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頁 (共 7 頁)

Re: 請教兩句法言線上是否查得到

發表於 : 週六 7月 31, 2021 1:19 pm
cyc320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六祖法寶壇經
付囑品第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旨。

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菩提場。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

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

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見性。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罣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

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神情不動。亦無涕泣。

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山中。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說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

偈曰。

一切無有真 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 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 離假即心真
自心不離假 無真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 無情即不動
若修不動行 同無情不動
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 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 第一義不動
但作如此見 即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人 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 卻執生死智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

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鈔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

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

心地含諸種 普雨悉皆萌
頓悟華情已 菩提果自成

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讖曰。

頭上養親 口裏須餐
遇滿之難 楊柳為官

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眾復作禮。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

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已上七佛。今以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婆 毱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須密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密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毘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喉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眾人信受。作禮而退。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

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 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 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 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 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當來圓滿量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 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 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 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 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癡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 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 不作此見太悠悠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仍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Re: 請教兩句法言線上是否查得到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22 6:51 pm
大開眼界
一禪 寫: 週六 5月 08, 2021 1:11 pm 向智尊者著作提到
「念」,我說它是百分之百有益的。(SN 46:59,《相應部》第17 冊 頁300)
「念」能主宰萬事萬物。(AN 8:83,《增支部》第23 冊 頁261)
想請教以上兩句法言,線上電子佛典是否查得到上下文完整版
」是100%有益的。
這種說法 有違佛說。也未出現在相應部

《中阿含經 134》
「大仙人!欲者 何因何緣?為從何生?由何而有?復何因由 無有欲耶?」
世尊聞已,答曰:「拘翼!欲者從念而生,由故有。若無念者 則無有欲。」
時,天王釋聞已,白曰:「唯然,世尊!唯然,善逝!唯然,大仙人!欲者從念而生,由故有。若無念者 則無有欲

(長部 21經)

根據上面經文:」是「」的生因
佛陀說,若無念 則無欲
所以說,「」應該是100%無益的。

大乘經典 亦如是說:
《般舟三昧經》 心起想。 無想是泥洹
《金剛三昧經》一念心動 五陰俱生。 


《佛説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衞經》
無心想 行當無念。所以者何。以其法 行當如是故...
無起無滅 都無諸想。如此行者。乃應菩薩無上分衞 清淨寂寞要道行也


一禪 寫: 週六 5月 08, 2021 1:11 pm 「念」能主宰萬事萬物。(AN 8:83,《增支部》第23 冊 頁261)
便有有萬物,就是「貪欲」

《大乘入楞伽經》三界由心起。迷惑妄所見。離妄無世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眾人迷謬歡樂。於無實物 起實物想。

《相應部 35相 68經》
「凡無眼 無色 無眼識,無眼識所識知之法,則無世間或世間之名義。
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法,無意識,無以意識所識知之法,則無世間或世間之名義。」

心依託於六根而起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22 7:29 pm
大開眼界
Viirya 寫: 週二 7月 27, 2021 7:19 am 念從何處來.又歸何處去?.
《金光明最勝王經》遍馳求隨處轉。 託根緣境了諸事。
《大乘義章》心識之起 必託六根


佛法說 凡夫的心念都是依託眼耳鼻舌身意 而起。
譬如:
依眼根 才能了知大象長什麼樣子
依耳根 才能了知佛陀講什麼
依腦袋 才能思惟分析眼.耳.鼻.舌.身所收到的訊息。
(腦袋=意入處)

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因緣和合」所生。假名為「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心想生者 因緣和合 假名為。如此心想 猶如狂華 從顛倒起。
-----------------------------------------------------------------------------------------------------

很多人以為 是自己獨立在運作。
譬如他們常說:用聽,用看,用品嚐......

其實這都只是世俗說法。與事實不符
凡夫的心念都是依託於眼耳鼻舌身意 才能了知事情。
凡夫心 無法自己獨立了知任何事情。
譬如:若無眼睛 不能見。若無耳朶 不能聽。若無腦袋 就完全不能思惟....

必須依託於眼耳鼻舌身意,才能有所作為。
這種「」 稱為眾生心虛妄心攀緣心

真如妙用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22 7:48 pm
大開眼界
《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鉢大教王經》
依他起性者。依色而起
圓成實性者。無有所依 心性無託

(=眼耳鼻舌身意)

凡夫心依託於眼耳鼻舌身意,才能了知事情。
諸佛菩提心不依託於眼耳鼻舌身意。(無所依)

《楞嚴經》
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
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 不因心念


菩提心不依託於眼耳鼻舌身意。
因此在眼耳鼻舌身意情況下,亦能見. 聞. 嗅. 嚐. 觸. 覺知
這才是真正的「真如妙用

「相」與「實相」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22 8:10 pm
大開眼界
凡夫心依託於眼耳鼻舌身意。
菩提心不依託於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會讓你看見物像。。← 「相」
不依眼耳鼻舌身意,則會看見鏡中像。←「實相」

物像,就是佛法所說的「」。虛妄相
鏡中像,就是「實相.無相

《思惟略要法》
以凡夫未得慧觀。見諸虛妄之法有種種相
得實相者觀之如鏡中像

《父子合集經》智者觀諸世間法。 譬如鏡中現影像

「實相」長什麼樣子?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22 8:20 pm
大開眼界

諸法實相 長什麼樣子?

《大乘入楞伽經》不知諸法如幻 如焰 如水中月。。鏡中像

《佛說佛母出生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
一切法如夢 如幻 如影 如響。如是名為諸法實相


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這就是在陳述:諸法的實相

諸佛觀世間如鏡中像。這就是 見到了諸法實相

《佛本行經》以佛眼觀見三千界 如鏡

《大寶積經》
譬如鏡中像。 雖見非真實
佛如是見法。 不迷於世間




實相世界 空無一物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22 8:33 pm
大開眼界

諸佛見世間如鏡中像
鏡中像 沒有實物,故稱為「空無一物

《入楞伽經》眾生妄分別。 無物而見物
《大乘入楞伽經》真實中無物
《入楞伽經》 第一義無物


佛經說,真實世界空無一物
因為真實世界 是個鏡像世界。裡面都沒有實物

《大毘盧遮那成佛經疏》瑜伽境界皆如鏡像水月

觀世音菩薩用心體聽聲,並非用耳根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22 8:49 pm
大開眼界

既然知道菩提心不依託眼耳鼻舌身意,
當時觀世音菩薩也不可能是耳根聽聲

《楞嚴經》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


楞嚴經講很清楚:
觀世音菩薩是使用「圓通本根」所發「妙耳門」聽聲。
觀世音菩薩根本不是用耳根(肉耳)聽聲。

圓通本根發妙耳門」就是:心體直接聽聲(真如妙用
並不是耳根聽聲。

圓通本根=真如佛性

六根不是妙用。而是顛倒用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22 9:09 pm
大開眼界

常聽到有人說:六根是佛性的妙用
這純粹是邪說。並不是佛說

《楞嚴經》
見性雖洞然。 明前不明後
四維虧一半
。 云何獲圓通
鼻息出入通。 現前無交氣
支離匪渉入。 云何獲圓通

《別譯雜阿含經》眼耳鼻口身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
《楞嚴經》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為賊媒 自劫家寶。
《思益梵天所問經》世尊。誰能到彼岸。佛言。能捨六入者。


佛陀說, 眼睛看東西 明前不明後,四維缺一半,根本不圓通。
眼耳鼻舌身意悉是賊媒,欺詐不真,該被捨棄
這樣的六根想當然爾 不可能是佛性的妙用
六根其實是心的顛倒用

《持世經》六入皆虛誑...有顛倒用

Re: 觀世音菩薩用心體聽聲,並非用耳根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22 9:11 pm
二楞子
大開眼界 寫: 週日 1月 02, 2022 8:49 pm
既然知道菩提心不依託眼耳鼻舌身意,
當時觀世音菩薩也不可能是耳根聽聲

《楞嚴經》
由我所得圓通本根妙耳門。然後身心微妙含容遍周法界。


楞嚴經講很清楚:
觀世音菩薩是使用「圓通本根」所發「妙耳門」聽聲。
觀世音菩薩根本不是用耳根(肉耳)聽聲。

圓通本根發妙耳門」就是:心體直接聽聲(真如妙用
並不是耳根聽聲。

圓通本根=真如佛性
為什麼不用耳朵聽比較快?

心,是什麼東西?在那裏?

體.相.用一如

發表於 : 週日 1月 02, 2022 9:34 pm
大開眼界

六根絕不是佛性的妙用

究竟什麼是【體.相.用一如】?

【體.相.用一如】就是指:
」和「」都是發自心體。而不是發自心體以外的東西。譬如:六根

以「」來說:
沒有肉眼 也能見。
沒有肉耳 也能聽。
這就是直接由心體發揮的功能。

以「」來說:
心體能發出真實色相
鏡中像就是真實色相
佛經說,心體隨緣現眾像眾像其實都是鏡中像,並不是凡夫所看見的物像

《圓覺經》由寂靜故 十方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

體=真如心體
相=鏡中像
用=心體直接起妙用(非六根顛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