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1月 30, 2021 9:34 am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回复禪淨雙修師兄禪淨雙修師兄問:關於末法之中,為何明心見性 惟淨土學人 最易成就?
法無答:
既然師兄由此一問,某甲當不惜眉毛落地,從 好!我們先來看《聖言量》乃如來初成正覺,於華藏世界 為海會之眾說 生佛不二、一真法界之理事圓融、一乘圓頓之妙理。
會中雖有捨利弗等二乘阿羅漢、辟支佛,終不見如來勝妙法身,不聞一乘圓頓妙理。至“入法界品”文殊菩薩 住福城大塔廟前,善財童子 已證十信得已親近,文殊為令遍參五十三位大善知識。首參德云比丘即證初住,於德云座下 聞念佛法門。末後至普賢所,菩薩以威神力加被善財與普賢位等,為等覺菩薩。普賢進勸善財與華藏海眾 同以十大願王 迴向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華藏海眾皆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階位法身大士,尚須迴向往生西方以證即心不俱之佛果。當知淨土法門 乃一大藏教之本源,一切法要之歸宿!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 首楞嚴經》 實為實相念佛之要法。所示二十五圓通除勢至圓通正屬持名,餘者皆為實相念佛法門。以至七趣因果、四聖階位、五十陰魔則顯示於實相理體。勢至圓通,正屬持名。佛念眾生 如母憶子,眾生念佛 如母憶時,制心一境 不相違遠,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華嚴唯度大機,二乘凡夫 無此法緣。故世尊於方等會上 特說淨土三經,無論凡、聖、利、純同事修持,至現生出此五濁,往生淨土。初於靈鷲山 說阿彌陀佛 最初因地,四十八願,依願修行,福慧圓通。所感世界,依正莊嚴,菩薩二乘 及生死凡夫,皆可往生。
次於王宮之中 說淨業三福,十六妙觀,是心是佛,是心做佛。十方諸佛,正遍之海,從心想生。後於給孤獨園 無問自說,信願行三,臨終十念 或得一心,蒙佛接引。是以宗門教下 奉為日課,九界眾生 希皆同歸。諸位,有人言西方極樂世界是化城,大德,試問阿哪個佛世界 又不是化城?
《圓覺經》: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 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 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余觀諸位之諍,即在一人言理即今日且聽 法無一一道來!
釋迦世尊滅度500-600年,印度大乘興起,宗即三論,體幻如虛,單破不立,佛尚不可得,何況餘法。
教即唯識,萬法不捨,粗說即“百法名門論”所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細說則十二因緣,四諦法,六波羅蜜,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 如是等等。隨此二大乘昌明鼎盛一時,後傳入中國,兩千年來 二宗各執 世尊在《解深秘經》中就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殊不知如來藏識,轉成本來淨相,便更名為真如,由薰習種性,便名為如來藏,此中畢竟無我,非物非心,何嚐一定說為勝義之有呢?同一道理,佛說般若方面,一切法如夢如幻,無去無來,而性空無相,又真實不虛,他又何嘗定說為畢竟的空呢?
說到直求修證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通宗不通教,於是許多在意根下 立定足根,或在獨影境上 依他起用,就相隨境界而轉;或著清淨、空無,或認光明、爾焰;或樂機辨縱橫;或死守古人言句。
殊不知參禪,也僅是佛法求證的 初學入門方法,不必故自鳴高,不肯印證教理,得少為足,便以為是。這同一般淺見誤解的須知“諸法無自性”、“一切無自性”,這個觀念,是指宇宙萬有的現象畍中,一切形器群象,或心理思想分別 所生的種種知見,都沒有一個固定自存,或永恆不變的獨立自性。這些一切萬象,統統都是如來藏中 的變相而已,所以說它“無自性”。華嚴經所謂:“一切一切 皆從法界流,一切還歸於法界,便是這個意思”。縱宗門不立文字而言,世尊49年未說一字,末後何以弘教?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若無名相,何來辯機?豈不謬也?
實則宗不離教,教不離宗,宗教無二,真俗無二,性相無二,理事無二,空有無二,空性名相,圓融無礙,此無二體,亦無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教是佛說,當從佛生,如來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世間,無非欲令眾生明自本心。此心言思路絕。法華經云:“思維如是事,不可以言宣。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磐”。
此言禪 本不可以言說也。後受梵王勸請,乃開方便權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其中說空說有,逗根基之大小,無非因禪而說也。佛若無禪,即無處說教。猶如風若無水,即無處起波。說波從風起亦可,說波從水起亦可;
說教從佛生亦可,說教從禪生亦可。末後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傳佛心印,方契本懷。
至涅磐時,又曰:吾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此又將一切教 攝歸於禪也。
教從禪生,攝教歸禪,如波從水起,息波歸水,返本歸元,吾佛度生之能事畢已。
今就淨土之事 我們不妨從各個角度切入,若理會的,方解理事無二之無上義締!
1、不二理體 是知實相經體,理事圓融。理由事顯,事由理攝。一乘了議,不二法門。於宗於教、於性於相、於真於俗、於事於理,空性名相,圓融無礙。
修行之人,萬法回歸 當下清淨一念。此一念彌陀名號,非空非有,無始無終。不在內、外、中間,亦非過、現、未來。非見非聞 非覺非知,亦非受非想 非行非識。不可身得,不可心得。非以智知,非以識識。諸法性空,自性亦空。法名寂滅,已離生滅。佛無名相,故無住著。一念心性,恒沙功德。諸佛已有,眾生不缺。大用現前 無事不辦。應緣根身、器界,上求下化而不見其有,全身粹為微塵 覓之了不可得。
即一切法,當體即空。見一切色,當下離相。離相故無相,無相故無不相,是名實相。觀身實相,觀佛亦同。無增無減,不差毫許。故楞嚴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無世界眾生,因妄生有,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為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
2、事相因緣 法不孤起,仗境乃生。的的確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依正莊嚴,法藏成佛號阿彌陀。依佛四十八願故,十念乃至一念,必生安養。
3、法相剖析 眼所見即佛色,耳所聞即佛聲,鼻所齅即佛香,舌所念即佛號,身所觸即佛境,意所緣即佛法。普令根、塵、識十八界種子住心一處,重複熏習。至本如來藏心,性見明了,無非無量光、無量壽。依念佛一生成就往生之善人,應是因地種子久熏方熟。六根依六識攀緣萬境,於無量生中應善緣熏習,眼、耳、鼻、舌、身五根成所做智,多緣於佛色、佛聲、佛香、佛號、佛境之中,思量熏習,於阿賴耶識之中至今生之大用現前,又功德俱足故,所俱根身、器界、種子起不思議現行,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即是唯識 三能變之異熟能變。
又今生之中 賴耶種子緣起,得入彌陀願海,恰逢善師益友,遇緣多是西方蓮種、諸上善人。舉頭瞬目、所見所聞 無非萬德洪名,西方淨土。此善境中,則心無旁殆,仗境熏習,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是故動搖未那識 勞執賴耶識相分、見分之我、法二執,令妙觀察智起用,即三能變之思量能變。
又習淨後與人為善,無所計較。雖業障現前,亦坦然而受。安然度日,待人謙虛,不嗔不慢,意識分別漸輕,無明心弱,一切隨緣,一切不變。合根身、器界、十八界種子 漸熏漸純。重複熏習故,心地純淑,平等性智起用,不起貪、嗔、痴欲諸想,遠離色、聲、香、味、觸、法。無心則妙趨諸法,不起則暗合聖意。於無意中 本如來藏心,性見明了。即三能變之 了別能變。
4、真實行持 都攝六根,毋令外馳。念念阿彌陀佛,念念直照心體。全念即佛,全佛即念。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一念佛號,涓涓潤、滴滴涼。瀝瀝在目,聲聲入耳。越念越誠,越誠越切。誠至極處,外緣不入,一塵不染。切至源頭,心神合一,雨打不濕。如此趨至究竟、功純一心之際,突然頂上 一聲響雷,當下人、境一時俱脫。佛、念剎那永恆。超然性相一如,心底一汪清水。一絲不掛,清清爽爽。即入無念無不念之 實相念佛境界。功行至此,即開正眼。實無一物可得,親見本來面目。但見山河大地 皆入毘盧性海,芸芸眾生 無非海會蓮池。雖在世間而常現西方聖事,一生之中 則妙證無上菩提。故鄉風月 瀝瀝在目,德風華雨 直潤心田。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菩薩行處,無非一乘,此一乘者,無所不乘,亦無所乘,是名 是故,
昔蓮池大師云: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行解、理事,性相圓融無礙,方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方解生佛不二、一真法界之理事圓融、一乘圓頓之妙理。是故二乘阿羅漢、辟支佛,終不見 如來勝妙法身,不聞 一乘圓頓妙理。
一大藏教 總是佛陀宣說,是故諸位,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 至於法門揀擇,至唐而諸宗悉備,可謂極盛。
天台、賢首、慈恩, 如各部之分司其職,猶六根之互相為用。
良以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律為佛行。
心語行三,決難分屬。是故佛於《法華》贊《法華》為經王,於《華嚴》贊《華嚴》為經王,其他經亦然。豈後世宏經者,必須決定於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許經經偏贊乎?
修禪宗者贊禪宗,修淨土者贊淨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會其義,不可以詞害意。此為對機矣!
佛道者,即淺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圓通,故名 偈曰:
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复。
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
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
生死同涅槃,迷悟於起滅。
西方喻歇處,至此無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