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1 頁)

楞伽經白話心得(62)

發表於 : 週四 4月 21, 2022 1:47 am
訪客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句,過去諸佛,如恒河沙,未來現在,亦復如是。云何,世尊!為如說而受?為更有餘義?惟願如來,哀愍解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那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您曾經說過去諸佛的數量就猶如是恆河沙數一般地多,然而現在諸佛的數量以及未來諸佛的數量,也都將如恆河沙數一般地多。

(世尊!如世尊所說句,過去諸佛,如恒河沙,未來現在,亦復如是。)

世尊!您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的數量就猶如是恆河沙數一般地多,這是真的嗎?還是有其他隱藏、譬喻的意思呢?懇請世尊大慈大悲為我等詳細解說。

(云何,世尊!為如說而受?為更有餘義?惟願如來,哀愍解說。)

注解:

根據世尊在下面經文中所作的回答,世尊告訴大慧菩薩,不可以完全按照表面文字上的意思去理解世尊所說過的話,因為世尊在教化眾生的時候,會根據眾生根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

世尊曾經說過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是非常地稀有,世尊甚至以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優曇缽華」來形容諸佛如來的稀有程度,所以有些聽法眾生就會覺得,既然諸佛如來所具備的無上智慧是如此難以成就,因此他們自然而然就會產生退卻之心,而不肯在境界中發菩提心,也不肯在境界中精進修行,若是如此的話,將達不到世尊教化眾生的目的。

面對種種不同根器的聽法眾生,為了避免眾生產生退失之心,並且加強聽法眾生對於佛法的信心,所以世尊有時候會以不同的角度來向眾生說法。

例如世尊有時候就會向聽法眾生說: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其數量就有如是恆河沙數一般地多。

這個說法,就是希望鼓勵聽法眾生,能夠在境界中精進修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成就不可思議的無上智慧。

那麼世尊所說諸佛如來的「數量」就有如是恆河沙數一般地多,這一句話是不是正確的呢?如果觀察的時間「夠長」的話,這一句話當然是正確的。

但是成就無量功德諸佛如來的「數量」不管再怎麼多,與無邊無量的眾生比較起來,仍然是顯得非常非常地稀有。

所以我們眾生應該懷著極度謙卑、恭敬的態度來面對諸佛如來,因為我們距離諸佛如來所達到的境界,仍是如此地遙遠,因此不要以為成就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是非常地容易。(有此一說:修行人從十信位開始算起,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時間,才能夠到達佛地。)

事實上,如欲成就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那是非常非常地困難,因此面對諸佛如來,我們眾生應當顯得極度無比地恭敬,而不可有任何傲慢之心。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成就如來智慧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走向究竟圓滿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何謂清淨的梵行?只要修行人在境界中的修行方向,能夠符合真善美的因果關係,即謂之清淨的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佛告大慧:莫如說而受。三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過世間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計常,外道妄想,長養惡見,生死無窮。欲令厭離生死趣轉,精勤勝進故,為彼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曇?(缽)華難得見故,息方便求。有時復觀諸受化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優曇?(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來者,世間悉見。不以建立自通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曇?缽華。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彼諸凡愚所不能信,自覺聖智境界,無以為譬,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為譬。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恒沙,無有過咎。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魚?(鱉)輸牧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自性清淨,無諸垢污。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妄想。如來寂然無有念想,如來本願,以三昧樂安眾生故,無有惱亂。猶如恒沙等無有異。又斷貪恚故。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捨自性,與火大俱生故。其餘愚夫作地燒想,而地不燒,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來法身,如恒沙不壞。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來光明,亦復如是無有限量,為成熟眾生故,普照一切諸佛大眾。大慧!譬如恒沙,別求異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無生死生滅,有因緣斷故。大慧!譬如恒河沙,增減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不增不減。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壞,如來法身,非是身法。如壓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眾生逼迫如來,乃至眾生未得涅槃,不捨法界自三昧願樂,以大悲故。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隨涅槃流,是故說言如恒河沙。如來不隨諸去流轉,去是壞義故。大慧!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說去?大慧!去者斷義,而愚夫不知。」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莫如說而受。三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過世間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計常,外道妄想,長養惡見,生死無窮。欲令厭離生死趣轉,精勤勝進故,為彼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曇?(缽)華難得見故。息方便求。」

「佛告大慧:莫如說而受。三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數)。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實深不可測甚為稀有)過(一切)世間(期)望,非譬所譬。(然)以凡愚計常,(如是落入)外道妄想,(如是不斷)長養惡見,(如是)生死無窮。(然)欲令(眾生)厭離生死趣轉,(期望眾生能夠)精勤勝進(修行)故,(是故)為彼(方便)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曇?(缽)華難得見故。(何以故?若不如是說,則一切眾生)息方便求(而不思精進修行)。」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我曾經說過:「三世諸佛如來的數量,就有如是恆河沙數一般地多。」這一句話,不可以完全按照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來理解。

(佛告大慧:莫如說而受。)

大慧!三世諸佛如來的數量並非如恆河沙數一般地多。事實上,成就無量功德諸佛如來的數量,是非常非常地稀有。

(三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數)。)

大慧!然而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實甚為稀有,沒有適當的文句能夠加以譬喻諸佛如來不可思議的莊嚴殊勝。

那麼為什麼我會說三世諸佛如來的數量就猶如是恆河沙數一般地多呢?這是為了要因應世間凡夫眾生所期待的「希望」,所以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所作的「方便譬喻」。

(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實深不可測甚為稀有)過(一切)世間(期)望,非譬所譬。)

大慧!由於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以及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總是落入常、無常、有無兩邊,因此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貪瞋癡,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執著分別與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然)以凡愚計常,(如是落入)外道妄想,(如是不斷)長養惡見,(如是)生死無窮。)

大慧!因此我為了要讓眾生在幾無盡頭的生死輪迴苦海之中,建立起了脫生死、永脫六道輪迴的出離之心,並且希望眾生能夠願意在境界中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如實修行我所說的正法,因此我才會向眾生說:三世諸佛如來的數量就有如是恆河沙數一般地多,而並非是如優曇缽華一般地難值難遇。

((然)欲令(眾生)厭離生死趣轉,(期望眾生能夠)精勤勝進(修行)故,(是故)為彼(方便)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曇?(缽)華難得見故。)

大慧!如果我說諸佛如來的數量就猶如是優曇缽華一般地難值難遇,那麼將會使聽法的眾生產生退卻之心,而不願意在境界中如實修行,若是如此的話,那就達不到向眾生說法教化的目的,自然也就無法引導眾生走向正確的菩提之路。

((何以故?若不如是說,則一切眾生)息方便求(而不思精進修行)。)

注解:

「佛告大慧:莫如說而受。三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數)。」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三世諸佛如來的數量就猶如是恆河沙數一般地多。」

這僅僅是一個為方便教化眾生所作的「譬喻」,而並非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故曰「莫如說而受。」


「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實深不可測甚為稀有)過(一切)世間(期)望,非譬所譬。」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實是深不可測、甚為稀有,因此沒有任何適當的文字語言,能夠譬喻諸佛如來所成就的莊嚴殊勝。故曰「(諸佛如來實深不可測甚為稀有)過(一切)世間(期)望,非譬所譬。」

然而為什麼世尊會向眾生說三世諸佛如來的數量就猶如是恆河沙數一般地多呢?

這是因為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皆有著「怕苦畏難」的特性,所以世尊為了要使其說法能夠符合眾生的「期待」,因此在不得已之下,才會說「三世諸佛如來的數量就猶如是恆河沙數一般地多」。

事實上,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其數量,相較於廣大無邊的迷惑眾生,當然是顯得非常非常地稀有。


「(然)以凡愚計常,(如是落入)外道妄想,(如是不斷)長養惡見,(如是)生死無窮。」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然)欲令(眾生)厭離生死趣轉,(期望眾生能夠)精勤勝進(修行)故,(是故)為彼(方便)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曇?(缽)華難得見故。(何以故?若不如是說,則一切眾生)息方便求(而不思精進修行)。」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為什麼世尊要向眾生說「三世諸佛如來的數量就猶如是恆河沙數一般地多」呢?

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能夠引導眾生在幾無盡頭的生死苦海之中,能夠產生出離之心,並且願意在境界中如實修行世尊所說之法,所以世尊才會說諸佛如來的產生是非常常見的,而並非是如優曇缽華一般地難見。

如果世尊向眾生說,諸佛如來的出現就有如是優曇缽華一般地難見,那麼可能會讓聽法的眾生產生退卻之心,而不願意在境界中如實修行世尊所說之法,若是如此的話,那麼將達不到世尊教化眾生的目的。故曰「息(眾生)方便求。」


原本經文:「有時復觀諸受化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優曇?(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來者,世間悉見。不以建立自通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曇?(缽)華。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彼諸凡愚所不能信,自覺聖智境界,無以為譬,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為譬。」

「(我)有時復觀諸受化(眾生根器之不同)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一般)。』(然而)優曇?(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是優曇缽華根本不存在)。(然而成就無量功德之)如來者,世間(確實)悉見(如來)。(然我所說之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之譬喻說法,)不以(譬喻)建立自通(第一義諦)故。(何以故?如來所成就之莊嚴殊勝實不可思議甚為希有,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曇?(缽)華。大慧!(然我所)自建立自通(第一義諦)者,(遠離一切世俗文字語言,)過世間望,(是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彼諸凡愚所不能信,(如是第一義諦乃是)自覺聖智境界(所得),(是故)無以為譬,真實如來(本自具足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過(一切)心.意.意識所見之相,(故)不可為譬。」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我向一切眾生演說如來正法,會根據其所具備的「根器」不同,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例如我有時候會向眾生說:諸佛如來難值難遇,就有如是難得一見的優曇缽華一般。

((我)有時復觀諸受化(眾生根器之不同)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一般)。』)

大慧!我會向眾生如是說「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這是因為聽法的眾生適合這個說法,而這個說法並不會使眾生產生退卻之心。

事實上,只要眾生具備足夠的根器、福德、信根種種因緣,就有機會可以遇上諸佛如來講經說法,然而相傳的優曇缽華,這僅僅是一個傳說,根本沒有人看見過,因此相傳的優曇缽華根本就不存在。

((然而)優曇?(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是優曇缽華根本不存在)。(然而成就無量功德之)如來者,世間(確實)悉見(如來)。)

大慧!我所說的「諸佛如來難值難遇,就有如是難得一見的優曇缽華一般」的這個說法,這僅僅是在譬喻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其不可思議的稀有與殊勝之處,但是這個「譬喻」並非是在譬喻我所說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然我所說之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之譬喻說法,)不以(譬喻)建立自通(第一義諦)故。(何以故?如來所成就之莊嚴殊勝實不可思議甚為希有,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曇?(缽)華。)

大慧!我所說的第一義諦是指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然而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那一些不具信根的愚癡凡夫、迷惑眾生所能夠接受的。

真如實性無法用任何世間的文字語言章句來作完整的描述,因此所有有關於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

(大慧!(然我所)自建立自通(第一義諦)者,(遠離一切世俗文字語言,)過世間望,(是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彼諸凡愚所不能信。)

大慧!一切諸佛如來所親證的自覺聖智境界,指的即是親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然而「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無法用任何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作完整的描述,更無法用意識妄想心來體會,因此難以對真如實性作出圓滿的譬喻,所以種種有關於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

因此修行人不可對於種種用來描述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產生表面文字上的「執著之心」,如果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那就永遠無法了解種種有關於真如實性「方便之說」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

((如是第一義諦乃是)自覺聖智境界(所得),(是故)無以為譬,真實如來(本自具足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過(一切)心.意.意識所見之相,(故)不可為譬。)

注解:

「(我)有時復觀諸受化(眾生根器之不同)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一般)。』」

世尊在教化眾生的時候,會根據眾生所具備根器的不同,善用各種善巧方便,而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例如世尊有時候會向眾生說:諸佛如來難值難遇,就有如是難得一見的優曇缽華一般。

然而世尊會對聽法的眾生如是說「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這是因為聽法的眾生可以接受世尊這個說法,如果聽法眾生不接受世尊這個說法,世尊當然就不會如此說。

如果說法者強行向眾生介紹這個說法,那麼可能會使聽法眾生產生退卻之心,並且遠離世尊所說之法。


「(然而)優曇?(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是優曇缽華根本不存在)。(然而成就無量功德之)如來者,世間(確實)悉見(如來)。」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雖然十分稀有罕見,但不管如何稀有罕見,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是的確存在的。

反觀傳說中的優曇缽華,根本不曾有人見過,因此優曇缽華僅僅是一個幻想傳說,根本就不存在。


「(然我所說之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之譬喻說法,)不以(譬喻)建立自通(第一義諦)故。(何以故?如來所成就之莊嚴殊勝實不可思議甚為希有,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曇?(缽)華。」

經文中的「建立自通」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因此世尊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佛性之上,如果離開了「佛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諸佛如來難值難遇,就有如是難得一見的優曇缽華一般」的這個說法,這僅僅是在譬喻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實屬十分地稀有罕見。

但是世尊所說的「佛難值遇,如優曇缽華」的這個「譬喻」,並非是在譬喻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根本難以為譬,因此任何種種有關於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


「大慧!(然我所)自建立自通(第一義諦)者,(遠離一切世俗文字語言,)過世間望,(是故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彼諸凡愚所不能信。」

經文中的「建立自通」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第一義諦。

經文中的「過世間望」意思就是:難以用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作完整的描述。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無法用任何世俗的文字語言來作完整的描述,因此也難以被不具信根的愚癡迷惑眾生所接受。


「(如是第一義諦乃是)自覺聖智境界(所得),(是故)無以為譬,真實如來(本自具足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過(一切)心.意.意識所見之相,(故)不可為譬。」

經文中的「自覺聖智境界」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境界。

經文中的「真實如來」指的即是:一切諸佛如來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佛性)。

事實上,諸佛如來所具備的體性,與眾生所具備的體性,皆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一切諸佛如來所達到的自覺聖智境界,指的即是親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境界,然而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無法用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作完整的描述,任何有關於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

事實上,任何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真如實性。故曰「真實如來(本自具足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過(一切)心.意.意識所見之相,(故)不可為譬。」

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親證真如實性的存在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原本經文:「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恒沙,無有過咎。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魚?(鱉)輸牧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自性清淨,無諸垢污。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妄想。如來寂然,無有念想,如來本願,以三昧樂安眾生故,無有惱亂。猶如恒沙等無有異。又斷貪恚故。」

「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恒沙,(亦)無有過咎。(何以故?)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魚?(鱉)輸牧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種種惱怒)妄想,(如是恒沙)自性清淨,無諸垢污。(然而)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境界亦猶如)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種種惱怒)妄想。(如是)如來寂然(清淨),無有(不實)念想,如來(本著大慈大悲)本願,(如是)以三昧樂安(一切)眾生故,(是故如來)無有(對眾生)惱亂。猶如恒沙等無有異。(如是如來清淨)又斷貪恚故(而無有任何罣礙)。」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然而我把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譬喻為恒河的「河沙」,也沒有任何的過失。

(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恒沙,(亦)無有過咎。)

大慧!譬如恒河裏面的河沙,受到了無數眾生的踐踏,例如一切魚鱉輸牧、魔羅、師子、象、馬、人、獸等等眾生的踐踏,恒河河沙從來都不會發出怨言,說「你們眾生為什麼一直來踐踏擾亂我呢?」。

也由於「恒河河沙」對於種種眾生的踐踏,採取了無限寬大包容的心,不管眾生如何打罵,從來不與眾生計較,因此「恒河河沙」自然也就不會產生任何的惱怒妄想與分別。

((何以故?)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魚?(鱉)輸牧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種種惱怒)妄想。)

大慧!恒河河沙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指的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圓滿一切、具足一切功德,遠離一切虛妄分別,無有任何的染垢。

因此恒河河沙所具備的的「德行」(這是擬人化的譬喻),就猶如是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一般,能夠包容一切萬物的踐踏,而無有任何的怨言。

((如是恒沙)自性清淨,無諸垢污。)

大慧!成就一切「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具足一切大力神通解脫自在,其所到達的自覺聖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境界,就猶如是能夠包容一切萬物踐踏而無有任何怨言的恒河河沙一般,因此諸佛如來能夠包容一切眾生的踐踏、毀謗與謾罵等等攻擊,而無有任何的怨言,更不會產生任何的煩惱與束縛。

((然而)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境界亦猶如)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種種惱怒)妄想。)

大慧!為什麼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能夠像恒河河沙一般,能夠包容一切萬物的踐踏與攻擊,而無有任何的惱亂與怨言呢?

這是因為諸佛如來早已經遠離一切的貪瞋癡,因此能夠包容一切眾生的踐踏、惱亂,並且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了然知悉一切眾生煩惱分別與妄想的生成原因,本著救拔、度化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本願,一心一意只希望能夠引導眾生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

因此諸佛如來包容、慈愛一切眾生的不可思議「德行」,就猶如是恒河河沙能夠包容一切眾生的踐踏,而無有任何的怨言一般。

((如是)如來寂然(清淨),無有(不實)念想,如來(本著大慈大悲)本願,(如是)以三昧樂安(一切)眾生故,(是故如來)無有(對眾生)惱亂。猶如恒沙等無有異。(如是如來清淨)又斷貪恚故(而無有任何罣礙)。)

注解:

「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恒沙,(亦)無有過咎。」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把諸佛如來譬喻為恒河河沙,並沒有任何過錯。因為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能夠以無限慈愛的寬容之心,包容一切眾生的詆毀與攻擊,而無有任何的怨言,就猶如是恒河河沙能夠包容一切眾生的踐踏一般。


「(何以故?)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魚?(鱉)輸牧魔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種種惱怒)妄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以恒河河沙能夠包容一切眾生的踐踏,來譬喻諸佛如來能夠以無限的寬大慈愛,來包容一切眾生的毀謗與辱罵,而無有任何的怨言。


「(如是恒沙)自性清淨,無諸垢污。」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遠離一切有無兩邊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清淨無礙、具足一切、圓滿一切功德,而無有任何的染污。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然而)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境界亦猶如)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種種惱怒)妄想。」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以恒河河沙能夠包容一切萬物的踐踏,來譬喻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其所達到的不可思議自覺聖智、大力神通解脫自在的境界,就猶如是恒河河沙一般,能夠包容一切眾生的詆毀與踐踏,而無有任何的怨言。


「(如是)如來寂然(清淨),無有(不實)念想,如來(本著大慈大悲)本願,(如是)以三昧樂安(一切)眾生故,(是故如來)無有(對眾生)惱亂。猶如恒沙等無有異。(如是如來清淨)又斷貪恚故(而無有任何罣礙)。」

經文中的「如來寂然無有念想」指的即是: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而無有任何的妄想分別,解脫而得大自在。

經文中的「如來本願」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具備的大慈大悲本願。

經文中的「以三昧樂安眾生」指的即是:引導眾生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唯有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令眾生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與自在。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早已經遠離了一切貪瞋癡,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並且本著大慈大悲的本願,為救拔一切眾生苦難,不辭任何的辛勞,希望能夠引導一切眾生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並且期望眾生皆能夠離一切苦得一切樂。因此本著大慈大悲、慈愛一切眾生的諸佛如來,面對一切眾生的踐踏,就猶如是恒河河沙一般,而無有任何的怨言。


原本經文:「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捨自性,與火大俱生故。其餘愚夫作地燒想,而地不燒,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來法身,如恒沙不壞。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來光明,亦復如是無有限量,為成熟眾生故,普照一切諸佛大眾。大慧!譬如恒沙,別求異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無生死生滅。有因緣斷故。」

「譬如恒沙(本自具足體性),是地自性。劫盡燒時,(可)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捨(本自具足)自性,(地大)與火大俱生故(,然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其餘愚夫(妄)作地燒想,而(實不知)地(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燒,(何以故?)以(地大不生不滅體性即是)火(大體性)因(緣)故(,是故地性即是火性,而無有任何差別)。如是,大慧!如來法身(真如實性),(亦)如恒沙(本自具足體性)不壞(不滅)。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是)如來光明,亦復如是無有限量,為成熟眾生故,(其光明)普照一切諸佛大眾。大慧!(如來法身)譬如恒沙(體性不可得),(如是虛妄)別求異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本自具足真如實性),無生死生滅。(何以故?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一切)有因緣斷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譬如恒河的河沙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則稱為「地自性」,然而地自性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譬如恒沙(本自具足體性),是地自性。)

大慧!譬如大地劫盡之時,都會被大火焚燒,儘管大火可以焚燒一切地,然而卻無法焚燒大地本自具足的「體性」,大地本自具足的體性,指的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既然大地體性是「不生不滅」,那麼又如何能夠被焚燒呢?

(劫盡燒時,(可)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捨(本自具足)自性。)

大慧!表現在境界中的地大與火大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那為什麼大火無法焚燒大地本自具足的體性呢?

因為大火本自具足的體性,與大地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同一不生不滅真如實性,既然是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分別,那麼大火又怎麼能夠焚燒大地的自性呢?

((地大)與火大俱生故(,然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大慧!由於迷惑眾生根本沒有「真如實性」的概念,所以迷惑的眾生在見到大火燒大地的時候,只有看見大地被大火燒盡,卻不知道儘管大地被大火燒盡,但是大地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始終不增不減,無有任何的改變。

((然)其餘愚夫(妄)作地燒想,而(實不知)地(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燒。)

大慧!為什麼大火無法毀壞大地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呢?這是因為大地的體性與大火的體性,皆是同一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既然是同一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那麼大火又如何能夠毀壞大地的體性呢?

((何以故?)以(地大不生不滅體性即是)火(大體性)因(緣)故(,是故地性即是火性,而無有任何差別)。)

因此,大慧!一切諸佛如來本自具足的法身,指的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例如恒河河沙其體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與諸佛如來本自具足的法身,並無二致。

(如是,大慧!如來法身(真如實性),(亦)如恒沙(本自具足體性)不壞(不滅)。)

大慧!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本著救度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本願,希望能夠引導眾生走向究竟的菩提之路,離一切苦得一切樂,因此諸佛如來的無上智慧就猶如是綻放著無盡光明的燈塔一般,普照一切眾生,其光明無限燦爛,就猶如是恆河沙數一般,其數無有限量。

(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是)如來光明,亦復如是無有限量,為成熟眾生故,(其光明)普照一切諸佛大眾。)

大慧!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可得非不可得,真如實性就猶如是恒河河沙本自具足的體性一般,畢竟了不可得,然而愚癡之人總是執著於心外求法,總想憑藉著意識妄想之心,妄想著要求得不可思議的真如實性,此舉就猶如是炊沙成飯一般,終不可得。

(大慧!(如來法身)譬如恒沙(體性不可得),(如是虛妄)別求異沙,永不可得。)

因此,大慧!一切諸佛如來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為什麼呢?如來法身即是真如實性,而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因非緣,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

(如是,大慧!(如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本自具足真如實性),無生死生滅。(何以故?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一切)有因緣斷故。)

注解:

「譬如恒沙(本自具足體性),是地自性。」

經文中的「恒沙」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地自性」指的即是: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恒河河沙本自具足的「體性」(地自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劫盡燒時,(可)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捨(本自具足)自性,(地大)與火大俱生故(,然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即是:一切諸法萬物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地大)與火大俱生故」意思就是:雖然表現在境界中的地大與火大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地在劫盡之時,會被「大火」焚燒殆盡,儘管大地會被大火焚燒殆盡,但是大火卻無法焚燒大地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為什麼大火無法焚燒大地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呢?因為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並且大地與大火皆具備同一真如實性,既然是不生不滅,又是同一真如實性,那麼大火又如何能夠焚燒自己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呢?

例如:在我們的太陽系之中,當太陽的生命即將結束之時,此時的太陽會逐漸膨脹為紅巨星,並且慢慢吞噬其附近的行星,當然我們的地球也不例外,看起來就如同是大地被大火焚燒殆盡一般,儘管大地被大火焚燒殆盡,但是大火終究無法焚燒大地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


「(然)其餘愚夫(妄)作地燒想,而(實不知)地(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燒,(何以故?)以(地大不生不滅體性即是)火(大體性)因(緣)故(,是故地性即是火性,而無有任何差別)。」

經文中的「以火因故」翻譯得非常模糊,不過末學認為其所要表達意思即是:地性即是火性,而無有任何差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大火儘管可以焚燒大地,但是終究無法焚燒大地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為什麼呢?因為大地與大火皆是同一體性、同一真如實性,試問大火又如何能夠焚燒自己的體性呢?

然而迷惑的眾生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僅僅觀察到極其膚淺且表淺的表面生滅,看到大地被大火焚燒,就執著地認為大地已經被大火焚燒殆盡,卻不知儘管大火可以焚燒大地,卻永遠無法焚燒大地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故曰「其餘愚夫作地燒想,而地(自性)不燒。」


「如是,大慧!如來法身(真如實性),(亦)如恒沙(本自具足體性)不壞(不滅)。」

經文中的「如來法身」指的即是:一切諸佛如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真如實性」(佛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體性,與恒河河沙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同一體性,同一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分別。故曰「如來法身(真如實性),如恒沙(體性)不壞。」


「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是)如來光明,亦復如是無有限量,為成熟眾生故,(其光明)普照一切諸佛大眾。」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本著大慈大悲的本願,為成熟一切眾生,不辭任何的辛勞,善用各種善巧方便,來引導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菩提之路,因此諸佛如來所綻放的無限光明,就猶如是無邊無量的恆河沙數一般,普照於一切眾生,而無有任何的分別與遺漏。


「大慧!(如來法身)譬如恒沙(體性不可得),(如是虛妄)別求異沙,永不可得。」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就猶如是恒河河沙本自具足的體性一般,皆究竟了不可得。

但是迷惑的眾生卻總是熱中於心外求法,卻不知當下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夠引導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因此修行人如果離開了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而另有所修行的話,那麼就如同是「炊沙成飯」一般,到頭來終究是一場空。


「如是,大慧!(如是)如來.應供.等正覺(本自具足真如實性),無生死生滅。(何以故?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一切)有因緣斷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一切諸佛如來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如來法身即是真如實性,然而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因非緣、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


原本經文:「大慧!譬如恒河沙,增減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不增不減。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壞,如來法身,非是身法。如壓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眾生逼迫如來。乃至眾生未得涅槃,不捨法界。自三昧願樂,以大悲故。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隨涅槃流,是故說言如恒河沙。如來不隨諸去流轉,去是壞義故。大慧!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說去?大慧!去者斷義,而愚夫不知。」

「大慧!譬如恒河沙(其數無邊),(其)增減不可得知(,然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如是不增不減)。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亦如是建立在)不增不減(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生滅)身法故,(生滅)身法者有壞(有滅),(然而)如來法身(真如實性),非是(生滅)身法。如壓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眾生逼迫如來(,如來皆如實承受,而無有任何怨言)。(一切如來度化眾生,)乃至眾生未得涅槃,(如來終)不捨法界(,終不入涅槃)。(何以故?如來本著)自三昧願樂(,如是利益一切眾生),以(大慈)大悲(本願)故。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皆)隨(順)涅槃流(,如實引導一切眾生入於涅槃),是故說言(如來說法)如恒河沙(流,如實引導一切眾生入於涅槃)。如來不隨諸去流轉,去是壞義故。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生非滅,如是如來)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說(如來是)去?大慧!去者(是生滅)斷義,而愚夫不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屬生滅來去)。」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我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佛性)之上,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就猶如是廣大無邊的恆河沙數一般,其中沙數,多一不見其增,減一不見其少,是故真如實性其增減亦不可得之。

(大慧!譬如恒河沙(其數無邊),(其)增減不可得知(,然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如是不增不減)。)

因此,大慧!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諸佛如來善用各種善巧方便教化眾生,無非是想將眾生引導進入以真如實性作為唯一依歸的修行,因為修行唯有回歸於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真如實性,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最終才能夠走向究竟圓滿的真實自在。

(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亦如是建立在)不增不減(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

大慧!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然而真如實性並非是屬於生滅無常的世俗「身法」,因為生滅無常的世俗身法,本身就是屬於滅壞之法,既然是屬於滅壞之法,又如何能夠將眾生引領至究竟圓滿的境界呢?因此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清淨自在的「如來法身」(真如實性),並非是屬於生滅無常的世俗身法。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生滅)身法故,(生滅)身法者有壞(有滅),(然而)如來法身(真如實性),非是(生滅)身法。)

大慧!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皆是本著慈愛一切眾生,救度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本願,皆是本著若是眾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涅槃的弘大誓願,不辭任何辛勞,善用各種善巧方便教化眾生,期望一切眾生皆能夠離苦得樂、解脫而得大自在。

因此不管眾生如何誹謗、辱罵、逼迫諸佛如來,諸佛如來也絕對不會產生任何的抱怨與瞋恨,就猶如是壓榨恒河之沙,再怎麼用力壓搾,也無法壓出任何的油一般,因此諸佛如來的無限度包容慈愛眾生之心,實在是不可思議。

(如壓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眾生逼迫如來(,如來皆如實承受,而無有任何怨言)。(一切如來度化眾生,)乃至眾生未得涅槃,(如來終)不捨法界(,終不入涅槃)。(何以故?如來本著)自三昧願樂(,如是利益一切眾生),以(大慈)大悲(本願)故。)

大慧!譬如恆河之沙終究是順著水流的方向而流動著,恆河水流到哪裏,恒河沙子就流到哪裏。

(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

因此,大慧!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諸佛如來本著不可思議的真如實性,無非是希望一切眾生皆能夠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因為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因此諸佛如來所說之法,也就如同是恆河之水一般,終將把眾生帶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

(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皆)隨(順)涅槃流(,如實引導一切眾生入於涅槃),是故說言(如來說法)如恒河沙(流,如實引導一切眾生入於涅槃)。)

大慧!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已經永脫生死六道輪迴的束縛,因為六道諸趣輪迴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如果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是屬於生滅無常的六道諸趣輪迴,那麼還會有誰願意在境界中修行佛道呢?因此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已經永遠了脫生死,而不再受到生死輪迴諸趣的束縛。

(如來不隨諸去(趣)流轉,去(趣)是壞義故。)

大慧!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不生不滅、非生非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的「真如實性」之上,眾生生死本際渺不可知,然而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就猶如是眾生的生死本際渺不可知一般,眾生既然無法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那麼又如何可以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歸類於六道輪迴的生死之趣呢?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生非滅,如是如來)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說(如來是)去?)

大慧!「去者」是生滅斷義,然而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並非是屬於生滅來去的斷義。

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唯有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然而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大慧!去者(是生滅)斷義,而愚夫不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屬生滅來去)。)

注解:

「大慧!譬如恒河沙(其數無邊),(其)增減不可得知(,然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亦如是不增不減)。」

經文中的「增減不可得知」意思就是:不增不減。何謂不增不減?不增不減即是對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因此不可思議的真如實性,就猶如是廣大無邊、無有限量的恒河河沙一般,多一不見其增,少一不見其減。


「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亦如是建立在)不增不減(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

經文中的「不增不減」即是對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所作的「方便之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引導眾生走向最終的圓滿究竟。故曰「如來智慧成熟眾生,(亦如是建立在)不增不減(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

佛性在境界中不可思議大功德力的「表現」,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無邊無量的種種清淨「梵行」,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謂之與佛性相應,唯有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生滅)身法故,(生滅)身法者有壞(有滅),(然而)如來法身(真如實性),非是(生滅)身法。」

經文中的「身法」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經文中的「如來法身」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有情的、無情的,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不入不出、不增不減、不淨不垢、不來不去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如壓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眾生逼迫如來(,如來皆如實承受,而無有任何怨言)。(一切如來度化眾生,)乃至眾生未得涅槃,(如來終)不捨法界(,終不入涅槃)。(何以故?如來本著)自三昧願樂(,如是利益一切眾生),以(大慈)大悲(本願)故。」

經文中的「乃至眾生未得涅槃,不捨法界自三昧願樂」意思就是:諸佛如來不忍眾生長夜受苦,因此不願意遠離眾生,而獨自進入涅槃,所以諸佛如來皆有著「眾生不入涅槃,我亦不入涅槃」的不可思議偉大宏願。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對於眾生的態度,皆是本著無限慈愛包容的大慈大悲,不管眾生如何逼迫、辱罵、誹謗諸佛如來,諸佛如來皆不會對眾生產生任何的抱怨與瞋恨,就猶如是恆河的沙子一般,不管再怎麼用力壓搾恒河河沙的沙子,也無法產生任何的油。


「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皆)隨(順)涅槃流(,如實引導一切眾生入於涅槃),是故說言(如來說法)如恒河沙(流,如實引導一切眾生入於涅槃)。」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因此世尊不辭任何辛勞,善用各種善巧方便,無非是想將眾生引導進入回歸於「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因為唯有回歸於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夠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涅槃境界,就猶如是恆河的河沙一般,總是隨著恆河的河水到處流動,恒河的水流到哪裏,恆河的沙子就流到哪裡。

也就是說:世尊把恆河之沙隨水流動,譬喻為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期望一切修行眾生皆能夠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眾生若能夠如此修行,則能夠隨順涅槃之流,一路暢通無阻地向著涅槃的境界邁進。


「如來不隨諸去(趣)流轉,去(趣)是壞義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已經永遠脫離生死諸趣、六道輪迴的束縛,而不再受到生死輪迴之苦。

因為眾生的生死輪迴、六道諸趣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如果成就的諸佛如來還會再墮入生死輪迴之苦,那麼又有誰願意在境界中修行佛道呢?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生非滅,如是如來)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說(如來是)去?」

經文中的「生死本際不可知」意思就是:生死的邊際不可得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生非滅,如是如來生死邊際不可得知,然而迷惑的眾生根本無法了知諸佛如來的生死邊際,那麼如何能夠妄言成就無量功德,親證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諸佛如來,最後還會墮入生死諸趣呢?


「大慧!去者(是生滅)斷義,而愚夫不知(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非屬生滅來去)。」

經文中的「斷義」指的即是:生滅無常之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真如實性非屬生滅無常之法,然而眾生的生死諸趣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如果親證不生不滅真如實性的諸佛如來,還會再度落入生滅無常的生死諸趣,那麼又有誰還願意在境界中修行佛道呢?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眾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云何解脫可知?」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請問世尊說:世尊!若眾生的生死邊際渺渺茫茫、渺不可知,那麼眾生如何能夠得知自己已經擺脫了生死輪迴的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呢?

(世尊!若眾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云何解脫可知?)

注解:

的確我們眾生的生死本際,實在是很難了解、參透,事實上,我們眾生的生死本際,根本不是透過「了解、參透」就可以解決的。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得知我們已經永離生死輪迴,而不再受到六道諸趣的束縛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如是因」指的即是世尊所說的「該如何作?」以及「該作什麼?」。「如是果」指的即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因此我們眾生如欲得知我們是否已經永脫輪迴,而不再受到生死的束縛,就必須成就不可思議的「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若能夠如此成就,則一證永證永不退轉,是否已經永脫輪迴,為證者自知,無須多言。

阿含經有云: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一句經文即是充分說明了如欲成就其所需要的「條件」是什麼。

經文中的「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指的即是成就不可思議的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並且唯有藉由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滅,自心現知外義,妄想身轉,解脫不滅。是故無邊。非都無所有。為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觀察內外,離於妄想。無異眾生。智及爾炎一切諸法悉皆寂靜。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若識則滅。」

「佛告大慧:(眾生)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若能如實)滅,(則能如實知)自心現知外義,(則能)妄想身轉(,如是轉識成智),(如是)解脫不滅(,而永脫生死得大自在)。是故(如若外道妄言生死)無邊(,即是屬於外道妄想)。(然我所說之解脫)非都無所有(。何以故?如實遠離一切妄想,是名解脫,故非無所有)。(如是生死無邊等等邪見)為彼(外道)妄想,(如是外道妄)作(生死)無邊等(邪見)異名。(修行人若能如實)觀察內外,(則能)離於妄想(,而得解脫)。(如是外道妄想生死無邊者,)無異(於迷惑)眾生。智及爾炎(等等能知所知)一切諸法(,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悉皆寂靜(不生不滅)。(然迷惑眾生因)不識自心(而)現(種種)妄想,故(有種種)妄想生。若識(自心)則(一切妄想分別悉)滅。」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修行人如何能夠得知自己已經達到了脫生死、解脫而得大自在了呢?

修行人若是能夠遠離一切自從無始以來即束縛著眾生的種種妄想習氣惡因,如實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即謂之「轉識成智、轉凡成聖」(妄想身轉),即謂之成就了不可思議的「解脫自在」(解脫不滅)。

(佛告大慧:(眾生)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若能如實)滅,(則能如實知)自心現知外義,(則能)妄想身轉(,如是轉識成智),(如是)解脫不滅(,而永脫生死得大自在)。)

大慧!有些修行不如法的外道認為,眾生的生死邊際無有邊,因此他們妄言根本沒有人可以了脫生死,他們的這一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即是永遠脫離生死輪迴的大成就者,其所到達的境界即是究竟圓滿解脫自在的境界,因此這個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是的確存在的,而並非是不存在。

(是故(如若外道妄言生死)無邊(,即是屬於外道妄想)。(然我所說之解脫)非都無所有(。何以故?如實遠離一切妄想,是名解脫,故非無所有)。)

大慧!一切諸佛如來即是「了脫生死」的大成就者,如果連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也無法脫離生死輪迴的束縛,那麼試問有誰還願意在境界中如實地修行佛道呢?

因此外道所謂的「生死輪迴無有邊際」的說法,這僅僅是他們所幻想出來的「邪說邪見」,其目的只是在於打擊修行人的信心,是屬於非常荒謬的邪見。

((如是生死無邊等等邪見)為彼(外道)妄想,(如是外道妄)作(生死)無邊等(邪見)異名。)

大慧!所有一切修行人若是能夠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如實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即可如實地觀察內外一切諸法,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如實遠離一切妄想分別,解脫而得大自在。

((修行人若能如實)觀察內外,(則能)離於妄想(,而得解脫)。)

大慧!有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妄言眾生的生死輪迴無有邊際,即是表示根本沒有眾生可以了脫生死,根本沒有人可以到達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然而這一種說法是屬於非常荒謬的邪說邪見,因此妄言「生死輪迴無有邊際」說法的諸外道,與愚癡的眾生又有何異呢?

((如是外道妄想生死無邊者,)無異(於迷惑)眾生。)

大慧!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之法皆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知非所知。修行人若是能夠如實了知通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即可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虛妄分別之相,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智及爾炎(等等能知所知)一切諸法(,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悉皆寂靜(不生不滅)。)

大慧!由於眾生不能夠了知所有一切虛妄分別,皆是埋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種種煩惱障礙、習氣惡因所造成的,所以才會妄想分別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然迷惑眾生因)不識自心(而)現(種種)妄想,故(有種種)妄想生。)

大慧!一切眾生若是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即可慢慢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待得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到達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若識(自心)則(一切妄想分別悉)滅。)

注解:

「佛告大慧:(眾生)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若能如實)滅,(則能如實知)自心現知外義,(則能)妄想身轉(,如是轉識成智),(如是)解脫不滅(,而永脫生死得大自在)。」

經文中的「妄想身轉解脫不滅」指的即是:轉識成智。

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達到轉識成智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故曰「無始虛偽過惡妄想習氣因。」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遠離種種無始虛偽妄想習氣等等惡因呢?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是故(如若外道妄言生死)無邊(,即是屬於外道妄想)。(然我所說之解脫)非都無所有(。何以故?如實遠離一切妄想,是名解脫,故非無所有)。」

經文中的「無邊」指的即是:有些外道妄想生死本際無有邊際。意思就是:有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他們認為眾生的生死輪迴苦難是不可能停止的,會一直延續下去,而無有盡頭。

外道的這一種愚癡的見解是屬於不正確的邪說邪見,此等邪說邪見對於眾生根本沒有任何的利益可言,不僅沒有任何的利益,而且還會障礙眾生的法身慧命。

為什麼呢?因為外道此等悲觀的態度,會使得眾生不願意再相信因果,也不願意在境界中如實修行,因為不管再怎樣修行,永遠也擺脫不了生死輪迴的苦海,因此外道此等愚癡的邪說邪見,對於眾生而言,是沒有任何的利益可言,大家應遠離之。

經文中的「非都無所有」指的即是:解脫非都無所有。意思就是:究竟圓滿清淨的涅槃境界,並且永遠脫離生死輪迴的苦海,是的確存在的。

如果連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都無法脫離生死輪迴的束縛,那麼又有誰願意在境界中修行佛道呢?

因此諸佛如來為了鼓舞眾生在境界中如實修行,並且為眾生的修行建立大信心,所以諸佛如來明確地告訴眾生,修行人若能夠如實在境界中修行,必可到達究竟圓滿清淨的涅槃境界。故曰「(解脫)非都無所有。」


「(如是生死無邊等等邪見)為彼(外道)妄想,(如是外道妄)作(生死)無邊等(邪見)異名。」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有些修行不如法的諸外道認為,眾生的生死輪迴根本沒有邊際,因此所有一切眾生永遠都沒有辦法擺脫生死輪迴的束縛。外道此等愚癡的說法,只會破壞眾生的法身慧命,是屬於極大極惡的邪說邪見。


「(修行人若能如實)觀察內外,(則能)離於妄想(,而得解脫)。」

我們眾生該如何修行才能夠如實觀察內外,並且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呢?

我們眾生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若能夠如此修行,必定可以增長我們的菩提智慧,必定可以使我們慢慢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到究竟圓滿的清淨自在,而不再被外在境界所束縛。


「(如是外道妄想生死無邊者,)無異(於迷惑)眾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那一些造作「生死無有邊際」邪說邪見的諸外道,與愚癡的眾生根本沒有差別。


「智及爾炎(等等能知所知)一切諸法(,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悉皆寂靜(不生不滅)。」

根據其他兩種翻譯的版本,經文中的「智及爾炎」應該是指:能知所知。

經文中的「一切諸法悉皆寂靜」即是在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故曰「一切諸法(體性)悉皆寂靜。」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例如能知所知等等諸法,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因此修行人若能夠如實了知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即可通達了知「一切諸法本來寂靜」的真實意義,並且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而無有任何的懈怠。


「(然迷惑眾生因)不識自心(而)現(種種)妄想,故(有種種)妄想生。若識(自心)則(一切妄想分別悉)滅。」

經文中的「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修行才能夠慢慢遠離意識妄想心的束縛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才能夠使我們慢慢遠離意識妄想心的束縛。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察諸導師,  猶如恒河沙,
 不壞亦不去,  亦復不究竟,
 是則為平等,  觀察諸如來。
 猶如恒沙等,  悉離一切過,
 隨流而性常,  是則佛正覺。」


「觀察諸導師,猶如恒河沙。」

經文中的「諸導師」指的即是: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

在上面的經文中世尊有提到一些利用「恒河河沙」所作的譬喻,例如譬喻大慈大悲的諸佛如來,就猶如是恒河河沙一般,即使受到了無數眾生的踐踏,也無有任何的怨言與瞋恨等等。


「不壞亦不去,亦復不究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佛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不壞不去、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虛妄分別。


「是則為平等,觀察諸如來。」

經文中的「平等」即是在描述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

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皆本著無限慈愛寬容一切眾生的大慈大悲之心,對於眾生無有任何的分別,不管你是好人還是壞人,諸佛如來皆不改對眾生的無限慈愛憐憫之心。故曰「平等」。


「猶如恒沙等,悉離一切過。」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把恒河河沙譬喻為慈愛憐憫一切眾生的諸佛如來,不管諸佛如來受到眾生如何的逼迫、辱罵、誹謗等等,諸佛如來對於眾生的無限憐憫慈愛之心,也不會有任何的改變,就猶如是恒河河沙受到無數眾生的踐踏之後,也不會產生任何的怨言與瞋恨一般。


「隨流而性常,是則佛正覺。」

經文中的「性常」指的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周遍一切法界。故曰「性常(不變)」。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譬如恆河河沙,不管順著河水流到哪裏,其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都不會有任何的改變。故曰「隨流而性常」。

若是能夠如實了知通達「真如實性」真實意義的大成就者,即可稱為通達一切法性,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的「正等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