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心懺悔帶來的重罪滅相
發表於 : 週六 1月 21, 2023 2:13 pm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具緣第一】
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
❶第一持戒清淨。
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
1.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2.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於諸輕戒多所毀損。為修定故即能如法懺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
3.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教門即無懺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故經云。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
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慚愧。
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
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於三寶前如法修行。
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云何知重罪滅相。
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
1.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
2.或復覩諸靈瑞異相。
3.或覺善心開發。
4.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
5.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無憂悔。
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當學佛者,至心懺悔、真懺悔的時候,會引發重罪滅相的發生。
但是,由於多數人還沒有學好十善法的緣故,基礎不好的關係,
所以導致,重罪滅相,在多數人的身上尚未發生。
【具緣第一】
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
❶第一持戒清淨。
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
1.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2.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於諸輕戒多所毀損。為修定故即能如法懺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
3.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教門即無懺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故經云。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
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慚愧。
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
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於三寶前如法修行。
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云何知重罪滅相。
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
1.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
2.或復覩諸靈瑞異相。
3.或覺善心開發。
4.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
5.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因是法喜心無憂悔。
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當學佛者,至心懺悔、真懺悔的時候,會引發重罪滅相的發生。
但是,由於多數人還沒有學好十善法的緣故,基礎不好的關係,
所以導致,重罪滅相,在多數人的身上尚未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