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16)

回覆文章
訪客

楞伽經白話心得(16)

#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原本經文:「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餘菩薩摩訶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眾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餘菩薩摩訶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且藉由)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眾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懇請世尊慈悲,為所有與會的佛子演說「言說妄想相心經」。

(唯願為說言說妄想相心經。)

世尊!我(大慧菩薩)以及其他的菩薩,如果能夠通達世尊所說的「言說妄想相心經」,那麼就能夠通達不可思議的「言說所說二種義」。

(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

世尊!如果能夠通達世尊所說的「二種義」,並且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那麼就能夠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菩薩在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後,就能夠通達世尊所說的「真如實性」,並且藉由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如實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之路。

(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眾生。)

註解:

根據下面經文世尊的回答,可以確定大慧菩薩在這裏所問的「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指的就是通達「佛性義」。

經文中的「二種義」其所描述的皆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

為什麼分為「二種義」呢?一種是屬於「方便義」,另外一種指的即是「真義」。

何謂「真義」?
真義其所指的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因為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故稱為「真義」。

何謂「方便義」?
因為「佛性」是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故稱為「方便義」。

例如:以手(方便義)指月(真義)。手仍然是手,月亮仍然是月亮,手與月亮是完全不相同的。

修行人若能夠通達「佛性義」,即可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看似簡單,其實不然。

如要真正通達「佛性義」,就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可以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佛告大慧:「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大慧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偽計著過自種習氣生。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這一段經文在大乘入楞伽經裏面翻譯得比較明確。)


「佛告大慧: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謂:相言說、夢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有四種言說妄想相,能令眾生產生種種的無明煩惱。

其所指的即是:相言說(妄想相)、夢言說(妄想相)、過妄想計著言說(妄想相)、無始妄想言說(妄想相)等等四種。(有四種言說妄想相。)

註解:

經文中的這四種「言說妄想相」即是在表達:可以使我們眾生產生種種無明煩惱的四種方式。

其中以最後一種的「無始妄想言說妄想相」最是根本。

為什麼以「無始妄想言說妄想相」最是根本呢?經文中的「無始妄想(因)」指的即是存在於佛性上的「妄因」。

我們眾生為什麼會產生無明呢?其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故曰「無始」。

所以這四種「言說妄想相」,對我們眾生而言,皆是屬於障礙。

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原本經文:「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

「相言說者,從自(心)妄想色相計著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相言說妄想相」呢?(相言說者。)

大慧!迷惑的眾生總是太過於執著、依賴於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例如財色名利等等諸妄想相),彷彿失去了這一些種種的「覺知感受」就無法生存似的,所以一定會想盡辦法來保有這一些覺知感受,因此凡面對境界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故而煩惱障礙不斷。

(相言說(妄想)者,從自(心)妄想色相計著生。)

註解:

能令眾生產生種種無明煩惱的方式很多,經文中的「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即是在強調眾生執著於境界中種種「能令己悅」的「覺知感受」(例如財色名利等等),也就是因為如此,眾生被這些種種能令己悅的覺知感受,所緊緊地束縛住而不可自拔。

經文中的「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故曰「相言說(妄想)者,從自(心)妄想色相計著生」。


原本經文:「夢言說者,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

「夢言說(妄想)者,(謂)先所經(夢)境界,(種種妄想)隨(夢)憶念生,從(夢)覺已,(如是種種妄想)境界(從夢境界)無性生。」(這一句經文以大乘入楞伽經翻譯得比較明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夢言說妄想相」呢?(夢言說(妄想)者。)

大慧!眾生的「夢言說妄想相」是屬於比較微細、潛意識、不加思索即會產生的無明煩惱。

例如:有人作夢,並且在夢境中經歷了種種的「情境」,醒來之後,不知不覺就會把夢中經歷的種種情境,反映在現實的世界中,進而產生了種種的煩惱與障礙。這一種的妄想相即稱為「夢言說妄想相」。

((謂)先所經(夢)境界,(種種妄想)隨(夢)憶念生,從(夢)覺已,(如是種種妄想)境界(從夢境界)無性生。)

註解:

我們眾生所產生的種種夢境,即是在反映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潛意識」,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夜有所夢、日有所思」指的即是這個意思。

然而經文中的「夢言說妄想相」即是把能令眾生產生煩惱與障礙的種種「潛意識」,實現在現實的生活之中。

例如:如果你常常在夢境中夢到大吃大喝,那麼你就有可能真的把「大吃大喝」的這一種情境,實現在現實的生活之中。

又例如:如果你常常在夢境中夢到與人打鬥,那麼你就有可能在現實的生活之中,與人打鬥。

所以種種夢境的產生,即是在反應我們眾生比較微細的「潛意識」,然而這一種比較微細的潛意識,其所產生的煩惱與障礙,是屬於不易察覺到的,這一種不易察覺到的煩惱與障礙,即稱為「夢言說妄想相」。


「(種種妄想)隨(夢)憶念生,從(夢)覺已,(如是種種妄想)境界(從夢境界)無性生。」

這一句經文在大乘入楞伽經裏面翻譯為:「覺已憶念,(妄想)依不實(夢)境生」。

經文中的「覺已」指的即是:從夢境中醒來,而並不是指「覺悟」的意思。

經文中的「隨憶念生,從(夢)覺已,(妄想)境界無性生」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把夢境中不實虛妄的情境,延續到現實的生活中,因而在不知不覺之中,就會令人產生種種的煩惱與障礙。故曰「(種種妄想)隨(夢)憶念生,從(夢)覺已,(如是種種妄想)境界(從夢境界)無性生。」


原本經文:「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

「(執著於)過(往)妄想計著言說(妄想)者,(謂執著於)先怨所作業(,而不能忘懷),(如是)隨憶念生(種種仇恨妄想)。」(這一句經文在大乘入楞伽經裏面翻譯得比較明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過妄想計著言說妄想相」呢?(過妄想計著言說者。)

大慧!所有一切眾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多多少少都會遇上對自己不利的種種「人事物」,然而迷惑的眾生卻執著於這一些不利於自己的種種「人事物」,因而久久不能夠釋懷,也就是因為如此,間接助長了自己的執著、分別與妄想,而不能自拔。

這一種的執著、分別與妄想,就稱為「過妄想計著言說妄想相」。

((執著於)過(往)妄想計著言說(妄想)者,(謂執著於)先怨所作業,(如是)隨憶念生(種種仇恨妄想)。)

註解:

經文中的「先怨所作業,隨憶念生」即是在表達:我們眾生太過執著於過往對我們不利的種種人事物,因而久久不能夠釋懷,故而不得解脫、不得自在。故曰「(謂執著於)先怨所作業,(如是)隨憶念生(種種仇恨妄想)。」

每一個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多多少少都會碰上一些不好的「人事物」,然而這一些不好的「人事物」,大部份並不是其表面所顯示的如此簡單,因為其中隱藏著我們所不知道的「因果關係」。

我們眾生在無始劫以來,不知道累積了多少的「因果業報」,這一些的因果業報,如果有適當的時機或是因緣,自然而然就會顯現出來,然而我們眾生在自己的人生當中所碰到的種種「逆境」,也正是這一些因果業報的顯現。

所以我們應當逆來順受,並且對自己深刻地反省,該如何才能夠以智慧避免、度過這一些種種不好的逆境。

因此切勿不可使自己落入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有仇必報的惡性循環裏面,若是如此的話,那麼仇恨就沒有化解的一天,正所謂冤家宜解不宜結。


原本經文:「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虛偽計著過自種習氣生。」

「無始妄想言說(妄想)者,(謂迷惑眾生自)無始(以來即受到)虛偽計著過自種習氣(因的影響,如是不知不覺)生(種種妄想分別)。」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什麼是「無始妄想言說妄想相」呢?

大慧!為什麼眾生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眾生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

佛性具足一切「因」(內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令眾生覺悟之因)與「妄因」(令眾生迷惑之因)。

眾生之所以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無明與煩惱,正是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無始無明),所以眾生的無明是一定會發生的,是不可避免的。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無始妄想言說(妄想)者,(謂迷惑眾生自)無始(以來即受到)虛偽計著過自種習氣(因的影響,如是不知不覺)生(種種妄想分別)。)

註解:

經文中的「無始妄想言說者」這是我們眾生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無明煩惱的根本原因。故曰「無始妄想」。

經文中的「無始虛偽計著過自種習氣(因)生(妄想)」其所指的即是:在我們眾生「流注生」(阿賴耶識生)的時候就會出現「無明」。

所以我們眾生從幾無盡頭的生死輪迴起點開始,就一定會迷惑在無明的境界當中,我們眾生沒得選擇,沒有人可以逃避得了。故曰「無始」。

這個道理末學在上面已經解釋過了。即是:佛性具足一切「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的「妄因」與「真因」。

我們眾生之所以會有種種無明的產生,其起因完全是由於受到了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所以我們眾生無明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是一定會發生的,所以說眾生實堪憐,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以此義勸請世尊:「唯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世尊!何處、何故、云何、何因,眾生妄想言說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這個時候,大慧菩薩懇請世尊,在一切眾生所產生的種種「言說妄想相」作進一步的說明。

(唯願更說言說妄想所現境界。)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一切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言說妄想相」,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何處、何故、云何、何因,眾生妄想言說生?)

註解:

經文中的「言說妄想所現境界」即是在表達:我們眾生無明的境界。

經文中的「何處、何故、云何、何因,眾生妄想言說生?」即是在表達:為什麼我們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呢?

一切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言說妄想相」,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根據下面世尊所作的回答,可以很肯定地說:所有一切眾生在境界中產生的種種「言說妄想相」,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當然我們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煩惱與障礙,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當然也必須要遵循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佛告大慧:「頭胸喉鼻脣舌齗齒和合出音聲。」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如果眾生要發出「聲音」,則必須要具備「頭胸喉鼻脣舌齗齒」等等的相關構造,並且經由適當的過程,才能夠發出「聲音」。

然而你問我眾生種種的「言說妄想相」(煩惱與障礙)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其道理也是與發出「聲音」的過程相同。

也就是說:所有一切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言說妄想相」,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

必須要有適當的因緣,適當的條件,並且配合適當的過程,眾生才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煩惱與障礙。(頭胸喉鼻脣舌齗齒和合出音聲。)

註解:

由於上一段經文是大慧菩薩問:眾生為什麼會在境界中產生種種的煩惱與障礙(言說妄想相)呢?

所以在這一段世尊所回答的經文,就不可以只照其表面文字的意思來解釋。

經文中的「頭胸喉鼻脣舌齗齒和合出音聲」即是在譬喻: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已知的、未知的,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然而我們眾生的「諸識」以及「諸識」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覺知感受」(當然包括了一切種種的「言說妄想相」)也是屬於境界中的「諸法」。當然也必須要遵循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所以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需要有適當的「因緣、條件」(內因與外因),並且經由適當的「過程」(因緣和合),才能夠產生。

例如:我們該如何才能夠發出「聲音」呢?如果要發出「聲音」則必須要具備「頭、胸、喉、鼻、脣、舌、齗、齒」等等相關的構造,才能夠發出聲音。故曰「頭胸喉鼻脣舌齗齒和合出音聲」。

佛性具足一切「因」,當然也包括了一切「真因」與「妄因」。我們眾生之所以會產生「無明」,完全都是受到佛性上「妄因」作用的影響。所以說我們眾生的無明是不可避免的,是一定會發生的,也就是因為如此,當我們在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故而煩惱障礙不斷。

所以應該要把這一句經文「頭胸喉鼻脣舌齗齒和合出音聲」引伸為: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唯有如此解釋,才能夠完全呼應大慧菩薩所問的「何處、何故、云何、何因,眾生妄想言說生?」。


大慧白佛言:「世尊!言說妄想為異為不異?」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那麼「言說」(果)與「妄想」(因)的關係,是為「相同」(不異)還是「不相同」(異)呢?

(言說妄想為異為不異?)

註解:

「言說妄想為異為不異?」

根據下面世尊的回答,要把經文中的「妄想」譬喻為「因」,經文中的「言說」譬喻為「果」。

經文中的「言說妄想」即是在譬喻:我們眾生在境界中所產生的種種煩惱與障礙。

然而這一些種種的煩惱與障礙是如何產生的呢?其關係是「相同」還是「不相同」呢?


原本經文:佛告大慧:「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因生相故。大慧!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若不異者,語不顯義,而有顯示。是故非異非不異。」

佛告大慧:「言說、妄想(其之間的關係是)非異非不異。所以者何?謂彼(妄想)因生(言說果)相故。大慧!(何以故?)若言說、妄想異者,(則)妄想不應是(言說)因。若不異者,(則言)語不顯(其)義,(然)而有(言語)顯示(其義)。是故(言說與妄想之間的關係是)非異非不異。」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言說」(果)與「妄想」(因)其關係,並非是「相同」也並非是「不相同」。

(佛告大慧:言說、妄想(其之間的關係是)非異非不異。)

大慧!為什麼「言說」(果)與「妄想」(因)的關係是「非異非不異」呢?

因為「言說」與「妄想」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因緣和合」之間的「因果」關係。

(所以者何?謂彼(妄想)因生(言說果)相故。)

大慧!如果「言說」與「妄想」之間完全沒有任何的關係,那麼「妄想」就不應該成為「言說」的「因」,「言說」也就不應該成為「妄想」的「果」。

所以「言說」與「妄想」之間的關係是「因果」關係,因此「言說」與「妄想」之間的關係不可稱為「異」。

(大慧!(何以故?)若言說、妄想異者,(則)妄想不應是(言說)因。)

大慧!如果「言說」(果)與「妄想」(因)是完全相同的,那麼何者是「因」?何者是「果」呢?如此「因果不分」的矛盾關係,那麼「言說」如何能顯現其所要表達的意義呢?

(若不異者,(則言)語不顯(其)義。)

然而表現在境界中的種種「言說」(果),都有其所要表達的意義,所以「言說」與「妄想」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它們的關係是屬於「因果關係」。

((然)而有(言語)顯示(其義)。)

一個為「因」,另外一個為「果」,因與果是不相同的,所以「言說」與「妄想」之間的關係不可以稱為「非異」(相同)。

大慧!所以「言說」(果)與「妄想」(因)之間的關係是屬於「因果關係」。因此「因」與「果」之間的關係是屬於「非異非不異」。

(是故(言說與妄想之間的關係是)非異非不異。)

註解:

「言說、妄想(其之間的關係是)非異非不異。」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經文中的「言說」比喻為「果」,經文中的「妄想」比喻為「因」。「因」與「果」之間的關係是屬於「非異非不異」。故曰「言說、妄想非異非不異」。


「所以者何?謂彼(妄想)因生(言說果)相故。」

經文中的「彼因生相」即是在表達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為什麼「言說」(果)與「妄想」(因)之間的關係是屬於「非異非不異」呢?

因為「言說」與「妄想」的關係是屬於「因果」的關係。由因到果,所以因與果之間有一定的關係,故稱為「非異」。然而因是因、果是果,因與果之間是不相同的,故稱為「非不異」。


「大慧!(何以故?)若言說、妄想異者,(則)妄想不應是(言說)因。」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如果「言說」與「妄想」之間完全沒有任何的因果關係,那麼妄想就不應該是言說的「因」,然而言說也不應該是妄想的「果」。

但是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所以「言說」與「妄想」之間是有一定的「因果關係」,因此「言說」與「妄想」之間不可以稱為「異」。故曰「若言說、妄想異者,妄想不應是因」。


「若不異者,(則言)語不顯(其)義,(然)而有(言語)顯示(其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如果「言說」(果)與「妄想」(因)是完全相同的,而沒有任何的分別,那麼何者為「因」?何者為「果」呢?

就猶如所有一切表達在境界中的「言語」(果),都有其特定的意義,然而特定意義的言語在表達之前,一定都會有特定的「成因」(因),如果「言說」(果)與「妄想」(因)是完全相同的,而沒有任何的分別,那麼表現在境界中的言語,該如何才能或顯現其所要表達的意義呢?

所以「言語」與「妄想」之間的關係是屬於特定的因果關係,一個是「因」,另外一個是「果」,因與果是不相同的,因此「言語」(果)與「妄想」(因)不可以稱為「非異」(相同)。


「是故(言說與妄想之間的關係是)非異非不異。」

結論:「言語」(果)與「妄想」(因)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屬於「非異非不異」。故曰「是故非異非不異」。


大慧復白佛言:「世尊!為言說即是第一義,為所說者是第一義?」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菩薩請問世尊說:世尊!表現在境界中的「言說」、「所說」能不能顯示「第一義諦」呢?

(為言說即是第一義,為所說者是第一義?)

註解:

經文中的「言說」、「所說」要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解釋。

狹義:
經文中的「言說」、「所說」指的即是:可以表達在境界中的文字語言等等。

廣義:
經文中的「言說」、「所說」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

所以表現在境界中的「言說」、「所說」等等均不能夠真正地顯示「第一義諦」(佛性)。

也就是說:所有對於「第一義諦」(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因此我們在看經文的時候,如果碰到有關「第一義諦」的描述,皆不可執著於其表面文字上的描述,如果執著於表面文字上的描述,那麼根本無法了解世尊所要表達的真實義。


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復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佛告大慧: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世尊告訴大慧菩薩說:大慧!所有一切「言說」、「所說」等等生滅之法,皆不能夠完整地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第一義)。

(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

註解:

經文中的「言說、所說」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

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世尊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

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故曰「非言說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是第一義」。

凡是屬於境界上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描述佛性。也就是說佛性是無法藉由文字、語言來作完整地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

經文中的「第一義」其所指的即是佛性。而最常用來表達佛性的「方便說」即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淨不垢等等文字語言章句。以上這一些全部都是表達佛性的「方便說」。


原本經文:「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是第一義,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

「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種種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第一義(方便之說),(是故)非言說是第一義。第一義(真如實性)者,(是)聖智自覺所得(境界),非(是)言說妄想覺境界。是故言說、妄想,不(能如實)顯示第一義。」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為什麼說「言語、所說」不能夠真正地顯示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呢?

(所以者何?)

大慧!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對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之說,所用的種種文字語言章句,並無法直接表現第一義諦的真實意義。

為什麼諸佛如來要用種種方便之說來表達第一義諦呢?這是為了要將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概念介紹給眾生,並且期望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進而令眾生走向究竟圓滿、解脫自在的涅槃境界。

(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種種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第一義(方便之說)。)

大慧!但並不表示在境界中描述佛性的等等「方便說」,可以完整地、圓滿地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

((是故)非言說是第一義。)

大慧!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諸佛如來,才能夠親證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第一義(真如實性)者,(是)聖智自覺所得(境界)。)

大慧!然而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而並非是文字、語言的境界所可表達。

(非(是)言說妄想覺境界。)

大慧!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當然包括了一切的「言說、妄想」等等,均不能夠完整地、圓滿地表達「佛性」(第一義)。

(是故言說、妄想,不(能如實)顯示第一義。)

註解:

「所以者何?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種種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第一義(方便之說)。」

經文中的「第一義聖樂言說」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有一切有關於「第一義諦」(佛性)的「方便之說」。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有一切有關於「第一義諦」的「聖樂言說」,皆是屬於用來描述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皆是為了要幫助、引領眾生了知、通達什麼是「第一義諦」(佛性)的真實義,並且能夠如實在境界中修行。故曰「謂第一義聖樂言說所入(種種文字語言章句皆)是第一義(方便之說)。」


「(是故)非言說是第一義。」

經文中的「第一義」指的即是: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世尊所說的「第一義諦」指的即是「佛性」。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

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故曰「(是故)非言說是第一義。」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慢慢地體會什麼是佛性義,如果只是光在那邊胡思亂想,那永遠也沒有辦法體會什麼是佛性義。


「第一義(真如實性)者,(是)聖智自覺所得(境界),非(是)言說妄想覺境界。」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到什麼是「第一義」(佛性)的真實義,然而「第一義」的真實義,並非是世俗言說妄想所能表達的境界。故曰「第一義者,聖智自覺所得,非言說妄想覺境界。」


「是故言說、妄想,不(能如實)顯示第一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當然也包括了種種的言說與妄想,皆不能夠完整地、圓滿地表達「第一義諦」(佛性)。故曰「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


原本經文:「是故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大慧!自他相無性故,言說相不顯示第一義。」

「是故言說、妄想,不(能如實)顯示第一義。(何以故?一切)言說者,(皆是屬於)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而)起(之世俗生滅之法)。(如是)若(一切藉由)展轉因緣(而)起(之法)者,彼(生滅之法皆)不(能如實)顯示第一義。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自他相無性故(,何以故?第一義非是屬於生滅之法),(如是生滅之)言說相不(能如實)顯示第一義。」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以世俗間的「言說、妄想」等等生滅之法,都不能夠完整地表達「第一義諦」(佛性)。

(是故言說、妄想,不(能如實)顯示第一義。)

大慧!為什麼世俗間的「言說、妄想」等等生滅之法,皆不能夠完整地表達「第一義諦」(佛性)呢?

這是因為所有一切世俗間的「言說、妄想」等等諸法,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生滅無常、動搖不已的世間俗法。

((何以故?一切)言說者,(皆是屬於)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而)起(之世俗生滅之法)。)

大慧!但凡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生滅諸法,皆不能夠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第一義)。

((如是)若(一切藉由)展轉因緣(而)起(之法)者,彼(生滅之法皆)不(能如實)顯示第一義。)

大慧!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遠離一切諸相,非相非不相、非自相非他相。

(大慧!(第一義諦真如實性)自他相無性故(,何以故?第一義非是屬於生滅之法)。)

大慧!所以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言語相,是不能夠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如是生滅之)言說相不(能如實)顯示第一義。)

註解:

所有一切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當然也包括了一切言語、妄想等等諸法,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故曰「言說者,生滅動搖展轉因緣起」。

但是凡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生滅諸法,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故曰「若展轉因緣起者,彼不顯示第一義」。


「自他相無性故。」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非自相非他相。故曰「(真如實性)自他相無性」。


原本經文:「復次,大慧!隨入自心現量故,種種相外性非性,言說、妄想不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復次,大慧!(第一義)隨入自心現量(所證)故,(如實知)種種相外性非性(之真實意義),(如實知一切)言說、妄想不(能)顯示第一義。是故,大慧!(一切修行者)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的大成就者,才能夠通達、了知不生不滅、遠離一切有無兩邊、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復次,大慧!(第一義)隨入自心現量(所證)故,(如實知)種種相外性非性(之真實意義)。)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種種相、言說妄想等等生滅無常的諸法,皆不能夠完整地、圓滿地表達「第一義諦」。

((如實知一切)言說、妄想不(能)顯示第一義。)

大慧!所有一切修行的眾生,皆應當身體力行、勇猛精進地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唯有如此,才能遠離一切令眾生落入有無兩邊,落入種種言說、心意識思維的妄想。

(是故,大慧!(一切修行者)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註解:

「復次,大慧!(第一義)隨入自心現量(所證)故,(如實知)種種相外性非性(之真實意義)。」

經文中的「隨入」即是「通達」的意思。意思就是:通達諸法的意思。

經文中的「隨入自心現量」其所要表達的內涵即是:成就的諸佛菩薩凡面對境界均能夠「如實知見」,清清楚楚、了了然然、明明白白,絕無迷惑、絕無障礙、絕無煩惱、絕無痛苦,解脫而得大自在。

經文中的「種種相外性非性」即是在表達:雖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屬於生滅的無常的,但其本自具足的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如實知一切)言說、妄想不(能)顯示第一義。」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故曰「(如實知一切)言說、妄想不(能)顯示第一義。」


「是故,大慧!(一切修行者)當離言說、諸妄想相。」

我們眾生該如何才能夠慢慢地達到「遠離一切言說、妄想之相」的境界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即是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

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引領我們眾生走向正確的菩提之路,如果只是光說不練,那永遠也無法到達「遠離一切言說、妄想之相」的境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性無自性,  亦復無言說,
 甚深空空義,  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  言說法如影,
 自覺聖智子,  實際我所說。」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意思是: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佛性)。(諸性無自性。)

諸佛如來所親證的「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事實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無法圓滿地、完整地表達佛性。(亦復無言說。)

諸佛如來所說的「空空義」即是在描述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如實性」(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空非不空。佛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凡夫俗子所能夠通達、了知的。(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然而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文字語言章句,皆是屬於生滅無常的世俗之法,就猶如是幻影一般地虛妄不實,猶如幻影的文字語言章句自然也就無法真正表達真如實性的真實義。(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

諸佛如來所親証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無法用世俗的文字語言章句,來作完整地描述,但是諸佛如來為了要將不可思議真如實性的概念,介紹給眾生就必須透過文字語言章句來作種種「方便之說」的表達,並且期望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通達了知諸佛如來所親証的真如實性。(自覺聖智子,實際(通達)我所說。)

註解:

「諸性無自性,亦復無言說。」

經文中的「諸性無自性」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不生不滅、非自性非不自性。故方便曰「諸性無自性」。

經文中的「亦復無言說」即是在表達: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故曰「亦復無言說」。


「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經文中的「甚深空空義」即是在描述佛性。佛性非空非不空。

經文中的「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即是在表達:諸佛如來所親證的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實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並非是凡夫俗子所能了知、通達的。故曰「甚深空空義,愚夫不能了」。


「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

經文中的「一切性自性」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經文中的「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即是在表達:佛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描述,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一切對於佛性的描述皆是屬於方便說、方便譬喻。故曰「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


「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

根據其他兩種不同翻譯的版本,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世尊利用各種善巧方便,用種種文字語言章句來作為描述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並且希望透過種種真如實性的方便之說,引領眾生走向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五 2月 18, 2022 10:48 a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