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一個留言板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學佛不是學江湖 一步走差便是森羅萬象的華藏世界 天龍八部任君選擇

#11

未閱讀文章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每日頭條 寫: 週四 9月 01, 2022 2:03 pm 莫大先生的人生哲學
2018-11-19 由 小女子的江湖 發表于文化

莫大先生,金庸筆下一個外表普通卻深有內涵的人物,年少時讀《笑傲江湖》對他沒有太深的印象,認為他只是一個猥瑣的小老頭,是書中一片小小的綠葉,如今細細品讀方覺少年無知,凡才淺識。接下來聊聊對莫大先生的全新認識,權當茶後談資。

一很拽

圖檔
出色的音樂家

莫大先生第一次出場是在衡山城內的一家茶館,好事的江湖漢子們將劉正風與莫大先生的關係妄加揣測,越說越離譜時一位身材瘦長的賣唱老者發怒了。他臉色枯槁,披著一件青布長衫,洗得青中泛白,形狀甚是落拓。造謠最盛的矮胖子發現眼前青光一閃,一柄細細的長劍晃向桌上,叮叮叮的響了幾下,桌上放著的七隻茶杯,每一隻都被削去了半寸來高的一圈。七個瓷圈跌在茶杯之旁,茶杯卻一隻也沒傾倒。一個猥瑣的小老頭拔劍、出劍、還劍一氣呵成,瀟灑之極,場面真的很拉風。莫大先生作為衡山派掌門,正派十大高手之一,隱沒於市井之間,偶露崢嶸卻又鋒芒耀眼。

莫大先生第二次出場是在衡山城外的荒郊,大嵩陽手費斌正要屠戮劉正風等人,莫大先生從天而降出其不意用「百變千幻衡山雲霧十三式」的絕招擊殺了費斌。事後將長劍插入胡琴,轉身便走,一曲「瀟湘夜雨」在松樹後響起,漸漸遠去。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瞧,又是獨行俠的范,拽。

冷面殺手

二很文藝

整部《笑傲江湖》莫大先生拉著「瀟湘夜雨」出場,奏著「鳳求凰」謝幕。莫大在,定有琴聲,不折不扣的音樂人形象。「瀟湘夜雨」是莫大先生最喜歡的曲子,是一首羈旅人的鄉愁。「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里,是離人幾行清淚。」莫大借鄉愁排遣心中的苦悶,五嶽劍派勾心鬥角,致使江湖殺戮不斷。衡山派人心不齊、實力不濟,作為掌門人卻無能為力,碌碌無為。明著他不敢與強權勢力為敵,明哲保身;暗地裡他又有顆嫉惡如仇的心,常給敵人致命一擊。他的內心是很困苦糾結的,只得寄情於琴,遊蕩江湖。

三很睿智

來去如風

無論是擊殺大嵩陽手費斌,或是在漢水以北的小鎮雞鳴渡與令狐沖促膝長談,莫大先生都是條理性分明,前期準備工作相當完善。擊殺費斌時,他和費斌的武功在伯仲之間,他能在短時間內將其料理,足見估算精準。在與令狐沖見面前,莫大先生早做好了市場調研,對這個江湖浪子的人品、性格、過往了如指掌,才有了後面的把酒甚歡。到最後五嶽劍派掌門人除他以外盡歿,這不禁讓我們深思莫大先生的生存之道。

四很滑稽

莫大先生愛八卦,雞鳴渡與令狐沖暢談之時,不忘拿盈盈和恆山派一眾女弟子打趣,弄的令狐沖面紅耳赤。一個平易近人的隔壁老王形象呼之欲出,讓人自然親近,對他好感度增。男人之間,總是有一些搞笑話題的,關鍵是看你會不會挖掘,莫大先生做到了。

五很開通

莫大先生對善與惡的定位非常清晰,善惡不是絕對的,正派人士的光環下也有敗類,魔教中也不乏俠肝義膽之人。他欣賞盈盈的真性情,鼓勵令狐沖放下門戶之見,不要辜負盈盈的至誠至情。最後踐行諾言,在令狐沖與盈盈的新婚之夜以一曲「鳳求凰」致賀。

莫大一生潦倒風塵,始終在入世出世間徘徊,無力和悲涼伴隨左右。這多像現實中的我們,充滿著無數的無可奈何!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o9kzv2q.html
每日頭條

Re: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12

未閱讀文章 每日頭條 »

佛教:菩薩戒
2015-06-09 由 江南文社 發表于文化


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稱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屬於七眾戒以外的別解脫戒。其特色涵蓋了七眾戒,而又超勝一切戒。因此,凡是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一、菩薩戒的內容

菩薩戒的內容為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屬於菩薩重要的禁戒, 應該謹慎持守。 攝律儀戒:又稱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大小乘律儀 的止惡門。是七眾弟子所受的戒,隨其在家、出家的差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淨,由於惡覆,故不得 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如《釋門歸敬儀》卷上說:攝律儀戒能斷舍諸惡,為法身之因。

攝善法戒:又稱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薩道戒。為修習一切善法、圓滿菩提所修的律儀戒,是修善門,以修身、囗、意的善業迥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 三寶、心不放逸、行六波羅蜜等。一旦犯過,則要如法懺除,重新立願,發菩提心,長養一切諸善法。此即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如《釋門歸敬 儀》卷上說:攝善法戒是勤修善法,為報身之因。

饒益有情戒:又稱攝眾生戒。是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屬於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列舉出十一種饒益眾生的方法,即:

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

對已病、未病及看護病者等眾生,悉與為伴。

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知恩報恩。

見眾生有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遠離憂惱。

見有眾生貧窮睏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

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

對眾生先語安慰,隨時往返,施給飲食,說世間善語等。使眾生安者,皆悉隨順;不安者,皆悉遠離。 對有實德者,讚嘆歡喜。 對有犯過行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使其悔改。 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二、菩薩戒的特色

菩薩戒是含攝大乘菩薩道的戒法,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除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 生的饒益有情戒。這顯示了菩薩行者不僅要消極地不作惡,更要積極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學一切法門,以度無邊眾生。因為菩薩發心是為廣度眾生,如果不發上弘下 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稱為菩薩。因此《菩薩善戒經》說:『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惡心。』據《梵網經》內容記載,菩薩戒雖有十重戒:殺、 盜、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嗔心不受悔,謗三寶,以及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如果忘失 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所以,發菩提心是菩薩戒有別於聲聞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們受戒時應有的認識。

此外,菩薩戒只有受法而無舍法。《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說:『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梵網經》說: 菩薩戒是佛陀成道時,一時頓制,非待緣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稱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說,菩薩戒是眾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將本具的 戒德加以長養薰發,故說增上,而非新得,這是菩薩戒的另一特色。

三、受持菩薩戒的功德

菩薩戒涵蓋七眾戒,超勝一切戒功德,而且是過去七佛戒法,這是菩薩戒的殊勝與尊貴處。如《梵網經》說: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都是由於受持菩 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薩戒是諸佛本源,是菩薩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網經》記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

感得十方諸佛愍念、守護。臨命終時正見,心生歡喜。

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今世後世,性戒幅慧圓滿。

四、菩薩戒的求受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說:求受菩薩戒者,只要能解法師語,六道眾生都能得戒。又說,受戒有三品:

上品從佛受:諸佛菩薩現在面前,親自授與菩薩戒者,得真實上品戒。

中品從佛弟子受:佛滅後,於千里內禮請先受菩薩戒者為戒師,教授我菩薩戒者,得中品戒。

下品自誓受:佛滅度後,千里內亦無法師,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應於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薩,我學一切菩薩戒法。』如是三說,得下品戒。

此外,菩薩戒與五戒同樣可以全部受持,或隨分受持。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隨分受,重要的是,要發『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薩戒的真義。

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師,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戒如軌道,規範我們的身心行止;戒如城牆,幫助我們抵禦五欲六塵 盜賊的侵襲;戒如水囊,滌去我們的塵垢熱惱;戒如明燈,照亮我們的前途光明;戒如寶劍,斷除我們的貪心慾念;戒如瓔珞,莊嚴我們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 脫我們到達涅盤的彼岸。

所以,佛陀在《遺教經》中明示:大眾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戒〕,持戒者,如闇遇明,貧人得寶。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說盡。但是畫 餅不能充飢,一切還是要自己親身實踐,才能體悟。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須嚴持淨戒。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znb5eb.html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Re: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戒定慧不是每日貼文 做到了就知所言不虛

#13

未閱讀文章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

每日頭條 寫: 週三 9月 07, 2022 9:35 am 佛教:菩薩戒
2015-06-09 由 江南文社 發表于文化


菩薩戒是大乘菩薩所受持的戒律,又稱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是屬於七眾戒以外的別解脫戒。其特色涵蓋了七眾戒,而又超勝一切戒。因此,凡是發菩提心的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皆可受持。

一、菩薩戒的內容

菩薩戒的內容為三聚淨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屬於菩薩重要的禁戒, 應該謹慎持守。 攝律儀戒:又稱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大小乘律儀 的止惡門。是七眾弟子所受的戒,隨其在家、出家的差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淨,由於惡覆,故不得 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如《釋門歸敬儀》卷上說:攝律儀戒能斷舍諸惡,為法身之因。

攝善法戒:又稱受善法戒、攝持一切菩薩道戒。為修習一切善法、圓滿菩提所修的律儀戒,是修善門,以修身、囗、意的善業迥向無上菩提,如常勤精進、供養 三寶、心不放逸、行六波羅蜜等。一旦犯過,則要如法懺除,重新立願,發菩提心,長養一切諸善法。此即報身之因,以其止惡修善,故成報佛之緣。如《釋門歸敬 儀》卷上說:攝善法戒是勤修善法,為報身之因。

饒益有情戒:又稱攝眾生戒。是以慈心攝受利益一切眾生,屬於利生門。《菩薩地持經》卷四列舉出十一種饒益眾生的方法,即:

眾生所作諸饒益事,悉與為伴。

對已病、未病及看護病者等眾生,悉與為伴。

為諸眾生說世間、出世間法,或以方便令得智慧。

知恩報恩。

見眾生有種種恐怖,悉能救護。若有喪失親屬財物諸難,能為開解,令遠離憂惱。

見有眾生貧窮睏乏,悉能給予所須之物。

德行具足,正受依止,如法畜眾。

對眾生先語安慰,隨時往返,施給飲食,說世間善語等。使眾生安者,皆悉隨順;不安者,皆悉遠離。 對有實德者,讚嘆歡喜。 對有犯過行惡者,慈心呵責,折伏罰黜,使其悔改。 以神通力示現惡道,令眾生畏厭眾惡,奉修佛法,歡喜信樂,生希有心。


二、菩薩戒的特色

菩薩戒是含攝大乘菩薩道的戒法,菩薩道的精神就是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所以菩薩戒除了有防非止惡的攝律儀戒外,更有勤修善法的攝善法戒,以及度化眾 生的饒益有情戒。這顯示了菩薩行者不僅要消極地不作惡,更要積極地修一切善,乃至遍學一切法門,以度無邊眾生。因為菩薩發心是為廣度眾生,如果不發上弘下 化的菩提心,便不能稱為菩薩。因此《菩薩善戒經》說:『有二因緣失菩薩戒,一者退菩提心,二者得上噁心。』據《梵網經》內容記載,菩薩戒雖有十重戒:殺、 盜、淫、妄語、酤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慳惜加毀、嗔心不受悔,謗三寶,以及四十八輕戒等戒相,但是它的根本精神是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為戒體,如果忘失 菩提心,也就違反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所以,發菩提心是菩薩戒有別於聲聞戒的最大特色,也是我們受戒時應有的認識。

此外,菩薩戒只有受法而無舍法。《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說:『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梵網經》說: 菩薩戒是佛陀成道時,一時頓制,非待緣而制:是就理善而制,所以又稱為佛性常住戒。也就是說,菩薩戒是眾生本自具足的。既是本具,而今求受,只是將本具的 戒德加以長養薰發,故說增上,而非新得,這是菩薩戒的另一特色。

三、受持菩薩戒的功德

菩薩戒涵蓋七眾戒,超勝一切戒功德,而且是過去七佛戒法,這是菩薩戒的殊勝與尊貴處。如《梵網經》說:過去莊嚴劫千佛、現在賢劫千佛,都是由於受持菩 薩戒而成佛;未來星宿劫中的千佛,仍然要受持菩薩戒才能成佛。所以,菩薩戒是諸佛本源,是菩薩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此外,《梵網經》記載,受持菩薩戒有五種利益:

感得十方諸佛愍念、守護。臨命終時正見,心生歡喜。

所生之處,與諸菩薩為友。功德多聚,戒度成就。

今世後世,性戒幅慧圓滿。

四、菩薩戒的求受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說:求受菩薩戒者,只要能解法師語,六道眾生都能得戒。又說,受戒有三品:

上品從佛受:諸佛菩薩現在面前,親自授與菩薩戒者,得真實上品戒。

中品從佛弟子受:佛滅後,於千里內禮請先受菩薩戒者為戒師,教授我菩薩戒者,得中品戒。

下品自誓受:佛滅度後,千里內亦無法師,即在佛像前自誓受。自誓受者,應於佛前胡跪合掌,作如是言:『我某甲,自十方佛及大地菩薩,我學一切菩薩戒法。』如是三說,得下品戒。

此外,菩薩戒與五戒同樣可以全部受持,或隨分受持。但是,不管全部受或隨分受,重要的是,要發『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菩提心,如此才不失受大乘菩薩戒的真義。

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良師,指引我們的人生方向;戒如軌道,規範我們的身心行止;戒如城牆,幫助我們抵禦五欲六塵 盜賊的侵襲;戒如水囊,滌去我們的塵垢熱惱;戒如明燈,照亮我們的前途光明;戒如寶劍,斷除我們的貪心慾念;戒如瓔珞,莊嚴我們的道德人格;戒如船筏,度 脫我們到達涅盤的彼岸。

所以,佛陀在《遺教經》中明示:大眾應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戒〕,持戒者,如闇遇明,貧人得寶。戒的功德利益,不能說盡。但是畫 餅不能充飢,一切還是要自己親身實踐,才能體悟。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受戒,更重要的是必須嚴持淨戒。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lznb5eb.html
因信稱念無量無邊

人生落地有無明 無明道前生混沌 一念不覺生梵想 總是哲思求發展

#14

未閱讀文章 因信稱念無量無邊 »

漫步的犀牛
神來一筆
Re: 沒有一顆星星是一直在西方的。為什麼說西方極樂世界?
文章 週五 9月 30, 2022 10:18 am

隨筆。

以下就一些基本佛法概念,與學友們聊聊。

1。有輪迴嗎?!

佛教肯定有輪迴的客觀事實。

而且,善業獲得善果、惡業獲得惡果,是不變的真理。

而佛教的漏盡者,則是永久地終止個人的輪迴。

2。有業力嗎?

當然有,佛教不但承認有業力的存在,

而且,佛教的修行善巧,是以業力為基礎之一,所架構出來的。

以下是重點 :

3. 佛教認為有 "我" 嗎 ?!

答案是 :

佛陀,希望弟子,不要糾結在 "我是存在的、我是不存在的、我是暨存在又不存的、我是有思才存在的.......等等",

這些都只是典型的哲思戲論,純屬吃飽太閒、口水太多,對解脫不但沒幫助,反而有害。

......咦??? 等等....佛教不是說 "無我" 嗎? 而且..."無我" 不是三法印嗎?

怎麼犀牛的回答這麼奇怪?

其實,經典上,一個人修到無色定,有如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之時,就會產生"無我" 的體認,但....這個 "無我",依然不正確,離解脫甚遠。

那麼, 佛法中的 "無我" 到底是甚麼意思呢 ?

犀牛的看法是 ~

先解釋 "我" 的意思是 :

可自由主宰的、可歸屬的、可依靠的、值得駐足的、本體的、心可以落腳的.....簡單說 :凡是,心摭取的狀態,就是我的呈現。

無我,不是 "沒有我",不是否定 "個人"客觀存在的事實,更不是玩弄存在、不存在的等等把戲...。

無我,是抽離 "肯定我 的認知"。

更白話地說,

無我的意思,應該用 "非我" 來呈現,會比較貼近 佛陀的教導。

無我 (非我), 意思是....這並非是我、並非與我相互歸屬、更不是我與之一體、或一體兩面。

佛學名詞,稱之為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

無我 (非我) 的認識,關係到修學佛法的成敗,

有志解脫的學友,應當多加體認,不要流於哲學想像。

平安如意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二 9月 05, 2023 9:41 a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