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頁 (共 420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8, 2021 5:34 pm
寂照世間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新老怪 寫: 週日 11月 28, 2021 5:01 pm
法無:
老漢恰巧與永嘉大 師有過相同經歷,雖經早期念佛根塵脫落,參禪打坐歷經數年,唯識三載,如數家寶,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又無師自通古體經文,精煉祖師公案,機鋒無限,轉語絕後,忽然間得個
昭昭靈靈現前,便自謂是無位真人,赤肉團上晃晃出入,從此親見本來面目!眼歷山河大地皆入毘盧性海,芸芸眾生無非海會蓮池!

當時自己確認大事了必,遂於當地寺院成立講堂,開講金剛,華嚴,法華,楞嚴,涅磐,維摩諸經,歷時三年,經百餘會,激勵初學,拈提祖法,辯才無礙,稱阿阇梨,莊嚴隆重,軌範具足,降伏釋老諸宗,收徒無數,曾感的異香滿堂,天籟渺渺,加持佛子往生,個個瑞相,紅光滿面,無一缺憾。

後自感心內究竟揣踹,遂行腳名山大川,訪師問祖,遭遇明眼祖師大加呵斥,從此方識 情塵積滯如山,識浪奔催如海,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瞞己瞞人,欺心欺佛,此生若不遇大善知識,只恐知見海中 又添一條枉死瞎鱉!是故老漢 腳跟立定,將平生所悟所學一切佛法,參禪境界,無量三昧,只一併掃卻,統統丟到陰溝裡去,從此不在沾染一滴!諸位,佛法不是易事,珍重!珍重!
:mrgreen:統統丟到陰溝裡去,
基礎很重要,但也不需要把基礎給丟掉。
布施行善,十善天乘法,

許多人還不相信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夢如幻的布施行善,要老實的修學嗎?

還是要
要先學1.夢幻的人乘善法,
再進步提昇為2.夢幻的天乘善法
再學3.夢幻的聲聞法,修學夢幻的苦集滅道
再學4.夢幻的緣覺法,修學夢幻的前因後果
再學5.夢幻的般若大乘法

夢幻的人乘、天乘、聲聞法、緣覺法、大乘法
因為通通都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因此,起心便是魔,皆離我即不思議。

所以,這時才好學起心即是魔,
這時才能於一切夢幻法,不取又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1.夢幻人乘法2.夢幻天乘法3.夢幻聲聞法4.夢幻緣覺法5.夢幻大乘法
這五種法,通通如夢幻。而因為如夢幻,故平等。
因此,此五種法,如如不異。平等如夢幻,如夢幻故平等。

夢幻人乘法,不異天乘法、聲聞法、緣覺法、大乘法。

在迷人眼中,五種法,是不同的。
但在覺醒人的眼中,此五種法,都是平等的,都是不異的。

夢中的人乘法,與夢中的大乘法,皆是虛假如夢幻,都是夢幻空花。
你們有在行善,但覺醒之人並沒有行善
開悟的禪師們,也不行善了,因為,只是在夢幻泡影的世間,在行夢幻的善。
實無善可得,因此,佛說行善,即非行善,假名行善。

我有說法嗎?
也沒有。
因為,我只在夢幻泡影的世間中,在說夢話,在對你們夢中人,說夢話。

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其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聞法者,無聞無得。
這是維摩詰經的重點。
也就是教種種人事物如夢幻泡影。

我說了一堆話,我無說無示。
而你們聽我說了一堆話,也無聞無得。
因為,我是夢中人,在說夢話
而你們也是夢中人,在聽我說夢話。

我雖有說,但只是夢中說夢話,實無夢話可說,亦無夢話可示。
而你們也是夢中聽我說夢話,實無夢話可聞,亦無夢話可得。

夢幻泡影就是無上之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11月 28, 2021 6:25 pm
寂照世間
起心,即是夢中人在夢中起心。
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我即不思議,起心便是魔。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虛假而不實。

幻士為幻人說法
幻士起心即是魔,幻人起心亦是魔。

維摩詰居士、永嘉玄覺禪師,從六趣夢中覺醒,然後覺後空空無大千,
只剩夢中幻士,在為夢中幻人說法。
其說法之幻士,無說無示。
其聞法之幻人,無聞無得。

於六趣夢中,大千夢中
無眼耳鼻舌身意可得,無色聲香味觸法可得,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可得。
無智可得,無得可得。
因此,諸六趣夢中法,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摩訶般若經,大智度論中的十喻,就是無上之法
金剛經的六喻,就是無上之法。

夢幻泡影露電,就是大乘的無上大法,大修行法。
但是
你們福薄,不信佛,不信金剛經。
因此,還無法了悟如夢幻泡影的般若智。

如夢幻泡影的般若智,又名如幻智。
如幻智,又名妙觀察智..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29, 2021 7:45 am
新老怪
李書文師兄:
一位淨宗同修辯論淨土宗 比禪宗殊勝——我被駁的啞口無言… 如果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連一劫都不需要,當生就成就了。所以,淨宗比禪宗殊勝得多。不是說“法無高下、對機則妙”嗎?但上述觀點,似乎無可辯駁的 說明淨宗最殊勝。——大家怎麼看?

法無:
諸位,論壇中師兄們大有一向專修淨土者,雖歸元性無二,然方便有多門,現今之執著參禪而看不起淨土人 我敢說你絕對沒有真實參究過,而死執淨土誹謗參禪者 你絕對也沒有真實念佛得力,諸位若是各於法門中真實做工夫,真是到了徹底拔根窮源處,你就會知道實則知兩條道路原來不差毫釐也!

然若言淨土實指自性如來藏,佛眼中是一不是二,那來東西之分,亦無西方世界和東方世界,諸位,此說亦是無風起浪也!

何故?說個佛陀自性早巳涉途,道個如來法界更是郎當不少,既然西方過此娑婆十萬億剎者無實,七寶蓮花種種莊嚴者豈能有虛?

才著惟心,翻成垢穢,離此二邊如何是西方淨土?
雖宗門中曰:但悟自佛便可,何必外求他佛?然根有利鈍,力有勤惰,參禪念佛,亦復如是。
淨土中人大有累劫蓮花方始開,宗門禪者亦有多生勤苦不見性,若上根者參禪自是當下了悟不歷僧祇獲法身,真念佛人亦有現生打徹臨終上上品生者!
古人大徹大悟參學事畢後明頭也合、暗頭也合、開眼也合、閉眼也合若此方可為人,若自非悟者妄論宗乘自是罪過不小!
淨土是佛說,當從佛生,如來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世間,無非欲令眾生明自本心。此心言思路絕!
法華經云:“思維如是事,不可以言宣。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磐”。
此言禪本不可以言說也。後受梵王勸請,乃開方便權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其中說空說有,逗根基之大小,無非因禪而說也。

佛若無禪,即無處說教。猶如風若無水,即無處起波。說波從風起亦可,說波從水起亦可;說教從佛生亦可,說教從禪生亦可。末後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傳佛心印,方契本懷。至涅磐時,又曰:吾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此又將一切教攝歸於禪也。教從禪生,攝教歸禪,如波從水起,息波歸水,返本歸元,吾佛度生之能事畢已。

一大藏教總是佛陀宣說,是故且不可言高低卑劣!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至於法門揀擇,至唐而諸宗悉備,可謂極盛。天台、賢首、慈恩以宏教;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以宏宗;南山則嚴淨毘尼;蓮宗專修淨土。如各部之分司其職,猶六根之互相為用。良以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律為佛行。心語行三,決難分屬。

是故佛於《法華》贊《法華》為經王,於《華嚴》贊《華嚴》為經王,其他經亦然。豈後世宏經者,必須決定於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許經經偏贊乎?

修禪宗者贊禪宗,修淨土者贊淨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會其義,不可以詞害意。此為對機矣!佛道者,即淺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圓通,故名常住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29, 2021 8:02 am
新老怪
辯題 為什麼若男子女人行五無間業不入無擇地獄? 

維摩詰經如來種品第八: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嗔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 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怀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樑;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經云:殺父害母。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焚燒經像等。此是五無間罪。


好!下面我們以禪宗的見解分析如下:
我們若動一念心入欲界中,求五欲樂,沉迷其中,忽見諸法性空,當下無著,名為害母。我們若向清淨一真法界中,貪著涅槃,繞見根塵交*互引,法界眾生相生,參到以為意識紛飛,無非幻妄!隨頓生歡喜,謂是真常,以此便休去歇去,以空為空,尚不知性海無邊,化城無住。以此視為見性,當下無心。又心既見空,即未見性。於是日日形同槁木,心等死灰,萬有到前,一空不敵。若於此時 幡然大悟,頓破無明,離身斷滅,是出佛身血。我們一念心正達煩惱處,頓獲空無所依,才見得個昭昭靈靈,便謂是無位真人,面門晃晃出入,自謂揚眉瞬目,豎指擎拳,以此謂明心見性,無非 嘴著鐵丸,自稱玉液!
到得臘盡三十日 閻王老子算帳時,方知依舊自家 仍是個茫茫無據漢!若於此明的,腳跟立定,將平生所悟所學一切 若此 我們向來 喜從經教語錄中掛取葛藤一堆,從諸方舉揚處拾古人之涕唾,發狂亂藤瑣之知見,翳於自心!立幻化之色聲作為實法,向真如境上鼓動六塵心機,於無脫法中自生系縛,情塵積滯,識浪奔催,瞞己瞞人,欺心欺佛!全是為名為利,卻來說妙說元!盲驢牽盲驢,沿磨盤而繞轉!痴夢證痴夢,拈漆桶為瓣香!若於此識得,向語外知歸,自有少分相應。偶於一毫頭上透得,自然放大光明,遊戲自在!於法通徹,本自無他,只要諸人肯直下承當,不從他覓即可!便是焚燒經像。諸位師兄,如上所舉若是通達一二,自然不被這些凡聖名相障礙。

大家只是一念心 向指頭上生見解,根境法中論虛實,自輕重聖,塞卻言路,總言我是凡夫他是聖人,問時說盡阿諛奉承之詞,自貶為糞掃貧兒,大丈夫漢不作丈夫氣息,自家屋里之物總不肯信,只會向外尋覓。四十九年無言說,立的三藏十二部佛法 又令無數千百代兒孫 被這些閒繩索絆倒,多少劫未得頭出。似這等無上菩提,明心見性又有多少錯認底!諸位:莫將佛說為究竟,何故?正是我見猶如廁孔,你不見一天下菩薩羅漢 盡是枷鎖縛人的葛藤漢!只為眾生不敢承擔,所以文殊仗劍殺於瞿曇,鴦掘持刀害於釋氏。諸師兄,莫道有佛有法,實在是無佛可得,乃至三乘十二部圓頓教跡,也只是方便藥病相治,並無實法。有的皆是相貌而已!
大有一般文字禪客 便向裡用功不少,以期指望一具臭骨頭 修成無上菩提,動輒擬求出世之法,錯了也兄弟!人若求佛,是人離佛,人若求道,是人離道。不管你是解經辨論 口若懸河,不管你是聰明伶俐,恁麼說話,不恁麼說話,總是黑牛臥死水!設解得十二部經論 也不如一個無所事事漢!只 哪如無事休歇去,飢來吃飯,倒泛鐵舟帆滄海,當天和尚撞天鐘!苦哉!屈哉!學著著佛法,又不去理會本分事。有功夫何不究明 父母未生前是何面目,切莫再做虛假功夫!待哪日參的一絲不掛,片瓦全無,得個大休大歇處時,再來法無手裡吃棒!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29, 2021 10:21 am
新老怪
蒼宇星辰
豐幹禪師依舊一邊舂米一邊唸佛,“南無阿彌陀佛……”寒山拾得行至門前驚嘆道:“哎呀!豐幹老你又在行道念佛了啊!”

寒山說:“看來我是最為慚愧的人了,我也是盡心盡力地勸人念佛的呀,可就是人家不肯聽受啊!哪再請問豐老 你平常是怎麼念佛的?”
豐幹舉碓大喝道:“蒼天啊!蒼天!”




:不知蒼宇星辰師兄此文收自哪裡?
1、豐乾頭也不抬地舂米,“是呀!不念佛行嗎豐乾頭也不抬地舂米,“是呀!不念佛行嗎,《大集經》裡說'末法億億人修行 罕一得道,惟依念佛方可了脫生死。'”

2、拾得說:“哎!這就不用我們在此饒舌了,就連寄位補處的普賢菩薩 都不能了知淨土法門一毛一渧,再就不要說是博地凡夫了!

好,下面法無評判一下,有道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1、弘揚淨土法門的法師 信徒常有說:“《大集經》雲:末法億萬人修道,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個話我也經常 在某些法師弘法中聽到講,在印光法師文鈔多處見到,藕益大師《彌陀要解》也出現有,也在其他有名法師的著作中見到!
但是這句話實在是以訛傳訛。學佛重戒要不妄語,提倡淨土是沒有錯,但是要以個人想法造出經書沒有的話傳的有鼻子有眼,那則是破環佛法誤導眾生!

現在很多人在誤導下都以為是《大集經》有這句話。我就見到很多居士法師 也振振有詞的對人講說大集經云:。。。。。。。好像自己在大集經裡面看到了一樣。
綽)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這裡說明出在《大集月藏經》一段話只有:“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後面的是道綽法師 加上自己的修學經驗說:“當今。。。。。唯有淨土可通入路。”
古代印的書多數是沒有標點的,看的人不細查文章,就誤以為全部是經說,後來更精簡流傳為:“末法億萬人修道,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說的人也是有鼻子有眼,淨土一些法師甚至說:釋迦所以出世,唯說彌陀願海。果真是以偏概全,也不不查查為何佛祖說法一生,般若經六百卷,華嚴八十卷,淨土經書寥寥無幾!


淨土一法的確是佛說,淨土法門也適合現在人修學。而“唯依念佛得度生死”就有輕視其他佛法不能度脫生死的意思。更不能把自己的話 來註明是經說的。或者編造出不存在的經云等等。宣傳、偽造經書文字,是嚴重破壞佛法行為。也是對佛的不尊重!

如果末法真有來臨,念佛也和其他法門一樣 難以有效的。大集經所謂的:“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裡面沒有說念佛人除外。末法的含義不是沒有經法,而是沒有人深信正法,流於一個佛法的形式。就如現有些寺廟 已經是旅遊點,所謂修道實在是名存實亡。發達地區更有商人 冒充學佛居士 利用人的迷信化緣建造寺廟,召集員工經營寺廟發不義之財,他們的行為自有因果此不多說。只要佛說的各種法 要有人繼承修學 那麼就不算末法來臨。



2、《大方廣佛華嚴經》乃如來初成正覺,於華藏世界 為海會之眾說生佛不二、一真法界之理事圓融、一乘圓頓之妙理。至 首參德云比丘即證初住,於德云座下聞念佛法門。末後至普賢所,菩薩以威神力 加被善財與普賢位等,為等覺菩薩。普賢進勸善財與華藏海眾 同以十大願王回 --是故,言寄

3、虛雲老和尚也說:淨土宗徒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單修禪宗,生死不了;單修淨土,萬修萬人去;又禪宗又念佛,猶如帶角虎;有禪無淨土,是世界惡人。淨土宗徒以此批評禪宗,至今鬧不清。

印光法師 在今世佛法衰落時期,算是難得的善知識,信仰他的人很多。光緒廿一年普陀後寺的化聞和尚往北京請藏經,印光法師在紅螺山與之相遇,後隨同化聞和尚到普陀,在普陀前寺講《彌陀經》,當時法緣不順,以後就不再講經了。化聞和尚叫他在後寺看藏經,在此多年不出普陀山,專心念佛。光緒卅年 狄楚青居士辦報,時常和他互通音訊,請他到上海住鶴鳴庵下院太平寺,真達和尚護他的法。此後道風傳播,集成來往書札等為《印光法師文鈔》,專弘淨土,是很好的;但有偏見:誰人向他問禪,就被他罵。他常以〈四料簡〉來批評禪宗,屢說禪宗之弊,
重複蓮池大師的話說:
成禪師後身為蘇子瞻、青草堂後身為曾魯公、遜長老後身為李侍郎、南庵主後身為陳忠肅、知藏某後身為張文定、嚴首座後身為王龜齡,其次則乘禪師為韓氏子、敬寺僧為歧夫子,又其次善旻為董司戶女、海印為朱防禦女,又甚而雁蕩僧為秦氏子檜,居權要,造諸惡業;此數公者,向使精求淨土,則焉有此。...為常人、為女人、為惡人,則輾轉下劣,即使為諸名臣,亦非計之得也(意謂:非佛子之所應期盼)。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

我認為修行人後身轉下劣,在人不在法。唐禧宗時,穎州官妓口作蓮花香,蜀僧曰:此女前身為尼,誦《法華經》卅年。誦《法華經》而轉世為妓,不可謂《法華經》誤之!猶如參禪人後身為女人、為惡人,亦不可謂參禪誤之。

觀音菩薩卅二應,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難道觀音應身,也是輾轉下劣麼?阿彌陀佛化身為永明禪師,永明禪師化身為善繼禪師,善繼禪師後身為無相居士宋濂:永明禪師就沒有阿彌陀佛那樣紺目澄清四大海了;元朝善繼禪師 在蘇州閶門外 半塘壽聖寺用血書《華嚴經》一部,他的弘法事業比永明禪師退半了;宋濂為臣,結果被殺,又不如善繼禪師;難道說阿彌陀佛也輾轉下劣嗎?

禪宗的泰首座刻香坐脫,九峰不許;而紙衣道者能去能來,曹山亦不許;淨土行人亦常以此批判禪宗的不對,他們沒審察到 這種批判 原出於九峰和曹山呢?這正是禪宗善知識的正知正見,應當因此佩服禪宗,緣何反以之低估禪宗呢?試問我們現在誰能刻香坐脫立亡?我們連泰首座、紙衣道者都不如,而敢輕視禪宗麼?


我認為宗下有淺有深,顯教密教有頓漸有邪正,念佛也一樣。禪之深淺,區別起來就多了:凡夫、外道、小乘、中乘、大乘,都各有各的禪。中國禪宗的禪,是上上乘禪,不同於以上所舉的禪。但末世行人參禪,確實有走錯路的,無怪有永明〈四料簡〉中之所責。

唯我平常留心典章,從未見到過〈四料簡〉載於永明任何一種著作中;但天下流傳已久,不敢說它是偽託的。它呵責'有禪無淨土',難道禪淨是二麼?念佛人心淨則土淨,即見自性彌陀,這淨土與禪是不二的,但今人卻必限於念佛為淨,參禪為禪。昔日我佛踰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於阿藍迦南,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捨;復至鬱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像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六年,...臘月八日明星出時,豁然大悟,成等正覺,乃歎曰:“奇哉!一切眾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其時那裡來的禪和淨呢?以後說法四十九年,都未道出究竟,至拈花微笑,付法迦葉,亦未說出禪字。


禪是最上一乘法,猶如純奶,賣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至全無奶性,學佛法的也如純奶摻了水,永明看到,便對[摻了水]的禪說'有禪無淨土,十人九錯路',並非說[純奶]的禪錯路。永明禪師上智者岩作禪淨二窺,[若淨]是他本心所好的,則他必不至於拈至七度方決,且永明禪師出身禪宗,是法眼宗的第三代,那會有自抑己宗,說禪不好的道理?


參禪的方法,如[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其目的只求明心見性;後人參禪違此方法,得些清淨境界,通身輕飄飄的,一下子就[開靜]了,便自以為有工夫,其實滯於陰境,卻不知一念緣起無生,未能於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永明因此說'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倒不如念佛就能'萬修萬人去'。


要[有淨土]才能見彌陀!?若以'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為可靠,這又打錯妄想了。《楞嚴經》中阿難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如此說來 豈不是釋迦牟尼佛之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阿彌陀世尊之威神卻可恃,能惠我三昧耶?念佛,決定比妄想三毒五欲好:如做好夢,醒來精神愉快;做惡夢,醒來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倘能法法皆通,則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禪有淨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誰能惹他呢?為師作佛,自是理所當然了。至於無善根者,不信禪亦不信淨,糊里糊塗,則萬劫千生,'沒個人依怙'了。

我平生沒有勸過人不要念佛,只不滿別人勸人不要參禪。每念《楞嚴經》所指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而痛心,故如今把〈四料簡〉的意旨略加辨說,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因《四料簡》之偏頗不通而對禪淨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負永明禪師了!

摘自禪淨何爭--虛雲老和尚講述
乙未(一九五五)年二月二十日於江西雲居山



總評:
一大藏教總是佛陀宣說,是故諸位師兄,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 至於法門揀擇,至唐而諸宗悉備,可謂極盛。天台、賢首、慈恩, 如各部之分司其職,猶六根之互相為用。良以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律為佛行。心語行三,決難分屬。是故佛於《法華》贊《法華》為經王,於《華嚴》贊《華嚴》為經王,其他經亦然。豈後世宏經者,必須決定於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許經經偏贊乎?

修禪宗者贊禪宗,修淨土者贊淨土,但宜善會其義,不可以詞害意。此為對機矣!佛道者,即淺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圓通,故名
南無阿彌陀佛!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29, 2021 11:03 am
新老怪
宇空不尋:
1、曾幾何時,天台智大師設拜經台專候楞嚴來華一十八載,此事佛門無所不知。說楞嚴、起信為偽經者,無異螳擋車,自取其辱,而楞嚴、起信確如須彌之穩,何懼其螢火耶。此事早已大白天下,不用某甲多費口舌。
2、師兄言:“ 既然師兄口口聲聲說楞伽經如之何,何不見其第四卷雲:“ 若以性相不二,實未解如來真實義者,不知如來法身 非是身法者,實則掩蓋而宣揚相有。以空性與名相,圓融無礙,實則說相為主義也。真如空性絕對待,真如相用生滅,如水生波。從波水一體,濕性無二說是一非二,然佛說,確實如鍵達婆城,非有城非無有城。即海市蜃樓,非有非無,不能說無亦不能說有,相有不無故,我佛才於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說必有所指陳,佛不會無的放矢。凡夫妄想,不知根本,說有說無,全未解如來真實義故。
3、法相宗,其心外有法,心外有識,是其癌症。無論如何脫不了乾系。
4、玄奘八識規矩頌非究竟。守培法師另作新八識規矩頌云:
初生八識:相應心所五遍行,無我無復性天真,
二生七識:有復性心緣帶質,四惑四大各分開,
三生五識:最初見境五遍行,了解塵相別境五,
四生六識:從識初起名心所,著境之時名見分,初轉六識:二轉五識:三轉七識:四轉八識:   八識譬喻海常住,六七猶如波浪生,
5、某甲說至此,今後不會無故來此。願法無師兄 有閒暇光臨《中華佛教網》某與全體中華佛教網註冊會員、版主,竭誠歡迎師兄廣施法雨!再會!

法無:
宇空師兄,智慧辯才,實相無礙,末學領教。只是未免教條呆板,還是詞不達意或裝聾作啞,末學亦領教。老師兄莫怪,我們還是圍繞在下所言:宗不離教,教不離宗。宗教無二,真俗無二,性相無二,理事無二,空有無二,空性名相,圓融無礙。此無二體,亦無不二。請師兄不要跑題。大慧菩薩偈云:問:世尊究竟有無說法?
2 非如師兄所說:一諦即真如,本體絕對待,離名離相。真如若生相用,即如水生波之虛妄相。《大乘起信論》雲: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何以文字論?錯矣!生滅寂滅亦方便說,本自不無,亦不曾有,生滅寂滅 :“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言說文字妄想。趣無漏界自覺地自相。遠離一切虛妄覺想。降伏一切外道眾魔。緣自覺趣光明暉發。是名宗通相。云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眾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餘菩薩應當修學。” 問:宗通相與說通相豈非相乎?所謂禪者,佛法之體,無生滅,不同言教有作為也。所謂教者,佛法之用,有生滅,不同禪宗無作為也。禪若同教,法體則有斷滅之過。教若同禪,佛法則有二法之過。然禪雖不同教,而教不能離禪。何以故?禪如水也,教如波也,佛欲明禪,故而說教,教從禪生,禪不從教生故。禪不同教,猶如水能生波,波不能生水,水有實體,波是假名,故不同也。教不能離禪者,教從禪生,離禪無教故。猶如波從水生,離水無波故。

何以禪為法體,教為法用也?
禪如水故,水能起波,波不能起水,故以禪為體,而不以教為體也。教如波故,波生於水,水不生於波,故以教為用,而不以禪為用也。何以禪無生滅,而教有生滅也?禪如水故,水雖成波,而水體不滅,息波歸水,水亦不生,是故禪無生滅也。教如波故,波從水起,是為波生;波還歸水,是為波滅;是故教有生滅也。何以禪同教,佛法有斷滅過耶?
禪同教,如水同波,波無自體,以水為體。水若同波,水應無體。水若無體,如波有滅。水波同滅,故名斷滅。禪若同教,亦如是也。何以教同禪,佛法有二法之過耶?教異禪,如水異波,水有自體,波為水用。波若同水,波亦有體。波若有體,如水不滅。水波皆不滅,是故有二法也。教若同禪,亦如是也。佛法常住,今言同歸於滅,故違佛說。佛法不二,即體外無體;體外有體,故違佛說。是故皆成過也。問:所謂教者,佛法之用,有生滅,不同禪宗無作為也。禪若同教,法體則有斷滅之過。即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佛見法見尚不容起,況起餘見乎?佛說: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凡於言說上求禪法者,總不免落窠臼。問:無言說者,長篇大論 與吾辨者是阿誰?豈非此地無銀三百兩?掩耳盜鈴!
不知師兄是駁斥法相,還是法相宗,還是駁斥世尊於鹿野苑說阿含經等,昭示四諦、十二因緣、五蘊等法,還是駁斥出世,說瑜伽師地論;無著禀承其說,著大乘莊嚴經論、攝大乘論、顯揚聖教論;世親亦出攝大乘論釋、十地經論、辯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等,無性亦造論註釋攝大乘論,又有護法、德慧、安慧、親勝、難陀、淨月、火辨、勝友、最勝子、智月等十大論師,相繼 受教者頗多,以窺基、神昉、嘉尚、普光、神泰、法寶、玄應、玄範、辨機、彥悰、圓測等,或 請師兄不要跑題,一一解答。


宇空不尋:
恐怕在這裡說,又會說我違反版規。我佛不立相。故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外有法,心外有識,決定是外道!不管他名聲有多大,威望有多高,凡違背佛法者,一律斬之!另外,辯論來辯論去,誰能因此真正得益解脫乎?是故我從心裡說,我真是不想辯論。費了一堆文字,真願意就此琢磨琢磨嗎?恐怕未必,也許是一番心血付東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29, 2021 11:34 am
新老怪
守培法師駁印光法師 批評一心念佛 即得往生論


守培法師駁印光法師批評一心念佛即得往生論一文值得一讀,
當年守培法師寫《一心念佛即得往生論》一文以後,印光法師馬上寫文駁守培法師的《一心念佛即得往生論》,守培法師進一步寫文 駁印光法師批評一心念佛即得往生論!
現轉載此文,可以看到當年二位大師級高僧的護教心切!
文章中紅字為印光大師說寫!

評雲:某某和尚慧鑑:昨接佛光二月報,知貴院人材濟濟,以慧心發敷妙義,不勝欣羨!
光:竊謂末法眾生,於禪教律中能斷惑證真,現生即出於輪迴生死之外者,難其人,以仗自力故。

培:駁曰:吾佛八萬四千法門,以禪教律為根本,禪為佛心,教為佛言,律為佛道。念佛乃佛教中之一法也。抑佛教而揚淨土者,其惑甚矣!若禪教律三門 佛若不接引眾生,不異 當知禪教律,全體是佛力,時時放光接引昏迷眾生,只恨眾生不肯受接。而不知者,反謂佛不接引,難怪末法眾生不出生死輪迴也。

光:唯淨土法門,則有論上中下根,但具信願,皆可往生,仗佛力故。

培:但有信願,皆可往生,念佛亦用不著,真是奇特!如旅客回家,不用足行,想到即到;用足行者,不能到家;豈非怪事乎?果然但具信願,不須念佛,能到西方,則可說仗他力,不仗自力。若信願後,還須念佛,然後生西者,則不可說仗他力,以 若謂自信自願自念佛,即是仗佛力者,然則,自信自願自參禪,自學教,自持律,亦可說是仗佛力,為何但說念佛仗佛力,參禪持律仗自力耶?若謂念佛人臨命終時佛來接引,即此名為仗佛力者,然則,參禪,亦見佛接引入如來室,所以古之禪師開悟後,於水邊林下保養聖胎也。依教修行者,信成就後,亦見佛接引入十住,亦入佛胎也。如是凡修 若不接引者,或是工夫未成,或是走入錯路。念佛亦然。念佛錯路者,念佛之心 不與佛相應,皆名錯路,臨命終時,佛不現前故。但我謂佛雖現前,亦不得名為仗佛力。何以故?臨終佛現,即自心佛現,非他佛故。若他佛遠來用力度生,我等眾生,早被佛度,何得至今猶沉淪苦海也?再則,佛不見眾生,佛若見眾生,即不得名為成佛,心外有法故。眾生亦不見佛,眾生若能見佛,心外有佛非真佛故。如是而言仗佛力接引者,非正說也。復言禪教律仗自力者,亦非正說,以眾生不能無因而修行故。眾生學佛,即依佛而行,此即仗佛力也。眾生無佛法,如孤掌難鳴,又如無舟不能渡海,是故眾生,不得但言自力出輪迴也。當知離佛力而言自力,則非真自力。離自力而言佛力,亦非真佛力。離自力則無佛力,離佛力亦無自力,以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故。佛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何得自說法門,而有高下耶?

光:而守培法師,一心念佛 即得往生論,初言信願念三如鼎足,缺一不可,為古人一時逗機之談,非普通之語。今人若執定,則甘露反成毒藥矣。如是則以佛及東土諸大祖師宏淨土者之言論皆毒藥也。何以故?令生決定信故。

培:如來說法四十九年,其中大小頓漸,無非對機設教,應病下藥,佛法中人皆如是說,非培獨如是說也。若演教者,不論眾生根機大小頓漸,概以一法對之,違如來對機設教,何異世之庸醫,不察病之風寒暑濕,概以一方治之者乎?眾生有種種病,諸佛有種種藥。汝以淨土一法教種種眾生,藥不投病,豈非變甘露成毒藥者乎?果然一法 能教種種眾生,就此一卷彌陀經,足以度盡眾生,何必更說種種教,錯亂眾生也?佛及諸祖 教人生決定信者,正是對病下藥:如此病,必用此藥;非此病,決定不用此藥;是為生決定信。若此病彼病皆用此藥,正是令人失決定信矣。
餘言:今人不問何病,皆用此藥,變甘露成毒藥,何得扯及佛及諸祖之言論皆毒藥也?

光:下又云:念佛必定要生信發願,非信願不可。如生信發願,必定要念佛,非念佛不可。如是定方醫病,難免誤人。靈丹妙藥,病者當飲,不病者雖有妙藥不可飲也。如是彼說,則佛與西天東土諸祖師善知識,皆誤人之庸醫也?

培:佛經祖語,留傳世間,如古醫師留傳良方,熱病治以涼劑,寒病治以熱劑等類。後世庸醫,初以涼劑治熱病,立見功效,即以此為奇方。後來不論風寒暑濕,概以此方治之,以致誤人。此誤之過,是在後之庸醫,非在古醫師明矣。
余謂:今人雖當遵古,亦不可不知變通。若執定古法,不論根機大小,是為誤人之庸醫,非謂佛祖皆庸醫也。

光:病者用藥,不病者無用。試問:誰為不病者?普賢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教證齊諸佛之善財,並華嚴海眾,以其皆未全體離病故,令飲藥。今守培法師,為教佛乎?為教九法界乎?若是教佛,則光愚劣不得而知。若教九法界,不亦與佛普賢及諸善知識相反?

培:雜念是眾生生死病根,一心是眾生本來面目。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如銅牆鐵壁相似,試問:此人還有什麼病?若有病者,何成一心?若無病者,何須信願?猶如未渡河者,教彼登舟,已渡河者,教彼舍舟,是為正理。若已渡未渡不分,概教彼登舟,豈有此理乎?又九法界眾生各有病不同,有病此而不病彼者,有病彼而不病此者;有此病當飲此藥,無此病不當飲此藥;有彼病當飲彼藥,無彼病不當飲彼藥;非全無病也。若諸病皆痊,念佛何為乎?世間固無不病之人,亦未有諸病俱發之者。至於普賢以十大願王,導華嚴海眾歸極樂,而問我教佛乎?教九法界乎?我非教佛也,亦非教九法界也。我論一心念佛之人,個個生淨土,我不知與普賢導海眾歸極樂,何反之有也?

光:此種大節目,和尚尚不以為非,而登之,則恐招禍非淺!

培:一心念佛即得往生,為招禍之大節目,這才是大善知識的聲調,不愧不愧!培說一心念佛,亦痛覺其非,以大地眾生本來是佛,何須更言念佛?三界原是淨土,何須再說往生?即如此說,亦早不唧溜,何況復說什麼念佛?什麼往生?無事生事,頭上安頭,真抬禍不淺矣。古人云:“一念不除,三途業因”,的乎言也!細覺招禍之元,深恨雲門不生佛前,一棒打煞,貴圖天下太平,免得兒孫招禍。

光:至下云:無五戒、十善、三綱、五常、四諦、十二因緣、六度等法,真是不成話說!

培:我亦知此處說得欠道理,不曾將心經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乃至無智亦無得,一齊湊來,則更惹人怪笑,不成話說了。

光:靈峰謂: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一心不亂,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以無信願,總屬自力,雖則工夫純篤,尚未至於業盡情空。

培:請老法師,將一心不亂的境界看清!若未曾親到一心,亦當以理推之,不可隨於世俗,非一心為一心也。所謂一心者,雜念不生也。所謂不亂者,萬法一如也。萬法一如,有何業而不盡乎?雜念不生,有何情而不空乎?情不空,心何能一乎?業不盡,念何能不亂乎?我謂一心不亂,業已盡,情已空矣。再加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又非暫時偶得可比矣;如銅牆鐵壁相似,業情畢竟不能複起矣。至此而說業未盡,情未空者,為不識一心耶?為強詞奪理耶?我不得而知矣。當知絲毫妄情未盡,不成一心,此猶在事上說。若以理言,連業情的名字亦不容有,還說什麼盡不盡,空不空歟?靈峰非不了一心之理也。而作此說者,為要令不信者生信,不願者發願,是為激發之詞,非謂一心不亂者真不得往生也。識者,當觀察其文情,不可死於句下。我恐不了靈峰之意者,執句而迷理,故作此論。今果不無其人,悲乎!

光:無信願,則不能仗佛力;未至業盡情空,則自力亦不能到彼佛菩薩境界之極樂世界;此種語言,乃不刊之論,三世諸佛之所讚歎者。今守培法師,想是高登毘廬之頂之大善知識,否則何能駁彼?

培:我聞佛力無邊,彼云無信願則不能仗佛力,佛力獨在信願上用,除信願則佛力無用處。佛力乃如此之狹小,反不如眾生力,能信能願,能念佛,能參禪,能學教,能持戒,能作一切事。如彼所說,自力之外,別有一種佛力,能接引眾生。眾生信願則接,眾生念佛則不接。噫!佛反賤佛而貴信願,誰能信乎?業不盡,情不空,不能生淨土,佛所讚歎,我深信之。念佛至一心不亂,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不能生淨土。此種語言,為三世諸佛所讚歎,不知出於何經?請指示之!若言信願為生西之關要,非經過此不能往生,則猶可信,以非信不能發願,非願不念佛,非念佛不能往生故。若以自力佛力,分別生與不生,我決不信也。如彼言,參禪學教為自力,生信發願為佛力,依此而分自力佛力,非但佛力不是佛力,自力亦不是自力,皆生死之業力也。彼以生死之業力,認為自力佛力,豈不可笑!所謂自力者,不假外緣,自能消弭一切障礙;能自主張,不為一切萬物之所撓動;能轉萬物歸自己,能延一月為萬年,能促萬年為一念。如是自即彌陀,自即極樂,獨斷獨行,不假外助者,是為真自力也,亦真佛力也。自力佛力,豈有二哉?然此自力佛力,他人不得而有,唯一心不亂者始得之,此我非駁靈峰也,乃依順佛說也。念佛人無信願,猶如有枝末無根本,大是奇談!彼不思念佛,即信願之標幟,若不信佛,從何而作念耶?念佛人雖不言信願,而信願自在其中,猶如生草,雖不見其根,根自不無。彌陀經云:一心不亂,乃至即得往生。
藕益雲:一心不亂,乃至無得生之理。彌陀經云:阿彌陀佛接引念佛之人,未說接引信願之人。評者云:阿彌陀佛接引信願之人,不接引念佛之人。彼等自異佛說,而不許人隨順佛說,隨順佛說者名為駁彼等,如此強霸之道,豈佛門中所應有乎?

光:凡修行人,無不持戒修善,盡綱常倫理之道。故大小乘律中,皆有一切惡莫作,當奉行於眾善之略文。一心念佛者,雖不持戒,亦不犯戒;雖不行善,亦不作惡;雖不事綱常,亦不悖逆人倫。請看此人,為修行人耶?為非修行人耶?為善人耶?為惡人耶?

培:今謂一心念佛者,皆無其德與道,則此一心念佛者,為泥塑木雕耶?為仍著衣吃飯,與世人無異矣?一心念佛,萬行具足,無道,則道滿三千,無德,則德週沙界。一心念佛,非違背一切,乃無暇於一切也。禪宗 說他泥塑木雕可,非泥塑木雕也可。此人雖穿衣吃飯,但不同常人。何以故?終日吃飯,未曾嚼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掛著一縷絲;一心念佛者,亦復如是。若著衣吃飯,何可無戒善綱常乎?一心不亂,萬象皆空,覓自身尚不可得,戒善綱常,將何安寄?若以戒善為戒善,綱常為綱常,則不異世人見色作色想,聞聲作聲想。想色則被色縛,想聲則被聲縛,終朝隨境遷流,千變萬化,安得名為一心不亂者哉?又既著衣吃飯,不礙一心。然則,生信發願,何為便夾雜而不一心耶?一心念佛之人,著衣不作著衣想,吃飯不作吃飯想,生信不作生信想,發願不作發願想。然則如何呢?著衣即是念佛,吃飯亦是念佛,生信亦是念佛,發願亦是念佛,行坐住臥,頭頭是道,處處念佛,除佛而外,更無別事,是以謂之一心念佛。倘若穿衣吃飯是穿衣吃飯,生信發願是生信發願,則眼前萬事萬心,交亂如麻,如何能不夾雜耶?否則,一心、亂心,如何分別耶?一言以蔽之曰:只知說大話,未曾實行故。
“說大話,不實行”,真是金石之言,針得末世人之通病。近時善知識,口談佛祖,卻不知如何為佛,如何為祖;口說一心,而不知如何為一心;口談念佛,而不知如何為念佛;口談修行,而不知道在何處;言之至此,不覺令人愧煞!然而說大話者,有不得不如此者,如逢山說山,遇水說水。餘見一心不亂之文,而作一心念佛之論,豈知什麼大話小話也?至於不實行者,亦有二故:一不明道理者,雖行而不實也;二明道理者,知道不可行,所行者非道也。如培出家,三十年來,覓個真實行處,了不可得。若有,大善知識示我個真實行處,我當如佛供養。

光:祈發大慈悲心,破我之邪見謬執,俾守培法師之論遍布中外,則是光之所馨香禱祝也!以此宏法,則非光之惡劣所能領會,故不得不為一上呈白其愚誠。如有妙諦,請為的實指示。印光之所說不合道理,請為闢駁,以開茅塞。但須將光原文隨函寄下,庶可對領座下妙義也。順頌禪安!常慚愧僧 印光頓首。

培:我知印老此函,從慈悲心出,非攻訐之可比也。我所以辨駁者,欲明一心念佛之真理也。印老若明一心之真理,對於一心念佛之論,必無所批評矣。一心不亂,不但為淨土法門之關要,亦為一切法門之關要,學佛者誤認此理,即錯亂佛法,是以不得不一申辨駁也。謹將常人所認之一心,略為說之。常人所言一心者,念佛時,工夫純篤,妄念不起,念後仍同常人,即以一時不起妄念,名為一心不亂。不知此非一心耶。若以此為一心,世間之人無一非一心者。何以故?世人無二心,念此必忘彼,念彼必忘此,念此是一心,念彼亦是一心,豈非處處是一心乎?雖欲二心並起,豈可得乎?如是人人本來一心,何須念佛而成一心乎?又以念佛功力強逼他念不起,禪門謂之搬石壓草,縱經百劫,終有生時,不名一心。若真一心者,萬念俱消,亦名,無念之念,方是真念故。消諸念者,無須逼迫諸念不起。當知念從境生,空念者,必先空境,境空念自空。境空心寂,名為一心。如是一心,即是彌陀;如是一心,即是淨土;非一心外別有彌陀、淨土也。心外有彌陀,有淨土,即非真一心,亦非真彌陀、淨土。為彼一心不生淨土,淨土與一心各別,故論之耳。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1月 29, 2021 3:35 pm
寂照世間
新老怪 寫: 週一 11月 29, 2021 7:45 am
此言禪本不可以言說也。後受梵王勸請,乃開方便權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其中說空說有,逗根基之大小,無非因禪而說也。

佛若無禪,即無處說教。猶如風若無水,即無處起波。說波從風起亦可,說波從水起亦可;說教從佛生亦可,說教從禪生亦可。末後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傳佛心印,方契本懷。至涅磐時,又曰:吾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此又將一切教攝歸於禪也。教從禪生,攝教歸禪,如波從水起,息波歸水,返本歸元,吾佛度生之能事畢已。

一大藏教總是佛陀宣說,是故且不可言高低卑劣!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佛四十九年說出那麼多經典,為何又說沒有說過一字?

佛說說法,即非說法,是名說法。

說法,即非說法
說法四十九年,即非說法四十九年

為什麼?何以故?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1月 30, 2021 8:56 am
新老怪
佛說,即非說,是名說法。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1月 30, 2021 9:04 am
新老怪
也談五祖戒,草堂清之墮落


九峰虔是跟石霜當侍者,石霜知道這個侍者 是個過來的人,就想把法傳給九峰虔,後來石霜坐脫了,大眾選泰首座升位,這一天九峰迴來了,泰首座升座,說:末家擔任先師之位。其他人都沒意見,這小侍者站出來說:既是先祖,要明白先祖意。

泰首座說:你提吧,先祖是什麼意你提出來。小侍者就說:平生先祖一條白練去,冷湫湫的去,廟火香灰去。泰首座大概他不懂這個,說:這都是色邊事。九峰知道了:原來你不懂先祖意啊:泰首座說,點香來退香盡之處我要坐脫不了,算我不懂先祖意。當時泰首座半枝香就坐脫去了,九峰往他背後拍了一巴掌,喊他,他過不來,九峰虔就說:你就有坐脫的本領,也不承認你會先祖意。這大眾不答應了,說你這小孩子 你把首座氣死了!你懂不懂先祖意!小侍者叫點一枝香,寸香就去了,一喊他又回來了,他算是能來能去,大眾就叫他繼石霜位。

淨土宗就提出來了,假若是泰首座 這種功夫,念佛求生淨土,肯定是上品上生.淨土宗經常提出來五祖演禪師為蘇東坡,墮落了!虛老和尚他說:印光法師,紅螺山的徹悟禪師,他們這些弘揚淨土的善知識,說五祖演禪師 轉生為蘇東坡墮落了,你要說五祖戒演禪師墮落了,我說阿彌陀佛也墮落了,怎麼呢?
說永明壽禪師 他是阿彌陀佛再來,阿彌陀佛紺目澄清四大海,白毫宛轉五須彌,你看他墮落成一個禪師,這不是墮落嗎?老和尚說了:不是這個樣子,這樣說不對,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他現國王居士身,他墮落了嗎?觀世音菩薩久遠劫來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現在是一個菩薩,是不是墮落了?
你們說五祖演他墮落了,我說沒有!北宋年間,宋徽宗滅佛 就是蘇東坡站出來,不是蘇東坡站出來講話,北宋的佛教 當時就滅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1月 30, 2021 9:34 am
新老怪
回复禪淨雙修師兄

禪淨雙修師兄問:關於末法之中,為何明心見性 惟淨土學人 最易成就?

法無答:
既然師兄由此一問,某甲當不惜眉毛落地,從 好!我們先來看《聖言量》乃如來初成正覺,於華藏世界 為海會之眾說 生佛不二、一真法界之理事圓融、一乘圓頓之妙理。
會中雖有捨利弗等二乘阿羅漢、辟支佛,終不見如來勝妙法身,不聞一乘圓頓妙理。至“入法界品”文殊菩薩 住福城大塔廟前,善財童子 已證十信得已親近,文殊為令遍參五十三位大善知識。首參德云比丘即證初住,於德云座下 聞念佛法門。末後至普賢所,菩薩以威神力加被善財與普賢位等,為等覺菩薩。普賢進勸善財與華藏海眾 同以十大願王 迴向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
華藏海眾皆是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階位法身大士,尚須迴向往生西方以證即心不俱之佛果。當知淨土法門 乃一大藏教之本源,一切法要之歸宿!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 諸菩薩萬行 首楞嚴經》 實為實相念佛之要法。所示二十五圓通除勢至圓通正屬持名,餘者皆為實相念佛法門。以至七趣因果、四聖階位、五十陰魔則顯示於實相理體。勢至圓通,正屬持名。佛念眾生 如母憶子,眾生念佛 如母憶時,制心一境 不相違遠,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華嚴唯度大機,二乘凡夫 無此法緣。故世尊於方等會上 特說淨土三經,無論凡、聖、利、純同事修持,至現生出此五濁,往生淨土。初於靈鷲山 說阿彌陀佛 最初因地,四十八願,依願修行,福慧圓通。所感世界,依正莊嚴,菩薩二乘 及生死凡夫,皆可往生。
次於王宮之中 說淨業三福,十六妙觀,是心是佛,是心做佛。十方諸佛,正遍之海,從心想生。後於給孤獨園 無問自說,信願行三,臨終十念 或得一心,蒙佛接引。是以宗門教下 奉為日課,九界眾生 希皆同歸。諸位,有人言西方極樂世界是化城,大德,試問阿哪個佛世界 又不是化城?

《圓覺經》: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 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 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余觀諸位之諍,即在一人言理即今日且聽 法無一一道來!
釋迦世尊滅度500-600年,印度大乘興起,宗即三論,體幻如虛,單破不立,佛尚不可得,何況餘法。
教即唯識,萬法不捨,粗說即“百法名門論”所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細說則十二因緣,四諦法,六波羅蜜,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道品 如是等等。隨此二大乘昌明鼎盛一時,後傳入中國,兩千年來 二宗各執 世尊在《解深秘經》中就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殊不知如來藏識,轉成本來淨相,便更名為真如,由薰習種性,便名為如來藏,此中畢竟無我,非物非心,何嚐一定說為勝義之有呢?同一道理,佛說般若方面,一切法如夢如幻,無去無來,而性空無相,又真實不虛,他又何嘗定說為畢竟的空呢?
說到直求修證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通宗不通教,於是許多在意根下 立定足根,或在獨影境上 依他起用,就相隨境界而轉;或著清淨、空無,或認光明、爾焰;或樂機辨縱橫;或死守古人言句。
殊不知參禪,也僅是佛法求證的 初學入門方法,不必故自鳴高,不肯印證教理,得少為足,便以為是。這同一般淺見誤解的須知“諸法無自性”、“一切無自性”,這個觀念,是指宇宙萬有的現象畍中,一切形器群象,或心理思想分別 所生的種種知見,都沒有一個固定自存,或永恆不變的獨立自性。這些一切萬象,統統都是如來藏中 的變相而已,所以說它“無自性”。華嚴經所謂:“一切一切 皆從法界流,一切還歸於法界,便是這個意思”。縱宗門不立文字而言,世尊49年未說一字,末後何以弘教?法不孤起,仗境方生。若無名相,何來辯機?豈不謬也?

實則宗不離教,教不離宗,宗教無二,真俗無二,性相無二,理事無二,空有無二,空性名相,圓融無礙,此無二體,亦無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教是佛說,當從佛生,如來為一大事因緣 出現世間,無非欲令眾生明自本心。此心言思路絕。法華經云:“思維如是事,不可以言宣。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磐”。
此言禪 本不可以言說也。後受梵王勸請,乃開方便權門,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其中說空說有,逗根基之大小,無非因禪而說也。佛若無禪,即無處說教。猶如風若無水,即無處起波。說波從風起亦可,說波從水起亦可;
說教從佛生亦可,說教從禪生亦可。末後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傳佛心印,方契本懷。
至涅磐時,又曰:吾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此又將一切教 攝歸於禪也。
教從禪生,攝教歸禪,如波從水起,息波歸水,返本歸元,吾佛度生之能事畢已。
今就淨土之事 我們不妨從各個角度切入,若理會的,方解理事無二之無上義締!

1、不二理體 是知實相經體,理事圓融。理由事顯,事由理攝。一乘了議,不二法門。於宗於教、於性於相、於真於俗、於事於理,空性名相,圓融無礙。


修行之人,萬法回歸 當下清淨一念。此一念彌陀名號,非空非有,無始無終。不在內、外、中間,亦非過、現、未來。非見非聞 非覺非知,亦非受非想 非行非識。不可身得,不可心得。非以智知,非以識識。諸法性空,自性亦空。法名寂滅,已離生滅。佛無名相,故無住著。一念心性,恒沙功德。諸佛已有,眾生不缺。大用現前 無事不辦。應緣根身、器界,上求下化而不見其有,全身粹為微塵 覓之了不可得。
即一切法,當體即空。見一切色,當下離相。離相故無相,無相故無不相,是名實相。觀身實相,觀佛亦同。無增無減,不差毫許。故楞嚴云“妙性圓明,離諸名相,本無世界眾生,因妄生有,因生有滅,生滅名妄,滅妄為真,是稱如來無上菩提及大涅槃”。

2、事相因緣 法不孤起,仗境乃生。的的確確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依正莊嚴,法藏成佛號阿彌陀。依佛四十八願故,十念乃至一念,必生安養。

3、法相剖析 眼所見即佛色,耳所聞即佛聲,鼻所齅即佛香,舌所念即佛號,身所觸即佛境,意所緣即佛法。普令根、塵、識十八界種子住心一處,重複熏習。至本如來藏心,性見明了,無非無量光、無量壽。依念佛一生成就往生之善人,應是因地種子久熏方熟。六根依六識攀緣萬境,於無量生中應善緣熏習,眼、耳、鼻、舌、身五根成所做智,多緣於佛色、佛聲、佛香、佛號、佛境之中,思量熏習,於阿賴耶識之中至今生之大用現前,又功德俱足故,所俱根身、器界、種子起不思議現行,所謂修德有功,性德方顯,即是唯識 三能變之異熟能變。

又今生之中 賴耶種子緣起,得入彌陀願海,恰逢善師益友,遇緣多是西方蓮種、諸上善人。舉頭瞬目、所見所聞 無非萬德洪名,西方淨土。此善境中,則心無旁殆,仗境熏習,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是故動搖未那識 勞執賴耶識相分、見分之我、法二執,令妙觀察智起用,即三能變之思量能變。
又習淨後與人為善,無所計較。雖業障現前,亦坦然而受。安然度日,待人謙虛,不嗔不慢,意識分別漸輕,無明心弱,一切隨緣,一切不變。合根身、器界、十八界種子 漸熏漸純。重複熏習故,心地純淑,平等性智起用,不起貪、嗔、痴欲諸想,遠離色、聲、香、味、觸、法。無心則妙趨諸法,不起則暗合聖意。於無意中 本如來藏心,性見明了。即三能變之 了別能變。

4、真實行持 都攝六根,毋令外馳。念念阿彌陀佛,念念直照心體。全念即佛,全佛即念。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一念佛號,涓涓潤、滴滴涼。瀝瀝在目,聲聲入耳。越念越誠,越誠越切。誠至極處,外緣不入,一塵不染。切至源頭,心神合一,雨打不濕。如此趨至究竟、功純一心之際,突然頂上 一聲響雷,當下人、境一時俱脫。佛、念剎那永恆。超然性相一如,心底一汪清水。一絲不掛,清清爽爽。即入無念無不念之 實相念佛境界。功行至此,即開正眼。實無一物可得,親見本來面目。但見山河大地 皆入毘盧性海,芸芸眾生 無非海會蓮池。雖在世間而常現西方聖事,一生之中 則妙證無上菩提。故鄉風月 瀝瀝在目,德風華雨 直潤心田。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菩薩行處,無非一乘,此一乘者,無所不乘,亦無所乘,是名 是故,
昔蓮池大師云: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行解、理事,性相圓融無礙,方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方解生佛不二、一真法界之理事圓融、一乘圓頓之妙理。是故二乘阿羅漢、辟支佛,終不見 如來勝妙法身,不聞 一乘圓頓妙理。

一大藏教 總是佛陀宣說,是故諸位,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法不說 至於法門揀擇,至唐而諸宗悉備,可謂極盛。
天台、賢首、慈恩, 如各部之分司其職,猶六根之互相為用。
良以教為佛語,宗為佛心,律為佛行。
心語行三,決難分屬。是故佛於《法華》贊《法華》為經王,於《華嚴》贊《華嚴》為經王,其他經亦然。豈後世宏經者,必須決定於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許經經偏贊乎?
修禪宗者贊禪宗,修淨土者贊淨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會其義,不可以詞害意。此為對機矣!
佛道者,即淺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圓通,故名 偈曰:
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复。
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
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
生死同涅槃,迷悟於起滅。
西方喻歇處,至此無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