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月 18, 2022 9:35 am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種子、習氣、煩惱與漏盡 .法義論辯現在學佛法的人多了,知道習氣的人也就多了。提起習氣,幾乎人人皆是既恨且懼,必欲除之淨盡而方後快。其實到底什麼東西是習氣,它如何生、如何滅,對我們都有哪些積極與消極的影響,恐怕大多數人並不能說出個所以然,所以俺今天就拿這個作話題來雜談雜談。
談習氣先得知道什麼是習氣,那麼到底什麼是習氣?我們先看看諸家做何所說——
【佛學大辭典】: “(術語)大乘之妄惑,分現行與種子及習氣三者,既伏惑之現行,且斷惑之種子,尚有惑之氣分 而現惑相,是名習氣。”
《瑜伽師地論》卷6雲:“謂於諸行中,曾有淨不淨業,若生若滅。由此因緣,彼行勝異,相續而轉,是名習氣。”
唐朝窺基法師的《成唯識論述記》卷二則說:“言習氣者,心現行氣分重習所成。”
《相宗綱要》雲:“問:'習氣名?'答:'由業習分熏習所成,故名習氣。'”
對於辭典所言,我有兩點不大認可。
一是他以妄惑的現行(煩惱)分被伏住,且其種子亦已斷之,而尚有惑之氣分 而現惑相,名為習氣。這是七地菩薩 與四果阿羅漢的境界,若以此為標准,那麼你我還根本沒有談習氣的資格。
二是他把習氣與煩惱 當成只是顯現方式和階段不同的同一事物,也與唯識所言不符,所以辭典所言者,只是習氣的一個特別的品種——余習,而非我們通常所說的習氣。
兩相比較,還是《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述記》與《相宗綱要》的說法較為准確。但是由於彼等之註解 皆只有寥寥數語,讓人很難依此建立起對習氣全面、完整、准確的認識和瞭解,故有做進一步之分析與闡述的必要。
在全面分析講解習氣之前,先來說說什麼是我眼裡的習氣。經過本人的歸納總結,我的觀點是——習氣從本體上說,既是種子的氣分,亦是種子的同體、異名。
從狀態上講,則有伏習、現習與余習之別。
從作用來看,又有名言、我執與有支三種區別。
既然習氣只是種子的氣分,是其同體之異名,那麼瞭解習氣 自然就首先應該瞭解種子。何為種子?【佛學大辭典】雲: “(術語)法相宗所談,對於現行法之稱。指在阿賴耶識中生一切有漏無漏 有為法之功能,而謂之種子。猶如草木之種子也。
是為有為法之正因,四緣中因緣之實體也。
唯識論二曰:‘何法名為種子?謂本識中 親生自果功能差別。’
唯識述記二本曰:‘種子即是諸法因緣,皆因相也。’”
種子與習氣 皆是法相宗的術語,這東西在法相宗 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彼宗認為,法界中從輪回到涅槃兩界的一切,上自諸佛,下至地獄,你所能知能想出來的一切,皆從種子而生——有為法出自有為種子,無為法出自無為種子;染污法出自染污種子,清淨法出自清淨種子。而一切種子的根,其最初的能生,則出自真如、佛性、法身、如來藏——
無為法的根 是空如來藏,
有為法的根 是不空如來藏。
上次有個阿呆 曾指責我說:“真如能生出一切相?你又在胡扯了,所謂什麼叫真如無
為,你不是標榜自己學過唯識,看過<地論>嘛,你去弄清楚些,或翻翻<大詞典>,看看真如是緣生法嗎?”這阿呆只知道 真如本自無為,非因緣法,卻不知真如 同時又是無不為的,於非因緣中 能出生一切因緣法。
《瑜伽師地論》卷52雲:“諸出世間法,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問:若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何因緣故 建立三種般涅槃法種子姓差別補特伽羅,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種子姓差別補特伽羅,所以者何?一切皆有 真如所緣緣故。
答:由有障無障差別故,若於通達真如所緣緣.中 有畢竟障種子者,建立為不般涅槃法種子姓差別補特伽羅,若不爾者,建立為般涅槃法種子姓差別補特伽羅。”
佛教所言“生”者,皆為緣起義,在四緣起中,即有個真如緣起。
【佛學常見辭匯】雲: “言一切法 皆依真如之體,因緣之用,而起生滅之相,若追溯其源,則真如不守自性,以一念無明,生起萬法,故名真如緣起。”
你看,真如雖非緣生法,但卻可以因之為體,而起萬千之用。有的人讀書只讀了一肚子的概念、名相,只憑一己之偏知偏見,而妄生知解,胡說一氣。卻從不深入經藏,廣泛教海,居然連真如與如來藏 不是一回事的話都能說得出來。呵呵!
一個連真如與如來藏 是什麼關系都不知道的人,他又怎麼可能知道 不空如來藏,知道真如緣起,知道真如為何能生出一切相呢?
種子的類別非常之多,從作用而言,大致可分為兩類:業種子和習氣種子。我們內之身根與外現之器世間的種種變化,來自業種子的作用。
我們一切心理功能之源泉 和情緒傾向之動因,來自我們的習氣種子。
眾生所起的每一心,動的每一念,說的每一言,做的每一行,都會同時感生出這兩種種子。比如你以嗔心殺害了一個眾生,即造了一分殺業,以後因緣成熟時要還彼一命。殺的同時又積攢了一分習氣,以後遇到同類的生命時,會自然而然地 再起殺心。
業種子與習氣種子 有三點差別:一個表現為現象的作用,一個表現為心理狀態的作用;一個是一次性的,完了也就完了,一個重復的,於對境時可以數數生起的;一個不能自我熏染,一個能夠自我熏染。
人們常說:在物理學家的眼裡,我們眼前的世界 無非都是些能量;在數學家的眼裡,我們眼前的世界 無非都是些數字。我也要說:在唯識學者眼裡,我們眼前的世界 無非都是些種子——種子既法界,法界既種子。離開種子就沒有你,當然也就沒有你所能知道的一切。你若徹底明白二者相互之間的關系,則能量即世界,世界即能量;數字即世界,世界即數字;種子即法界,法界即種子。這一切的一切,本無二也!
如果用電腦來比喻我們人,我會用硬盤比喻阿賴耶識,CPU比喻意根,內存比喻大腦,主板比喻傳輸神經,而支持整個電腦運行的軟件系統,則是種子!正確的程序好比清淨種子,錯誤的程序好比染污種子。不用說,眾生之所以為眾生,是因為你的系統程序中出現了錯誤,染了大量的病毒。只要你能將錯誤完全糾正,將病毒徹底清除,你就成佛了。所以說,成佛一事從道理上講,其實還是蠻簡單的。
當然,人畢竟不是電腦,你與電腦還是有兩點不相同。一是電腦軟件是軟件,硬件是硬件,它的硬件 並非從程序而來,而我們的硬件——身根——也是從種子出生的;二是電腦沒有主觀意識,只能被動地執行程序,不能自己設計 並修改程序,而我們則可以 根據自己的意願清除舊的種子,再熏染新的種子。
所以說哪,不但貪嗔疾從種子生,慈悲喜舍也是從種子生。所謂修行,就是清除壞種子轉入好種子;所謂成佛,就是惡種淨盡 善種圓滿,然後再連一切造作生心的種子 也一並滅盡。我們常說一闡提人 不能成佛,那是因為他的程序 已經完全被病毒感染了,連一點正確的東西都沒有。我們還說一闡提人 一定能成佛,那是因為他的軟件 雖然不中用了,但他那台電腦的硬件並沒有壞,只要有人 能耐下心來認真調理,最後依然是可以修復的。
至於說無為種子 如何生有為種子,有為種子 怎樣染淨互熏,有為的淨種子又如何激發出真如的無為種子,從而最終成就圓滿的佛果,因為所涉內容太多,這裡就不細論了。下面再接著講習氣。
先從本體上說,為什麼習氣 既是種子的氣分,亦是種子的同體、異名。咱們以檀香木為喻,木頭的香味 來自於其內所含的香質,木頭好比阿賴耶識,香質 就好比種子。木頭不管燃不燃燒,它的香氣 都會向外溢散,這個隱隱溢出的香氣 即是香質的 氣分。香氣與香質 雖然狀態不同,但本質上並非二物,前者只是後者的一種微細的發散,只是從作用的表現上 於同體而安立了兩個異名而已。習氣與種子的關系亦如是,本質為一體,因作用表現之不同而安立了兩個異名。
再從狀態上講,習氣為什麼有伏習、現習與余習之別。所謂伏習,是種子潛伏於阿賴耶識中未起現行時 自然向外散發的微薄之氣,這與香木未燃時 所發之一絲絲沁人的香氣是一樣的。所謂現習,是種子於前七識 所起的現行之氣分,好比香木正燃時 所出之香氣。所謂余習,是八地以上菩薩 斷盡種子的現行後,於八識田中 所遺留之極微薄之氣分。好比香木燃後,雖不再有香氣溢出,然其灰燼中 依然留有極少分之香質。
一般來說,凡夫只能感覺到自己的現習,而感覺不到 自己的伏習,但是卻依能稀感覺到他人的某些伏習。比如我們見到身染粗大惡習的人,會感到說不出的難受和別扭,見到仁善詳和的人會感到 由內到外通體的舒泰。這一點在動物的身上更明顯,比如大蟲等人 曾講以前老人去河南時,有兩條本來很兇猛的狗,見誰都會狂叫不止,但在老人面前 卻變得很乖。俗話說狗眼看人低,本來老人從外表上看 只是個平平常常的老頭,即使一個修行不錯的人 也未必識得他的深淺,難道一條狗卻能識得?當然不是。
狗比人高明之處,在於它感覺到了 常人所無法感覺到的某些東西。什麼東西?老人的悲心!因為老人已經證得了慈心三昧,他老八識田中 散發出的少許 慈悲詳和的氣分,自然化除了惡狗心相續中的暴戾凶惡之氣,使其暫時變得乖巧,這是大成就者 才有德相。那些整日惡口辱罵老人的愚人 不妨捫心自問,自己是否也有這般道行?對如此之聖者 極盡誹謗之能事,難道他們就當真不怕 自己日後會墮入惡狗野狼之口?
現習我們每個人日日乃至時時都在感受,但差不多每個人 卻又都將它錯會了——直面馮京呼馬諒,錯把煩惱當習氣。在此我對大家鄭重強調一下,習氣是習氣,煩惱是煩惱,二者的外相雖然很相似,但本質是不同的。其中的差別 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習氣 由非作意的自性 分別產生,煩惱則從計度、追念等造作意識而起。
造作意識 可以是習氣發作的助因,但並不直接產生習氣。以嗔心為例,當我們受到他人辱罵傷害時,首先是一股無明火 騰地一下直沖頭頂,瞧仔細了,這個自發而起的 就是你的嗔習!火起之後 才是你的心 怎樣去跟著它轉,去憤怒、去嗔恨,再瞧仔細了,這個隨後跟著轉,跟著憤怒、嗔恨的,才是你的嗔煩惱!你若能多留心觀察幾次,就會清楚看到二者是次第而起,相續而生的兩個東西。
二、習氣 是先前所造之業 在你心中一種慣性的湧動,而煩惱 則是你當下意識心 鼓噪而的波浪。
三、習氣 只是先前所造之業 在你心中的一種顯現,它本身 並不造新業,造新業的是煩惱的現業流識。
四、習氣為細,煩惱為粗;煩惱先斷,習氣後除。
以大乘說,從二地至七地依次斷除由粗到細的根本及隨眠煩惱,了分段生死;到八地斷除習氣的現行,了變易生死;到成佛時 方徹底斷除一切余習,得究竟自在。
習氣除了有三種狀態外,還可以依其作用,分為三種類型:
一、名言習氣,有表義與顯境之分。比如共面同對水這一對境時,人自然生起水的境相,並賦予水的名言概念;天人自然生起甘露 或琉璃的境相,並賦予甘露或琉璃的名言概念;鬼自然生起的則是 猛火或濃血的境相,並賦予猛火或濃血的名言概念。名言習氣 屬於見分習氣,是俱生的無間的習氣,只要你生心,它自然生起,用不著專門作意觀察。
二、我執習氣,《現觀莊嚴論》說有九種我執,若從作用來說 則可歸納為粗細二種我執。細的是深藏於末那識中的 俱生我執,粗的是生於前六識中的 非俱生我執。
前者無間,後者有間;前者於七地前依次而破,後者於七地時一破永破。
三、有支習氣,乃能招三界異熟業種之習氣。
貪嗔疾是有支習氣,慈悲喜舍 也是有支習氣,因為它們 都能招引異熟業種。
也就是說,能被我們觀察體會到的,能引起我們內心波動的,能給我們招來生死業果的,以及能讓我們 走向涅槃解脫的,都是這個有支習氣。
所以說,習氣不光有壞的,也有好的,不管成聖成凡,哪樣都離不開習氣。
所謂修行,首先就要盡可能的 鏟除惡習,培養善習,倒髒水時 可不要把孩子也一起倒了喲?
說完了習氣的狀態和種類,
還得說說習氣成熟 所必需的條件,簡單講大致也有以下幾點:
一、要有相應的業力,六道中的各道 只成熟己道的習氣,而不成熟它道不共的習氣。
二、有要相應的身根,比如太監 雖有淫慾的伏習,然因男根不具,故不成熟淫慾之現習。
三、身根要成熟,比如青春期前的小孩子,彼此只對異性好奇,而不成熟淫慾之現習。
四、粗大的習氣 可不需外境而由身根的激發自然、自發地生起,比如飲食男女之慾;細小的習氣則或由外境的業緣 才能引生,或由自己主觀的作意而起,一般不會無緣無故 自己跟出來。這些特徵 也適用於粗大習氣。
前面已經大致講了一下 何為種子、習氣與煩惱,講了種子與習氣 是煩惱的誘因,煩惱則種子與習氣所引生的果。
明白了這裡邊的因果,才能清楚何為漏因,何為漏業,何為漏果,以及大小乘見解上的差異和諸般伏斷之次序。要說漏業伏斷的次序,
唐圭峰宗密禪師的三步曲大家一定是很熟悉的:
一、念起不隨,即斷分段生死,天上人間隨意受生;
二、善惡之見都泯,斷變易生死;
三、滅微細流注,得究竟自在。
應該說大師的分判 是很準確的,但他所用的術語 不是很專業,許多人可能未必能正確領會,俺這裡就做個詳細的解釋。
1先說第一條,一個“念起不隨”
估計很多人就已經誤解了,以為那個“念”是煩惱之念。只要於煩惱起時 我當下一覺,心念不跟著它跑,就叫不隨,就可以了分段生死。呵呵!哪有那麼簡單?
了分段生死 在小乘是四果,在大乘是七地菩薩的境界。
若只是個心念不跟著它跑,別說見道位以上的菩薩,就是具縛的凡夫 只要多下點觀心的功夫,也一樣能做到,如果憑這就能了分段生死,這便宜佔得也未免太大了吧?大師說的這一“念”,是習氣之念,非煩惱之念。
“不隨”是說習氣念起時,心識不要跟著它轉。
不轉即不生煩惱,一轉即為煩惱之現行,即成漏業之因了。
到這你可能會問:“不隨”並不難做到呀,你為什麼要說 那是四果阿羅漢和七地菩薩的境界?因為你的那個“不隨”是靠心的造作意識,通過自己主動作意 而起的覺照力強使自己不隨。而阿羅漢和七地菩薩的“不隨”則是依靠般若的力量,已經徹底消滅隨念生轉之心,一切煩惱障於心相續中 永不復生,是自然而然的不隨。
小乘視煩惱為漏因,認為煩惱若斷則漏亦斷,故“不隨”在小乘既是漏盡。
其所得之果 於身未滅之前稱有餘涅槃,於身滅後稱無余涅槃。
大乘也承認有漏與漏盡之說,但認為小乘的漏盡 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因為他只盡煩惱之現行,而未盡煩惱之生因——習氣。
《瑜伽師地論》卷50即說:“雲何如來永害習氣?謂如來或於動轉,或於瞻視,或於言論,或於安住,似有煩惱所起多不現行,是名如來永害習氣。諸阿羅漢雖斷煩惱,而於動轉、瞻視、言論、安住,而有種種似有煩惱 所起作業。”
習氣本身不是煩惱,但有煩惱的相似覺受,所以彌勒菩薩 稱其為“似有煩惱”,此似有煩惱雖也會生起種種作業,然並不會 起現實有之有漏作業。
經書中就說當年世尊住世時,舍利弗等上首阿羅漢 即顯現出強烈的貪嗔等習氣。有的弟子看見後,感到很奇怪,問世尊他們不是已經 得阿羅漢果了嗎?怎麼還會有習氣,這難道不會成為他們解脫的障礙嗎?
世尊說:阿羅漢的果位 是從斷除煩惱障的果德說的,由於他們已經斷除了 心相續中的一切煩惱,所以雖然習氣 還會數數生起,但不會再墮生死。
這就好比 你看見強盜搶劫時,如果只看而不參與,在法律上 即不會判你有罪;如果你看到後又親自參與了搶劫,那當然就有罪了。前邊我說過,習氣是非作意 所起的自生分別,煩惱是造作而起的作意分別,凡夫的自生分別 不會造業感果,只有作意而起的分別 才會造業感果。
那為什麼做到了念起不隨,已經能了分段生死,不直接入涅槃,還要找個天上人間 隨意受生的麻煩呢?
原來大師這話 不是對小乘人說,而是對大乘菩薩說的。
大乘菩薩以大悲誓願故,雖能入無余涅槃 永超三界的輪回之苦,卻不住涅槃,甘願在六道中常行菩薩道,永做度人舟。所謂 智不墮生死,悲不入涅槃是也。而彼因為煩惱障已斷,六道之罪根已盡,故生死去來 已得自在,當然可以天上人間 想去哪受生即去哪受生了。
所以念起不隨 只能盡煩惱障,而不能清除 心中煩惱習氣的現行,還要再上上升進才行。
2 這接下來的第二步就是:善惡之見都泯,斷變易生死。
大師這裡的“見”字用的也不好,會讓人錯以為 是善惡的見解,其實這個見 與前邊的念一樣,依然說的是習氣。
因為功夫做到前一步,已經可以念雖起而心不隨,也就是所謂的“朗月當頭”,故能斷一切煩惱之現行。如果心裡還有個善惡之見 揮之不去,割捨不下,是不能稱為煩惱障已斷的。
分段生死 說的色身的生滅,以煩惱的起滅為因,煩惱若斷,則生死之因斷,是謂之了。變易生死說的是 心念中種種妄想、煩惱習氣的來來去去、起起滅滅,習氣若盡,則起滅之因斷,是謂之了。
所以菩薩到七地時 只斷分段生死,未斷變易生死,只於轉念證到了無為,未於起念證到無為。若再向前跨越一步,入八地時 方可消滅一切習氣 於心本續中的現行,滅除變易生死,而證到真無為。
《解深密經》在講到煩惱和習氣 的伏斷時說:“一者害伴隨眠,謂於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諸不俱生現行煩惱 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於爾時 永不復有,是故說名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謂第六、第七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三者微細隨眠,謂於第八地以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 不復現行,惟有所知障 為依止故。”
經文中所說的“俱生煩惱”,是指煩惱的習氣,
“不俱生現行煩惱”,是指煩惱障。
前兩種煩惱(隨眠)之習氣種子 分別在五地與六七地時伏住,而微細隨眠 要到第八地才能徹底得到降伏。但雖然降伏,卻未斷除,而是依附於所知障中,要到十地滿心時 才能最後消滅,故稱其為“余習”,乃余而未盡之意。
這就好比你衣服上 染了污垢,用洗衣粉一洗,看上去好像又清潔如初了。其實若用放大鏡一查看,就會發現 還有許多極微小的污垢 依附在棉纖維上,並沒有除去,但於肉眼的視覺並無影響。因為習氣永盡,煩惱永斷,所以八、九、十地又稱為三清淨地。八地以前 是根據斷除煩惱和所知二障的共同果德 來顯現菩薩果位的高低,八地以後 則只依照清淨所知障而顯出的智德以論菩薩證境之深淺。
大乘雖然也講滅煩惱,而且比小乘滅得更徹底,但並不以此既為究竟,因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障礙——所知障——未滅。
所以伏住習氣,滅變易生死後 還要再更進一步——滅微細流注,得究竟自在。
但是大師這裡用詞 依然不夠精確。
以前我講無明時說過,微細流注 是一切眾生最細小的念頭,細到只有佛才能看見,其他人都看它不見。
我還說過,依吳立民老先生的意見,微細流注 並不是無明,而是自性心所現的實相境。法王如意寶 也說本基 也第一剎那 所顯現的是佛與眾生無別的本覺智,凡聖的分野在這之後的第二剎那。所謂消滅微細流注,其實應該是消滅眾生於第二剎那 轉生出來的最後的、也是最堅固的一品無明——俱生法執。
按《現觀莊嚴論》等經論的說法,十地菩薩於最後 心入金剛喻定,剎那間斷盡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種子,於第二剎那 現證圓滿的大覺佛果。十法界中,六凡法界煩惱纏身,無有自在可言;四聖中的聲聞、緣覺、菩薩,或困於習氣未淨,或礙於所知未圓,皆不得名為究竟。於身心、國土、智用上皆得究竟自在者,惟佛一人而已!
所以法相宗 在講漏盡時,認為阿羅漢與七地菩薩 雖然也斷煩惱、證無漏,然彼之無漏只是不了義之無漏,只有佛所證得的 才是究竟了義之無漏。
《相宗綱要·分極無漏》章雲:“所謂無漏者,佛果即是究竟無漏也。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謂無漏。諸余無漏 雖亦得名無漏,然非究竟無漏也。謂一切有學及二乘無學,彼皆非圓非明,故彼但是分無漏,惟佛乃是極無漏也。”
種子、習氣、煩惱與漏盡的話題 俺已經講完了。
這裡要提醒大家一句,法相宗安立如此多的名相、概念,只是給初學提供個入處,讓你知道眾生的漏因從何來,向何滅,諸位切不可 將其執為實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