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趙州洗缽(心平如願《無門關》)【公案】
趙州因僧問,某甲乍入叢林,乞師指示。
州雲:「吃粥了也未?」
僧雲:「吃粥了也。」
州雲:「洗缽盂去!」
其僧有省。
【語譯】
有一位遊方僧對趙州說:「我剛剛進入宗門叢林,什麼也不懂,請導師不吝給予指示。」
趙州問他:「吃過粥了沒有?」
僧人說:「吃過了。」
趙州說:「還不去清洗缽盂。」
僧人時有所省。
【評唱】
無門曰:「趙州開口見膽,露出心肝,者僧聽事不真,喚鐘作甕!」
【語譯】
無門說:「趙州開口見其膽識,所說的皆是露出心肝肺腑之言。可惜這位求教的僧人,聽言語表相,而無法悟事體真,把黃銅鑄造的鐘,錯認為陶土塑成的甕。」
【頌曰】
只為分明極 翻令所得遲 早知燈是火 飯熟已多時
【語譯】
只因為想窮極分明,所以才會翻來覆去,遲遲無有所得。
如果早知道燈與火,其體性無別,那早就可見相了悟了。
【附參資料】
一、《五燈會元》有此一段:
問:「學人乍入叢林,乞師指示。」
師(趙州從諗)曰:「吃粥了也未?」
曰:「吃粥了。」
師曰:「洗缽盂去。」學僧忽然省悟。
趙州禪師以世俗平常之事,隱寓向上一路,問僧人吃粥了沒,實際上是問他開悟了沒?
僧人回道「吃過了!」亦即「開悟了」,趙州便要他「洗缽盂去」,僧人言下再次省悟。為什麼?
因為吃了粥之後的缽盂,多多少少會留下殘余的粘渣,清洗之後 才能真正干淨。寓意僧人雖然開悟,處於聖位、聖念,但若耽於此聖位聖念,則尚未真正圓滿。
船子德成禪師向開悟時的夾山禪師道:「汝向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
所謂「沒蹤跡處」,是指修行開悟達到聖位的「空」的境界,但入了此「空」境之後,切莫「藏身」,亦即不要滯留在此「空」境,而要直向人間,直向芸芸眾生處去度化眾生。
此即「由聖入凡」,這才是真正大乘菩薩之行願,正是所謂「直向千峰萬峰去」,「深深海底行」,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至聖先師孔子,他雖是聖人,卻仍生活在凡俗大眾之中,學而不厭、教而不倦,正是他所以為聖人。後來周遊列國,轍環天下,老而不止,即是在行其度眾之道。
禪宗大師們 莫不持此抱負,回向人間,如《牧牛圖》中的第十圖「入廛垂手」所雲:「渾身固是混泥水,我此宗門要大開。」
全身泥水混濁,乃同於凡夫俗子;灰頭土面,為的是要大開宗門 而為世作舟航,這是見原始小乘佛教,只顧自己的成聖,不顧他人沈淪,而興起的自利利他,覺行圓滿的大乘佛教思想。
而禪宗由體起用,將大乘思想 更積極深入生活,更為入世,開田作務、生活雜事,無不親為。
趙州要僧人「洗缽盂去」,便是要他「解粘去縛」,不要被「高高峰頂坐」的聖位和聖念綁住了,而是要「深深海底行」,自峰頂轉身而下,直向芸芸眾生處行菩薩道,利益眾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星雲法師文)
二、詩賞
粥罷教令洗缽盂,豁然心地自相符;
而今餐飽叢林客,且道其間有悟無?--宋.天童正覺
吃粥了沒?是在問學僧在修行上,有沒有徹悟自己的本心佛性。既然有所悟了,那麼,在生活起居之間,吃飯自然吃得合味、睡覺自然睡得安然,自然體悟到行住坐臥、穿衣吃飯、搬柴運水無非都是禪。
所以禪師叫僧人洗缽去,因為洗缽去,也意謂著開悟後,修行才真正開始。
(心平如願《無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