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當然,這是個人選擇問題,不是說用次第解決無明不好,而是是否你能接受的了沒有次第的知見。「如來藏」這個詞
Re: 「如來藏」這個詞
末學只告訴你事實的真相就是你依方便、依次第修到十地以後,會發現原來歷劫所修都是枉用功夫。
但沒有方便、次第的知見,不是每個人能接受。
但沒有方便、次第的知見,不是每個人能接受。
Re: 「如來藏」這個詞
如演若達多失去頭,找到頭不是因為到外面找,你用方便、次第功夫,就是往外找。
沒有方便、沒有次第,就是當下那一念了知,原來頭一直都在。
沒有方便、沒有次第,就是當下那一念了知,原來頭一直都在。
Re: 「如來藏」這個詞
那你修到十地,就是一直往外找,到了十地才發現原來頭一直都在,那跟凡夫一念之間找到頭,兩者都是一樣的。
Re: 「如來藏」這個詞
差別就在習氣問題而已,凡夫一念之間證無心時,還有無始習氣需要淨除,這裏特別說明,是習氣需要淨除,不是無明需要淨除。無明在證到無心時,已經解決了。
什麼無明?
無明就是見不到佛性,一個已經明心見性的人,就已經沒有無明的問題了。
什麼無明?
無明就是見不到佛性,一個已經明心見性的人,就已經沒有無明的問題了。
Re: 「如來藏」這個詞
楞嚴經說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怎麼會有將理事分開進行的想法
1.對經論的理解程度,自己認為都沒問題了嗎
2.眾生心自己都了解了嗎,不用等人問吧
誰在向外求
放著自己目前的實力
不敢自己確認
就自然會失去學習的動力
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都會駐足不前
與人討論能不能抓住對方的重點
自己的所知應對與對方交流結果
是否符合深入討論佛法方式
所知不夠,終歸是基本的問題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怎麼會有將理事分開進行的想法
1.對經論的理解程度,自己認為都沒問題了嗎
2.眾生心自己都了解了嗎,不用等人問吧
誰在向外求
放著自己目前的實力
不敢自己確認
就自然會失去學習的動力
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都會駐足不前
與人討論能不能抓住對方的重點
自己的所知應對與對方交流結果
是否符合深入討論佛法方式
所知不夠,終歸是基本的問題
Re: 「如來藏」這個詞
佛說慧印三昧經一卷
爾時可意王菩薩與文殊師利及六十賢者白佛言:「法名為法,何等為法?寧可得知法貌不?」
佛語可意王菩薩與文殊師利及六十賢者:「法法名,善男子!無作之貌也。無作者為何等貌也?不可得之貌也。不可得者為何等貌?不可盡之貌也。不可盡者為何等貌?無所起之貌也。無所起者為何等貌也?無所滅之貌也。無所滅者為何等貌?無所獲之貌也。無所獲者為何等貌?無所猗之貌也。無所猗者為何等貌?無所處之貌也。無所處者為何等貌?無所出之貌也。無所出者為何等貌?不動搖之貌也。不動搖者為何等貌?離於動搖之貌也。離於動搖者為何等貌?無心之貌也。無心者為何等貌?無念之貌也。無念者為何等貌?無二之貌也。無二者為何等貌?平等之貌也。平等者為何等貌?非有之貌也。非有者為何等貌?無所住之貌也。無所住者為何等貌?無所行之貌也。無所行者為何等貌?無懈怠之貌也。無懈怠者為何等貌?法無處所之貌也。法無處所者為何等貌?泥洹之貌也。」
黃蘗傳心法要「無心」...大概是這意思?!
爾時可意王菩薩與文殊師利及六十賢者白佛言:「法名為法,何等為法?寧可得知法貌不?」
佛語可意王菩薩與文殊師利及六十賢者:「法法名,善男子!無作之貌也。無作者為何等貌也?不可得之貌也。不可得者為何等貌?不可盡之貌也。不可盡者為何等貌?無所起之貌也。無所起者為何等貌也?無所滅之貌也。無所滅者為何等貌?無所獲之貌也。無所獲者為何等貌?無所猗之貌也。無所猗者為何等貌?無所處之貌也。無所處者為何等貌?無所出之貌也。無所出者為何等貌?不動搖之貌也。不動搖者為何等貌?離於動搖之貌也。離於動搖者為何等貌?無心之貌也。無心者為何等貌?無念之貌也。無念者為何等貌?無二之貌也。無二者為何等貌?平等之貌也。平等者為何等貌?非有之貌也。非有者為何等貌?無所住之貌也。無所住者為何等貌?無所行之貌也。無所行者為何等貌?無懈怠之貌也。無懈怠者為何等貌?法無處所之貌也。法無處所者為何等貌?泥洹之貌也。」
黃蘗傳心法要「無心」...大概是這意思?!
Re: 「如來藏」這個詞
怪道不見得比非心聰明
但是從行動上,日積月累,非心將來的所知將會落後怪道許多
讀經論是自己心甘情願的
如果有所求的讀經論,可能還是會落入所知
但是至少比很少讀,不增廣見聞好
至於如何能無所求的讀經論
那是個人自知自覺的問題
也跟是否著四相有關
跟發菩提心也合著
重點都是在能力
沒能力基礎又要強讀經論,反而更糟
怪道如果在加強白話解說的練習
對己對人都是有益的
但是從行動上,日積月累,非心將來的所知將會落後怪道許多
讀經論是自己心甘情願的
如果有所求的讀經論,可能還是會落入所知
但是至少比很少讀,不增廣見聞好
至於如何能無所求的讀經論
那是個人自知自覺的問題
也跟是否著四相有關
跟發菩提心也合著
重點都是在能力
沒能力基礎又要強讀經論,反而更糟
怪道如果在加強白話解說的練習
對己對人都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