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心得(25)

回覆文章
訪客

楞伽經白話心得(25)

#1

未閱讀文章 訪客 »

「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眾生。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又句身者,謂徑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


原本經文:「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眾生。」

「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若)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則)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亦)覺一切眾生。」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接下來,大慧!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以及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真理,是由諸佛如來所親證的,是的確存在的。

大慧!我(世尊)現在就要藉由「名、句、形」三種不同的角度,來說明「真如實性」以及「因緣和合」之間的關聯性。

(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


大慧!我(世尊)現在所要演說的「名身、句身、形身」,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若能夠如實觀察其具有的真實意義,那麼修行的菩薩摩訶薩就能夠通達、了知我所說的「佛性」以及「因緣和合」之間的關聯性。

((若)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則)隨入義句形身。)


大慧!修行的菩薩摩訶薩若能夠了知「佛性」以及「因緣和合」之間不可思議的關聯性,就一定能夠勇猛精進、身體力行、永不退轉地在境界中實踐種種無邊無量與佛性相應的清淨梵行,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即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正等正覺。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慧!已經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菩薩摩訶薩,不僅自己獲得了不可思議的大智慧,也一定會實踐自己所立下的種種大慈大悲的本願,並且以救拔一切眾生為己任,而無有任何的懈怠。

(如是覺已,(亦)覺一切眾生。)

注解:

名、句、形有從「由小到大」、「由簡單到複雜」、「從無到有」等等之義。所以經文中的「名、句、形」所表現的是一種「過程」以及「不同的階段」。

經文中的「名、句、形」所表現的是那一種「過程」呢?

其所表現的即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的過程。

然而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則是以一切眾生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作為核心、作為依歸。所以世尊所親證的佛性與因緣和合之間,有著絕對密切、不可分的關係。

也就是說: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是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如果離開了真如實性而另有所說法,那就不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世尊的慈悲與智慧實在是深不可測、不可思議,世尊就是藉由「名、句、形」三種不同的角度以及過程,來說明「佛性」與「因緣和合」之間的關聯性。


「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

世尊藉由「名、句、形」三種不同的角度、過程以及譬喻,來說明「佛性」與「因緣和合」之間的關聯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是如何產生的呢?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這個道理世尊在前面的經文中已經有提過了。

為什麼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皆與「佛性」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呢?

這是因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

所以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皆與「佛性」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係,並且皆是以佛性作為「依歸」。


「(若)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則)隨入義句形身。」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修行人若能夠如實地通達世尊所演說的「名、句、形」三種不同的角度以及過程的真實義,那麼即可通達、了知世尊所說的「佛性」以及「因緣和合」之間的關聯性。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通達、了知世尊所說的「佛性」以及「因緣和合」之間的關聯性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故曰「(若)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則)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覺已,(亦)覺一切眾生。」

凡是經由在境界中實踐清淨梵行,而成就的菩薩摩訶薩,都一定會具備慈悲與智慧以及梵行的三種共同特徵,並且都一定會立下為救度一切眾生為己任的大慈大悲本願。故曰「如是覺已,(亦)覺一切眾生」。


原本經文:「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

「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之名)立(內因之)名,是名名身。」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我(世尊)所說的「名身」是指什麼意思呢?

(大慧!名身者。)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並且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佛性)。

所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在不生不滅的佛性上,皆有著一個相對應的「內因」,然而這個相對應的「內因」其命名的方式,就是根據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之名而來命名的。

例如:表現在境界中構成一切色法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其對應於佛性上內因的命名,即可命名為「地因、水因、火因、風因」。

(謂若依事(之名)立(內因之)名。)


大慧!這就是我(世尊)所說的「名身」。也就是說:佛性上「內因」的命名,就是根據其所對應的「諸法萬物」之名而來命名。故曰名身。

(是名名身。)


注解:

「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之名)立(內因之)名,是名名身。」

經文中的「事」要分為「體」以及「用」兩種解釋。

體:
經文中的「事」是指其體性而言,而其體性即是佛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以「佛性」作為唯一的依歸,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在境界中將不會有任何諸法萬物的存在。

所以經文中的「事」指的就是存在於佛性上的「事因」。何謂「事因」?「事因」就是佛性上的「內因」。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什麼是「內因」、「外因」,世尊在前面的經文中已經解釋過了,希望大家都能夠分辨清楚,若能夠如此,那麼我們在看這一段經文的時候,就不會產生太大的障礙。

用:
經文中的「事」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藉由因緣和合而生的諸法萬物。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不生不滅的「真如實性」,真如實性指的即是「佛性」。

既然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那麼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在佛性上就一定會存在著相對應的內因,而這個相對應內因的命名,就是根據諸法萬物之名而來命名。

也就是說:表現在境界上諸法萬物之名就是佛性上的「內因名」。「內因」的命名就是用與其相對應的諸法萬物之名來命名。

例如:表現在境界中的地、水、火、風四大種子,而其存在於佛性上「內因」的命名就是命名為「地因、水因、火因、風因」,等等以此類推。

又例如:眾生皆具足了一切的貪、瞋、癡,然而眾生在境界中表現出來的種種不同的貪瞋癡,其在佛性上皆有其相對應的「內因」名。故曰「名身者,謂若依事(之名)立(內因之)名,是名名身」。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有「無限多種」,所以佛性上的「內因」也有無限多種,其命名也有無限多種。

儘管佛性上的內因有無限多種,而對於內因的命名也有無限多種,但是其所指的皆是同一個體性、同一個佛性、同一個法身,而無有任何的差別。

也就是說:諸法萬物的「內因名」雖然不一樣,但是其所指的皆是同一個真如實性,而無有任何的差別,因為「內因」本來就是存在於真如實性(佛性)之上。


原本經文:「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

「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因緣和合)決定(諸法)究竟,是名句身。」(在大乘入楞伽經裏面,把這一句經文翻譯得比較明確。)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句身」呢?(句身者。)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然而「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如果沒有佛性的存在,那麼也就不會有任何境界以及境界中諸法萬物的存在。

所以我所說的「句有義身」指的即是: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是如何產生的「過程」。

然而這個過程指的即是「因緣和合」的過程,必須要有佛性上「內因」的參與,才能產生這個「因緣和合」的過程,藉由「因緣和合」的過程,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才得以產生。

(謂句有義身,自性(因緣和合)決定(諸法)究竟,是名句身。)

註釋:

「句身者。」

經文中的「句身者」指的是一種「過程」。是指什麼過程呢?其所指的即是: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的過程而產生的。

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指的即是: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也就是說:所有一切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存在於佛性上)以及「外因」(指的就是已經存在於境界上其他的諸法萬物)經由極其複雜的交互作用而產生的,也就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而生。


「謂句有義身。」

經文中的「句有義身」包括了那些必要的組成呢?包括了「內因」與「外因」。

經文中的「句有義身」是屬於哪一種過程呢?其所指的即是:表現在境界上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的過程。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譬喻: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極其複雜的因緣和合而生。

譬如說:種種不同的句子,可以組成種種不同「具有意義」的文章,糖與水的比例不同,可以組成不同比例的「糖水」一般。故曰「句有義身」。


「自性(因緣和合)決定(諸法)究竟。」

經文中的「自性」指的就是「佛性」(真如實性)。

經文中的「究竟」不是表面文字上「究竟」的意思。經文中的「究竟」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外法)。

經文中的「自性決定究竟」即是在表達: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

因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本自具足、不生不滅、遠離一切諸相的「真如實性」,所以在境界中要形成何種的「諸法萬物」都是由「真如實性」所決定的,皆與「內因」脫離不了關係。

這是因為所有一切諸法萬物的生成,都一定會有「內因」的參與,而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真如實性之上,所以要在境界中形成何種的諸法萬物,皆是由「真如實性」所決定的。故曰「自性(真如實性)決定(諸法)究竟」。


原本經文:「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

「形身者,謂(能)顯示名句(之義),是名形身。」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形身」呢?(形身者。)


大慧!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都必須要經過「因緣和合」的過程,才得以顯現。

所以我(世尊)所謂的「形身」其所指的即是:所有一切經由「因緣和合」過程,而產生的最終「產物」。就猶如是藉由種種不同句子的排列,最後可以顯現出一篇完整的文章一般。

(謂(能)顯示名句(之義),是名形身。)

注解:

「形身者。」

經文中的「形身者」即是在譬喻:所有一切經由「因緣和合」而生的諸法萬物。


「謂(能)顯示名句(之義),是名形身。」

上一句經文中的「句身者」即是在譬喻: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經由「因緣和合」而生的過程。

也就是說:上面經文中的「句身者」其最終的產物就是「形身者」。故曰「形身者,謂(能)顯示名句(之義),是名形身」。

佛性上「內因」的命名(也就是事因名),就是根據最終「產物」(諸法萬物)之名而來命名。故曰「謂顯示名」。

經文中的「謂顯示名句」其中的「句」指的就是:生成、顯示該物所需要的「因緣和合」過程。

也就是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必須要經過「因緣和合」的過程才可以顯現。故曰「謂顯示句」。


「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所有一切經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色法)、無形的(無色法),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例如種種不同的諸法萬物有長、有短、有高、有下等等一般。

(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


注解:

「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

經文中的「形身者」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藉由「因緣和合」所產生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已知的、未知的、內在的、外在的,通通包括在內。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具有的形態、性質各個不同,例如有長、有短、有高、有下等等。故曰「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


「又句身者,謂徑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句身」呢?所謂的「句身」指的即是「因緣和合」而生的過程。(又句身者。)


大慧!因緣和合而生的過程,就猶如是「徑跡」一般,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其所需要的「條件」以及「因子」各個不同,所以其因緣和合而生的過程,也都是不相同的。

(謂(因緣和合過程猶如種種不同)徑跡。)


大慧!例如走種種不同的路徑,可以到達種種不同的目的地。就猶如是種種不同的動物,例如象、馬、人、獸等等,其所踩踏出來的「路徑」也都個個不同。

所以「因緣和合」而生的道理,也是如同種種不同的路徑一般,必須要有適當的「條件」以及適當的「因子」,才能夠產生適當的諸法萬物。

(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


注解:

「又句身者,謂徑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

這一段經文非常地重要,因為這一段經文充分說明了「句身者」的真實意義。

經文中的「徑跡」有著脈絡、條理之義。

經文中的「徑跡」指的就是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因此不同的「因子」、不同的「條件」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所以謂之「徑跡」。就好像是不同的「足跡」,是由不同的「動物」所走出來的一樣。故曰「又句身者,謂(因緣和合過程猶如種種不同)徑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

我們眾生因果業報的「途徑」也是屬於因緣和合的一部份,也就是因為如此,我們的因果業報才會如此不可思議的精準。種什麼因,那就得什麼果,實在是絲毫不爽。

所以我們眾生都要引以為戒,時時刻刻地提醒自己、警惕自己、鼓勵自己,要在境界中實踐清淨的梵行,時時刻刻地警惕自己、提醒自己,光是一個不好的起心動念,就足以造成我們的生死輪迴。


原本經文:「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

「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諸法萬物)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何謂「名身」呢?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色法還是非色法,皆可立名。例如:受、想、行、識等等四陰是屬於無色法,但並非是色法才可立名,就算是無色法也可立名。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必須要有存在於佛性上內因的參與,才能夠產生。

因此佛性上「內因」的命名,就是根據其在境界中所相對應的諸法萬物之名而來命名。

例如: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受想行識等等無色四蘊,其在佛性上所對應的內因名,指的即是受因、想因、行因、識因等等。

(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


大慧!何謂「形身」呢?
我(世尊)所謂的「形身」其所指的即是:凡是一切藉由「因緣和合」而產生的諸法萬物,即謂之「形身」。

因為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所以譬喻為「形身」。

((諸法萬物)自相現,故說形。)


大慧!以上就是我所說的名句形身者。(是名名句形身。)


注解:

「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色法還是無色法,皆可為其立名,並且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必須要為其立名,才能夠顯現其意義,不過這當然是針對有情眾生而言。

然而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必須要有佛性上「內因」的參與,才能夠產生。

所以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有其相對應的「內因」,然而這個相對應「內因」的命名,就是根據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之名而來命名。

例如:我們眾生表現在境界中的貪瞋癡等等無明,是屬於無色法,然而表現在境界中的貪瞋癡,其相對應的內因名,即可命名為「貪因、瞋因、癡因」等等。故曰「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

經文中的「自相現」即是泛指: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並且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故曰「(諸法萬物)自相現,故說形」。


「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

這一句經文其表面的文字意思是:

大慧!我(世尊)以上所說的「名句形身相」是有關於: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必須要有「內因」的參與才能夠產生,然而內因的命名就是根據其所相對應的「諸法萬物」之名而來命名。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因子」,就會產生不同的諸法萬物。以上我(世尊)所說的「名句形身相」,所有一切修行人皆應當修學。

(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


注解:

以上經文中的「名句形身相」,末學在上面都已經解釋過了。

我們眾生的「成就」是建立在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之上,如果違背了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那最後將會是一場空夢。

所有一切修行人皆應當如實回歸於建立在真如實性之上的正智修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實踐與真如實性相應的清淨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增長自己的菩提智慧,不斷地在境界中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自在。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以上經文中的「名句形身相」絕對不是像其表面文字上所描述的如此簡單,要不然世尊為何要說通達「名句形身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所謂通達「名句形身」指的就是通達佛性義、通達當如是。

然而要如何才能夠通達佛性義、通達當如是呢?

唯有在境界中身體力行、勇猛精進地實踐梵行,不斷地在境界中修善斷惡,才有可能通達佛性義、通達當如是。絕對不是光靠心意識思維的胡思亂想、異想天開等等就可以通達的。

要成就「如來智慧」就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然而我們的「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要到什麼時候才可以成就,這個沒有人會知道。

所以我們根本不用去想或是關心這個問題,只要我們當下能夠在境界中一步一腳印地實踐梵行,自自然然就能夠使我們的內心感到解脫自在、平安喜樂。

只要我們信心不墜地順著這一條正路,勇猛精進、永不退轉地走下去,相信我們很快就能夠圓滿我們的功德。

我們眾生若能夠如此精進實踐梵行,那麼在我們還沒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之前,我們永遠都是人間最有福氣的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名身與句身,  及形身差別,
 凡夫愚計著,  如象溺深泥。」


「名身與句身,及形身差別。」

什麼是「名身」、「句身」以及「形身」,末學再簡單地提一下。

表現或顯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而外因指的即是:已經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

所以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必須要有「內因」的參與,才能夠產生,然而內因就是直接存在於「佛性」上。

換句話說: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必須要有佛性的參與,才能夠產生,因此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其體性皆是佛性。如果佛性不存在的話,那麼所有一切境界以及境界中的諸法萬物,都將不復存在。


何謂「名身」?
所謂的「名身」其所指的即是:有關於存在於佛性上「內因」的命名。

當然能夠在境界中產生單一的諸法萬物,其所需要的「內因」,並非是指一個或是兩個也不是三個,有可能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複雜,但是不管其複雜的程度如何,都統稱為產生「該物」所需要的「內因」。

然而產生「該物」所需要的內因,其命名就是根據其所應對的「諸法萬物」之名而來命名。

例如:能夠產生「高山」所需要的內因,內因的命名就稱為「高山因」,能夠令人產生「憂愁」所需要的內因,內因的命名就稱為「憂愁因」等等。


何謂「句身」?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所謂的「句身」即是在表達這個「因緣和合」而生的過程。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內因」與「外因」經由「因緣和合」而生。也就是說:必須要有適當的「條件」、適當的「因子」,才能夠產生適當的「結果」。

就猶如不同的動物,其所踩踏出來的路徑,也都各個不同。這就意謂著:不同的「條件」、不同的「因子」就能夠產生種種不同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情的、無情的、有形的、無形的、已知的、未知的、內在的、外在的,皆不可離開世尊所說的「因緣和合」。


何謂「形身」?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的諸法萬物,皆是藉由「因緣和合」而生。所謂的「形身」即是在表達經由「因緣和合」過程所產生的「最終產物」。

所有一切表現在境界中生滅無常的諸法萬物,不管是有形的、無形的,其形態、性質各個不同。就如同不同的聲音有長、有短,然而其所表現的音韻也有高下之別。

所以經文中的「名身」、「句身」以及「形身」,其所表現的關係,是環環相扣、非常地緊密、且不可思議的。若非是慈悲的世尊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我們哪裏會知道這個道理呢?

在上面的經文中世尊明白地告訴我們眾生:若是能夠通達、了知「名身」、「句身」以及「形身」的真實義,就能夠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那麼該如何才能夠真正地通達「名身」、「句身」以及「形身」的真實義呢?只有一個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行如是因,得如是果。唯有在境界中實踐梵行,才能夠積功累德,待得因緣具足、功德圓滿,自可得證、自可解脫、自可得大自在。

由於我們眾生對於境界上諸法萬物的差別,都不能夠如實知、如實行、如實見、如實思維,所以當面對境界的時候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也就是因為如此,才會升起無數的煩惱與障礙。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夠改變這一種現象呢?唯有在境界中勇猛精進、身體力行地實踐清淨的梵行,才可以改變這一種現象。我們眾生得自己去實踐梵行,才能夠感受到什麼叫作「改變」,用說的、用想的,那是完全沒有用的。


「凡夫愚計著,如象溺深泥。」

這一句經文即是在表達:迷惑的眾生當面對境界的時候,總是不能夠「如實知見」,一定會起執著、起分別、起妄想,一定會落入有無兩邊,一定會落入心意識思維的妄想,故煩惱障礙不斷,生死輪迴不斷。


最後是由 Anonymous 於 週四 2月 10, 2022 1:15 pm 推文。
回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