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8-7-4唐代的宗派)(8-7-4-2禪宗的思想)
禪宗標榜自己的宗門,就是他的法門是禪修。不重經教,不立文字,他
(們)認為文字語言,有時候會誤導我們的修行。
那麼禪宗在達摩的時代,他是拿《愣伽經》,(也就是以)如來藏思想的
《愣伽經》來交付給二祖「慧可」的。可是(後來的)四祖他住在長江
中游,受到長江下游「江東」的「般若思想」影響,所以(四祖-道信)
他也非常重視「般若法門」。因此禪宗在發展之中,他(們)就會強調
破除執著,看起來好像是「空宗」,他不斷的破執,可是禪宗他(們)的
中心思想,其實是建立在「有宗」的「如來藏思想」上面的。
禪宗的教學是「即心是佛」.「見性成佛」,這是他(們)教學的重心。
那麼(所謂)我們的心就是佛,這是甚麼(意思)?這個心就是指「真常心
」,也就是禪宗常常講的「自性清淨心」,(也就是)我們原本清淨的心。
(意思是說)這個心本來清靜,是被「無明煩惱」覆蓋,好像一面鏡子,被
灰塵覆蓋,你就以為鏡子是骯髒的,其實它本來是清淨(自性清淨)。
那麼禪宗所說的「性」,就是「佛性」,這個「本有佛性」。也就是
說眾生本來就有佛性,所以他(們)認為人人都可以成佛。因為你本來
有「清淨心」,你本來就有「佛性」嘛!「本有佛性」就是「如來藏」。
所以他(們)認為;你只要透過修行,你都可以成佛。
所以禪宗有(所謂)「明心見性」的說法。「見性」是甚麼?就是見你
的「本有佛性」。那怎麼見你的「本有佛性」呢?要遠離「分別.戲論」。
因為我們眾生,在我們的「六根」觸對「外境」的時候,會產生六種分
別作用,就是「六識」。那我們在「六識」當中,常常會被迷惑,比方我
們眼識看到外在的一切眼睛所見的,或是說我們耳朵所聽到的,我們會
在這裡面產生一些分別。
(例如)這是我喜歡的,這是我討厭的,喜歡的我就去追求,甚至執迷不悟
造下惡業,討厭的我們可能會瞋恨,生氣,也造下一些惡業。
(所謂)我們要遠離分別,換句話說;我們不要被「六識」迷惑了,不要被
我們這種「分別作用」給迷惑了,這樣才能夠契入你的「本有佛性」,你
的「真心」清淨的真心,才可以顯現,如此就是「棄入佛心」,也就是入
「佛的知見」,也就是入「佛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