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65)

回覆文章
訪客

楞伽經白話心得(65)

#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空無常剎那,  愚夫妄想作,
 如河燈種子,  而作剎那想。
 剎那息煩亂,  寂靜離所作,
 一切法不生,  我說剎那義。
 物生則有滅,  不為愚者說,
 無間相續性,  妄想之所勳。
 無明為其因,  心則從彼生,
 乃至色未生,  中間有何分?
 相續次第滅,  餘心隨彼生,
 不住於色時,  何所緣而生?
 以從彼生故,  不如實因生,
 云何無所成,  而知剎那壞?
 修行者正受,  金剛佛舍利,
 光音天宮殿,  世間不壞事。
 住於正法得,  如來智具足,
 比丘得平等,  云何見剎那?
 乾闥婆幻等,  色無有剎那,
 於不實色等,  視之若真實。」


「空無常剎那,  愚夫妄想作,
 如河燈種子,  而作剎那想。」

經文中的「空無常剎那,愚夫妄想作」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然而迷惑的眾生卻僅有觀察到極其表淺且膚淺的表面生滅,卻不知道諸法萬物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改變。故曰「空無常剎那,愚夫妄想作。」

世尊所說的「空無常剎那」皆是建立在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經文中的「如河燈種子,而作剎那想」即是在表達:由於所有一切迷惑的眾生,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所以在觀察一切諸法萬物的時候,皆只有觀察到極其膚淺的「表面生滅」,此等表面生滅,就猶如是水面上所反射的光影(河燈)、以及水花泡沫(種子)一般隨波逐流,剎那生滅、轉壞無常,而無有一刻停歇之時。

儘管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是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並且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才能夠引領一切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然而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故曰「(諸法萬物)如河燈種子,而(迷惑眾生妄)作剎那想。」


「剎那息煩亂,  寂靜離所作,
 一切法不生,  我說剎那義。」

經文中的「剎那息煩亂、寂靜離所作、一切法不生」即是在描述一切諸法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非作非所作、遠離一切煩亂。故曰「剎那息煩亂,寂靜離所作,一切法(體性)不生,我說剎那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剎那」是建立在一切諸法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之法。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如果真如實性不存在的話,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所以真如實性即是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的唯一依歸。

經文中的「一切法不生」是指其「體性」不生,而其體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故方便曰「不生」,而並非是指境界中無有一法產生。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而並非是「不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前面經文中已經有提過了。


「物生則有滅,  不為愚者說,
 無間相續性,  妄想之所勳。」

經文中的「物生則有滅,不為愚者說」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皆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但一切諸法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然而迷惑的眾生,那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故曰「物生則有滅,(然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不為愚者說」。

世尊所說的「生滅無常」與外道所說的「生滅無常」是完全不相同的,世尊所說的生滅無常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生滅無常,才是世尊所說的生滅無常,反觀外道所謂的生滅無常,則是建立在極為膚淺且表淺的「表面生滅」。

這一種「表面生滅」即是外道所建立的「斷滅見」,斷滅見的邪說邪見,是無法為眾生帶來任何的利益。

經文中的「(如是妄想)無間相續性,(如是)妄想之所勳」指的即是:迷惑眾生在境界中產生不間斷的妄想分別,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這一句經文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慢慢遠離一切無明與煩惱呢?只有一個辦法,而這個辦法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不斷地增長我們的菩提智慧,也才能夠慢慢地遠離一切執著分別與妄想,此等成就並非是一蹴可及,而是不斷地日積月累才得以成就,這是所有一切修行人所應該具備的正確修行觀念,而不可好高騖遠,試圖妄想一步登天。


「無明為其因,  心則從彼生,
 乃至色未生,  中間有何分?」
經文中的「無明為其因,心則從彼生」指的即是:無明為因,妄心從彼分別生。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凡面對境界均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經文中的「乃至色未生,中間有何分?」指的即是:一切色其本自具足真如實性本不生不滅,既然無有生滅,那麼又哪來的妄想分別呢?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色法,還是非色法,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既然不生不滅,那麼又那來的虛妄分別呢?故曰「乃至色(本自具足體性)未生,(如是第一義諦真如實性)中間有何分?」


「相續次第滅,  餘心隨彼生,
 不住於色時,  何所緣而生?」

經文中的「(妄想分別)相續次第滅,餘(妄)心隨彼(妄想分別不斷而)生」指的即是:眾生藉由諸識所產生的種種妄想分別,在不斷的生滅過程之中,妄想分別也隨之不斷,而無有一刻停歇之時。

經文中的「(若如實)不住於色時,(妄想分別)何所緣而生?」指的即是:修行人若是能夠不被種種生滅無常的諸識相所束縛住,那麼又何以能夠產生種種的妄想分別呢?


「以從彼生故,  不如實因生,
 云何無所成,  而知剎那壞?」

經文中的「以從彼生故,不如實因生」指的即是:一切眾生皆是藉由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諸識相,來察覺得知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但是由於眾生太過執著於、迷戀於種種生滅無常的「覺知感受」(例如財色名利等等),所以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種種的妄想分別,而不可自拔。故曰「(一切妄想)以從彼(分別)生故,不如實因生(種種妄想)。」

經文中的「云何(真如實性不生不滅)無所成,而(妄)知剎那壞?」指的即是:一切諸法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既然無有生滅,那麼又豈能妄言剎那變壞呢?

經文中的「無所成」即是在譬喻一切諸法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非作非所作、非有非無、非是生滅無常之法所可比擬。故方便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所成」。


「修行者正受,  金剛佛舍利,
 光音天宮殿,  世間不壞事。」

經文中的「修行者正受」即是在譬喻:成就無上智慧的諸佛如來。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其所成就的無上智慧,就猶如是金剛佛舍利、光音天宮殿一般,是堅不可摧,永恆常住,而無有一絲一毫的減損。

諸佛如來所成就的無上智慧,並非是屬於無常之法,如果成就無上智慧的諸佛如來,到最後還會再度淪為迷惑的眾生,那麼試問又有誰願意在境界中如實地修行佛道呢?故曰「修行者正受,世間不壞事。」


「住於正法得,  如來智具足,
 比丘得平等,  云何見剎那?」

這一句經文的解釋同上。

經文中的「住於正法得,如來智具足」、以及「比丘得平等」即是在譬喻:成就無上智慧的大成就者。

經文中的「剎那」指的即是:剎那變壞、生滅無常之法。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其所成就的無上智慧,並非是屬於剎那變壞、生滅無常之法。故曰「比丘得平等,云何見剎那?」

如果諸佛如來所成就的無上智慧,是屬於生滅無常之法,那麼試問又有誰願意在境界中如實地修行佛道呢?


「乾闥婆幻等,  色無有剎那,
 於不實色等,  視之若真實。」

經文中的「乾闥婆幻等」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之法,不管是色法還是非色法,通通包括在內。

經文中的「色無有剎那」其中的「色」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不生不滅、並非是屬於生滅無常、剎那變壞之法。故曰「色(本自具足真如實性)無有剎那」。

經文中的「乾闥婆幻等,色無有剎那」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就猶如是虛妄不實、如幻如夢的揵闥婆城一般,但一切諸法其本自具足的體性,卻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經文中的「於(生滅無常種種)不實色等,(迷惑眾生)視之若真實」即是在表達:由於迷惑眾生根本沒有世尊所親證的真如實性概念,因此總是執著於、迷戀於種種生滅無常之法,所以根本無法擺脫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故不得解脫、不得自在。

那麼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擺脫外在境界的種種束縛呢?

一切眾生唯有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唯有如此深具信心、勇猛精進地修行,才能夠慢慢地遠離一切妄想分別,而不再受到外在境界的束縛,解脫而得大自在。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四 4月 21, 2022 1:47 a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