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9 頁 (共 107 頁)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2, 2021 10:10 am
由 新老怪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對於此"後五百歲"一直困惑不解,直到參禪有省三年後,才恍然大悟。 原來此"後五百歲"同證信序中的"一時"一樣,不是指具體的時間,而是見性開悟的深密微細的境界。 若人會得「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就於「一時」(時節因緣成熟的眼見佛性開悟之一時)得個契入處了。 這後五百歲 要從達磨初祖的傳法偈講起。
偈雲: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
江槎分玉浪 管炬開金鎖
五口相共行 九十無彼我。
˙此偈有二個"五"字句,一華開五葉,五口相共行。 對於一華開五葉,主要有二種解釋:
一是普遍的觀點,認為指西天傳來的禪宗一花,在中華大地後來分為臨濟、曹洞、溈仰、雲門和法眼五宗(葉)。
二是皇帝禪師雍正認為,此五葉指達摩後慧可、僧燦、道信、弘忍和慧能五祖師。
如此說來,將初祖的傳法偈理解成讚記或預言了,此二說法可說是馬後放炮,事後諸葛,按禪門語就是"大似賊後張弓"。
其實,達摩大師此偈 全部是禪機密語,若人會得"一華",就契入祖師禪的最初句;
若人會得"開五葉",就基本通透祖師禪的牢關句了;
若會得一華開五葉,必然明白五口相共行的玄機密意。
末學如此解說,恐怕大家仍難得個入處,下面特舉出善財五十三參的第四十參瞿波釋種女(寄位十地)中的一段如來禪公案,便於讀者隨文入觀。
"五百拉繩"公案。
爾時太子受父王教。 與十千采女。 詣香芽園。 遊觀戲樂。 太子是時。 乘妙寶車。 其車具有種種嚴飾。 置大摩尼師子之座。 而坐其上。 五百採女。 各執寶繩牽馭而行。
此太子乃世尊因地本生。 本段看似場景的描寫,其實是如來禪的機鋒。 講經法師大德或許會解釋說,此"五百"之"五",表示五根五力。 若進問:五根五力又表示什麼? 他們就說,表信、進、念、定、慧之五根五力。 從教下普及的角度來說,此釋不無道理。 若追問:五根五力通於小乘與大乘,其對於見性開悟方面 有何妙義呢? 法師只能說,其對於見性開悟起到資糧基礎的作用。
其實,從見性的層面來看,若人會得太子寶車由"五百採女,各執寶繩牽饄而行"一句,祖師禪的最初句與牢關句就基本通透了。 若人識得"香芽園"和"太子寶車",必然會得達摩偈中的"一花",參破禪門最初句和重關句就不在話下了。 若人識得"五百採女,各執寶繩牽馭而行"的甚深密意,方對於"五根五力"的見性意趣恍然大悟,也就自然明白達摩偈的"開五葉"和"五口相共行"的玄機妙語,也領會世尊後五百歲的真實究竟義,亦品出世尊後面"不於一佛二佛 三四五佛 而種善根"句的禪味了。
五口相共行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2, 2021 10:15 am
由 cyc320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定慧品第四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
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
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
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2, 2021 10:20 am
由 新老怪
五口相共行,(五口者吾字也,相共行者與吾爭行佛法,生嫉法心。)
九十無彼我。(九十者卒字也,無彼我者 無彼此之我也。)」
楊衍而作禮曰:「且辭尊長,願善保慶!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2, 2021 10:51 am
由 寂照世間
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
夢中迷人於夢中外塵境有念
夢裏迷人認假為真,不知六趣夢中的一切人事物皆如夢幻泡影。
而無法覺後空空無大千六趣。
因此,於一切人事物,便起邪見邪念。而失正見正念。
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覺明體,本無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即於六趣夢中妄說禍福,即是染著塵勞之邪見。
這是大學佛法。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2, 2021 10:56 am
由 寂照世間
相比較而言,金剛經比那二部觀經更為難懂,原因是二部觀經直接說見性者所照見的自佛世界內 般若波羅蜜如幻法的境界相,金剛經則隱說妙有、顯說真空的見性境界。
是的
金剛經更難相信,於是,導致更難懂的結果。
佛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相信的人比較少。
大乘佛法,甚深難信。
大學般若法,甚深難信。
所以,天乘法,聲聞法,緣覺法更重要。
要從天乘法中,得到進步,才能對佛法產生深信。
因此,天乘善法,很重要。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2, 2021 11:39 am
由 cyc320
公案100 聖嚴法師著
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憨山德清禪師將生死去來之疑,冰釋之後,作了一首偈:「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這是憨山德清禪師的開悟偈,表達他對生命現象的體認,並且呈現他自己的悟境。
人往往貪生怕死,對生命有無限的貪戀,對死亡有說不出的恐懼,但生與死豈由人自己做得了主!對於死亡的恐懼、害怕、擔心,都沒有用。愈是不想死,可能 死得更快;愈是不怕死,不一定就非死不可。開悟的人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平等心看待生死,把有生就有死當做自然現象。憨山禪師開悟後,引用幾個比喻來形容他 所體驗到的生與死。
他說,生死的現象有如晝夜的關係,有白天就一定有晚上,所以,既然有生就一定會死;即使討厭黑夜畏懼死亡也是徒然,要來的一定會來。生死又像水流,永 遠流動不歇,絕不在一點上停留;人的生命由出生至死亡,當然也不能有片刻停滯。水向下流是正常,由生到死也是正常。花開花謝也是自然界的必然現象,花既然 不可能永遠開而不謝,人也不可能永遠生存不死。
這些都是非常容易懂得的道理,而且是亙古不變、到處相同的道理。生死平常如自然現象,就如人的鼻孔都是朝下長的,永遠不變,到處相同。因此,若以平常心看生死,生死是平常事,就不必貪生畏死,也不必厭生求死。能夠生存的時候當然要求生,必須要死的時候就迎接死亡吧!
平常人之所以沒有安全感,怕疾病、怕災難、怕死亡,都是因為未能洞察生死現象的自然律則。如果能夠深入體會德清禪師的這兩句話,臨到生死關頭時,就能夠以平常心來對待,也能夠處之泰然了。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2, 2021 3:14 pm
由 寂照世間
鼻孔是什麼?
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開悟偈都很不簡單
花開花謝,晝生夜死,生滅不停
鼻孔無來無去,沒有晝生夜死,如如不動。
什麼是鼻孔?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2, 2021 3:41 pm
由 cyc320
鼻孔向下?!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2, 2021 4:08 pm
由 寂照世間
你的自性清淨心在哪?
不會生滅改變的你,在哪?
3.色身妄心,這是會生滅改變。
那麼,你有不會生滅改變的部份嗎?
你的2.真心靈照.1.本性,在哪?
開悟偈一般來說,都很不簡單。
【師姑是女人作的】
這種開悟偈,一樣很困難。
真懂的人很少。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2, 2021 4:19 pm
由 cyc320
你的自性清淨心在哪?
A :覺性
不會生滅改變的你,在哪?
A :早就改變了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9月 22, 2021 4:37 pm
由 寂照世間
cyc320 寫: ↑週三 9月 22, 2021 4:19 pm
你的自性清淨心在哪?
A :覺性
不會生滅改變的你,在哪?
A :早就改變了
你的真心靈照,不會改變
真心靈照,就是楞嚴經的見精
還有本性,也不會改變
你還不相信佛、佛經嗎?
佛.佛經,說你有不生滅改變的部份
基礎佛法如果沒學好
就會像你這樣,對佛.佛經沒有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