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似懂非懂最難纏 » 週六 12月 10, 2022 5:18 pm
新老怪
善知識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週六 12月 10, 2022 1:58 pm
老農夫
什麼是見性呢?
◆六祖曰:「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六祖壇經:「無上菩提,須得言下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不生不滅。」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彼人不知 去來現在 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楞伽經:「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 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楞嚴經云:「汝等當知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所以見性 是見真如本性,見常住真心。也就是見如來藏,見佛性、第一義、勝義。
本心。不是某些人所說的「無常性」,或「緣起性空」的「空性」。
楞嚴經說眾生「用諸妄想」所以見不到「常住真心」,故有輪轉。思量就是妄想境。
所以思量 就見不到「真如本性」。
◆解深密經:「夫如來者,非心意識 生起所顯。」
◆解深密經:「我說勝義 是諸聖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 是諸異生展轉所證。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湧。我說勝義 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勝義境是開悟境界,是「超過一切尋思境相」,思量是見不到的。所以要「頓見真如本性」,見常住真心,思量即不中用。
在作偈之前若不見性,如何作偈?何況既然見了常住真心,也不一定要第六意識來思惟作偈。「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所以由所作的偈子,就可看出有沒有見性。同樣的,從對開悟偈子的解釋,也可以瞭解一個人有沒有開悟。如果真悟了,對於悟境一定瞭若指掌,對描寫悟境的祖師公案,也一定身歷其境,那有不清楚明白的?
聲聞緣覺 不知有如來藏、第七識,他們認為五蘊空了,也就是根境識滅了 就是涅槃。
所以認為 能思議的、能作偈的 一定要用第六識,他們不知如來藏、真心也有見聞覺知。
「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但是,要見真如本性,更要離開 妄想執著的 第六意識。
我們就看看楞嚴經的說法:
◆楞嚴經:「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無目而見,無耳而聽,非鼻聞香,異舌知味,無身覺觸,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由楞嚴經可以知道,不用六根,不用第六識,一樣有見聞覺知。
楞嚴經雲「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雲何不成,無上知覺?」既成無上知覺,哪需要第六識才有見聞覺知呢?而且,看清楚些!是「想相、識情」二俱遠離,才成無上知覺!!
楞嚴經雲「若離前塵 有分別性,即真汝心。」所謂的「分別」又是什麼呢?
1 有人又說:禪師是明眼人,何待呈偈 才能明瞭行者的功夫呢?此人再說:也非悟了,即能明達、確認一切公案的玄意。
如此說來,達摩祖師是明眼人,也早就知道 梁武帝的根器,為什麼還要去見梁武帝呢?
而且,行者不呈偈、不說話都能明白「行者的功夫」,而祖師公案,又是偈子,又是普通對話,卻是「非悟了,即能明達、確認一切公案的玄意」。
都悟了,已是明眼人了,卻還不知祖師玄意,這不是很奇怪、很矛盾嗎?
這不就是孟子所說:「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嗎?
●真正的智慧 是覺悟本有的根本智,而不是由外面給予刺激,或是從心外的現象得到。也不是去見「心外的現象」───緣起法的無常,或無常性!
2 有人又說:真正的智慧,乃刻骨銘心,永不忘失!
我們來看什麼是「刻骨銘心」?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幸容甯越之辜,深荷三公之德,銘刻心骨」
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磨障套•三煞》:「‥‥‥,發政施仁有激昂,‥‥‥萬萬人感恩知德,刻骨銘心,‥‥‥。」
《水滸傳.第八O回》:「萬望太尉慈憫,‥‥‥,刻骨銘心,誓圖死報。」
《幼學瓊林•卷二•身體類》:「感佩不忘,曰刻骨銘心。」
由上面幾則古代文章片斷,我們可以知道,「刻骨銘心」就是「記憶深刻,永不忘記」。
由字面的意思,刻:刻劃;銘:在金屬上刻寫。
刻劃在骨頭上,刻寫在心頭上。也就是說「永記不忘」、「永誌不忘」。
所以「刻骨銘心」可以解釋為: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
但記憶是第六識的作用,是妄想執著,那裡是「真正的智慧」呢?
◎◎有人雖然說「真正的智慧,乃刻骨銘心,永不忘失!」但卻發現有一段時間不修行、不打坐,就退回沒修行的狀態。也就是說自認為「真正的智慧」,其實是「第六識記憶的作用」而已,所以才會退失。因此,這不是「真正的智慧」。
顯然有些人自認悟了,其實未悟。
◆楞嚴經:「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傳燈錄:馬祖道一云:「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
◎所以如果不打坐、不修行就退失的話,那決不是悟。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華嚴經:「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指月錄:(百)丈曰:「經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外得。」
所以,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不是由外面給予刺激,或是從心外的現象得到。見「一切法無常」、「一切法空」,那是「心外面」的現象,不是智慧。
--------------
意既決性末那
總是爭辯不休
新老怪
善知識
Re: 公案很難懂
文章 週六 12月 10, 2022 1:58 pm
老農夫
什麼是見性呢?
◆六祖曰:「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
◆六祖壇經:「無上菩提,須得言下 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不生不滅。」
◆大乘入楞伽經:「大慧!彼人不知 去來現在 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於生死輪轉不絕。」
◆楞伽經:「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 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輪常轉。」
◆楞嚴經云:「汝等當知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 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所以見性 是見真如本性,見常住真心。也就是見如來藏,見佛性、第一義、勝義。
本心。不是某些人所說的「無常性」,或「緣起性空」的「空性」。
楞嚴經說眾生「用諸妄想」所以見不到「常住真心」,故有輪轉。思量就是妄想境。
所以思量 就見不到「真如本性」。
◆解深密經:「夫如來者,非心意識 生起所顯。」
◆解深密經:「我說勝義 是諸聖者內自所證。尋思所行 是諸異生展轉所證。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復次法湧。我說勝義 無相所行。尋思但行有相境界。是故法湧。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超過一切尋思境相。」
勝義境是開悟境界,是「超過一切尋思境相」,思量是見不到的。所以要「頓見真如本性」,見常住真心,思量即不中用。
在作偈之前若不見性,如何作偈?何況既然見了常住真心,也不一定要第六意識來思惟作偈。「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所以由所作的偈子,就可看出有沒有見性。同樣的,從對開悟偈子的解釋,也可以瞭解一個人有沒有開悟。如果真悟了,對於悟境一定瞭若指掌,對描寫悟境的祖師公案,也一定身歷其境,那有不清楚明白的?
聲聞緣覺 不知有如來藏、第七識,他們認為五蘊空了,也就是根境識滅了 就是涅槃。
所以認為 能思議的、能作偈的 一定要用第六識,他們不知如來藏、真心也有見聞覺知。
「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但是,要見真如本性,更要離開 妄想執著的 第六意識。
我們就看看楞嚴經的說法:
◆楞嚴經:「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無目而見,無耳而聽,非鼻聞香,異舌知味,無身覺觸,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由楞嚴經可以知道,不用六根,不用第六識,一樣有見聞覺知。
楞嚴經雲「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雲何不成,無上知覺?」既成無上知覺,哪需要第六識才有見聞覺知呢?而且,看清楚些!是「想相、識情」二俱遠離,才成無上知覺!!
楞嚴經雲「若離前塵 有分別性,即真汝心。」所謂的「分別」又是什麼呢?
1 有人又說:禪師是明眼人,何待呈偈 才能明瞭行者的功夫呢?此人再說:也非悟了,即能明達、確認一切公案的玄意。
如此說來,達摩祖師是明眼人,也早就知道 梁武帝的根器,為什麼還要去見梁武帝呢?
而且,行者不呈偈、不說話都能明白「行者的功夫」,而祖師公案,又是偈子,又是普通對話,卻是「非悟了,即能明達、確認一切公案的玄意」。
都悟了,已是明眼人了,卻還不知祖師玄意,這不是很奇怪、很矛盾嗎?
這不就是孟子所說:「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嗎?
●真正的智慧 是覺悟本有的根本智,而不是由外面給予刺激,或是從心外的現象得到。也不是去見「心外的現象」───緣起法的無常,或無常性!
2 有人又說:真正的智慧,乃刻骨銘心,永不忘失!
我們來看什麼是「刻骨銘心」?
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幸容甯越之辜,深荷三公之德,銘刻心骨」
元•劉時中《端正好•眾生靈遭磨障套•三煞》:「‥‥‥,發政施仁有激昂,‥‥‥萬萬人感恩知德,刻骨銘心,‥‥‥。」
《水滸傳.第八O回》:「萬望太尉慈憫,‥‥‥,刻骨銘心,誓圖死報。」
《幼學瓊林•卷二•身體類》:「感佩不忘,曰刻骨銘心。」
由上面幾則古代文章片斷,我們可以知道,「刻骨銘心」就是「記憶深刻,永不忘記」。
由字面的意思,刻:刻劃;銘:在金屬上刻寫。
刻劃在骨頭上,刻寫在心頭上。也就是說「永記不忘」、「永誌不忘」。
所以「刻骨銘心」可以解釋為:銘刻在心靈深處。形容記憶深刻,永遠不忘。
但記憶是第六識的作用,是妄想執著,那裡是「真正的智慧」呢?
◎◎有人雖然說「真正的智慧,乃刻骨銘心,永不忘失!」但卻發現有一段時間不修行、不打坐,就退回沒修行的狀態。也就是說自認為「真正的智慧」,其實是「第六識記憶的作用」而已,所以才會退失。因此,這不是「真正的智慧」。
顯然有些人自認悟了,其實未悟。
◆楞嚴經:「又如金礦雜於精金。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諸佛如來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傳燈錄:馬祖道一云:「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復更迷。」
◎所以如果不打坐、不修行就退失的話,那決不是悟。不要再自欺欺人了!
◆華嚴經:「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指月錄:(百)丈曰:「經云: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外得。」
所以,智慧是自己本有的,不是由外面給予刺激,或是從心外的現象得到。見「一切法無常」、「一切法空」,那是「心外面」的現象,不是智慧。
--------------
意既決性末那
總是爭辯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