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14, 2021 10:59 am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我們不妨打個不很形象的比喻,給你一根竹筒 讓你向爐灶裡吹氣,當中間的竹節 沒有打通時,你用嘴無論如何使勁 也是吹不過去的,假如找根鐵棍 通個洞氣才能吹過去。這個竹節比喻無明,竹節未通 喻無明未破,用鐵棍通竹節 即譬如皆修法以破無明。
及至將竹節穿出個小孔,此時竹筒雖已打通,空氣可以吹過,但其間尚有阻礙,吹起來並未通暢。
此即如剛剛打開初關 豁破無明時節,雖真心已明實相已現,心中仍會存有 諸多阻隔與掛礙,這種隱隱潛藏的不自在的感覺,或名之曰光不透脫,或稱之為尚有落處。
初破參者 如暗室點明燈,於漆黑一片處 頓見滿屋光輝現前,萬般景象突然現前,一時目不暇接,除了歡喜哪裡還能顧及其它?
待喜心平息之後 再細細觀察時,方發現還有許多角落 其實燈光並未照到。
此時我們不可說 其未見光明,畢竟滿屋的桌椅板凳等等 已然是歷歷在目;
亦不可說 其已徹見光明,總歸還有諸多角落 依然處於暗影之中。
這種亦明亦不明的感覺 我將之稱為“霧裡看花”,
乃是由初關至重關 所必經的過程,亦為踏破末後一著 最緊要的關節。
通過五祖演悟道的故事,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啟示:
一、見性很難一蹴而就、一悟即徹,儘管我們無法 用肉眼看見橫亙在面前的階梯,但它卻是真實存在的;二、悟道不光要膽大(關鍵時刻要敢於承當),更得心細(莫把狼崽做狗崽),遇到吃不准的地方 不要隨意輕許自己,還是先求教於善知識 來得安全、穩妥;
三、切勿將見與行 混為一談,如果把見處不徹 錯當成行得不穩,就是功夫做得再好、再綿密,於見到亦也甚大用。
悟道好似蒸饅頭,光蒸成個形來還不夠,一定要蒸透 蒸熟才行,一旦急著撤火 做成夾生,再想把它蒸熟可就難了。
雍正所說的那三種人,都是因初有所悟時 急急自肯,急著罷參了手所致。
學人果能依教起行 老實用功,打開本來、證取實相未為難事。
在此提醒求道諸君,於初悟之後 未到真無事時,仍須時時策勵、精進以求,切莫畫地為牢,得少為足。
針孔觀天固不足取,庭院觀天亦莫為足,須知天體無盡、虛空廓澈,依百尺竿頭而住,安知他方別有洞天?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十方世界 才能為你畢現全身!
最後再強調一點:所謂“無事”者,只是見處無事,而非行處無事。
透重關、會末後一句,只得根本智、證因地佛、成素法身,如欲起後得智、證果地佛、圓滿法報化三身,成究竟朗然大覺,還須勤除習氣,廣修六度萬行。
所以說理上“無事”不妨事上“有事”,事上“有事”正顯理上“無事”。
最後我們再藉用一下章嘉活佛 對雍正的開示 以結束本篇:
“恰至明年癸巳之正月二十一日,復堂中靜坐,無意中 忽蹋末後一著,方達三身四智之理,物我一如本空之道,慶快平生。詣章嘉禮謝,國師望見,即曰:'王得大自在矣!'(浪子今日方識歸家路也!)'朕進門更有事也無?'(畢竟理雖明而事未在也!)國師乃笑,展手雲:'更有何事耶?'
(即已見齊諸佛,更欲明個什麼?)復用手從外向生揮曰:'不過尚有恁麼之理(何理耶?無非是保任、除習、上求、下化、捨身、布施、說法、度生等無盡行而已),然易事耳。'此朕平生參究因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