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與犀牛法友辨正,原始佛經即是記載世尊親傳之大乘佛教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18, 2022 5:48 pm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世第一法的由來/宋雲鳳
《集異門足論》第十六卷:「先凡位中稟性多思惟,多稱量多觀察多簡擇多推求。……得遇如來或佛弟子……以無量門分別開示,苦……集……滅……道……,我於今者應自審知,……作是念已便自審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由自審察諸行無常,有漏行苦,一切法空無我故,便於後時後分,修得世第一法。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乃至未起道類智現在前,爾時名隨法行……。」
《舍利弗阿毘曇》和《法蘊足論》,都未引用「世第一法」的名稱。如果修行過程上承契經,以思惟四聖諦、五聖善法等來敘述這一階段的修行方式,原則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雖然《集異門足論》為最早出現「世第一法」名相的論書,但這不是憑空出現的。
在《集異門足論》的第三段引文中說到:「修得世第一法。從此無間生苦法智忍,……未起道類智現在前,爾時名隨法行。」,這「隨法行」顯然是此一修行階段的總稱。
以下便由「隨法行」上溯到《法蘊足論》和《舍利弗阿毘曇》,看看此二部論中有什麼相關的敘述。
(一)《法蘊足論》第二卷:
「云何名為法隨法行?謂彼旋環如理作意,審正觀察深妙義已,便生出離、遠離,所生五勝善法,謂信、精進,及念、定、慧。……脩習堅住,無間脩習,增上加行,如是名為法隨法行。精進修行,法隨法行,便得趣入正性離生。」
「要先親近供養善士,方聞正法,聞正法已,方能如理觀深妙義,如理觀察深妙義已,方能進脩法隨法行,精進脩行法隨法行得圓滿已,方得趣入正性離生。」
這二段文中的「法隨法行」,看來和《集異門足論》一樣,是本階段修行的總稱。以這二部論的選文看來,其內容是一致的,雖然此時尚未出現世第一法的名稱,其修行過程並沒有差別。如此《集異門足論》隨法行的法源,和《法蘊足論》本段的法隨法行是可以劃上等號的。
其中「無間」和「法隨法行」再往前追尋,以此法源的關鍵名相,我們再看看更早期的《舍利弗阿毘曇》有沒相關的論述。
(二)《舍利弗阿毘曇》第三十卷:
「何謂無間定?比丘思惟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得定心住;得定已,得初聖五根;以得初聖五根故,上正決定,離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
「若比丘定親近多修學已,得無間定向須陀洹果,若此定無間滅已,得須陀洹果,是名無間定。……若此定無間滅已,得阿羅漢果,是名無間定。」
《舍利弗阿毘曇》全文並沒有發現與「隨法行」相關名相的引用論述,而卻引用了大家更熟悉的「無間」一辭, 但「無間」在此處不是一個形容用的詞彙,是定的階次,稱為「無間定」,就是《大毘婆沙論》所說的「心心所無間」緣五善根而證入世第一法。
以得初聖五根後,向上到「正決定」,離開凡夫地,如果更精進修學,可得「無間定」向須陀洹果位。以這樣的修行過程,和前面《集異門足論》、《法蘊足論》所論述的過程雖少有差別,仍然可以在此一段文中看出,這和前二部論是在同一階段的修行上。以「隨法行」為名的修行法,在此是以「無間定」的姿態出現。
但「隨法行」的引用到此已經找不到更早的起源了嗎?在《阿含經》中有否相關的經文作為起源的根據呢?
(三)《雜阿含》:
1. 六一經:「世尊告諸比丘: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彼色是無常、苦、變易之法。若彼色受陰,永斷無餘,究竟捨離、滅盡、離欲、寂沒。……一切有餘愛盡、無欲、滅盡、涅槃……比丘,若於此法增上智慧思惟、觀察、忍,是名隨法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未得須陀洹果,中間不死,必得須陀洹果。」
2. 九三六經:「復次,摩訶男,聖弟子信於佛言說清淨,信法、信僧言說清淨,於五法增上智慧,審諦堪忍,謂信、精進、念、定、慧,是名聖弟子不墮惡趣,乃至隨法行。」
在四部阿含中,僅在《雜阿含》中找到二則與修行世第一法相關的「隨法行」經文。這其中的修行過程,和前述所引三部論的觀點是相對應的,通則是勤修四諦、五善根,是為隨法行,能入正性離生。我們以此認為這是世第一法所可找尋到最早的起源了。
但是僅是如此斷言,說服力仍是不足,因為早在阿育王時代就已經南傳於錫蘭的赤銅鍱部,也有自己所傳誦的經典—《南傳大藏經》,其中的《相應部》即等於《雜阿含》在不同部派的誦本。但因部派各自主張思想不同,所以或多或少添加了自派的思想於其中,雖然如此,畢竟還是同一根源。二者在相互對比之下,或仍可還原佛陀原始教法的形貌。
上述《雜阿含》的二則經文中,只有第一則找到南傳《相應部》中,足堪對應的經文。引用如下:
(四)南傳藏經《相應部》三、五八經:
「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乃令起未起之道,令生未生之道,說未說之道,知道,覺道,悟道。諸比丘!如今諸弟子,隨於道,隨從而成就。」
在《相應部》中,只出現一則與本文所討論的修行法門相對應的經文,雖然簡短但寓意深遠,和《雜阿含》比較之下,「隨於道」和「隨法行」以及「隨從而成就」和「超昇離生,越凡夫地」互相呼應。
如此看來,從《阿含經》找尋世第一法法源的任務,到此似乎已經有了完整解答。從原始聖典到部派思想,雖然外表經過精嚴的分析,其內涵仍有其一貫性的傳承的。
////
隨法行(無間定),隨於道,隨從而成就,超昇離生,越凡夫地(異生最後心至見道位,正性離生)...世第一法(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