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5)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Markdown is OFF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flash]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楞伽經白話心得(5)

楞伽經白話心得(5)

訪客 » 週五 4月 01, 2022 1:05 am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菩薩所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三)自性相(等等諸法),(此是)一切諸佛菩薩所行(之法門),(引導修行人能如實)自心見等所緣境界(而)不(與外境)和合顯示,(世尊)一切說成真實相,(世尊所說)一切(皆是)佛語心,(懇請世尊)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如實)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懇請為我演說諸識、五法、三自性等等殊勝的法門,到底是以何處為依歸呢?

這一些不可思議的殊勝法門,都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諸佛菩薩所修持的法門。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三)自性相(等等諸法),(此是)一切諸佛菩薩所行(之法門)。)

世尊!為什麼所有一切諸佛菩薩修持了這些殊勝的法門之後,都能夠通達於一切自心所見的境界,都能夠遠離一切能令眾生產生無明煩惱的種種障礙呢?

((引導修行人能如實)自心見等所緣境界(而)不(與外境)和合顯示。)

世尊!懇請世尊快快為我演說這無法用文字語言所描述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到底是指什麼呢?

懇請世尊快快為我演說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佛語心」到底是指什麼呢?

((世尊)一切說成真實相,(世尊所說)一切(皆是)佛語心。)

世尊!懇請世尊快快為參與法會的所有一切菩薩,演說一切諸佛如來所讚嘆的「海浪藏識境界法身」到底是指什麼呢?

((懇請世尊)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如實)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注解: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三)自性相(等等諸法),(此是)一切諸佛菩薩所行(之法門)。」

經文中的「心意意識」是泛指: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

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指的即是: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以及眼耳鼻舌身等等五根識。

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即是前面經文中所提到的「流注」。

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皆是屬於生滅之法。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會在後面的經文中提到。

經文中的「五法」指的即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這在後面的經文中世尊會提到。

經文中的「自性相」指的即是:三自性。其所指的即是: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自性(也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在後面的經文中世尊還會提到。

然而世尊所說的「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皆是以「佛性」作為「依歸」。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

也就是說:凡世尊所說的種種修行法門,皆是以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所有一切眾生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到達究竟圓滿的彼岸。故曰「一切諸佛菩薩所行。」

然而什麼是以佛性作為依歸的修行呢?那麼該如何修行才能夠與具足一切、圓滿一切功德的「佛性」相應呢?其所指的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行如是因,即是在境界中實踐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一切諸佛菩薩所行。」


「(引導修行人能如實)自心見等所緣境界(而)不(與外境)和合顯示。」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為什麼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種種「梵行」之後,就可以慢慢地不再受到種種無明境界的束縛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唯有我們大家身體力行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可以找出圓滿的答案。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世尊)一切說成真實相。」

經文中的「真實相」即是在表達具足一切、圓滿一切功德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真如實性,所以表現在境界中的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皆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

經文中的「一切說成真實相」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第一義諦指的即是真如實性,世尊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作完整地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就如同是以手指月,手是手、月是月,手指與月亮到底是不相同的。


「(世尊所說)一切(皆是)佛語心。」

經文中的「佛語心」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所有一切三世諸佛如來所說的「如來正法」,是以何處為依歸(佛語心)呢?

所有一切三世諸佛如來所說的「如來正法」皆是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所以一切三世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同一法味,絕對沒有第二味。

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佛性是世尊當年所親証的,佛性是的確存在的,我們大家一定要相信世尊所說的話。


「(懇請世尊)為楞伽國摩羅耶山海中住處諸大菩薩,(如實)說如來所歎海浪藏識境界法身。」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懇請世尊,為與會的所有一切菩薩演說,什麼是諸佛如來所讚嘆的「法身」?諸佛如來所讚嘆的「法身」指的即是「佛性」。

經文中的「法身」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所有諸佛如來與一切眾生皆同一法身、同一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經文中「海浪藏識」其中的「海」即是在譬喻:「諸識」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

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佛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具足一切、圓滿一切功德,就猶如是能容納一切百川的大海一般。故譬喻曰「海」。

經文中「海浪藏識」其中的「浪」即是在譬喻: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以及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諸識相)。

我們眾生的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其生滅是非常地快速,就好像是「浪花」一般,轉瞬之間,又回歸於能夠容納一切的大海。故譬喻為「浪」。

經文中「海浪藏識」其中的「藏識」即是泛指: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在這裏特別強調的是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

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八種識)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皆是屬於生滅之法,儘管諸識皆是屬於生滅之法,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然而我們眾生所具備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有著非常特殊的現象,雖然在百千萬劫、無數次的生死輪迴以來,會不斷地長養我們眾生的阿賴耶識,是屬於生滅之法,但是眾生的阿賴耶識並不會真正地消失,而是會轉識成智。

如果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會消失的話,那麼我們在無始劫以來所歷經的無數次生死輪迴,以及所有的因果業報,都將會變得完全沒有意義。所以我們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並不會真正地消失,而是會轉識成智。

世尊為教化眾生,所說之法很多。例如這裏所說的「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等等。但是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所演說的種種諸法,最後都是回歸於「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所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佛性」(真如實性)。

佛性有著不可描述性、不可表達性,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我們最常看到用來描述佛性的「方便說」例如:不淨不垢、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等等文字語言章句。

然而我們無法直接利用佛性的方便說,必須要將佛性的「方便說」加以引申之後,才能夠對我們眾生有實際的幫助。加以引申之後的佛性義,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可以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在這一段經文裏,世尊對眾生的無始無明,不間斷生死輪迴的原因,以及如何經由修行而成就,做了非常詳細的說明。


原本經文:「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有)四(種無明)因緣故,(能令眾生)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迷惑眾生)自心(所)現攝受不覺,(迷惑眾生受到)無始虛偽過色習氣(等等束縛),(迷惑眾生)計著識性自性,(迷惑眾生執著於)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虛妄分別)水流處,(能不斷令眾生)藏識轉識浪生(,而無有一刻停歇之時)。」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有四種因緣,可以令眾生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有)四(種無明)因緣故,(能令眾生)眼識轉。)

大慧!那四種因緣呢?其所指的即是:「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欲見種種色相」等等四種因緣。

(何等為四?謂:(迷惑眾生)自心(所)現攝受不覺,(迷惑眾生受到)無始虛偽過色習氣(等等束縛),(迷惑眾生)計著識性自性,(迷惑眾生執著於)欲見種種色相。)

大慧!就是這四種因緣,導致了眾生產生了種種無明與煩惱,產生了種種執著、分別與妄想,而不可自拔。

(大慧!是名四種因緣(虛妄分別)水流處,(能不斷令眾生)藏識轉識浪生(,而無有一刻停歇之時)。)

注解:

「(有)四(種無明)因緣故,(能令眾生)眼識轉。」

經文中的「四因緣」指的即是:能令眾生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無明與煩惱的原因。

世尊在這裏提出了「四因緣」能令眾生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這「四因緣」可以分成「內因」與「外因」兩大類。

何謂「內因」?在這裏的「內因」特別強調的是:存在於佛性上,能令眾生產生種種無明與煩惱的無始無明「妄因」。

何謂「外因」?在這裏的「外因」特別強調的是:能令眾生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無明與煩惱的外在境界因素。例如:財富、女色、名利等等的外在誘惑。

經文中的「自心現攝受不覺」、「欲見種種色相」可以歸類於「外因」。

經文中的「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可以歸類於「內因」。

眾生為什麼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妄想,其最主要並且最為強大的力量,指的即是存在於佛性上的「妄因」(內因)。故曰「無始虛偽過色習氣」。

經文中「眼識轉」其中的「眼識」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眼識」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並非是指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眼識」。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然而我們眾生在境界中所具備的諸識,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其體性當然也是真如實性。

用:
經文中的「眼識」即是泛指: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八種識」。

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指的即是:阿賴耶識、末那識、意識、以及眼耳鼻舌身等等五種識。而並非是單指眼識。

我們眾生必須要藉由諸識在境界中的作用,才能夠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但我們眾生在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因而升起種種的煩惱與障礙。故曰「眼識轉」。

所以經文中的「眼識轉」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何等為四?謂:(迷惑眾生)自心(所)現攝受不覺,(迷惑眾生受到)無始虛偽過色習氣(等等束縛),(迷惑眾生)計著識性自性,(迷惑眾生執著於)欲見種種色相。」

經文中的「無始虛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可以歸類於「內因」。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呢?其根本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故曰「無始虛偽過色習氣(因)」、「計著識性自性」(識本性如是)。

經文中的「無始虛偽過色習氣」指的即是:無始虛偽過色習氣因。

無始虛偽過色習氣因指的即是:存在於「佛性」上能令一切眾生產生無明煩惱的根本「妄因」。故曰「無始」。

經文中「計著識性自性」指的即是:識本性如是。

其中的「識性、自性」指的即是「佛性」。意思就是:為什麼眾生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呢?這與我們眾生諸識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有著絕對密切而不可分的關係。故曰「(諸)識(本自具足)本性如是。」

經文中的「自心現攝受不覺」、「欲見種種色相」可以歸類於「外因」(外在境界種種誘惑的因素)。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呢?其具體的原因如下。

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故曰「自心現攝受不覺」、「欲見種種色相」。


「大慧!是名四種因緣(虛妄分別)水流處,(能不斷令眾生)藏識轉識浪生(,而無有一刻停歇之時)。」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也就是說:能令眾生產生無明的「因緣」始終揮之不去,就猶如是水流所到之處,煩惱障礙亦如影隨形、隨之而到,而無有例外之處。故曰「是名四種因緣(虛妄分別)水流處,(能不斷令眾生)藏識轉識浪生(,而無有一刻停歇之時)。」(就猶如是無明的「因緣水」流到哪裏,哪裏就會湧現無明的「識浪」,而無有斷絕之時。)


原本經文:「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

「大慧!是名四種(無明)因緣水流處,(如是不斷)藏識轉識浪生。大慧!如(藉由)眼識(的作用),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如是一切諸識相俱生),(如是妄想分別亦)隨次(第)境界(而)生,亦復如是。(諸識)譬如明鏡,(能)現眾色像。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如是)識浪不斷(,如是妄想分別亦不斷)。因(眾生不能如實知)所作相(性非)異不異,(不能如實知)合業生相(之真實意義),(如是迷惑眾生)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非異非不異),故五識身轉(,如是生死輪迴不斷)。」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就是這四種無明因緣,導致了眾生在境界中產生了無數的執著、分別與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

(大慧!是名四種(無明)因緣水流處,(如是不斷)藏識轉識浪生。)

大慧!就好像眾生所具備的「眼(諸)識」(泛指諸識)與「境界」的關係可分為「俱生」以及「次第而生」兩種。

(大慧!如(藉由)眼識(的作用),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如是一切諸識相俱生),(如是妄想分別亦)隨次(第)境界(而)生,亦復如是。)

大慧!何謂「俱生」呢?眾生必須要靠著諸識以及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諸識相),才能夠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

就猶如眼識在境界中的作用,能夠令眾生看見外在境界周遭的一切事物,就好像是以鏡顯像、一切俱生一般。

因此如果沒有諸識的存在,那麼眾生是無法察覺、得知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諸識與境界的關係,就如同是「以燈照色」、「以鏡顯像」一般。

(如(藉由)眼識(的作用),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如是一切諸識相俱生),(諸識)譬如明鏡,(能)現眾色像。)

大慧!何謂「次第而生」呢?所有一切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諸識相,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所以諸識與境界的關係,當然也存在著先後次第的關係,如果沒有境界次第的先後關係,那麼諸識的「延續性」(識浪不斷)將無法建立。

建立眾生無明妄想分別的「延續性」,就好像是外界有大猛風一般,不斷地吹襲著平靜的大海面,而致使平靜的海面,波濤洶湧,而無有間斷之時。

因此眾生無明妄想分別「延續性」的建立,就好像是那波濤洶湧不斷的海浪一般,無有平靜的時候。

((如是妄想分別亦)隨次(第)境界(而)生。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如是)識浪不斷(,如是妄想分別亦不斷)。)

大慧!為什麼迷惑眾生在境界中無明識浪分別不斷呢?這是因為迷惑的眾生根本無法通達什麼是「所作相(性)」以及「因緣和合」而生的真實義。

(因(眾生不能如實知)所作相(性非)異不異,(不能如實知)合業生相(之真實意義)。)

何謂「所作相(性)」的真實義呢?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而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何謂「所作相(性)非異」?其所指的即是: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非異。」

何謂「所作相(性)非不異」?其所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而其本自具足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一個是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一個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體性」與「相用」那當然是完全不相同的。故曰「非不異。」

何謂「因緣和合」的真實義呢?其所指的即是:行如是因,得如是果。種什麼因即會得什麼果。種善因則得善果,種惡因則得惡果。(合業生相。)

大慧!然而眾生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說「真如實性」(色等自性)以及「因緣和合」而生的真實意義,所以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如是迷惑眾生)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非異非不異),故五識身轉(,如是生死輪迴不斷)。)

注解:

「大慧!是名四種(無明)因緣水流處,(如是不斷)藏識轉識浪生。」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經文中「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其中的「四種因緣」即是上面經文中所提到令眾生產生無明的四種因緣。

經文中「藏識轉,識浪生」其中的「藏識」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藏識」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真如實性。眾生的「諸識」(八種識)以及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諸識相),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所以其體性當然也是真如實性。

用:
經文中的「藏識」在這裏特別強調的是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阿賴耶識」。

在前面的經文中世尊有提到「流注生」,狹義的「流注生」指的即是眾生「始生之阿賴耶識」,眾生也就是由於這個始生之阿賴耶識,於是展開了我們眾生幾無盡頭的生死輪迴之旅。

經文中的「藏識轉,識浪生」即是在比喻: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故曰「藏識轉,識浪生。」


「大慧!如(藉由)眼識(的作用),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如是一切諸識相俱生),(如是妄想分別亦)隨次(第)境界(而)生,亦復如是。(諸識)譬如明鏡,(能)現眾色像。大慧!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如是)識浪不斷(,如是妄想分別亦不斷)。」

經文中的「眼識」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眼識」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真如實性。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真如實性,而我們眾生的諸識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所以其體性當然也是真如實性。

用:
經文中的「眼識」即是泛指: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而並非是單指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眼識」。

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皆是屬於生滅之法。

我們眾生所具備的「諸識」與「境界」的關係,可以分為「俱生」與「次第而生」兩種。

何謂「俱生」?
我們眾生必須要靠著諸識以及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諸識相),才能夠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就猶如是睜開眼睛,就可以看見周遭一切的事物一般,因此諸識與境界的關係就如同是「以燈照色」、「以鏡顯像」一般,其關係就好像是一時俱生一般。故曰「如眼(諸)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譬如明鏡,現眾色像。」

何謂「次第而生」?
隨著種種境界不同的變化,所以也使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產生了不間斷的「延續性」。也就是說:諸識與境界的關係,是有先後不間斷的次第順序關係,也因此「識浪」不斷。故曰「如眼識,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我們眾生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當然也必須要遵循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那麼「境界」(因)與「諸識相」(果)的關係,即是「次第而生」。

經文中的「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猶如猛風,吹大海水。」

經文中的「猛風」(因)即是對於「內因」(佛性上的妄因)與「外因」(外在境界誘惑眾生產生無明之因)所作的譬喻。

經文中的「吹大海水(生諸識浪)」即是在譬喻:我們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無明與煩惱。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產生無明,其根本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

經文中的「外境界風」指的即是:外在境界誘惑眾生產生無明的原因。

經文中的「飄蕩心海,識浪不斷」要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

狹義:
經文中的「飄蕩心海,識浪不斷」指的即是:我們迷惑眾生的「阿賴耶識」就是在不間斷的生死輪迴裏,由在無始以來不斷造作的因果業報,一點一滴所「長養」的。故曰「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

廣義:
經文中的「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所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故曰「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


「因(眾生不能如實知)所作相(性非)異不異,(不能如實知)合業生相(之真實意義),(如是迷惑眾生)深入計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非異非不異),故五識身轉(,如是生死輪迴不斷)。」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由於迷惑的眾生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以及因緣和合而生的道理,所以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而不斷地在境界中造作惡業,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故曰「故五識身轉(,如是生死輪迴不斷)。」


「因(眾生不能如實知)所作相(性非)異不異。」

經文中的「所作相」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所作相」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真如實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非異(相同)。」

用:
經文中的「所作相」指的即是: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是完全不相同的。故曰「非不異(不相同)。」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但是我們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故曰「因(眾生不能如實知)所作相(性非)異不異。」


「(不能如實知)合業生相(之真實意義)。」

經文中的「合業生相」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種善因就得善果,種惡因就得惡果。然而絕大多數的眾生,並未深刻地體認這個簡單的道理,因而不斷地造下惡業,而不自知。如要等到惡業惡果現前之時,才在暗夜中獨自哭泣,到那時為時晚矣。

所以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種種精準無比的「因果業報」,也是必須要遵循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故曰「合業生相。」


「(如是迷惑眾生)深入計著。」

這一句經文指的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


「不能了知色等自性(非異非不異)。」

經文中的「色」即是泛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異非不異、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

迷惑的眾生卻總是執著於、迷戀於種種外在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卻不知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才可以遠離一切妄想分別,遠離一切煩惱障礙,遠離一切貪瞋癡。

但是我們迷惑眾生卻無法深刻體會這個道理,因而不斷地在境界中造作種種諸惡業,不斷地在境界中傷害他人也傷害自己,而不自知。

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了知通達「色等自性」的道理呢?就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所有一切修行人唯有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修行的依歸,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圓滿證得如來不可思議法身。


「故五識身轉(,如是生死輪迴不斷)。」

經文中的「五識身」指的即是:迷惑的眾生。

經文中的「五識身轉」要分為兩種解釋。

第一種:
經文中的「五識身轉」指的就是我們眾生的「生死輪迴」。故曰「五識身轉」。

第二種:
經文中的「五識身轉」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我們眾生生死輪迴的去處,是完全依照我們所該得的「因果業報」而運作的,也就是經文上所說的「合業生相」。

我們眾生在每一次的生死輪迴裏,都不可能會記得前世的事情,這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因緣法則,大概只有諸佛如來才會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我們眾生是沒有機會記取教訓的,這也是我們眾生的悲哀。


原本經文:「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大慧!即彼五識身(與境界)俱,因(五識)差別(如是能夠)分段相知(境界諸相的存在),當知是意識因彼(五識作用故五識)身轉(,能生種種諸識相)。(然)彼(意識本自具足體性)不作是念:『我(與諸識)展轉(互)相(為)因』(何以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因非緣)。(然迷惑眾生)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不能如實知)彼(諸識本自具足體性)各各(不)壞相,(亦不能如實知諸識)俱轉分別境界,(如是迷惑眾生不能如實知諸識本自具足真如實性本不生不滅,而妄自妄想)分段差別,謂彼轉。」(在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得比較明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所有一切眾生皆必須要藉由「諸識」在境界中的作用,才能夠產生種種的「覺知感受」(諸識相),也才能夠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

但是由於迷惑眾生總是太過執著於、迷戀於種種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故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總是被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所束縛住。

(大慧!即彼五識身(與境界)俱,因(五識)差別(如是能夠)分段相知(境界諸相的存在),當知是意識因彼(五識作用故五識)身轉(,能生種種諸識相)。)

大慧!眾生諸識本自具足的「體性」其所指的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因非緣。所以不可以把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當成是世間緣起、緣滅展轉互相為因的世俗因果關係,因為真如實性實不生滅。

((然)彼(意識本自具足體性)不作是念:『我(與諸識)展轉(互)相(為)因』(何以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因非緣)。)

大慧!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以及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差別。然而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然迷惑眾生)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不能如實知)彼(諸識本自具足體性)各各(不)壞相。)

大慧!迷惑的眾生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總是執著於眼前生生滅滅的妄想境界,總是以無明的妄想意識心來分別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所以眾生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然迷惑眾生)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不能如實知)彼(諸識本自具足體性)各各(不)壞相,(如是迷惑眾生不能如實知諸識本自具足真如實性本不生不滅,而妄自妄想)分段差別,謂彼轉。)

注解:

「大慧!即彼五識身(與境界)俱,因(五識)差別(如是能夠)分段相知(境界諸相的存在),當知是意識因彼(五識作用故五識)身轉(,能生種種諸識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我們眾生必須靠著「諸識」以及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諸識相),才能夠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故曰「當知是意識因彼(五識作用故五識)身轉(,能生種種諸識相)。」

但由於迷惑的眾生,總是執著、迷戀於境界中的種種「覺知感受」(諸識相),彷彿失去了這一些覺知感受就不能生存似的,也就是因為如此,因而使眾生具足了充滿執著與分別的意識妄想心,故而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然)彼(意識本自具足體性)不作是念:『我(與諸識)展轉(互)相(為)因』(何以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因非緣)。」

經文中的「彼」、「我」指的即是諸識本自具足的「體性」。諸識的「體性」指的即是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因非緣、非相非不相、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

這一句經文要解釋為:不可以把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當成是世間生生滅滅展轉互相為因的因果關係。故曰「(然)彼(意識本自具足體性)不作是念:『我(與諸識)展轉(互)相(為)因』(何以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因非緣)。」


「(然迷惑眾生)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不能如實知)彼(諸識本自具足體性)各各(不)壞相,(亦不能如實知諸識)俱轉分別境界,(如是迷惑眾生不能如實知諸識本自具足真如實性本不生不滅,而妄自妄想)分段差別,謂彼轉。」

根據其他兩種不同翻譯的版本,經文中的「而彼各各(不)壞相」其中要加進一個「不」字。其所指的即是:而彼(諸識本自具足體性)各各(不)壞相。

意思就是: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以及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迷惑眾生總是太過執著於、迷戀於種種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因此總是擺脫不了執著、分別與妄想的束縛。

殊不知,當下若能夠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即可慢慢擺脫一切藉由諸識所產生的虛妄分別。然而我們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原本經文:「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如(有些修行不如法的)修行者入禪三昧,(仍然有)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妄)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然)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何以故?)以(存在於真如實性之上的)習氣種子(內因)不滅,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滅。(真實成就者)以境界轉,(如是種種妄想)攝受不具(,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故(一切妄想分別)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就好像有一些不如法的修行人,自以為已經達到了「入禪三昧」究竟圓滿的境界,但是他們仍然受到執著、分別與妄想的微細習氣所束縛,而不自知。

(如(有些修行不如法的)修行者入禪三昧,(仍然有)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

大慧!然而這一些未證言證、未得謂得的不如法修行人,卻妄說這個破壞眾生法身慧命的邪知邪見。什麼樣的邪知邪見呢?他們認為:必須要「諸識」(八種識)完全地消失、滅盡,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清淨境界。

(而(妄)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

大慧!外道不如法的修行人,如此荒謬的邪說邪見,實在是大錯特錯。如果必須「諸識」滅盡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那豈不就是等同外道的斷滅見嗎?

然而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阿賴耶識」並不會消失,但會轉識成智,所以並非是「諸識」(八種識)滅盡消失,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

((然)實不識滅而入正受。)

大慧!為什麼呢?諸識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是不會消失的。因為「真如實性」並非是屬於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因此存在於真如實性之上的種種內因,也並非是屬於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

((何以故?)以(存在於真如實性之上的)習氣種子(內因)不滅,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滅。)

大慧!然而真正到達究竟圓滿、解脫自在境界的成就者,他們所到達的境界到底是什麼呢?真正「成就者」所到達的境界指的即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心意識思維的妄想分別,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真實成就者)以境界轉,(如是種種妄想)攝受不具(,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故(一切妄想分別)滅。)

注解:

「如(有些修行不如法的)修行者入禪三昧,(仍然有)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妄)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然)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何以故?)以(存在於真如實性之上的)習氣種子(內因)不滅,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滅。(真實成就者)以境界轉,(如是種種妄想)攝受不具(,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故(一切妄想分別)滅。」

這一段經文是上一段經文的延續,是世尊給所有修行人的一個警惕。

絕大多數的人,總是以為修行的「究竟」是有一個「可得」的境界,以為達到了某個不可思議的境界,就算是「修行圓滿」,或是以為體驗到了某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就算是「究竟圓滿」,這是大錯特錯的幻覺。例如:妄想一切諸識皆滅。

因為如果別人否認你這種境界是圓滿的境界,那麼你的內心一定會無法接受,內心必然是充滿了憂悲惱苦,必然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真正解脫自在的境界,是指「如實知見」的境界。然而這種「如實知見」的境界根本無法藉由妄想的意識心來體會,你必須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有可能接近或是成就這個境界。

如果你對真正的成就者說:你所達到的境界並非是圓滿的境界,而真正的成就者根本不會產生任何的煩惱與障礙,因為他們早已得永恆的解脫與自在,那來的煩惱與障礙呢?

然而這種究竟圓滿的境界唯有成就的佛、菩薩才會知道,非凡夫俗子所能妄加評斷與臆測。


「如(有些修行不如法的)修行者入禪三昧,(仍然有)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

經文中的「修行者」指的即是:未證言證、未得謂得的不如法修行人。

經文中的「入禪三昧」指的即是:究竟圓滿的境界。究竟圓滿的境界指的即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解脫而得大自在。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即是:有些修行不如法的外道修行人,他們自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入禪三昧」的不可思議境界,但事實上,他們所達到的境界並非是真正究竟圓滿的境界,因為他們還具足了很多微細的妄想、分別習氣而不自知,所以他們並非是屬於真正的成就者。故曰「如(有些修行不如法的)修行者入禪三昧,(仍然有)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


「而(妄)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

不如法的外道修行人,他們執著地認為必須要諸識滅盡、完全消失之後,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各位可以想想看,這是何等愚癡的邪說邪見。

經文中的「入禪正受」即是在譬喻:究竟圓滿的境界。

經文中的「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其所描述的境界,就猶如一塊沒有任何「知覺」的石頭境界。而把一塊沒有任何知覺的「石頭境界」,把它當成是究竟圓滿的境界,真可謂是愚癡之極、無可救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真正究竟圓滿境界是指如實知見的境界,而並非是外道所謂的諸識滅盡的境界,外道所說諸識滅盡的境界,即是等同外道所謂的「斷滅見」。


「(然)實不識滅而入正受。」

經文中的「識」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識」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並非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

用:
經文中的「識」指的即是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在這裏特別強調的是我們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

我們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是不會真正消失,但是會轉識成智,如果阿賴耶識會消失的話,那麼我們眾生所謂的生死輪迴以及因果業報,都將變得完全沒有意義。

經文中的「正受」指的就是「成就」的意思。成就什麼呢?其所指的即是成就「如來智慧」。

而能夠讓我們成就如來智慧的真正原因,就只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可以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如果「識」會滅的話(在這裏特別指的是阿賴耶識),那就會變成外道的斷滅論,我們眾生能不能夠成就「如來智慧」,完全與「識滅」無關。故曰「實不識滅而入正受」。

現在有些修行人,都抱著一些極為荒謬的想法,而妄想要有所成就,實在是非常地糟糕。

例如:有些人認為必須要「諸識」滅盡才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像這一種的「邪說邪見」就是屬於非常荒謬、愚蠢的戲論,實在是害人不淺。


「(何以故?)以(存在於真如實性之上的)習氣種子(內因)不滅,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滅。」

經文中的「習氣種子(因)」其所指的即是存在於佛性上的「內因」,在這裏特別強調的是佛性上的「妄因」。

存在於佛性上的「妄因」其性質等同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生非不生、非滅非不滅。故曰「以習氣種子(內因)不滅,故(真如實性)不滅」。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產生無明呢?其根本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並不是把佛性上的「習氣種子因」滅盡,而是受到「承佛之大威神力」所加持,而使得佛性上的「妄因」不再起作用,並且永遠止息。


「(真實成就者)以境界轉,(如是種種妄想)攝受不具(,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故(一切妄想分別)滅。」

這一句經文即明確地表達:真正的成就者其成就的原因並非是諸識滅盡,而是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並且遠離一切的妄想分別,這才是真正的解脫自在境界。故曰「(真實成就者)以境界轉,(如是種種妄想)攝受不具(,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故(一切妄想分別)滅。」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這一段經文是在描述諸佛菩薩所成就的究竟圓滿境界,並不是那些未成就的人,可以體會、了知的。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成就究竟圓滿的境界呢?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身體力行、永不間斷地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我們自己的菩提智慧,也就是力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意自淨、是諸佛教」的原則,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到達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境界。

我們的「成就」必須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若違反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然而「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則是完完全全符合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原本經文:「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決了餘地相智慧,巧便分別,決斷句義。」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所能了知通達),(然)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之)三昧智慧之力(,非是真實智慧),(是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不能測量決了餘地相(之真實)智慧,(亦不能如實)巧便分別,(亦不能如實)決斷句義。」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我所說之「微細藏識究竟邊際」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除了諸佛如來以及諸地菩薩(在這裏應該是指八地菩薩以上)能夠了知通達之外,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聲聞、緣覺以及外道修行人,他們所具備的智慧,不足以了知通達諸佛如來以及諸地菩薩所成就的不可思議究竟圓滿智慧。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所能了知通達),(然)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之)三昧智慧之力(,非是真實智慧),(是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不能測量決了餘地相(之真實)智慧。)

大慧!不如法的聲聞、緣覺以及諸外道等等的修行人,完全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根本無法引領眾生回歸於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正智修行。

((亦不能如實)巧便分別。)

大慧!不如法的聲聞、緣覺以及諸外道等等的修行人,不理解諸佛如來所說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是甚麼,所以當然也無法了知諸佛如來所說之法其真實義為何,總是被經文表面的文字意思所束縛,而無法真正地窮究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的真實義。

((亦不能如實)決斷句義。)

注解: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

經文中的「微細藏識究竟邊際」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種種諸法,包括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然而我們眾生所具備的諸識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而其體性當然也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因此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即是所有一切諸識的唯一依歸。故曰「究竟邊際」。

為什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對於我們眾生如此地重要呢?

世尊所說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建立在佛性之上,皆是以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所以一切修行人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最後才能夠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所以佛性對於我們眾生而言,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所能了知通達),(然)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之)三昧智慧之力(,非是真實智慧),(是故)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不能測量決了餘地相(之真實)智慧,(亦不能如實)巧便分別,(亦不能如實)決斷句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然而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以及聲聞緣覺等等二乘人,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說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概念,所以根本無法了解通達世尊所說的如來正法。


原本經文:「最勝無邊善根成熟。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注,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

「最勝無邊(之大成就者,皆是成就一切)善根成熟。(如實)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如實)宴坐山林,(如實)下中上修(一切清淨善法),(如實)能見自心妄想流注,(如是)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所有一切諸佛如來之所以為諸佛如來皆是成就「無量功德」所致。

(最勝無邊(之大成就者,皆是成就一切)善根成熟。)

大慧!那麼該如何才能夠遠離一切自心妄想與虛偽呢?唯有在一切時、一切處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遠離一切的無明妄想、煩惱與障礙。

((如實)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如實)宴坐山林,(如實)下中上修(一切清淨善法)。)

大慧!修行人若能夠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真正地達到如實知見的境界,並且遠離一切意識妄想心的虛妄分別,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如實)能見自心妄想流注。)

大慧!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自可得一切三昧神通,解脫而得大自在,那時自自然然就會有無量剎土的諸佛如來為你摩頂授記。

((如是)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

注解:

「最勝無邊(之大成就者,皆是成就一切)善根成熟。」

經文中的「最勝」指的即是:諸佛如來。

經文中的「無邊善根成熟」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成就的「無量功德」。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具足一切圓滿無盡的智慧,也才能夠成為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大導師。


「(如實)離自心現妄想虛偽,(如實)宴坐山林,(如實)下中上修(一切清淨善法)。」

經文中的「宴坐山林,下中上修」即是在譬喻:於一切時、一切處永不間斷地實踐清淨梵行。(而不是說:唯有安坐在山林中修行,才可成就佛果。)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唯有以一切時、一切處勇猛精進、永不間斷地實踐清淨的梵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遠離一切由自心所顯現的妄想與虛偽。


「(如實)能見自心妄想流注,(如是)無量剎土諸佛灌頂,得自在力神通三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如實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真如實性的大成就者,即可遠離一切意識妄想分別之心,遠離一切有無兩邊,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具足一切無畏神通,解脫自在,並獲得無量諸佛如來摩頂授記。


原本經文:「諸善知識佛子眷屬,彼心意意識,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業愛無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是故,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諸(通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善知識佛子眷屬,(善知)彼心意意識,(善知)自心所現自性境界,(如是)虛妄之想,(如是)生死有海,(如是一切)業愛無知,如是等(虛妄分別)因,悉以超度。是故,大慧!諸(如實)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善知識皆是通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大成就者,若所有修習佛道的修行人,都能夠在境界中身體力行、永不間斷地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那麼將可慢慢遠離一切自心所現的虛妄境界,慢慢地遠離一切心意識思維的妄想,待得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即可永遠脫離幾無盡頭的生死輪迴,進而遠離一切束縛的業、愛、無知等等的妄因。

(諸(通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善知識佛子眷屬,(善知)彼心意意識,(善知)自心所現自性境界,(如是)虛妄之想,(如是)生死有海,(如是一切)業愛無知,如是等(虛妄分別)因,悉以超度。)

大慧!所以所有修習佛道、欲達正果的修行人,皆應當親近具足一切清淨梵行的大善知識。

(是故,大慧!諸(如實)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注解:

「諸(通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善知識佛子眷屬。」

經文中的「善知識佛子眷屬」是指通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佛性)的成就者。

若可將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如實地實踐在境界上,並且永不間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就可以稱為「善知識佛子」、「善知識眷屬」。


「諸(通達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善知識佛子眷屬,(善知)彼心意意識,(善知)自心所現自性境界。」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的諸佛菩薩通達了知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遠離一切意識妄想分別之心,遠離一切有無兩邊,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如是)虛妄之想,(如是)生死有海,(如是一切)業愛無知,如是等(虛妄分別)因,悉以超度。」

如何「超度」眾生的種種無明呢?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即是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

所有一切修行人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即可超度一切種種無明妄想,解脫而得大自在。

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我們眾生唯一的選擇、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出路,除此之外,我們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到彼岸。


「是故,大慧!諸(如實)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

經文中的「最勝知識」指的即是:具足一切清淨梵行的大成就者。

慈悲、智慧以及梵行這是所有一切最勝「大善知識」(諸佛菩薩)所具備的共同特徵,所以所有的修行人皆應當效法大善知識的慈悲、智慧以及梵行,若能夠如此,才能使我們不會在修行的菩提路上迷失方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  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  騰躍而轉生。
 青赤種種色,  珂乳及石蜜,
 淡味眾華果,  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不壞相有八,  無相亦無相。
 譬如海波浪,  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  異亦不可得。
 心名採集業,  意名廣採集,
 諸識識所識,  現等境說五。」

我們眾生在無數次的生死輪迴裏,我們所有的因果業報以及所造下的種種功與過,全部都會記錄、保存在「阿賴耶識」裏,所以我們眾生的因果業報才會顯得如此地精準無比,而無有任何的謬誤。因此我們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就是在無數次的生死輪迴裏所不斷地長養。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經文中的「譬如巨海浪」其中的「巨海」就是在形容眾生「諸識」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的「譬如巨海浪」其中的「巨海浪」即是在形容: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以及種種藉由諸識所產生的「諸識相」。

諸識本自具足的「體性」就是「真如實性」,就如同「巨海」的海水和「巨海浪」的海水,其「性質」是完全一樣的。

也就是說「巨海浪」就是在譬喻「真如實性」表現在境界中的「用」,我們眾生所具備的諸識以及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屬於真如實性顯現在境界中的「相用」。

那麼我們眾生在境界中所具備的諸識以及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所有一切諸識以及種種諸識相,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我們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煩惱與障礙,就猶如是永不停止的猛風,不斷地吹拂著海面,並且不斷地產生巨浪,而無有斷絕之時。故曰「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眾生為什麼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呢?其根本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眾生為什麼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呢?其具體的原因如下。

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藏識海常住」

經文中的「藏識海常住」指的即是:阿賴耶識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然而我們眾生所具備的「諸識」(八種識),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所以其體性當然也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真如實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故曰「藏識海(本自具足真如實性)常住。」


「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經文中的「種種諸識浪」即是在譬喻:我們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無明與煩惱。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根本擺脫不了外在境界的束縛,故煩惱障礙不斷。


「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

經文中的「青赤種種色,珂乳及石蜜,淡味眾華果,日月與光明」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已知的、未知的、內在的、外在的通通包括在內。

何謂「非異」?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非異」。

何謂「非不異」?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就由如是青赤等等不同的顏色一般。故曰「非不異」。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非異非不異。」


「海水起波浪,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變,  種種波浪轉;
 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
 謂彼藏識處,  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  思惟諸相義,」

「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經文中的「海水」即是在譬喻: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波浪」即是在譬喻: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七識」指的即是:眾生所具備的前七識。

經文中的「心俱和合生」其中的「心」指的即是:眾生所具備的阿賴耶識。

經文中的「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即是在表達:所有眾生所具備的「諸識」(八種識),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故曰「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我們眾生所具備的諸識以及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但是由於我們眾生總是太過執著於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故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總是具足了一切貪瞋癡,總是具足了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就猶如是平靜的海面不斷地掀起滔天大浪一般,而無有斷絕之時。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


「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謂以彼(心)意識,思惟諸相義。」

經文中的「謂彼藏識(本自具足真如實性)處」其中的「藏識」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謂彼藏識(本自具足真如實性)處,(如是)種種諸識轉」即是在表達:必須要有真如實性的存在,眾生所具備的諸識,以及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才能夠產生。

經文中的「謂以彼(心)意識,思惟諸相義」即是在表達:一切諸法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無法用任何世俗的文字語言來作完整的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

然而世尊為了要將這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的真如實性概念,介紹給一切眾生,所以世尊會藉著說種種法的過程,利用各種善巧方便,將真如實性的概念介紹給我們眾生。

例如世尊透過眾生所具備的諸識,巧妙地把諸識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譬喻為「大海」,而把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以及種種諸識相,譬喻為「海浪」。


「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一切諸法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經文中「不壞相有八」其中的「不壞相」其所指的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壞非不壞、非相非不相。故曰「不壞相,無相亦無相」。

經文中「不壞相有八」其中的「八」是指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八種識」。

然而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不壞相」。

經文中雖說「不壞相有八」,但其所指的皆是同一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並非是說真如實性有八種。


「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

經文中「譬如海波浪」其中的「海」指的即是對於「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經文中「譬如海波浪」其中的「波浪」即是在譬喻: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諸識。(廣義來說是指諸識,狹義來說是指阿賴耶識。)

經文中的「是則無差別」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差別,就猶如「大海」的性質與「海波浪」的性質是完全相同的。故曰「譬如海波浪,(其性質)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體性)如是,異亦不可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一切諸法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諸識心」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真如實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然而我們眾生在境界中所具備的諸識,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其體性當然也是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故曰「諸識心(體性)如是,異亦不可得。」


「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

經文中「心名採集業」其中的「心」指的就是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阿賴耶識」。

經文中「意名廣採集」其中的「意」即是泛指:其餘諸識(前七識)。而並非是單指第七識末那識。

然而眾生在歷經了百千萬劫、無數次的生死輪迴之後,含藏在阿賴耶識裏面的種種訊息、以及種種的因果業報,是不斷增加的,所以才把阿賴耶識稱為「採集業」。

經文中的「意名廣採集」即是在表達:我們眾生必須要藉由諸識以及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才能夠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故曰「意名廣採集」。

我們眾生的「諸識」(在這裏特別強調前六識)就是我們眾生在境界中必須的採集「工具」。

如果沒有這個採集「工具」,我們將無法察覺、得知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並且也無法將我們在境界中所造下的種種功與過,以及種種的因果業報,如實地記錄在我們的阿賴耶識。

所以我們是憑藉著諸識在境界中的作用,才可以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也才可以生活在境界上,並且在境界中修行,所以我們必須要善加利用我們的採集「工具」,而不是不用我們的「工具」。


「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我們眾生必須要藉由「諸識」以及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才能夠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故曰「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如果沒有諸識的存在,那麼我們將無法在境界中察覺、得知任何境界以及諸法萬物的存在,更無法在境界中修行。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