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頁 (共 13 頁)

佛法【性】事。別再誤會了。

發表於 : 週五 7月 22, 2022 1:59 am
輕舟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佛法【性】事有無:

從以下經文歸納整理得知,性之一事,乃指物法之中不二的部分。
眼見明暗及種種色,如是見性非因明暗及種種色有,名為自有,非因緣作,但見性之所以名為見性,是建立在這件事上,其餘一切不二之性皆同此理,如人性、獸性、植物性、動物性、車子有機動性、房屋有遮敝隱密性、陽光有明性,月亮有陰暗性,地水火風四大七大種性各有其性,法法各有不二之性,人心也有,所有不二之性的統稱就叫如來藏妙真如性,亦名涅槃中道。

【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自無體。】

見性不離見事而有,聞性不離聞事而有,地水火風性不離地水火風事而有,心性不離心事而有,善惡性不離善惡事而有,真如性不離萬法而有,如是一切性皆不離一切法而有,如虛空性虛通無礙,若離虛空,喚什麼叫虛通無礙性?

以為有個性獨立於萬法之外,且自有,就是梵我外道論。

結論:
一切諸法不二之性是佛法有自性義,
一切諸法緣起性空是佛法無自性義。
諸法因緣生滅,雙具有性無性義。
因作用而說有因作用而顯示的自性,作用因緣生故說無自性。


參閱資料—————————————————
眼能顯色,如是見性,是心非眼——《楞嚴經》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壇經》

人由六種元素組成:堅性、濕性、暖性、動性、空與識。

「問:地、水、火、風何相?何業?
答:堅是地相,持是地業。
濕是水相,攝是水業。
煖是火相,熟是火業。
動是風相,長是風業。」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
「地」即物質的堅性,作用是任持;「水」即物質的濕性,作用為攝聚;「火」即物質的煖性,作用為熟變;「風」為物質的動性,作用為增長。

[0598b16] ◎納衣梵志復作是言:「瞿曇!如瞿曇所說無量世中作善、不善,未來還得善不善身。是義不然。何以故?如瞿曇說,因煩惱故,獲得是身。若因煩惱獲得身者,身為在先?煩惱在先?若煩惱在先,誰之所作?住在何處?若身在先,云何說言因煩惱得?是故若言煩惱在先,是亦不可;若身在先,是亦不可;若言一時,是亦不可。先、後、一時,義俱不可,是故我說一切諸法皆有自性,不從因緣。

[0598b25] 「復次瞿曇!堅是地性、濕是水性、熱是火性、動是風性、無所罣礙是虛空性,是五大性非因緣有,若使世間有一法性非因緣有,一切法性亦應如是非因緣有。若有一法從於因緣,何因緣故,五大之性不從因緣?瞿曇!眾生善身及不善身獲得解脫,皆是自性,不從因緣。是故我說一切諸法自性故有,非因緣生。——《大般涅槃經 第40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體之義,因之義,不改之義也。
唯識述記一本曰:「性者體也。」探玄記十八曰:「性是因義。」
大乘義章一曰:「性釋有四義:一者種子因本之義,二體義名性,三不改名性,四性別為性。」
智度論三十一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
傳心法要上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
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相,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同下曰:「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
禪源諸詮三曰:「良由此宗(禪宗)所說本性,不但空寂,而自然常知,故應目為心也。」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發表於 : 週五 7月 22, 2022 8:06 am
黃竹
輕舟 寫:你全身刺,碰不得。
輕舟若給剌穿沉沒,讓你溶入水流當中,入流亡所,不是更勝以前嗎?

古德:船居、水居、山居、廛居。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發表於 : 週四 7月 28, 2022 4:03 pm
藍海千尋
一切諸法不二之性是佛法有自性義,
一切諸法緣起性空是佛法無自性義。
諸法因緣生滅,雙具有性無性義。
因作用而說有因作用而顯示的自性,作用因緣生故說無自性

請出示經證

大白話。

發表於 : 週二 8月 02, 2022 4:44 pm
輕舟
清淨本然,無欠無餘,只因妄想,不能證得。

但於一切事上遠離妄想造作,即如如佛。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發表於 : 週四 9月 01, 2022 10:25 pm
Viirya
解深密經云:
世尊,此奢摩他毘缽舍那,以何為因?
慈氏,清淨尸羅,聞思所成清淨正見,以為其因。

修奢摩他.毘缽舍那
須以清淨尸羅.聞思所成清淨正見為因

諸法不一不異。

發表於 : 週一 9月 12, 2022 12:02 pm
輕舟
諸法不一不異。

以人為例,前世的我跟今世的我不是同一人(不一),但沒前世的我也沒有今世的我(不 異)。
以槙物為例,前世是種子,今世成幼芽,來世卻成木,其中沒有一或異的關係,即不是一體,也不是異體,諸法實無一異義故無生滅、去來、常斷,所說一異生滅去來常斷皆名幻化、戲論、世間。

三輪體空雖無作者、受者、所作業,卻不是斷滅無,正因為三輪體空,所以不礙善惡諸法發揮,雖然發揮而實無一法可得。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發表於 : 週一 9月 12, 2022 11:07 pm
Viirya
存放於阿賴耶識
因緣俱足即異熟果報
果報覺受又會再次存放阿賴耶識
輾轉反覆
莫謂無所得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發表於 : 週一 9月 12, 2022 11:57 pm
輕舟
Viirya 寫: 週一 9月 12, 2022 11:07 pm 存放於阿賴耶識
因緣俱足即異熟果報
果報覺受又會再次存放阿賴耶識
輾轉反覆
莫謂無所得
業相不無,只是無實性,無實性則無法可得。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發表於 : 週二 9月 13, 2022 12:07 pm
二楞子
《辯中邊論》

由識有得性  亦成無所得
故知二有得  無得性平等

[0465a12] 論曰。唯識生時現似種種虛妄境故。名有所得。以所得境無實性故。能得實性亦不得成。由能得識無所得故。所取能取二有所得。平等俱成無所得性。顯入虛妄分別無相方便相已。此差別異門相今次當說。

————————————————————————

說有所得是方便相,實性是無所得。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發表於 : 週二 9月 13, 2022 9:27 pm
Viirya
業相不無,只是無實性,無實性則無法可得。
在入八地無生捨阿賴耶識前.種子儲存於阿賴耶識.隨因緣而異熟
那是一段非常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Re: 佛之知見(正知見)

發表於 : 週三 9月 14, 2022 1:20 pm
輕舟
Viirya 寫: 週二 9月 13, 2022 9:27 pm
業相不無,只是無實性,無實性則無法可得。
在入八地無生捨阿賴耶識前.種子儲存於阿賴耶識.隨因緣而異熟
那是一段非常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捨識即轉識,轉但轉名不轉體,體不可得故。

眼光及相信的事情不一樣,染垢無綠可依自然漸漸降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