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原文:舉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雲。麻三斤。
義解一:
“麻三斤”怎麼會是佛呢?這則公案從字面上看,是沒有給人留任何思考餘地的。因為所要表達的內容,根本不在字面意思上,但是還必須要 通過字面的意思體現出來。
我前面講過,如果擺脫了相對的束縛,任何一句話 都可以具足無量義的,任何一個物體,都是可以具足一切物體的性質與特點的。
達到這個境界,回答:“麻三斤”又有何不可呢?四斤、五斤也無所謂!換作大豆、棉花也一樣並無不妥呀!而且有問就有答,這是多麼天然的有感就有應啊!縱橫無礙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被洞山演繹得 如此淋漓盡致!大家明白了嗎?
義解二:
對禪機,並不是問東答西,驢唇硬要對馬嘴。雖然從表面上看,好像答與問沒什麼關係,其實都是一一對應的。例如:人家要是問“什麼是佛”?你回答“我去吃飯”,這就是答非所問。這種對法雖然也不與佛法衝突,但畢竟太低俗了,沒有藝術美感,這樣的禪機很難讓人產生興趣,也不利於佛法的流傳。
如果問的內容屬於事物,回答的時候,要么就說出一個具體事物;要么就說出一個具體道理。如果回答脫離了這個範圍,那就跑題了。但是,有的禪機問話,是屬於堪驗對方,心是否會被境轉的。如果回答的 與問的正好一致,那就等於心被對方的境給轉了;如果回答跑題了,雖然沒有被境轉,但又有失威力。因為,這樣等於沒回答問題,或是回答錯了呀!
但是,“麻三斤”這個公案,重點不是堪驗對方,心是否會被境轉的。
所以在這方面,要求就可以不用太嚴格了。其實“麻三斤”這個答案,一樣也做到了沒有被轉的效果了。因為這個答案裡 沒有一點佛的痕跡,所以沒被境轉。否則,無論回答“有佛”還是“無佛”,都是被轉了。答“有佛”是被正轉了;答“無佛”是被反轉了。
問“什麼是佛?”問的是一物,答也必須是一物。“麻三斤”又正好是一物。所以,就像對聯一樣,正好對上了。
這個公案最容易使人誤解的,就是會理解成 世間萬物都是佛。隨便說出任何一物都可以,這是受了“佛無處不在,又處處都不在”、“一切都是佛,又一切都不是”等理論的影響了。
其實,這兩個理論都是方便說,是不究竟的。如果說一切都是佛,為什麼沒有人去找磚頭、石頭學習,去求它保佑呀?
有的法師在註解時說:當時洞山正在稱麻,所以就答:“麻三斤”。試想:洞山當時已經開悟了,這樣的活兒自有小和尚去做的,根本用不著他 親自去做呀!即使是親自在稱麻,周圍也有很多景物的,為什麼偏要說“麻三斤”呢?所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公案大多數都是來自於現實,寫成書又都是經過藝術加工過的,但與偽造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因為這畢竟是智慧的結晶呀!這個公案一樣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為什麼回答要用“麻”呢?
因為麻的顆粒微小,數量繁多,難以數清。“麻”比喻不思議境界,也比喻雜亂無章的煩惱,也比喻無明妄動。而“三”代表的是三界,也代表法、報、化三身。同時也代表從“麻”這個不思議境界 妄動出來的萬物,“三”也代表一切數。
為什麼用“斤”而不用兩或鬥呢?
“斤”與“金”是諧音,“金”代表貴重。為什麼會貴重呢?因為洞山不但達到了不思議境,也能駕馭不思議境生成萬物了。同時,也能隨心所欲地 駕馭所生出的萬物了。
萬物一旦出現,就等於有了固定的形態與特點了,就相當於稱上的定盤星,有了精確的標尺了。只有這樣,才能有形形色色的萬物呀!所以,“麻三斤”代表的是萬物從無到有的 全過程,這就等於把佛的一切 都介紹出來了。
另外,他也可以隨便說出一樣東西,例如:石頭或木頭。但並不是說石頭、木頭就真的是佛。而是通過他隨便地 任指一物的瀟灑從容,所體現出其縱橫無礙、無拘無束的能力。這個能力 正好就是佛解脫無礙的境界。
我們應該透過答案的本身看背後的內容,可很多人卻只看到石頭了。我們既要透過答案,還要不能離開答案,沒有答案 就不能顯出這一切呀!這就是不即不離。
另外,“什麼是佛”這個問題,在禪宗公案裡 出現的頻率是最多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有的回答是乾屎厥的,這樣的回答屬於是應機的,但並不究竟,其主要目的 是為了破徒弟們執著有佛的習氣。
雖然以此為主,但在開悟人眼裡,這個答案仍然是完美的。因為只要開悟,就會明白“一即一切”,縱橫無礙的道理。就是任何一物,都可以具足 萬物的一切功能與特點,這又正好是佛的特點。所以透過答案,還是能見到佛的本質的。
(原覺法師《碧巖錄》公案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