我相」能大能小,它是無量無邊、無形無相的,這個相加上「我」的觀念好像有一個特定的相,但基本上,它本身是無形無相的。這個我相既然是第七識見分緣到第八識見分變起來的,那麼第八識見分有多大,第七識見分就有多大。如果我們能將「分別我執」放下,慢慢的,「我相」就會自然放大了,因為那時候我相便不再受到身根上面的「色」蘊拘束,不再和「我執」配合,而是直接與見分配合,因為它原本就是見分生起來的,只是現在擺脫了分別我執的拘束,直接回到見分上去與萬法相應而已。
我們如果想要擺脫「分別我執」的拘束,大乘的禪定功夫最少要到達三禪「離喜妙樂地」;在三禪以上分別我執才真正能夠放下。以小乘修法而言,則至少要證到「阿羅漢果」,得界外「滅受想定」,才能斷「分別我執」。
按照「觀音法門」的修持要領,我們是要直接用「思」,也就是用第七識來修,只要「分別我執」放下,就很容易和「見分」、「虛空」直接相應,可是往往又因為受到「想蘊」的不斷干擾,要真正進入「三摩地」並不容易。
現在我們暫時先把聲音與聞性分開,插入第七識「思」的作用,換言之,把第七識插在聞性與聲音之中去「思」。
- 首先,第一步是思聲音歸聲音,聞性歸聞性,如果照這樣體驗的話,我們很容易就可以體驗到聲音是變動的、生滅的,而在這個生滅的現象之中,還要去思那個能夠顯現聲音的功能;那個能夠歷歷分明顯現聲音的功能就是聞性。
- 其次,你還要在這裡面去體會,聲音是生滅的,而能夠顯現聲音的那個功能則是不生不滅的,這就是修耳根法門的最初步功夫,這個功夫要一直做、一直體會,體會到非常有深度,力量非常大了才可以。
假如你可以一念放下,靜坐中只有聞性與聲音,其它什麼都沒有,不動念了,那非常好,這樣就叫做入「三摩地」,但還不是得「三摩地」。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
了然不生
如是漸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聞性是真心本性在耳根上所產生的功能,因為它是真心本性的功能,所以它不流動。可是,由於眾生把真心本性迷了,不懂得依真心本性來做人做事,因此才會在真心本性這個聞性功能上面,產生一種流動心的作用,這一種心的作用,在佛法就叫做「識」。這種識的作用雖然也是心,只是它會跟著境界在變,這一種現象就叫做「流」。識一旦跟著境界流動,便往往會再加上我們好惡的習氣,在心中產生一種情緒,以佛法而言,就叫做「煩惱」。
當聲音呈現的時候,只要我們不起分別心,那麼聲音在聞性之中自由自在、任運呈現,這就叫做「法爾本然」。
聞性周遍虛空,在虛空中由不同的方位,藉由不同因緣所產生的聲音,都可以清清楚楚、毫不用力的聽到。
「聞性」的「性」本身並沒有任何聲音,它無形無相。正因為它本身沒有聲音,所以才能光明、清晰的顯現任何聲音;任何聲音它都不排斥、也不收留,只是讓聲音在這個功能之中自然的呈現,這也是它「本來清淨」的道理。 要修到在你現前的境界裡面,只有聲音和聞性,其它境界都不現前,一念定住,分別意識定在正念中,這才算是「入三摩地」。
因為聞性不生不滅,你自己在那上面跑,跑久了也沒有意思!所以,當第六意識心一返過來緣到不生不滅的聞性上面時,生滅的第六意識馬上就停下來不會起生滅了;它本來所以有生滅,是因為它隨著聲音生滅。因此如果第六意識如果能轉回來緣不生不滅的聞性,那就叫「入流」。
當第六意識和聞性一起停住時,聲音自然也就隨著不生不滅了…… 現在只要你的第六意識轉過來,攀到聞性上去,慢慢的聲音會變得怎麼樣?不是左右擺動,也不再打轉了,只是上、下、上、下,每個聲音都是獨立的「音」,而非連續相的「聲」了,當下也就離了生住滅見。只要離了生住滅見,每一個「音」就都是獨立的,那個「聲」的連續相就不見了。但是若做到連續相不見了,那還不究竟!功夫要做到聲音上、下、上、下變成一條線之後,還要做到聲音在聞性之中不是線,而只是點,它冒一下,就回去,冒一下,就沒有了,能夠做到這樣,就是「亡所」!這個時候聲音再也沒有方向了,它的所「亡」了,屆時甚至連身根都化了。
在功夫還沒有到達「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以前,觀音法門在日常生活中是修不起來的…… 所謂「流」,就是說你還會起情緒…… 要面對所有的聲音,絲毫不起情緒、不起欣厭之心才可以,否則都是「出流」。嚴格說來,「思」應該包含下述三方面:
- 「思」聲音在聞性裡面……
- 檢查自己在「聞」到聲音的時候,會不會起情緒?
- 隨時「思」自己的聞性。
雖然我們講聞性本來不流動,但是如果你不去「思」、不去做功夫,就檢查不出來;我們做這些功夫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覺悟到「諸法實相」…… 所謂的「亡所」,「所」是指聲音,既然能「亡所」,就應該可以做到「亡能」;「能」就是所,就是境界,以耳根而言:「所」就是聲音,「能」就是聞性。只要你幾時修到聲音與聞性沒有相對的感覺,就是到達「亡所」。
「不生」!也就是「空相」現前… 如果你對動、靜二相「了」(智慧)「然」(不加上任何第六意識分別心)到某一種程度,會突然體會到:「原來動靜二相就是空相」…… 先體會「動相」就是「空相」.. 再體會「靜相」也是「空相」……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不生」就是「空相」嘛!
小乘(聲聞乘)之人只能用「觀」,所以他們容易跟「靜相」相應,但是與「空相」卻沒有相應,而中乘(緣覺乘)是跟「觀照」中間的「空相」相應,唯有大乘才是跟「照」直接相應,只要體會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就直接跟「空相」相應了。「了」有兩層意義:一是「明了」,也就是從「動相」進入「靜相」要了了分明;其次,「了」還有「完了」的意思,這可是功夫喔!至於這個「然」字,就是回復我們心本來的那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