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頁 (共 7 頁)
Re: 為何無法深入佛法?無法一門深入?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13, 2022 9:14 am
由 寂照世間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由 怪道1412 » 週日 11月 13, 2022 8:27 am
////
天臺,一念俱足十法界...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一曰童蒙止觀,亦名小止觀)
天台山修禪寺沙門 智顗述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
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
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
止是禪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
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當知此之二法,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若偏修習即墮邪倒。
故經云。若偏修禪定福德。不學智慧。名之曰愚。偏學知慧不修禪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過雖小不同。邪見輪轉蓋無差別。若不均等此則行乖圓備。何能疾登極果。故經云。聲聞之人定力多故不見佛性。十住菩薩智慧力多。雖見佛性而不明了。諸佛如來定慧力等。是故了了見於佛性。以此推之。止觀豈非泥洹大果之要門。行人修行之勝路。眾德圓滿之指歸。無上極果之正體也。若如是知者止觀法門實非淺。故欲接引始學之流輩。開矇冥而進道。說易行難。豈可廣論深妙。
今略明十意。以示初心行人登正道之階梯。入泥洹之等級。尋者當愧為行之難成。毋鄙斯文之淺近也。若心稱言旨於一眴間。則智斷難量神解莫測。若虛搆文言情乖所說。空延歲月取證無由。事等貧人數他財寶。於己何益者哉。
具緣第一 訶欲第二 棄蓋第三 調和第四 方便第五
正修第六 善發第七 覺魔第八 治病第九 證果第十
今略舉此十意。以明修止觀者。此是初心學坐之急要。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可以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於無漏之聖果也。
【具緣第一】
夫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
❶第一持戒清淨。
如經中說。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
是故比丘應持戒清淨。然有三種行人。持戒不同。
1.一者若人未作佛弟子時不造五逆。後遇良師教受三歸五戒為佛弟子。若得出家受沙彌十戒。次受具足戒作比丘比丘尼。從受戒來清淨護持無所毀犯。是名上品持戒人也。當知是人修行止觀必證佛法。猶如淨衣易受染色。
2.二者若人受得戒已。雖不犯重。於諸輕戒多所毀損。為修定故即能如法懺悔。亦名持戒清淨能生定慧。如衣曾有垢膩,若能浣淨染亦可著。
3.三者若人受得戒已。不能堅心護持輕重諸戒。多所毀犯。依小乘教門即無懺悔四重之法。若依大乘教門猶可滅除。故經云。佛法有二種健人。一者不作諸惡。二者作已能悔。
夫欲懺悔者。須具十法助成其懺。
一者明信因果。二者生重怖畏。三者深起慚愧。
四者求滅罪方法。所謂大乘經中明諸行法。應當如法修行。
五者發露先罪。六者斷相續心。七者起護法心。八者發大誓願度脫眾生。
九者常念十方諸佛。十者觀罪性無生。
若能成就如此十法。莊嚴道場洗浣清淨著淨潔衣。燒香散花於三寶前如法修行。
一七三七日。或一月三月。乃至經年專心懺悔。所犯重罪取滅方止。
云何知重罪滅相。
若行者如是至心懺悔時。
1.自覺身心輕利得好瑞夢。
2.或復覩諸靈瑞異相。
3.或覺善心開發。
4.或自於坐中。覺身如雲如影。因是漸證得諸禪境界。
5.或復豁然解悟心生善識法相。隨所聞經即知義趣。
因是法喜心無憂悔。如是等種種因緣。當知即是破戒障道罪滅之相。
從是已後堅持禁戒。亦名尸羅清淨。可修禪定。
猶如破壞垢膩之衣。若能補治浣洗清淨,猶可染著。
若人犯重禁已恐障禪定。雖不依諸經修諸行法。但生重慚愧。於三寶前發露先罪。斷相續心。端身常坐。觀罪性空念十方佛。若出禪時即須至心燒香禮拜懺悔。誦戒及誦大乘經典。障道重罪自當漸漸消滅。因此尸羅清淨禪定開發。
故妙勝定經云。若人犯重罪已。心生怖畏欲求除滅。若除禪定餘無能滅。是人應當在空閑處攝心常坐。及誦大乘經。一切重罪悉皆消滅。諸禪三昧自然現前。
雖是一念俱足十法界,
但是,天台也很重視基礎的
例如此處的重罪滅相,已經是多數學佛者無法到達的了
因為,持戒行善不夠精進的緣故
還沒有從初善發善心,而提昇至中破善心,乃至後善。
所以多數人的懺悔,並沒有得到什麼良好的改變
因為,還無法至心懺悔,所以沒有重罪滅相的發生
Re: 為何無法深入佛法?無法一門深入?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13, 2022 9:35 am
由 怪道1412
一念三千
一念亦稱一心,指心念活動之最短時刻;三千表示世間與出世間一切善惡、性相等人、物差別之總和。一念三千即謂,於凡夫當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世間之諸法性相。蓋天台宗思想,不論三性之有漏無漏,而謂介爾一心即具三千世間之迷悟諸法而無欠缺。摩訶止觀卷五上(大四六‧五四上):「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考諸吾人於日夜所起之一念心,必屬十法界中之某一法界,如與殺生等之瞋恚相應,是地獄界;若與貪欲相應,是餓鬼界;若與人倫道德律相應,是人間界;若與真如法界相應,是佛界。是故,一念與某界相應,此心即在某界,更且此眾生之一念心並非與一切諸法之間有所隔歷,而係互具互融。因其非孤立,故在一界必具十界。同時,於此十界又各具十界,而成百界。此百界復具足十如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即成千如,再配以五陰、眾生、國土三世間,即此三千世間具足於一念之中。
一念三千之教義係根據舊華嚴夜摩天宮自在品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而來。初學者根機淺,不宜作高層次之觀法,而須由自心觀起,以具體事物為所觀對象,故天台宗立一心三觀之法以為初學入門之機。〔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五之三、法華玄義卷二上、法華文句卷二上、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參閱「三千諸法」524、「山家山外」949) 佛光大辭典p49
////
一念三千,一時佛在...乃至初禪,四禪,非想非非想?!
Re: 為何無法深入佛法?無法一門深入?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13, 2022 9:41 am
由 寂照世間
考諸吾人於日夜所起之一念心,必屬十法界中之某一法界,如與殺生等之瞋恚相應,是地獄界;若與貪欲相應,是餓鬼界;若與人倫道德律相應,是人間界;若與真如法界相應,是佛界。是故,一念與某界相應,此心即在某界,
一念與懺悔相應,但是,卻有無數人無法至心懺悔,所以導致沒有重罪滅相的發生
所以,與懺悔沒有良好的相應,只有沒有變化的相應
也就是說,懺悔之後,依然故我
懺悔之後,隔一段時間,又會再犯
懺悔為何有人有用,有人無用,差別就在於沒有老實的持戒行善
也就是有沒有持戒清淨,有沒有行初善進步至中善、後善
Re: 為何無法深入佛法?無法一門深入?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13, 2022 9:42 am
由 怪道1412
例如此處的重罪滅相,已經是多數學佛者無法到達的了
地藏經: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Re: 為何無法深入佛法?無法一門深入?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13, 2022 9:44 am
由 寂照世間
怪道1412 » 週日 11月 13, 2022 9:42 am
例如此處的重罪滅相,已經是多數學佛者無法到達的了
地藏經: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不可以用這個當作藉口
佛法並不是無效的
修學持戒與行善,即可以帶來良好的改變
從老實修學初善,也就是十善法,而後來進步至中善乃至後善,
而之後的懺悔,就可以是至心懺悔
而至心懺悔,就會導致重罪滅相的產生
多數人的十善法,也就是五戒,其實都沒有老實的修學..
Re: 為何無法深入佛法?無法一門深入?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13, 2022 9:46 am
由 怪道1412
善哉!寂照世間,大德也
Re: 為何無法深入佛法?無法一門深入?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13, 2022 2:51 pm
由 寂照世間
你可以發現別人的優點長處,也能稱讚他人
你也是大德
Re: 為何無法深入佛法?無法一門深入?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14, 2022 6:01 am
由 次草
寂照世間 寫: ↑週六 11月 05, 2022 10:28 pm
有人是可以從一樓直上五樓,就如禪宗的六祖
但是,這只是少數中的少數
多數人,都需要從一樓爬上二樓
再從二樓十善法的天乘善法,開始進步成長
....
六祖怎麼從一樓直上五樓
你看到的六祖何時在一樓
Re: 為何無法深入佛法?無法一門深入?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14, 2022 10:19 am
由 河中雨
這種子厲害的很
總是樓上樓下的跑
哪個時候才會發現 這樓蓋起來不花錢 建材還是自己捐
Re: 為何無法深入佛法?無法一門深入?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14, 2022 11:31 am
由 cyc320
六祖怎麼從一樓直上五樓
回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你看到的六祖何時在一樓
回覆: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Re: 為何無法深入佛法?無法一門深入?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14, 2022 11:45 am
由 次草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你在那看到的
為何稱稱他為一樓
六祖變成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
就是一樓的六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