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止觀,印順法師在《成佛之道》提到奢摩他九住心,其最高境界是近行定(未到地定),是欲界定,為初禪前行。
內住亦續住,安住復近住,調順及寂靜,次最極寂靜,專注於一趣,等持無作行:聖說止方便,不越九住心。
《瑜伽》卷33說當來到未到地定這個境界,往上走有兩條路,一是直接往出世道,如前所說:四諦十六行觀、四加行;另外則是往世間道,如此處所說
彼初修業諸瑜伽師,由此作意,或念我當往世間趣,或念我當往出世趣。復多修習如是作意。如如於此極多修習,如是如是所有輕安、心一境性,經歷彼彼日夜等位,轉復增廣。若此作意堅固、相續、彊盛而轉,發起清淨所緣勝解,於奢摩他品及毗鉢舍那品,善取其相。彼於爾時,或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或樂往出世道發起加行。
問:此中幾種補特伽羅,即於現法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非出世道?
答:略有四種補特伽羅。
何等為四?
一、一切外道;二、於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正行;三、根性雖利,善根未熟;四、一切菩薩樂當來世證大菩提,非於現法。如是四種補特伽羅,於現法中,樂往世間道發起加行。
這四種人得到未到地定以後會想要繼續修初靜慮等世間道:
一、一切外道,因為外道沒有學習佛法,不知道要修四聖諦,當然會繼續往上,對外道來說勝進道是得到禪定,而且認為禪定就是涅槃,所以一切外道會往世間道的方法來修學。
二、於正法中根性羸劣,先修正行,不能很快的證入聖道,證道的根性比較弱、比較鈍應先修根本定。
三、根性雖利善根未熟,這種人在佛教裏面的根性算是利根的,可是成熟聖道的信進念定慧善根還沒有成熟,所以會喜歡先修世間道。
四、一切菩薩,所有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是發願生生世世要來度眾生的,將來才要成就無上菩提,不是現在的生命體,所以不急著斷煩惱,想要先修根本定,可以發動一些神通來度化眾生。雖然度化眾生用神通不究竟,但是可以幫助眾生生起信心,由禪定的神通幫助,使行者在度化眾生時比較方便,身心都比較有堪能性。
以上第二、三、四類都是佛教徒,或者佛教徒裏面的根性是屬於比較鈍根的,無漏的根性是比較羸弱下劣的、或善根未成熟、或發心度眾生的,所以歡喜先修根本定的正行。如是這四種得到未到地定的有情,在現在的生命體當中,會歡喜往世間道來發起奢摩他、毗缽舍那的加行。
依世間道的加行
遠離諸欲,必須修觀下苦、麤、障,欣上靜、妙、離的六行觀。
最先開始必先觀察欲界是有很多麤重性、很多的過患、很多的無常、很多的苦,於初靜慮觀察若定,指在欲界行者得到初靜慮,名若定;若生,或修得初靜慮,壽盡生到初靜慮天,名若生。觀察得到初靜慮或生到初靜慮天是很寂靜的,觀下地是苦惱、麤重、障礙寂靜,欣樂上地是寂靜的、微妙的、離欲的、心裏是清淨的,以下上二地觀察,發動觀行的奢摩他、毗缽舍那,如是乃至發起加行,離欲界欲,用這種方法一直漸次的修習得到第二靜慮,第二禪靜慮相對於第三靜慮是麤的、第三靜慮是靜的;再往上第三靜慮是麤的、第四靜慮是靜的;第四靜慮是麤的,空無邊處定是靜的;然後空無邊處定是麤的,識無邊處定是靜的;識無邊處定是麤的,無所有處定是靜的;無所有處定是麤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是靜的,這樣漸次的發動加行力,離無所有處欲,也是一樣。
從觀察欲界是麤的,到將非想非非想處,三界最高的地方若定、若生觀為靜性,方法都是一樣,都是二地互相觀待而有麤靜的差別,下地都是麤的,上地是寂靜的。用這種方法來離欲,
離下界欲,成就上界定,這種方法名世間道。世間道是暫時的伏斷煩惱現行,並沒有將煩惱種子斷除,最高可以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大劫,等到八萬大劫壽盡時,死後還是要來三界裏面繼續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