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大開眼界”君宣稱,第七識屬心法,第六識屬色法
發表於 : 週一 2月 07, 2022 10:57 am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佛說四十二章經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與色會。色會即禍生。
意馬難調。戒為轡勒。色欲染習。敗道喪身。
得阿羅漢[巳>已]。乃可信汝意。
佛說:[「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眾生。]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佛說四十二章經大家爭論的問題太複雜了...佛陀用人類[身心]所證悟的(宇宙如來智慧魂),雖用人類所慣用語文名相傳述也不易使人理解,何況還要把人類用了百千萬劫的{靈魂識]滅失,才有如來智慧德相可用,更令人難信難解。
眾生意不可能是佛意若以意會
即心即佛
佛意雖同
世界各異
你自無心
萬法皆空訪客 寫: ↑週一 2月 07, 2022 5:24 pm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眾生。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3](形[4]身即字也)。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又句身者,謂徑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
先成為菩薩摩訶薩再說
何是菩薩摩訶薩?
恆兄;個人看法無差別之理由:
1.佛說:阿陀那識亦名阿賴耶識、心。
2.可說一細心,但不能說這一細心有別於阿賴耶識。
3.意識有二種:
一、意即識。(法相宗稱第七識)
二、意法生之意識。(法相稱第六識)
經云:「此中有識」是指此中有兩種意識。
又云:「唯有一分別意識」指只有一種意識,這個唯一就是
意法生之意識(即法相宗稱第六意識,另一種識第七末那識)
例如法相宗說的;[慧廣!此識亦名阿陀那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亦名
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故,亦名為心。
何以故?,由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茲長故!]
這些翻譯就有待釐清,如果混為一談,就會出現佛學辭典內容說的;[由此識於身攝受.藏隱,同安危故,亦名為心]。
名相:阿陀那識
釋文: 又作陀那識。阿陀那,梵語 dna,
新譯家將之意譯作執、執持、執我,並以之為第八識之別名;
舊譯家譯作無解,而以之為第七識之別名。
(一)為第八識之別名。因阿陀那識為執持感官、身體,令不壞之根本識;
且執持諸法之種子,令不失;復因其執持自身,令結生相續,故稱執持識。
玄奘、窺基等法相宗新譯家,認為阿陀那識執持善惡業之勢力及有情之
身體,令之不壞,故以其為第八阿賴耶識之別名。
(二)為第七末那識之別名。因阿陀那識執持種子及有情之身體;
而末那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並恆審
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
二者所代表之意義實係相同,故地論宗、攝論宗、天台宗之舊譯家
以阿陀那識係執持阿賴耶識為自我之第七末那識之別名。
又有將此識譯作無明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妄識、
執識、煩惱識、染污識等。
〔解深密經卷一心意識相品、攝大乘論本卷上、成唯識論卷三、
大乘義章卷三、法華玄義卷五〕p3640。
不過是就事論事訪客 寫: ↑週二 2月 08, 2022 7:37 am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一切佛語心品之二
「復次,大慧!當說名句形身相。善觀名句形身菩薩摩訶薩,隨入義句形身,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覺已,覺一切眾生。大慧!名身者,謂若依事立名,是名名身。句身者,謂句有義身,自性決定究竟,是名句身。形身者,謂顯示名句,是名形身[3](形[4]身即字也)。又形身者,謂長短高下。又句身者,謂徑跡。如象馬人獸等所行徑跡,得句身名。大慧!名及形者,謂以名說無色四陰,故說名。自相現,故說形。是名名句形身。說名句形身相分齊,應當修學。」
1.名....義
2.句....句
3.形身....形身
這是三種不同的境界.欲以解悟名義入佛形身.那是辦不到的!
謝謝討論。恆兄;
依照您分析的內容,如果分區塊來討論,
簡單的請教;
1.法相宗講:八識:前五識,六識,七識(末那識),八識(阿賴耶識)。
2.解深密經(心意識品)提到:前五識,六識,[阿陀那識,阿賴耶識],
為一,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