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若實際運用在心識上--這種性,相之間的轉換--是一剎那的==================================================
舉個生活中的實例
有一次坐高鐵,每節車廂排隊線有兩條--一條上車,一條下車
我本來在第3節上車線排隊,後來因為第3節上下車人很多
我看旁邊第4節已經開始上車了,於是走過去第4節,想從第4節上車
當我走過去時,第4已經快上完了,於是我停在第4的下車線
想說等第4最後一個年輕人上車,我就排他後面
結果最後那位年輕人在打手機
他前面那位已經上去5秒了,他還在打手機
於是我就上前一步準備要上車時
那年輕人突然抬起頭,口氣極差且一臉鄙視說--你不知道排隊嗎?
最先的一念--是應到他的不善態度,感覺受到侵略
第二念是--你自已是在拖甚麼?
第三念才是--我是不是該反擊他
第四念--要如何反擊
其實每一念都是獨立的,相繼的
若有人心夠清靜的話
第一念的生起,就已經察覺了
而幹嘛去察覺?察覺有甚麼好處?
如果人能從第一念就察覺且夠清楚的話
越清楚,則越能止在第一念
你不會有後面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
察覺的本身,就是一種止
且第一念是最接近你的念頭形成之前的狀態
禪宗所謂看話頭,一直在問你--念頭(話頭)之前是甚麼?
要的就是去知道在第一念還沒生起之前,你的心的本來狀態,本來面目是甚麼?
也就是在第一念還沒變成心相之前,心的本來狀態--就是性
而這第一念--的確是最接近心的初始狀態的
先決條件是能抓住它
而抓住的那一剎那--可能讓你瞬間止住,停止,有如電擊---原來這就是我動念前的狀態..
我認為這就是禪宗的明心
以上,是個人對禪宗--如何將性相,帶入心識來運用的方式
至於,是不是般若的性相,就一定非得跟心識掛勾上來運用?
就像禪宗直接將心跟性劃上等號一般--心就是性,性就是心
我是持--不是很贊成的
因為心太過混淆不清
單純的性--比心好懂多了
這種心等於性的方式--只有更增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