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頁 (共 9 頁)

諸苦盡從貪欲起

發表於 : 週二 9月 07, 2021 11:46 am
糟老頭
三時繫念

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
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
配合四聖諦來理解
第一句:諸苦(三苦,八苦等)=苦諦;貪欲起=集諦
第二句:眾生墮在無明,不但不知一切法皆是苦(空,無常),更不知感召苦果的原因
三,四句就說出眾生長劫生死輪迴的原因了
這段開示,符合阿含經: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第一.二句是[滅諦
第三.四句是證得涅槃寂滅的方法了[道諦
闗鍵點就在[了自心]
六塵是與內六根相對的法相,六根是提供對六塵接收及傳達訊息的感官
儒家云:心不在焉,視如不見,聽如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外界六塵會讓我們產生一定感受,於順境生貪(樂受),逆境生瞋(苦受),及中性(不苦不樂受)的是(心,意,識)的作用,所以修行就在心地上用功
四念處,時時保持正念覺知,就是一個(了自心)的方法

Re: 諸苦盡從貪欲起

發表於 : 週二 9月 07, 2021 12:06 pm
訪客
糟老頭 寫: 週二 9月 07, 2021 11:46 am 三時繫念

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
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
配合四聖諦來理解
第一句:諸苦(三苦,八苦等)=苦諦;貪欲起=集諦
第二句:眾生墮在無明,不但不知一切法皆是苦(空,無常),更不知感召苦果的原因
三,四句就說出眾生長劫生死輪迴的原因了
這段開示,符合阿含經: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第一.二句是[滅諦
第三.四句是證得涅槃寂滅的方法了[道諦
闗鍵點就在[了自心]
六塵是我們生活的外在環境,六根是提供對六塵接收及傳達訊息的感官
儒家云:心不在焉,視如不見,聽如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外界六塵會讓我們產生一定感受,於順境生貪(樂受),逆境生瞋(苦受),及中性(不苦不樂受)的是(心,意,識)的作用,所以修行就在心地上用功
四念處,時時保持正念覺知,就是一個(了自心)的方法
苦有五大種
貪嗔癡慢疑
隨時隨地生
煩惱永不斷

一念自性佛
煩惱轉菩提
因緣集世間
如夢又如幻

Re: 諸苦盡從貪欲起

發表於 : 週二 9月 07, 2021 12:11 pm
糟老頭
糟老頭 寫: 週二 9月 07, 2021 11:46 am 三時繫念

諸苦盡從貪欲起,不知貪欲起於何
因忘自性彌陀佛,異念紛馳總是魔
配合四聖諦來理解
第一句:諸苦(三苦,八苦等)=苦諦;貪欲起=集諦
第二句:眾生墮在無明,不但不知一切法皆是苦(空,無常),更不知感召苦果的原因
三,四句就說出眾生長劫生死輪迴的原因了
這段開示,符合阿含經: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

世界何緣稱極樂,只因眾苦不能侵
道人若要尋歸路,但向塵中了自心
第一.二句是[滅諦
第三.四句是證得涅槃寂滅的方法了[道諦
闗鍵點就在[了自心]
六塵是我們生活的外在環境,六根是提供對六塵接收及傳達訊息的感官
儒家云:心不在焉,視如不見,聽如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外界六塵會讓我們產生一定感受,於順境生貪(樂受),逆境生瞋(苦受),及中性(不苦不樂受)的是(心,意,識)的作用,所以修行就在心地上用功
四念處,時時保持正念覺知,就是一個(了自心)的方法
觀無量壽佛經云:是心作佛(始覺)是心是佛(本覺),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故信願持名,老實念佛
亦是(了自心)

Re: 諸苦盡從貪欲起

發表於 : 週二 9月 07, 2021 12:15 pm
訪客
一念阿彌陀
自他已無別
若見眾生相
便是著我相

Re: 諸苦盡從貪欲起

發表於 : 週三 9月 15, 2021 4:17 pm
看客
問。生佛同體。何故苦樂有殊。
答。諸佛悟達。法性。皆自然。了心原。妄想不生。不失正念。我所心滅。故不受生死。即究竟常寂滅。以寂滅故。萬樂自歸。一切眾生。迷於真性。不達本心。種種妄想。不得正念。故即憎愛。以憎愛故。心器破壞。即受生死。故諸苦自現。欲知法要。守心第一。若一人不守真心得成佛者。無有是處。故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一切萬法。不出自心。八萬法門。三乘位體。一切賢聖。論其宗教。莫非自心是本。文句疏云。若尋教迹。迹廣。徒自疲勞。若尋理本。本高。高不可極。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但觀己心之高廣。扣無窮之聖應。機成致感。逮得己利。故用觀心釋。當知種種聲教。若微若著。若權若實。皆為佛道而作筌罤。大經偈云。麁言及軟語。皆歸第一義。此之謂也。法華方便品偈云。我本立誓願。普令一切眾。亦同得此道。如我等無異。又偈云。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此正不指世間為正。不指螢光析智為正。不指燈炬體法智為正。不指星月道種智為正。乃指日光一切種智為正。此流通。非為楊葉木牛木馬而作流通。非流通半字。非流通共字。非流通別字。純是流通圓滿脩多羅滿字法也。如宗鏡一光。更無餘照。不唯位高行滿。亦乃因深果圓。巧拙頓殊。遲速莫等。如大智度論云。譬如治病。苦藥鍼灸痛而得差。如有妙藥。名蘇陀扇陀。病人眼見。眾疾皆愈。除病雖同。優劣法異。聲聞菩薩教化度人。亦復如是。苦行頭陀。初中後夜。勤心禪觀。苦而得道。聲聞教也。觀諸法相。無縛無解。心得清淨。菩薩教也。是以了心實相。悟在剎那。積行而成。因賒果遠。但有一毫之善。悉隨喜迴向實相之心。乃至四威儀中。觸途成觀。念念契旨。步步入玄。不令一塵而失真智。如箭射地。無不中者。故論云。復次。正迴向。菩薩。應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諸佛所知。用無上智慧。知諸善根相。一切智人中。佛第一勝。佛所知諸善根。必是實相。如佛所知。我亦用如是善根相迴向。譬如射地。無不著時。若射餘物。或著或不著。如諸佛所知隨喜。如射地無不著。若用餘道隨喜。如射餘物。或著或不著。如是迴向。是為不謗諸佛。故知信解實相心。入宗鏡內。舉念皆是。無往不真。方順佛所知。不謗三寶。若得實相智慧所廕。一切萬行悉皆成就。如大鵬影覆其子。令子增長。如今學人。但自直下內了自心。莫疑外境。心若得了。外境皆虛。一法纔通。萬像盡歸心地。一輪有阻。千車悉滯脩途。明明而只在自知。念念而無非真實。外麁叵鑒。不慮他疑。內密難窮。唯應親證。如龐居士偈云。中人樂寂靜。下士好威儀。菩薩心無礙。同凡凡不知。佛是無相體。何須有相持。但令心了事。遮莫外人疑。如人渴飲水。冷暖自心知。又如外書中云。有威名於世者。若呼其名。則可以止兒啼。魏略云。張遼為孫權所圍。遼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止。其父母以遼名恐之便止。又燉煌實錄云。宋質直。破虜有威名。兒啼。恐之即止。且孩兒未識其人。聞名即能止啼者。全證唯心矣。乃至如念觀音名號。火不能燒等。此託觀音為增上緣。並是自心所感。致茲靈驗。災祥成敗。榮辱昇沈。無不由心者矣。所以融大師頌云。亦不從天生。亦不從地出。但是空心性。照世間如日。若如日照世間。何光明而不透。則觸目寓情。無非我心矣。皆成法寶。盡作家珍。自利利他。用而無盡。傅大士三諫歌云。捨世榮。捨世榮華。道理長怒力。殷勤學三諫。諫我身心還本鄉。諫意意根莫令起。諫口口根莫說彰。諫手手根莫鞭杖。三諫三王王自香。虛空自得到仙堂。仙堂不近亦不遠。徘徊只是眾中央。若欲行住仙堂裏。不用匍匐在他鄉。若欲求念彌陀佛。東西南北是西方。西方彌陀觸處是。面前背後七重行。或黃或赤或紅白。或大或小或短長。天蓋正是彌陀屋。木孔木穿彌陀房。天上空。中彌陀路。草木正是彌陀鄉。日夜前後嘈嘈鬧。正是彌陀口放光。若欲禮拜彌陀佛。不用思想強干忙。若不誑人是禮拜。若不求人是道場。努力自使三功作。殷勤肆力種衣糧。山河是家無盡藏。草木是人常滿倉。泥水是人常滿庫。藤蘿是人無底囊。多作功夫自成就。自行手脚熟嚴𮖢[卄/裝]。若欲往生安樂國。只是箇物是西方。又歌云。諸佛村鄉在世界。四海三田遍滿生。佛共眾生同一體。眾生是佛之假名。若欲見佛看三郡。田宅園林處處停。或飛虛空中擾擾。或擲山水口轟轟。或結群朋往來去。或復孤單而獨行。或使白日東西走。或使暗夜巡五更。或烏或赤而復白。或紫或黑而黃青。或大或小而新養。或老或少舊時生。或身腰上有燈火。或羽翼上有琴箏。或遊虛空亂上下。或在草木亂縱橫。或無言行自出宅。或入土坑暫寄生。或攢木孔為鄉貫。或遍草木作窠城。或轉羅網為村巷。或臥土石作階廳。諸佛菩薩家如是。只箇名為舍衛城。

宗鏡錄卷第二十九

Re: 諸苦盡從貪欲起

發表於 : 週五 6月 02, 2023 5:16 am
無相不相
佛是佛

天主是天主

怎麼那麼多人拜天主阿

男女還是有別 真的不一樣 這樣合體很怪ㄟㄟ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沒有那麼美好的未免太異想天開

這裡不是中國嗎拜託請不要一直談政治

傳統文化怎麼全都丟掉了

:roll:

記得按時服藥看醫生

發表於 : 週五 6月 02, 2023 7:59 am
滿腦都是妄想執著
苦集滅道禪真好
Re: 諸苦盡從貪欲起
文章 週五 6月 02, 2023 5:16 am

佛是佛

天主是天主

怎麼那麼多人拜天主阿

男女還是有別 真的不一樣 這樣合體很怪ㄟㄟ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沒有那麼美好的未免太異想天開

這裡不是中國嗎拜託請不要一直談政治

傳統文化怎麼全都丟掉了

:roll:

Re: 諸苦盡從貪欲起

發表於 : 週五 6月 02, 2023 8:57 am
無相不相
:lol:

用 一念無明 破 無始無明 就能開悟見性 .......

問題還是貪嗔癡

發表於 : 週五 6月 02, 2023 9:09 am
別再浪費時間了
一念無明念念是

Re: 諸苦盡從貪欲起

發表於 : 週五 6月 02, 2023 9:10 am
通天教主
以其心存彼我,懷諍競故,「地味」消竭。又「地皮」生,狀如薄餅,色味香潔。爾時,眾生聚集一處,懊惱悲泣,椎胸而言:「咄哉!為禍」,今者地味,初不復現,猶如今人,得盛美味,稱言美善,後復失之,以為憂惱。彼亦如是憂惱悔恨。後食地皮,漸得其味。其食多者,顏色麤悴;其食少者,顏色潤澤。然後乃知眾生顏色、形貌優劣,互相是非,言「我勝汝!汝不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