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您為何選擇這段經文,而非別的?東正 寫: ↑週三 3月 23, 2022 9:46 am^^周善為 寫: ↑週三 3月 23, 2022 9:43 am東正兄東正 寫: ↑週三 3月 23, 2022 9:31 am^^周善為 寫: ↑週三 3月 23, 2022 9:21 am 如次草兄所舉《金剛經》文:「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雜阿含474經》所說,亦屬同一旨趣,如下。
佛告阿難: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
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
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按:若是長期薰修、老實讀經的利根頓覺人,初禪言語寂滅時,第二禪覺觀,第三禪喜心,......乃至最終的想受,必然同時寂滅。何以故?第二禪覺觀,......乃至最終的想受,豈不是言語?所以言語寂滅時,九種禪境一時俱滅,九次第定一次到位。
所以,六祖大師才說:「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正因未能全然寂滅,言語寂滅而覺觀未滅,覺觀寂滅而喜心未滅,......這樣才有了九次第定之教說。
這就是「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的解釋,如《金剛經》本身的經文所說:「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亦同於「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之意。
請教周師兄
華嚴經這段話
「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您是怎麼理解的呢?
您會拿這個問題來問周某,必然是因為您認為周某的某項說詞,與上述華嚴經所說有所牴觸。所以,按照論義的規則,您應該率先說出,周某哪項說辭牴觸了華嚴經,而非自己偷懶卻要求周某先去解釋上述經文。對吧?
師兄您誤會了
沒有牴觸^^
怎麼可能牴觸
==
不才純粹問您對於此句的見解
還請師兄慈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