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48)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Markdown is OFF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flash]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楞伽經白話心得(48)

楞伽經白話心得(48)

訪客 » 週五 3月 25, 2022 10:28 pm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施設。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以無攝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云何,世尊!為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為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為山巖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為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若復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世尊!有爾炎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炎,故名為智。若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在這一整段經文裏面,大慧菩薩認為「一切法皆不可得」,然而智慧也不可得(以無攝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因此大慧菩薩認為迷惑的眾生固然「無智」,然而成就者也無有智慧「可得」,那麼該如何才能夠分辨眾生的無智與成就者的無智呢?

迷惑的眾生與成就者畢竟是不相同的,因此大慧菩薩認為,成就者的無有智慧可得與迷惑的眾生的無智,是不相同的,所以大慧菩薩認為,成就者的「無智」,應該是世尊的隱覆方便之說。

但是大慧菩薩誤解了「一切法皆不可得」的真實意義,事實上,一切法皆不可得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一切法皆不可得」這是在描述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可得非不可得。

世尊在下面的經文中,一開始就會回答大慧菩薩,成就者的「無智」其實就是「真實的智慧」,所以對於成就者所具備的「智慧」而言,世尊不會對其作隱覆之說。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施設。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以無攝故,智則不生,唯施設名耳。」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不可得故)智慧(亦)不(可)得,(一切諸法皆)是施設(方便之)量,(故智慧亦是方便)建立施設(之假名)。(一切諸法)所攝受非性,(一切)攝受(者)亦非性。以無(一法可)攝故,(因此)智則(亦)不生,唯施設(假)名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就誠如世尊所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皆「不可得」,例如種種生滅無常的「攀緣俗事」以及「智慧」等等皆不可得,皆是為眾生方便說法所建立的種種假設名稱,因此皆是屬於虛妄不實的方便假設。

(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不可得故)智慧(亦)不(可)得,(一切諸法皆)是施設(方便之)量,(故智慧亦是方便)建立施設(之假名)。)

世尊!既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皆「不可得」,那麼在境界中也就不存在著任何的「攝受者」以及「所攝受」。因為一切諸法皆空、一切諸法皆無、一切諸法皆不可得,那何來的「攝受者」以及「所攝受」呢?

((一切諸法)所攝受非性,(一切)攝受(者)亦非性。)

世尊!既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皆「不可得」,那麼自然也就「無攝」任何一法,然而「智慧」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既然無攝任何一法,那麼自然也就無任何的智慧可得,因此世尊向眾生所說的「智慧」,應該是世尊為眾生所建立的方便說法,然而事實上,是無有任何的智慧可得。

(以無(一法可)攝故,(因此)智則(亦)不生,唯施設(假)名耳。)

注解:

「爾時,大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如攀緣事(不可得故)智慧(亦)不(可)得,(一切諸法皆)是施設(方便之)量,(故智慧亦是方便)建立施設(之假名)。」

經文中的「攀緣事智慧」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當然也包括了智慧。

經文中的「如攀緣事智慧不得」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皆不可得,當然也包括了「智慧」。

但是世尊所說的:所有一切諸法皆不可得。這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世尊所說的「一切諸法皆不可得」這是用來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非有非無、非可得非不可得。故方便曰「一切諸法(性)皆不可得」。

然而大慧菩薩卻執著於「不可得」的表面文字意思上,大慧菩薩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皆不可得,皆是世尊為方便教化眾生所建立的「假設名稱」,皆是猶如夢幻一般地虛妄不實。

因此大慧菩薩執著地認為,所有一切法皆不可得,所有一切法皆空,所有一切法皆無,那麼當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智慧」可得。(當然這是大慧菩薩表演給我們眾生看的,而並非是大慧菩薩不知道這個道理。)

就誠如大慧菩薩所說的,如果修行人修行到最後,而沒有任何的「智慧」可得,那麼我們眾生又何必如此辛苦地修行呢?修行的目的不就是在於不斷地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嗎?

因此大慧菩薩所謂的沒有任何「智慧可得」的這一種說法,世尊會在下面的經文中駁斥大慧菩薩的這一種說法。


「(一切諸法)所攝受非性,(一切)攝受(者)亦非性。」

經文中的「非性」意思就是:「無法」(無有一法)的意思。

經文中的「所攝受、攝受」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皆不可得,一切諸法皆無,一切諸法皆空。故曰「所攝受非性,攝受亦非性。」

大慧菩薩會如此說,是因為大慧菩薩誤解了世尊所說的「非攝非所攝」的真實意義。

世尊所說的「非攝非所攝」,這是在描述「佛性」,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一切諸法皆空的意思。

佛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非攝受非不攝受。故方便曰「(真如實性)非攝非所攝。」


「以無(一法可)攝故,(因此)智則(亦)不生,唯施設(假)名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認為,既然所有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切法皆無,一切法皆空,那麼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的「智慧」可得。因此世尊所說的「智慧」,應該是為了要教化眾生所建立的「假設名稱」,事實上,有「智慧可得」是不存在的。故曰「以無(一法可)攝故,(因此)智則(亦)不生,唯施設(假)名耳。」

當然大慧菩薩會如此說,這是因為大慧菩薩誤解了世尊所說的「一切法皆不可得」的真實意義。

如果沒有任何的智慧可得,那麼世尊也就不必如此辛苦地為我們眾生講經說法,而我們眾生也就不必如此辛苦地在境界中修行。

但「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果我們不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不在境界中修行,那麼又何以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呢?如果不具足智慧,那麼又何以能夠到達究竟圓滿的清淨彼岸呢?


原本經文:「云何?世尊!為不覺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智不得耶?為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耶?為山巖石壁,地水火風障故,智不得耶?為極遠極近故,智不得耶?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智不得耶?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云何(分辨迷惑眾生與成就者之間的無智呢)?世尊!為不覺(一切諸法)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言)智不得耶?為(一切諸法)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所)隱蔽故,(言)智不得耶?為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所)障故,(言)智不得耶?為(智慧)極遠極近(難以分辨)故,(言)智不得耶?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言)智不得耶?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因此迷惑眾生)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誠如世尊所說,一切法空、一切法無、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也無有任何的智慧可得。

然而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本來就沒有智慧,在境界中又沒有任何的智慧可得,那麼要如何才能夠分辨無智的迷惑眾生與成就者之間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因此世尊所說的「無有智慧可得」的說法,是不是屬於一種隱覆之說呢?

(云何(分辨迷惑眾生與成就者之間的無智呢)?)

世尊!例如:迷惑的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有可能是不能夠了知通達一切諸法自相共相、異不異的真實意義,所以總是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因此迷惑的眾生才會顯得沒有智慧(無智)。

(世尊!為不覺(一切諸法)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言)智不得耶?)

世尊!例如:迷惑的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有可能是被外在的境界所蒙蔽住,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因此迷惑的眾生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為(一切諸法)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所)隱蔽故,(言)智不得耶?)

世尊!例如:迷惑的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有可能是被外在境界的山巖石壁、地水火風等等障礙物所障蔽住,因此迷惑的眾生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為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所)障故,(言)智不得耶?)

世尊!例如:迷惑的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有可能是因為智慧離他們太遠的緣故,或是因為智慧離他們太近的緣故,因此迷惑的眾生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為(智慧)極遠極近(難以分辨)故,(言)智不得耶?)

世尊!例如:迷惑的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太老了、或是太年幼了、或是眼睛盲了、或是其他六根並不齊全的緣故,因此迷惑的眾生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言)智不得耶?)

世尊!因此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如果不能夠通達了知一切諸相、自共相、異不異的真實意義,那麼就會顯得沒有智慧。

(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

世尊!迷惑的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因此他們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因此迷惑眾生)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注解:

「云何(分辨迷惑眾生與成就者之間的無智呢)?」

為了銜接大慧菩薩在上面所提的「一切法皆不可得」的觀點,以及連貫世尊在下面經文中所作的回答,這一句經文應該表達為:一切法皆不可得,無有任何的智慧可得,那麼該如何才能夠分辨迷惑眾生的「無智」與成就者的「無智」,其之間有什麼不同呢?故曰「云何(分辨迷惑眾生與成就者之間的無智呢)?」

由於大慧菩薩誤解了「一切法皆不可得」的真實意義,而「執著地」認為在境界中沒有任何的「智慧可得」,因此大慧菩薩才會無法分辨迷惑眾生的「無智」,與成就者的「無智」,其之間有什麼不同。

事實上,世尊在下面的經文中一開始就回答說,成就者的「無智」,就是「真實的智慧」,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無智」。

因此在這裏就可以很肯定地知道,大慧菩薩誤解了「無有智慧可得」的真實意義。(這當然是大慧菩薩表演給我們眾生看的,而並不是說大慧菩薩不知道這個道理。)

我們眾生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唯有增長自己的智慧,才能夠慢慢地使我們遠離一切的貪瞋癡,遠離一切的執著分別與妄想,若是沒有智慧,那將無法到達究竟圓滿的清淨彼岸。


「世尊!為不覺(一切諸法)性自相共相,異不異故,(言)智不得耶?」

在底下的經文中,大慧菩薩列舉了幾種有關於迷惑眾生的「沒有智慧」,大慧菩薩在這裏的譬喻,顯得相當的生動與有趣。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迷惑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所以不能夠了知通達「自相共相、異不異」的真實意義,所以才會因此顯得沒有智慧。


「為(一切諸法)自相共相,種種性自性相(所)隱蔽故,(言)智不得耶?」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迷惑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總是被外在境界的種種諸相所隱蔽住,所以才會因此顯得沒有智慧。


「為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所)障故,(言)智不得耶?」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可能是被外在的「山巖石壁、地水火風」等等障礙物所障蔽住,所以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為(智慧)極遠極近(難以分辨)故,(言)智不得耶?」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有可能是因為智慧離他們太遠了,或是智慧離他們太近了,所以迷惑的眾生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為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故,(言)智不得耶?」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有可能是因為太老了,或是太年幼了,或是眼睛盲了,或是並不具備完整的諸根,所以他們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世尊!若不覺自共相異不異,智不得者;(因此迷惑眾生)不應說智,應說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經文中的「以有事不可得故」意思就是: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認為,若不能夠了知通達所有一切諸相,那麼就無法獲得真實的智慧,所以應該稱為「沒有智慧」,因為不具備「真實智慧」的迷惑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並不能夠如實知見,仍然會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原本經文:「若復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隱蔽故,智不得者;彼亦無智,非是智。世尊!有爾炎故智生,非無性會爾炎,故名為智。若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智不得者;此亦非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若復(眾生被)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所)隱蔽故,智不得者;彼(迷惑眾生之智)亦(屬)無智,非是(真實之)智。世尊!(迷惑眾生)有爾炎(障礙)故(有俗)智生,(真實之智)非無性會爾炎(之世俗之智),故(無有智慧可得)名為(真實之)智。若(被)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所障蔽),智不得者;此亦非(真實之)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為什麼迷惑眾生會顯得沒有智慧呢?這是因為他們被所有一切表現在外的種種諸相、諸性所隱蔽住,所以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若復(眾生被)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所)隱蔽故,智不得者;彼(迷惑眾生之智)亦(屬)無智,非是(真實之)智。)

世尊!「有智慧可得」就會產生「所知障」,換句話說,沒有智慧可得就不會產生任何的「所知障」,所以沒有智慧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世尊!(迷惑眾生)有爾炎(障礙)故(有俗)智生,(真實之智)非無性會爾炎(之世俗之智),故(無有智慧可得)名為(真實之)智。)註:這一句經文翻得比較模糊,末學建議大家參考其他兩種版本的翻譯。

世尊!為什麼迷惑眾生會顯得沒有智慧呢?這有可能是迷惑眾生受到了種種「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等等的障礙所障蔽住,所以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這是因為迷惑的眾生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所以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若(被)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所障蔽),智不得者;此亦非(真實之)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注解:

「若復(眾生被)種種自共相性自性相(所)隱蔽故,智不得者;彼(迷惑眾生之智)亦(屬)無智,非是(真實之)智。」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認為,為什麼迷惑眾生總是顯得沒有智慧呢?這是因為迷惑的眾生總是被種種外在的諸相以及諸性所隱蔽住,總是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所以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世尊!(迷惑眾生)有爾炎(障礙)故(有俗)智生,(真實之智)非無性會爾炎(之世俗之智),故(無有智慧可得)名為(真實之)智。」

這一句經文翻譯得比較模糊,末學建議大家參考其他兩種版本的翻譯。

經文中的「爾炎」是梵語,翻譯為:「所知障」。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認為,「有智慧可得」就會連同產生「所知障」,有「所知障」的產生就會反映出「有智慧可得」,因此「所知障」與「有智慧可得」這兩者的關係是如影隨形,永遠連在一起。

因此大慧菩薩認為,如果沒有任何智慧的產生,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所知障的產生,所以沒有任何智慧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

大慧菩薩之所以會這麼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誤解了「無有智慧可得」的真實意義,大慧菩薩此等「執著」的觀念,很容易就會落入外道的「空見」或是「斷見」。


「若(被)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所障蔽),智不得者;此亦非(真實之)智,應是無智,以有事不可得故。」

經文中的「以有事不可得故」意思就是: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所以一定會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住。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慧菩薩認為,為什麼迷惑眾生會顯得沒有智慧呢?

這有可能是因為他們被「山巖石壁、地水火風、極遠極近、老小盲冥、諸根不具」等等障礙所障蔽住,所以才會顯得沒有智慧。


「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智而事不得。不得故,智於爾炎不生。順三解脫,智亦不得。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偽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於外事處所,相性作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炎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於斷見。」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說攀緣事,智慧不得,是施設量建立。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智而事不得。不得故,智於爾炎不生。順三解脫,智亦不得。」

「佛告大慧:不如是。(聖賢之)無智應是(真實之)智,非(迷惑眾生之)非智。(因此聖賢之智)我不如是(作無智)隱覆(之說)。(為眾生)說攀緣事,(方便說)智慧不得,是(方便)施設量(之)建立。(如實)覺自心現量,(如實知)有無有、(如實知)外性非性,(如實知)智而事不得。(如實知智慧)不得(之真實義)故,(真實之)智於爾炎(障礙自然)不生。順三解脫(之正智修行),(則能如實知)智亦不得(之真實義)。」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你誤解了「一切法皆不可得」的真實意義。因此你所認為的成就者在境界中終究「無有智慧可得」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佛告大慧:不如是。)

大慧!我所謂的「一切法皆不可得」這是在描述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非可得非不可得。故方便曰「一切法(性)皆不可得」。

因此在境界中勤行梵行,最終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就是具備了「真實的智慧」,而並非是「無有智慧可得」,所以你執著於表面文字「無有智慧可得」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聖賢之)無智應是(真實之)智,非(迷惑眾生之)非智。)

大慧!因此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就是具備了「真實的智慧」,所以我不會把具足「真實智慧」的成就者,稱為「無有智慧可得」,我不會做那樣的隱覆之說。

((因此聖賢之智)我不如是(作無智)隱覆(之說)。)

大慧!因此我所說的「無有智慧可得」這是在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無有智慧可得」的意思。佛性不生不滅、非可得非不可得。

如果無有任何的智慧可得,那麼「迷惑眾生」與「成就者」之間又有甚麼區別呢?

然而為什麼要向眾生方便說一切法皆不可得呢?這是因為迷惑的眾生總是執著於、迷戀於種種外在境界的諸相,因而總是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為了要對治眾生頑強且堅固的執著分別與妄想,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會向眾生方便說一切法皆不可得。

因此我所說的無有智慧可得,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而是用來教化眾生方便為眾生所作的方便之說。

((為眾生)說攀緣事,(方便說)智慧不得,是(方便)施設量(之)建立。)

大慧!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面對境界才能夠如實知見,如實了知「非有非無、一切法皆空、無有智慧可得」等等的真實意義。

所以我以上所說的譬喻,皆是屬於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如實)覺自心現量,(如實知)有無有、(如實知)外性非性,(如實知)智而事不得。)

大慧!修行人若能夠如實了知「一切法皆不可得」的真實意義,即可稱為具備了「真實智慧」的大成就者,既然具備了「真實的智慧」,那麼當然不會產生所謂的「所知障」。

((如實知智慧)不得(之真實義)故,(真實之)智於爾炎(障礙自然)不生。)

大慧!我所說的「無有智慧可得」(智亦不得),這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唯有如實證得空、無相、無作三解脫門的大成就者,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夠真正通達了知「無有智慧可得」的真實意義。

(順三解脫(之正智修行),(則能如實知)智亦不得(之真實義)。)

注解:

「佛告大慧:不如是。(聖賢之)無智應是(真實之)智,非(迷惑眾生之)非智。(因此聖賢之智)我不如是(作無智)隱覆(之說)。」

在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為:「佛告大慧:如汝所說言無智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實智故。」

在大乘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為:「大慧!此實是智,非如汝說,我之所說非隱覆說。」

在這一段經文裏世尊不用「無智」來表達一位成就者,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世尊對成就者的鼓勵與肯定,所以世尊不會用「無智的隱覆之說」來表達一位成就者。故曰「不如是。無智應是智,非非智。我不如是隱覆」。

在上一段經文裏,大慧菩薩把「無智」看成了是執著的無智,也把「一切諸法皆不可得」看成了是執著的不可得,所以大慧菩薩才會把迷惑眾生與成就者的「無智」混在一起。

但世尊回答說:非也、非也。所謂成就者的「無智」其所指的即是:真實的智慧。因此世尊不會用「無智」來表達具足一切真實智慧的成就者。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因此若是能夠藉由不斷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最終成就不可思議的因緣具足、功德圓滿,那麼即可稱為具備一切「真實智慧」的大成就者,所以世尊不會使用「無智」來形容一位大成就者。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真如實性)。因此對於有關於佛性的方便描述,有無限多種。

例如:非有非無。「非有非無」即是描述佛性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有」或是「無」的意思。

因此末學在這裏提醒大家不要落入「無有智慧可得」的表面文字意思上,若是無有任何的智慧可得,那麼我們眾生又何必如此辛苦地在境界中修行呢?

如果執著於「無有智慧可得」、「無有一法可得」的表面文字意思上,那麼很容易就會落入外道的斷滅見。

我們眾生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而並非是落入「無有一法可得」的外道「空見」。

以眾生的眼光來看一位成就者,那成就者當然是屬於「有智的」。就如同我們看觀世音菩薩一樣,我們一定會覺得觀世音菩薩是「有智慧」的。

然而一位成就者對其本身的有智,又是如何來看待呢?一位成就者是不會執著在其本身的「有智」上,因為成就者身上的有智在境界中所顯現出來的,盡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有此無盡「大慈大悲」的顯現,那就即可表示成就者對其本身的有智,是沒有任何的「執著」,就如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一樣。


「(為眾生)說攀緣事,(方便說)智慧不得,是(方便)施設量(之)建立。」

經文中的「是施設量建立」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無有一法可得」、「無有智慧可得」等等,這是屬於用來描述「佛性」所作的「方便之說」,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

在上面的經文中,大慧菩薩執著於「一切法不可得」、「無有智慧可得」的表面文字意思上,所以大慧菩薩無法分辨迷惑眾生的「無智」與成就者的「無智」,其之間有什麼不同。

因此大慧菩薩認為,對於成就者所說的「無智」,應該是屬於世尊的隱覆之說,但是世尊否定了大慧菩薩此種的說法,所以世尊不會用「無智」來形容已經成就「真實智慧」的大成就者。

那麼世尊所說的「無有智慧可得」,到底是在表達什麼呢?

世尊所說的「無有智慧可得」,這是用來描述「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智慧非不智慧、非有非無、非可得非不可得。故方便曰「無有智慧可得」。而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無有智慧可得」的意思。故曰「(為眾生)說攀緣事,(方便說)智慧不得,是(方便)施設量(之)建立。」


「(如實)覺自心現量,(如實知)有無有、(如實知)外性非性,(如實知)智而事不得。」

經文中的「覺自心現量」即是在表達: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

經文中的「有無有」即是在表達:非有非無。

經文中的「外性非性」即是在表達:一切法皆空。

經文中的「智而事不得」即是在表達:無有智慧可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唯有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的真如實性(佛性),面對境界才能夠如實知見,也才能夠如實了知「非有非無、一切法皆空、無有智慧可得」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的真實意義。


「(如實知智慧)不得(之真實義)故,(真實之)智於爾炎(障礙自然)不生。」

經文中的「爾炎」是梵語翻譯為:所知障。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唯有通達了知「一切法皆不可得」的真實意義,才能夠具備真實的智慧,唯有具備真實的智慧,才不會產生任何的「所知障」。故曰「(如實知智慧)不得(之真實義)故,(真實之)智於爾炎(障礙自然)不生。」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通達了知「一切法皆不可得」的真實義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順三解脫(之正智修行),(則能如實知)智亦不得(之真實義)。」

經文中的「智亦不得」意思就是:無有智慧可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唯有親證空、無相、無願等三解脫門,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夠真正地了知通達「無有智慧可得」的真實意義。


原本經文:「非妄想者,無始性非性。虛偽習智,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於外事處所相性作無性,妄想不斷。自心現量建立,說我我所相,攝受計著,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炎而起妄想。妄想故,外性非性,觀察不得,依於斷見。」

「(聖賢)非妄想者,(如實知)無始性非性(之真實意義)。(然諸外道)虛偽習智,(妄)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故於外事處所相性(妄)作無性(空見),(所以)妄想不斷。(然眾生執著於)自心現量建立,(執著於)說我我所相,(故不斷)攝受計著,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炎(之有無)而(妄)起妄想。(眾生分別)妄想故,(執著於)外性非性(空見),(妄想)觀察(智慧)不得,(若如是妄想則)依於(外道)斷見。」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成就真實智慧的大成就者,如實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如實了知非有非無、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實意義,故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然而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故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從無始以來即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總是受到虛妄分別、種種習氣的障礙,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因此迷惑的眾生所具備的種種世俗智慧,不可稱為是「真實的智慧」。

((聖賢)非妄想者,(如實知)無始性非性(之真實意義)。(然諸外道)虛偽習智,(妄)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

大慧!由於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所以執著於「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等等的表面文字意思上,故虛妄分別不斷。

(故於外事處所相性(妄)作無性(空見),(所以)妄想不斷。)

大慧!由於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所以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執著於我相、我所相等等諸相,因此具足了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然眾生執著於)自心現量建立,(執著於)說我我所相,(故不斷)攝受計著。)

大慧!由於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所以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不能夠如實了知「無有智慧可得」的真實意義,故而生起不斷的虛妄分別。

(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炎(之有無)而(妄)起妄想。)

大慧!由於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所以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不能夠如實觀察「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的真實意義,如果執著於「一切法皆不可得」的表面文字意思上,那麼很容易就會落入外道的「斷滅見」。

((眾生)妄想故,(執著於)外性非性(空見),(妄想)觀察(智慧)不得,(若如是妄想則)依於(外道)斷見。)

注解:

「(聖賢)非妄想者,(如實知)無始性非性(之真實意義)。(然諸外道)虛偽習智,(妄)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

經文中的「非妄想者」指的即是:具足真實智慧的大成就者。

經文中的「無始性非性」即是在表達:眾生自無始以來,即墮入了有無兩邊,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經文中的「(聖賢)非妄想者,(如實知)無始性非性(之真實意義)」指的即是:具足真實智慧的大成就者,如實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並且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虛妄分別。

經文中的「(然諸外道)虛偽習智」即是在表達:眾生自從無始以來,即受到了種種虛妄分別的習氣所影響,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經文中的「(妄)作如是知,是知彼不知」即是在表達:眾生所具備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妄想的世俗智慧,並非是屬於「真實的智慧」。


「故於外事處所相性(妄)作無性(空見),(所以)妄想不斷。」

經文中的「外事處所相性」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作無性」即是在表達:執著地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虛妄不實的幻相,根本就不存在。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眾生執著於「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無有智慧可得」等等的表面文字意思上,所以妄想分別不斷。故曰「故於外事處所相性(妄)作無性(空見),(所以)妄想不斷。」

如果執著於「一切法皆不可得、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無、無有智慧可得」等等的表面文字意思上,那麼很容易就會墮入外道的「斷滅見」。

世尊常用「虛妄不實」來形容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是為了對治我們眾生頑強且堅固的執著、分別與妄想,所作的「方便之說」。但並不是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存在或是不曾存在過。


「(然眾生執著於)自心現量建立,(執著於)說我我所相,(故不斷)攝受計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不能夠如實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故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所以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擺脫不了境界的束縛。


「不覺自心現量,於智爾炎(之有無)而(妄)起妄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迷惑眾生不能夠如實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故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因此總是執著於「無有智慧可得」的表面文字意思上,故妄想分別不斷、煩惱不斷。


「(眾生分別)妄想故,(執著於)外性非性(空見),(妄想)觀察(智慧)不得,(若如是妄想則)依於(外道)斷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迷惑眾生不能夠如實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不能夠如實觀察「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不可得、無有智慧可得」等等文字語言章句的真實意義,並且執著於「一切法皆不可得」的表面文字意思上,若是如此的話,那麼很容易就會墮入外道的斷滅之見。故曰「(眾生分別)妄想故,(執著於)外性非性(空見),(妄想)觀察(智慧)不得,(若如是妄想則)依於(外道)斷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有諸攀緣事,  智慧不觀察,
 此無智非智,  是妄想者說。
 於不異相性,  智慧不觀察,
 障礙及遠近,  是名為邪智。
 老小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實有爾炎,  是亦說邪智。」


「有諸攀緣事,智慧不觀察,
 此無智非(真實之)智,是妄想者說。」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於不異相性(互相隱蔽),智慧不觀察,障礙及遠近,是名為邪智。」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老小諸根冥,  而智慧不生,
 而實有爾炎,  是亦說邪智。」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擺脫種種的煩惱與障礙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擺脫種種的煩惱與障礙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