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菩薩戒
2015-06-09 由 江南文社 發表于文化
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稱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屬於七眾戒以外的別解脫戒。其特色涵蓋了七眾戒,而又超勝一切戒。因此,凡是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一、菩薩戒的內容
菩薩戒的內容為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屬於菩薩重要的禁戒, 應該謹慎持守。 攝律儀戒:又稱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大小乘律儀 的止惡門。是七眾弟子所受的戒,隨其在家、出家的差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淨,由於惡覆,故不得 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如《釋門歸敬儀》卷上說:攝律儀戒能斷舍諸惡,為法身之因。
攝善法戒:又稱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薩道戒。為修習一切善法、圓滿菩提所修的律儀戒,是修善門,以修身、囗、意的善業迥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 三寶、心不放逸、行六波羅蜜等。一旦犯過,則要如法懺除,重新立願,發菩提心,長養一切諸善法。此即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如《釋門歸敬 儀》卷上說:攝善法戒是勤修善法,為報身之因。
饒益有情戒:又稱攝眾生戒。是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屬於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列舉出十一種饒益眾生的方法,即:
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
對已病、未病及看護病者等眾生,悉與為伴。
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知恩報恩。
見眾生有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遠離憂惱。
見有眾生貧窮睏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
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
對眾生先語安慰,隨時往返,施給飲食,說世間善語等。使眾生安者,皆悉隨順;不安者,皆悉遠離。 對有實德者,讚嘆歡喜。 對有犯過行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使其悔改。 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二、菩薩戒的特色
菩薩戒是含攝大乘菩薩道的戒法,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除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 生的饒益有情戒。這顯示了菩薩行者不僅要消極地不作惡,更要積極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學一切法門,以度無邊眾生。因為菩薩發心是為廣度眾生,如果不發上弘下 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稱為菩薩。因此《菩薩善戒經》說:『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惡心。』據《梵網經》內容記載,菩薩戒雖有十重戒:殺、 盜、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嗔心不受悔,謗三寶,以及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如果忘失 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所以,發菩提心是菩薩戒有別於聲聞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們受戒時應有的認識。
此外,菩薩戒只有受法而無舍法。《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說:『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梵網經》說: 菩薩戒是佛陀成道時,一時頓制,非待緣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稱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說,菩薩戒是眾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將本具的 戒德加以長養薰發,故說增上,而非新得,這是菩薩戒的另一特色。
三、受持菩薩戒的功德
菩薩戒涵蓋七眾戒,超勝一切戒功德,而且是過去七佛戒法,這是菩薩戒的殊勝與尊貴處。如《梵網經》說: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都是由於受持菩 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薩戒是諸佛本源,是菩薩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網經》記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
感得十方諸佛愍念、守護。臨命終時正見,心生歡喜。
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今世後世,性戒幅慧圓滿。
四、菩薩戒的求受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說:求受菩薩戒者,只要能解法師語,六道眾生都能得戒。又說,受戒有三品:
上品從佛受:諸佛菩薩現在面前,親自授與菩薩戒者,得真實上品戒。
中品從佛弟子受:佛滅後,於千里內禮請先受菩薩戒者為戒師,教授我菩薩戒者,得中品戒。
下品自誓受:佛滅度後,千里內亦無法師,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應於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薩,我學一切菩薩戒法。』如是三說,得下品戒。
此外,菩薩戒與五戒同樣可以全部受持,或隨分受持。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隨分受,重要的是,要發『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薩戒的真義。
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師,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戒如軌道,規範我們的身心行止;戒如城牆,幫助我們抵禦五欲六塵 盜賊的侵襲;戒如水囊,滌去我們的塵垢熱惱;戒如明燈,照亮我們的前途光明;戒如寶劍,斷除我們的貪心慾念;戒如瓔珞,莊嚴我們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 脫我們到達涅盤的彼岸。
所以,佛陀在《遺教經》中明示:大眾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戒〕,持戒者,如闇遇明,貧人得寶。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說盡。但是畫 餅不能充飢,一切還是要自己親身實踐,才能體悟。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須嚴持淨戒。
原文網址:
https://kknews.cc/culture/lznb5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