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51)

發表回覆

確認代碼
請正確輸入它所顯示的代碼,不必區分大小寫。
表情符號
:D :) ;) :( :o :shock: :? 8-) :lol: :x :P :oops: :cry: :evil: :twisted: :roll: :!: :?: :idea: :arrow: :| :mrgreen: :geek: :ugeek:

Markdown is OFF

BBCode 允許使用
[img] 允許使用
[flash] 允許使用
[url] 允許使用
表情符號 允許使用

主題瀏覽
   

展開瀏覽 主題瀏覽: 楞伽經白話心得(51)

楞伽經白話心得(51)

訪客 » 週五 3月 25, 2022 10:27 pm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為何等法,名為涅槃?而諸外道各起妄想。」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言涅槃者,為何等法,名為涅槃?而諸外道(於涅槃境界)各起妄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您所謂的「涅槃」是指什麼呢?然而外道對於涅槃所作的種種虛妄分別,又有哪些呢?

(世尊!所言涅槃者,為何等法,名為涅槃?而諸外道(於涅槃境界)各起妄想。)

注解:

世尊所謂的「涅槃」與外道所謂的「涅槃」是完全不相同的,為什麼呢?因為世尊所謂的涅槃是建立在「實證」之上,是建立在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之上,而外道所謂的涅槃則是建立在「心意識思維」的妄想之上。

為什麼說世尊所謂的涅槃是建立在「實證」之上呢?因為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才能夠真正達到涅槃的不可思議境界。

也就是說:世尊所謂的涅槃是建立在「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之上,而並非是建立在外道的意識妄想心之上。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末學先說何謂外道所建立的涅槃?
世尊所說之法皆是以「真如實性」(佛性)作為依歸,因此世尊所說的涅槃,當然也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然而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佛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虛妄分別的涅槃境界,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

所有一切的外道修行者皆對其所謂的「究竟圓滿」境界,或多或少都會立下一些「目標」,然而為了要達成種種虛幻的「目標」,他們願意使用各種方法,甚至不計任何代價來完成,因此有些外道的「修行」,就會變得非常地危險與極端,所以如果我們碰到種種非常極端的修行,末學在這裏奉勸大家,一定要遠離鼓吹如此極端修行的道場,如果執迷於如此極端修行的方式,相信最後受傷的一定是你自己。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任何的修行方法、修行次第皆不可以離開清淨的梵行,若離開了清淨的「梵行」而另有所修行,那麼其行皆是屬於邪行,如果修行人執著於種種的邪行,那麼最終一定會招來種種無可避免的巨大痛苦。

然而有些外道甚至不清楚他們所謂的「究竟圓滿的境界」到底是什麼?總是妄想著有一種地方或是有一個境界是涅槃。因此外道所謂的涅槃可真是天馬行空、五花八門,說也說不完。

大家可以自行審視世尊在下面經文中所列的一些外道妄想涅槃,由於外道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佛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妄想涅槃,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

我們修行人若懷著貪愛、執著、有所得等等之心來修行,那麼真實涅槃的境界,終不與我們相應。

然而外道的修行,皆是建立在「有所得」之上,因此外道他們所謂的究竟圓滿之果,其實是另外一個妄想之因的開始。

因為他們開始所行之因即是妄想之因,所以所得之果必定是妄想之果,然而妄想之果又會變成另外一個妄想之因,如此惡因惡果、惡性循環,豈有究竟圓滿的一天?


接下來是世尊所說的涅槃。
我們可以簡單地把世尊所說的涅槃,理解為不可思議究竟圓滿的清淨境界,這是所有一切眾生最後的歸宿。

然而這眾生「最後的歸宿」是建立在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之上,而並非是建立在外道的「意識妄想心」之上。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說的所有經典皆是以「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因此我們的修行當然也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佛性)之上。

但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修行,才能夠相應於不可思議的真如實性呢?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我們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值得注意的是成就不可思議的「因緣具足、功德圓滿」,這是必須經過百千萬劫、無數次的生死輪迴,才可以成就的,而並非是一生一世可成就的,這是一步一腳印、踏踏實實的大丈夫事業,絕對沒有任何的僥倖,也沒有任何人會來幫我們成就。

所以那些一心「求開悟」、「求了脫生死」的人,就顯得非常地不切實際,並且希望能夠與現實世界脫離,所以實在是非常的愚癡。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以「有所得」之心來求如來智慧,然而如來智慧終不與之相應。

修行人若能夠具足一切菩提智慧,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即是世尊所說的涅槃境界,然而世尊所說的涅槃境界,有著非常特殊的不可執著性、不可奢求性、不可期待性等等,若是修行人執著於、渴望於涅槃的境界,那麼如來智慧自然就不會與你相應。

修行人若能夠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那麼你一定會發覺你所具備的種種執著分別與妄想,以及種種的不良習氣,不良習性,慢慢就會減少,取之而來的是滿心的解脫自在、平安喜樂,真的是非常地不可思議。

唯有在境界中親自實踐梵行,才可以真正體會到「佛性」那不可思議的大功德力,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末學在這裏作個簡單的總結。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是我們眾生唯一的選擇、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出路,除此之外,我們沒有其他的路可以到達彼岸(涅槃境界)。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諸外道妄想涅槃,非彼妄想隨順涅槃。」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如(是)諸外道(種種)妄想涅槃,(然我所說之涅槃)非彼(外道)妄想隨順涅槃。」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諦聽,諦聽!請善加思念之,我現在就為你說。外道所建立的種種涅槃,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因此我所說之涅槃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妄想涅槃是完全不相同的。


「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斯等於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見壞,名為涅槃。大慧!或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境界想滅,猶如風止。或復以覺所覺見壞,名為解脫。或見常無常,作解脫想。或見種種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作涅槃想。或有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有性不壞,作涅槃想。或謂我、人、眾生、壽命,一切法壞,作涅槃想。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或謂福非福盡,或謂諸煩惱盡,或謂智慧。或見自在是真實作生死者,作涅槃想。或謂展轉相生,生死更無餘因。如是即是計著因,而彼愚癡不能覺知。不知故,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言,得真諦道,作涅槃想。或見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異、俱不俱,作涅槃想。或見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作涅槃想。大慧!或有覺二十五真實,或王守護國,受六德論,作涅槃想。或見時是作者,時節世間,如是覺者,作涅槃想。或謂性,或謂非性,或謂知性非性,或見有覺與涅槃差別,作涅槃想。有如是比種種妄想,外道所說,不成所成,智者所棄。大慧!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若生若滅。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論。智慧觀察,都無所立。如彼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一切無有得涅槃者。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於四句,見如實處,不隨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見所成,愚於真實,不應攝受。棄捨彼已,得自覺聖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淨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如影幻等諸深三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大慧!汝等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見。」


原本經文:「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陰界入滅,境界離欲,見法無常,心心法品不生,不念去來現在境界,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妄想不生。斯等於此,作涅槃想。大慧!非以見壞,名為涅槃。」

「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執著於)陰界入(等等諸法)滅,(執著於)境界離欲,(執著於)見法無常,(執著於)心心法品不生,(執著於)不念去來現在境界,(執著於)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如是妄作)妄想不生。斯等於此(種種執念),(妄)作涅槃想。大慧!(我所說之涅槃)非以見壞(空見),名為涅槃。」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有一些外道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因此他們執著地認為如果能夠使五蘊、十八界、十二入等等諸法息滅,如果能夠遠離所有一切貪欲境界,如果能夠真實了知諸法無常的道理,如果能夠息滅一切心法,如果能夠不再憶念過去、現在、未來種種境界,若能夠如此成就,即謂之「諸受陰盡」,就猶如是熄滅的燈火一般,就猶如是種子已經敗壞了一般,就猶如是不再產生任何的妄想分別一般。

外道修行人認為,修行若能夠如此成就,即謂之涅槃的境界,然而外道所謂的此種斷滅空見的涅槃境界,根本是不存在的。

( 佛告大慧:或有外道,(執著於)陰界入(等等諸法)滅,(執著於)境界離欲,(執著於)見法無常,(執著於)心心法品不生,(執著於)不念去來現在境界,(執著於)諸受陰盡,如燈火滅,如種子壞,(如是妄作)妄想不生。斯等於此(種種執念),(妄)作涅槃想。)

大慧!真正涅槃的境界,並非是「不見一切諸法」的外道斷滅空見,真正涅槃的境界是指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所以外道這一種有關於涅槃的見解,是不正確的。

(大慧!(我所說之涅槃)非以見壞(空見),名為涅槃。)

注解:

由於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涅槃境界,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不存在。

我們大家一定要建立一個明確的修行目標,這個修行目標就是要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若能夠如此成就,那才是真正涅槃的境界。

但是有些愚痴的外道修行人,他們卻把修行的目標,放在了「不見一切諸法」之上,所謂的「不見一切諸法」(見壞),這純粹是外道他們所建立的妄想,這一種妄想涅槃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妄想,並非是有無「知見」存在的問題,而是在於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因此我們才會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所以我們修行的目標並非是建立在「不見一切諸法」之上,而是建立在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之上。

如果修行人把修行的目標建立在「不見一切諸法」之上,那麼我們與一塊毫無知覺感受的石頭又有何異呢?

因此外道如此不切實際、天馬行空的妄想涅槃境界,所有一切修行人皆應當遠離,免得徒增煩惱。


原本經文:「大慧!或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境界想滅,猶如風止。或復以覺所覺見壞,名為解脫。或見常無常,作解脫想。或見種種相想,招致苦生因;思惟是已,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於相,而見無相,深生愛樂,作涅槃想。」

「大慧!或(外道妄想)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或有外道妄想)境界想滅,猶如風止(名為涅槃)。或(有外道)復以(執著於)覺所覺見壞(空見),名為解脫。或(有外道)見常無常(不生分別),(妄)作解脫想。或(有外道)見種種相想,(能)招致苦生因;(如是外道)思惟是已,(由於)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於(境界諸)相,而(奢望追求)見無相,(於妄想無相境界)深生愛樂,(故外道妄)作(無相)涅槃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從「方」能生一切萬物,而萬物滅壞終歸於方,因此外道把方看成了是涅槃之因,所以有些外道認為,修行人如果能夠達到「從方至方」的境界,即謂之涅槃的解脫境界。

(大慧!或(外道妄想)以從方至方,名為解脫。)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修行人若能夠達到,凡面對境界均不再生起任何的「念想」之時,即謂之涅槃的境界,就猶如是風止一般。

((或有外道妄想)境界想滅,猶如風止(名為涅槃)。)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修行人若能夠達到,不見一切覺、所覺之時,即謂之涅槃的解脫境界。

(或(有外道)復以(執著於)覺所覺見壞(空見),名為解脫。)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修行人若能夠達到,不再對常見、無常見起任何的分別之時,即謂之涅槃的解脫境界。

(或(有外道)見常無常(不生分別),(妄)作解脫想。)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一切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種種的煩惱與障礙,就是因為境界中的諸法,能夠招來種種的苦果,所以外道修行人非常排斥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因此他們認為,如果修行能夠達到「無相」、「不見一切諸相」的境界,即是涅槃解脫的境界。

(或(有外道)見種種相想,(能)招致苦生因;(如是外道)思惟是已,(由於)不善覺知自心現量,怖畏於(境界諸)相,而(奢望追求)見無相,(於妄想無相境界)深生愛樂,(故外道妄)作(無相)涅槃想。)

注解:

由於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涅槃的境界,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


原本經文:「或有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有性不壞,作涅槃想。或謂我、人、眾生、壽命,一切法壞,作涅槃想。或以外道惡燒智慧,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間,士夫所出,名為自性,如冥初比,求那轉變,求那是作者,作涅槃想。或謂福非福盡,或謂諸煩惱盡,或謂智慧。或見自在是真實作生死者,作涅槃想。」

「或有(外道妄想)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等等一切諸法),(皆)有(其)性不壞,(此不壞之性質妄)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謂我、人、眾生、壽命(等等諸法),(執著於)一切法壞(斷滅空見),(妄)作涅槃想。或以外道惡燒智慧,(妄)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自性及士夫)間,士夫(神我)所出,名為自性,如(外道)冥初(生覺)比(喻),(外道妄作一切諸法皆是)求那轉變,(故妄想)求那是作者,(如是外道妄想作者)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謂福非福盡,或(有外道)謂諸煩惱盡,或(有外道)謂(煩惱不依)智慧(盡)。或(有外道妄)見自在(天主)是真實作生死者,(妄把自在天主)作涅槃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等等諸法,皆存在著不滅壞的性質(有性不壞),因此執著地把此種不滅壞的性質,當成了是涅槃的境界。

(或有(外道妄想)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等等一切諸法),(皆)有(其)性不壞,(此不壞之性質妄)作涅槃想。)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一切眾生皆具有我、人、眾生、壽命等等諸相,若是修行能夠達到滅壞諸相的境界,即謂之涅槃的境界。

(或(有外道)謂我、人、眾生、壽命(等等諸法),(執著於)一切法壞(斷滅空見),(妄)作涅槃想。)

大慧!有些非常沒有智慧的外道認為,自性、士夫(神我)、求那等等「常見」,可以創造出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因此他們認為這些「永恆的造物主」即是涅槃的境界。

(或以外道惡燒智慧,(妄)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自性及士夫)間,士夫(神我)所出,名為自性,如(外道)冥初(生覺)比(喻),(外道妄作一切諸法皆是)求那轉變,(故執著妄想)求那是作者,(如是外道妄想作者)作涅槃想。)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罪盡故福德亦盡,即是涅槃的境界。

(或(有外道)謂福非福盡。)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諸煩惱盡,即是涅槃的境界。

(或(有外道)謂諸煩惱盡。)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如果煩惱不由智慧而盡,即是涅槃的境界。

(或(有外道)謂(煩惱不依)智慧(盡)。)(翻譯得太簡單了,所以很難了解意思。)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大自在天的天主,主宰著一切的生死,因此執著地認為大自在天的天主,即是涅槃的境界。

(或(有外道妄)見自在(天主)是真實作生死者,(妄把自在天主)作涅槃想。)

注解:

由於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涅槃的境界,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

「或有(外道妄想)覺知內外諸法,自相共相,去來現在(等等一切諸法),(皆)有(其)性不壞,(此不壞之性質妄)作涅槃想。」

外道所謂的「有性不壞」,與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是完全不相同的,因為外道所謂的有性不壞,這是出於他們意識妄想心下的幻想,然而世尊所說的真如實性,則是世尊所親證的,是的確存在的。


「或(有外道)謂我、人、眾生、壽命(等等諸法),(執著於)一切法壞(斷滅空見),(妄)作涅槃想。」

涅槃的境界無關乎法壞或是不壞,涅槃的境界是指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解脫而得大自在。


「或以外道惡燒智慧,(妄)見自性及士夫,彼二有(自性及士夫)間,士夫(神我)所出,名為自性,如(外道)冥初(生覺)比(喻),(外道妄作一切諸法皆是)求那轉變,(故妄想)求那是作者,(如是外道妄想作者)作涅槃想。」

有些天真的外道,他們自己建立了許許多多的造物主,妄想著這一些造物主可以創造出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例如:自性、士夫(神我)、求那(微塵)等等造物主。


「或(有外道)謂福非福盡。」

經文中的「福盡」即謂之:福德已盡。經文中的「非福盡」即謂之:罪業已盡。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有些外道認為,罪業福德皆盡,即是涅槃的境界。但這全是外道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正確的見解。


「或(有外道)謂諸煩惱盡,或(有外道)謂(煩惱不依)智慧(盡)。」

我們眾生若要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這是有「條件」的,什麼樣的條件呢?其所指的即是:成就不可思議的「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我們的「成就」是建立在「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之上,唯有藉由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即可具足一切智慧,即可遠離一切煩惱妄想。

因此如欲成就「如來智慧」,其所具備的條件是非常「客觀的」,而並不是個人主觀的感覺,例如某人覺得他煩惱已盡,或是某人覺得他已經具備了一切的智慧等等這一些主觀的感覺。


「或(有外道妄)見自在(天主)是真實作生死者,(妄把自在天主)作涅槃想。」

經文中的「自在」是指自在天的天主。

有些外道把自在天的天主當成是恆常不變、創造一切諸法萬物的造物主。因此有些外道認為,若能達到自在天天主的境界,即是涅槃的境界。


原本經文:「或謂展轉相生,生死更無餘因。如是即是計著因,而彼愚癡不能覺知。不知故,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言,得真諦道,作涅槃想。或見功德,功德所起和合,一異、俱不俱,作涅槃想。或見自性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作涅槃想。」

「或(有外道)謂(一切諸法皆是)展轉相生(而得),(所以一切諸法)生死更無餘因。如是即是(外道)計著(外境生滅之)因,而彼愚癡(外道)不能覺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知故,(而把世俗的展轉相生之法妄)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言,(若)得真諦道,(妄)作涅槃想。或(有外道妄)見(梵天)功德(主),(幻想與梵天)功德(主)所起和合(為一),(進而達到遠離)一異、俱不俱(的境界),(因此幻想把天人合一的境界妄)作涅槃想。或見自性(自然)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妄)作涅槃想。」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皆是藉由「展轉相生」所產生的,並沒有其他的「原因」。

因此外道執著地認為所有一切諸法,皆離不開「展轉相生」之法,所以愚癡地認為「展轉相生」之法,即是涅槃的境界。

(或(有外道)謂(一切諸法皆是)展轉相生(而得),(所以一切諸法)生死更無餘因。如是即是(外道)計著(外境生滅之)因,而彼愚癡(外道)不能覺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知故,(而把世俗的展轉相生之法妄)作涅槃想。)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若能夠證得「真諦」,即是涅槃的境界,但卻不知外道所謂的真諦,這僅僅是他們意識妄想心所幻想出來的,根本是不存在的。

(或有外道言,(若)得真諦道,(妄)作涅槃想。)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若能夠與創造一切諸法的梵天功德主(造物主),合而為一,而達到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的「天人合一」境界,即是涅槃的境界。

(或(有外道妄)見(梵天)功德(主),(幻想與梵天)功德(主)所起和合(為一),(進而達到遠離)一異、俱不俱(的境界),(因此幻想把天人合一的境界妄)作涅槃想。)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表現在境界中的「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等性」皆是由「自然」所產生的,因此有些外道認為「自然」即是涅槃。

(或見自性(自然)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妄)作涅槃想。)

注解:

「或(有外道)謂(一切諸法皆是)展轉相生(而得),(所以一切諸法)生死更無餘因。如是即是(外道)計著(外境生滅之)因,而彼愚癡(外道)不能覺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不知故,(而把世俗的展轉相生之法妄)作涅槃想。」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並非是藉由世俗的「展轉相生」所產生的,而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必須要有適當的「因緣」(內因與外因),才能夠產生適當的諸法。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然而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緣生之法,皆是屬於膚淺且表淺的世俗因緣生滅之法。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前面經文中已經有提過了。


「或有外道言,(若)得真諦道,(妄)作涅槃想。」

外道所認為的「真諦」與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是完全不相同的。

因為外道所認為的「真諦」,這僅僅是他們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然而世尊所說的「真如實性」,則是世尊所親證的,是的確存在的。

有些外道所說之法,從表面上來看,與世尊所說之法,非常地「相似」,因此所有一切外道「相似」於世尊所說之法,也稱為「相似佛法」。

外道的「相似佛法」並非是世尊所說之法,因為世尊所說之法皆是以「真如實性」(佛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然而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佛性概念,所以他們所說的相似佛法,根本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因此若要分辨是不是外道所說的相似佛法,我們只要善加觀察「說法者」在境界中的修行重心,是不是以相應於佛性的清淨梵行為重心,如果說法者並非是以清淨梵行為修行的重心,那麼就是屬於外道的「相似佛法」。

外道的相似佛法並非是世尊所說之法,所以若能夠辨別出外道所說的相似佛法,那麼一定要儘快地加以遠離而不可親近。


「或(有外道妄)見(梵天)功德(主),(幻想與梵天)功德(主)所起和合(為一),(進而達到遠離)一異、俱不俱(的境界),(因此幻想把天人合一的境界妄)作涅槃想。」

經文中的「功德」是指「大梵天功德主」(造物主)。

有些外道認為,修行人若能夠與創造萬物的大梵天功德主,合而為一,而達到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的「天人合一」境界,即是涅槃的境界。這當然是外道意識妄想心下的幻想,是非常不切實際的邪說邪見。


「或見自性(自然)所起孔雀文彩,種種雜寶,及利刺等性,見已(妄)作涅槃想。」

有些外道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自然所生,而不需要有任何的原因,因此有些外道認為「自然」即是涅槃的境界。


原本經文:「大慧!或有覺二十五真實,或王守護國,受六德論,作涅槃想。或見時是作者,時節世間,如是覺者,作涅槃想。或謂性,或謂非性,或謂知性非性,或見有覺與涅槃差別,作涅槃想。有如是比種種妄想,外道所說,不成所成,智者所棄。大慧!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若生若滅。」

「大慧!或有(外道若能)覺二十五真實(即是涅槃),或(有外道認為作為國)王(若能)守護國(土人民),(並且能)受六德論(者其死後既得涅槃),(如是外道妄)作涅槃想。或(有外道妄)見時(節)是作者,(妄想)時節(能創造)世間(一切萬物),如是(外道妄)覺者,(妄)作涅槃想。或(有外道)謂性(實有即是涅槃),或(有外道)謂非性(無常即是涅槃),或(有外道)謂知性非性(等等有無即是涅槃),或(有外道)見有覺(諸法)與涅槃(無有)差別,(妄)作涅槃想。有如是(外道)比種種妄想,(一切)外道所說(涅槃),不成所成,智者所棄。大慧!如是一切(外道涅槃),悉墮二邊,(妄)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有真實),若生若滅(皆是外道妄想涅槃)。」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若能夠如實了知「二十五真諦」,即是涅槃的境界。

(大慧!或有(外道若能)覺二十五真實(即是涅槃)。)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若有國王受六德論,並且守護該國的一切眾生,若能夠如此成就,及其死後即是涅槃的境界。

(或(有外道認為作為國)王(若能)守護國(土人民),(並且能)受六德論(者其死後既得涅槃),(如是外道妄)作涅槃想。)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不同的「時節」就會產生不同的諸法萬物,所以有些外道認為諸法萬物就是由「時節」所創造的,因此時節就是涅槃。

(或(有外道妄)見時(節)是作者,(妄想)時節(能創造)世間(一切萬物),如是(外道妄)覺者,(妄)作涅槃想。)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一切諸法「常」即是涅槃。有些外道認為,一切諸法「無常」即是涅槃。

(或(有外道)謂性(實有即是涅槃),或(有外道)謂非性(無常即是涅槃)。)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若能夠通達了知「一切法皆有」(常見)或是「一切法皆無」(斷見),即是涅槃的境界。

(或(有外道)謂知性非性(等等有無即是涅槃)。)

大慧!有些外道認為,若能夠覺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本身就是涅槃,與涅槃無有任何的分別,若能夠如此,即是涅槃的境界。

(或(有外道)見有覺(諸法)與涅槃(無有)差別,(妄)作涅槃想。)(這一句經文在大乘入楞伽經裏面翻譯得比較明確。)

大慧!由於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涅槃的理論,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正確的,因此具有真實智慧的大成就者,一定會拋棄所有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涅槃邪見。

(有如是(外道)比種種妄想,(一切)外道所說(涅槃),不成所成,智者所棄。)

大慧!因此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涅槃的理論,最後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不是落入有就是落入無,不是落入生就是落入滅,所以根本是不正確的。

(大慧!如是一切(外道涅槃),悉墮二邊,(妄)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有真實),若生若滅(皆是外道妄想涅槃)。)

注解:

「大慧!或有(外道若能)覺二十五真實(即是涅槃)。」

經文中的「二十五真實」是指外道所建立的以「神我」為中心的「二十五諦」。

有些外道認為,若能夠如實了知「二十五諦」,即是涅槃的境界。這當然是外道不正確的邪說邪見。


「或(有外道認為作為國)王(若能)守護國(土人民),(並且能)受六德論(者其死後既得涅槃),(如是外道妄)作涅槃想。」

有些外道認為,若有國王受六德論,並且守護該國的一切眾生,若能夠如此成就,其死後即是涅槃的境界。這種觀點實在是天馬行空,令人匪夷所思。


「或(有外道妄)見時(節)是作者,(妄想)時節(能創造)世間(一切萬物),如是(外道妄)覺者,(妄)作涅槃想。」

有些外道認為,不同的時節就會產生不同的諸法萬物,因此有些外道認為,能夠創造諸法萬物的「時節」即是「涅槃」。


「或(有外道)謂性(實有即是涅槃),或(有外道)謂非性(無常即是涅槃)。」

經文中的「性」指的即是:外道的常見。

經文中的「非性」指的即是:外道的斷見。

有些外道認為,常見就是涅槃。有些外道認為,斷見即是涅槃。這當然都是外道落入有無兩邊的邪說邪見,根本是不正確的。


「或(有外道)謂知性非性(等等有無即是涅槃)。」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

「或(有外道)見有覺(諸法)與涅槃(無有)差別,(妄)作涅槃想。」

經文中的「有覺」指的即是「諸法」的意思。

有些外道認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本身與涅槃無有任何的差別,若能夠如此理解,即是涅槃的境界。


「有如是(外道)比種種妄想,(一切)外道所說(涅槃),不成所成,智者所棄。」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涅槃的理論,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都是不正確的邪說邪見。


「大慧!如是一切(外道涅槃),悉墮二邊,(妄)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有真實),若生若滅(皆是外道妄想涅槃)。」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涅槃的理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不是落入有就是落入無,不是落入生就是落入滅。故曰「如是一切,悉墮二邊,作涅槃想。如是等外道涅槃妄想,彼中都無(真實),若生若滅。」


原本經文:「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彼等自論。智慧觀察,都無所立。如彼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一切無有得涅槃者。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知自心現量,不著外性,離於四句,見如實處,不隨自心現妄想二邊,攝所攝不可得。一切度量不見所成,愚於真實,不應攝受。棄捨彼已,得自覺聖法。知二無我,離二煩惱,淨除二障,永離二死,上上地如來地,如影幻等諸深三昧,離心.意.意識,說名涅槃。大慧!汝等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見。」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皆是)彼等(妄想)自論。(若能如實以)智慧觀察,(則一切外道所作涅槃)都無所立。如彼(外道)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如是)一切(外道)無有得涅槃者。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如實)善覺知自心現量,(如實)不著外性,(如實)離於(落入有無兩邊)四句,(若能)見如實處,(則)不隨自心現妄想二邊,(如實知)攝所攝不可得(之真實意義)。(如是)一切(外道妄想)度量(皆)不見所成,(一切外道)愚於真實(之法),(故一切外道所作涅槃邪見皆)不應攝受。(若)棄捨彼(外道妄想)已,(則能)得自覺聖法。(如實)知二無我,(如實)離二煩惱,(如實)淨除二障,(則能)永離二死,(則能入)上上地如來地,(如實成就)如影幻等諸深三昧,(如實)離心.意.意識(妄想分別),(如是)說名(真實)涅槃。大慧!汝等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妄想)見。」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所有一切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由於他們根本沒有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他們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涅槃的理論,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全部都是不正確的邪說邪見,因此所有一切諸外道,若按照其邪說邪見來修行,那麼根本沒有人可以到達真正涅槃的境界。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皆是)彼等(妄想)自論。(若能如實以)智慧觀察,(則一切外道所作涅槃)都無所立。如彼(外道)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如是)一切(外道)無有得涅槃者。)

大慧!我所說的涅槃是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的依歸,唯有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涅槃,才是真正的涅槃,因此我所說的涅槃與外道落入有無兩邊的妄想涅槃,是完全不相同的。

修行人若能夠善加覺知自心所現之量,不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遠離一切一異、俱不俱、常無常、有無等等妄想四句,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不再墮入有無兩邊的意識妄想,如實覺知「攝所攝不可得」(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修行人若能夠如此成就,即是涅槃的境界。

(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如實)善覺知自心現量,(如實)不著外性,(如實)離於(落入有無兩邊)四句,(若能)見如實處,(則)不隨自心現妄想二邊,(如實知)攝所攝不可得(之真實意義)。)

大慧!由於所有一切諸外道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如來正法,因此外道所建立的種種涅槃諸論,最後將會是一場空,而無有任何的成就,所以一切諸外道所造作的種種涅槃邪見,皆應當遠離。

((如是)一切(外道妄想)度量(皆)不見所成,(一切外道)愚於真實(之法),(故一切外道所作涅槃邪見皆)不應攝受。)

大慧!修行人若能夠捨棄外道所建立的種種妄想分別,並且如實在境界中實踐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成就不可思議的自覺聖法,並且如實了知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真實意義,如實遠離兩種煩惱,如實淨除兩種障礙,則能遠離兩種死,並且到達究竟圓滿的如來佛地,如實獲得種種不可思議諸深三昧,如實遠離一切意識妄想心的束縛,修行人若能夠如此成就,即是到達真正涅槃的境界(佛地)。

((若)棄捨彼(外道妄想)已,(則能)得自覺聖法。(如實)知二無我,(如實)離二煩惱,(如實)淨除二障,(則能)永離二死,(則能入)上上地如來地,(如實成就)如影幻等諸深三昧,(如實)離心.意.意識(妄想分別),(如是)說名(真實)涅槃。)

大慧!你以及其他與會的菩薩摩訶薩,皆應當勤加修學諸佛如來所說的真實涅槃,皆應當把真實涅槃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皆應當把真實涅槃建立在清淨梵行之上,皆應當把真實涅槃建立在真善美的因果關係之上,並且應當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妄想涅槃。

(大慧!汝等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妄想)見。)

注解:

「大慧!彼一一外道涅槃,(皆是)彼等(妄想)自論。(若能如實以)智慧觀察,(則一切外道所作涅槃)都無所立。如彼(外道)妄想心意來去,漂馳流動,(如是)一切(外道)無有得涅槃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外道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涅槃的理論,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根本是不存在的。


「大慧!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如實)善覺知自心現量,(如實)不著外性,(如實)離於(落入有無兩邊)四句,(若能)見如實處,(則)不隨自心現妄想二邊,(如實知)攝所攝不可得(之真實意義)。」

經文中的「攝所攝不可得」即是在描述「真如實性」(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攝非所攝。故方便曰「(真如實性)攝所攝不可得。」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世尊所說的涅槃是建立在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之上,是建立在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之上,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到達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我們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才能夠令我們慢慢覺知自心所現之量,才能夠令我們慢慢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也才能夠令我們慢慢遠離一切四句妄想,才能夠令我們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墮入有無的意識妄想心,並且如實覺知「攝所攝不可得」(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


「(如是)一切(外道妄想)度量(皆)不見所成,(一切外道)愚於真實(之法),(故一切外道所作涅槃邪見皆)不應攝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所有一切諸外道根本無法了知世尊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如來正法,所以一切有關於外道所建立的涅槃理論,皆是屬於不正確的邪說邪見,所有一切修行人皆應當遠離。


「(若)棄捨彼(外道妄想)已,(則能)得自覺聖法。(如實)知二無我,(如實)離二煩惱,(如實)淨除二障,(則能)永離二死,(則能入)上上地如來地,(如實成就)如影幻等諸深三昧,(如實)離心.意.意識(妄想分別),(如是)說名(真實)涅槃。」

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證得不可思議的聖智之法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事實上,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真正達到人無我以及法無我的境界,才能夠真正遠離兩種煩惱,才能夠真正滅除煩惱障以及所知障,才能夠真正遠離兩種死。


「大慧!汝等及餘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當疾遠離一切外道諸涅槃(妄想)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修行的菩薩摩訶薩,皆應當修學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真實涅槃,並且應當遠離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妄想涅槃邪說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外道涅槃見,  各各起妄想,
 斯從心想生,  無解脫方便。
 愚於縛縛者,  遠離善方便,
 外道解脫想,  解脫終不生。
 眾智各異趣,  外道所見通,
 彼悉無解脫,  愚癡妄想故。
 一切癡外道,  妄見作所作,
 有無有品論,  彼悉無解脫。
 凡愚樂妄想,  不聞真實慧,
 言語三苦本,  真實滅苦因。
 譬如鏡中像,  雖現而非有,
 於妄想心鏡,  愚夫見有二。
 不識心及緣,  則起二妄想,
 了心及境界,  妄想則不生。
 心者即種種,  遠離相所相,
 事現而無現,  如彼愚妄想。
 三有惟妄想,  外義悉無有,
 妄想種種現,  凡愚不能了。
 經經說妄想,  終不出於名,
 若離於言語,  亦無有所說。」


「外道涅槃見,  各各起妄想,
 斯從心想生,  無解脫方便。
 愚於縛縛者,  遠離善方便,
 外道解脫想,  解脫終不生。
 眾智各異趣,  外道所見通,
 彼悉無解脫,  愚癡妄想故。」

經文中的「愚於縛縛者」即是在表達:不離縛所縛。意思就是落入有無兩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外道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涅槃的理論,皆是屬於落入有無兩邊,皆是屬於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根本無法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


「一切癡外道,  妄見作所作,
 有無有品論,  彼悉無解脫。
 凡愚樂妄想,  不聞真實慧,
 言語三苦本,  真實滅苦因。
 譬如鏡中像,  雖現而非有,
 於妄想心鏡,  愚夫見有二。」

「一切癡外道,妄見作所作。」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有無有品論,彼悉無解脫。」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外道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涅槃的理論,最後都會落入有無兩邊,皆是屬於意識妄想心下的產物,皆是屬於妄想涅槃,根本是不存在的。


「凡愚樂妄想,不聞真實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愚癡的凡夫俗子,都喜歡外道所建立的種種華麗虛偽善說,也就是因為如此,才無法得聞世尊所說的如來正法。


「言語三苦本,真實滅苦因。」

經文中的「言語三苦本」即是在表達:如果執著於種種世俗的文字語言方便,那麼將無法真正通達了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真實意義,也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與自在。

經文中的「真實滅苦因」即是在表達:修行人如果能夠善加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修行人若能夠如此修行,那麼將可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譬如鏡中像,雖現而非有,於妄想心鏡,愚夫見有二。」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而迷惑的眾生卻總是執著於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哪裡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了心及境界,  妄想則不生。
 心者即種種,  遠離相所相,
 事現而無現,  如彼愚妄想。
 三有惟妄想,  外義悉無有,
 妄想種種現,  凡愚不能了。
 經經說妄想,  終不出於名,
 若離於言語,  亦無有所說。」

「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
經文中的「心」是指「真如之心」,而並非是我們眾生的意識妄想心。真如之心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佛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若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即可擺脫一切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並且遠離一切妄想分別之相,解脫而得大自在。


「心者即種種,遠離相所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

經文中的「心」是指「真如之心」,而並非是我們眾生的意識妄想心。真如之心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的「心者即種種」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故曰「心者即種種,(真如實性)遠離相所相。」


「事現而無現,如彼愚妄想。」

經文中的「現而無現」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現非不現。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不能夠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故煩惱妄想不斷。


「三有惟妄想,外義悉無有。」

經文中的「外義悉無有」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由於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總是執著於、迷戀於種種外在境界的諸法萬物,總是不顧一切地去追逐這一些生滅無常之物,因此妄想煩惱不斷,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妄想種種現,凡愚不能了。」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經經說妄想,終不出於名,若離於言語,亦無有所說。」

雖然所有一切文字語言章句,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但是如果離開了種種的文字語言章句,那麼世尊也無法將真如實性的概念介紹給一切眾生。故曰「若離於言語,亦無有所說。」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