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 頁 (共 420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日 7月 09, 2023 7:04 pm
新老怪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眼問覺上座。舡來陸來。
覺雲。舡來。
眼雲。舡在甚麼處。
這裡一百個。九十九個。呈機顯示。是他穩實平貼底人。那裡與爾干戈相待。
是他道 舡在河裡。


:mrgreen: 舡在河裡。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7月 10, 2023 6:40 am
新老怪
 第五十三則 黃檗噇糟

示衆雲。臨機不見佛。大悟不存師。定乾坤劍沒人情。擒虎兕機忘聖解。且道。是甚麽人作略

舉。
黃檗示衆雲。汝等諸人盡是噇酒糟漢(黃檗門下)
與麽行腳何處有今日(今既不如昔後當不如今)
還知大唐國裏無禅師麽(眼高四海)
時有僧出雲。只如諸方匡徒領衆。又作麽生(黃檗兼身在)
檗雲。不道無禅。只是無師(且救得一半)

師雲。此話就簡。若全舉當曰。一日上堂雲。汝等諸人 欲何所求。仍以棒趁之。衆不散。師乃曰。汝等諸人 盡是噇酒糟漢。
唐時愛罵人。噇酒糟漢。齊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斲輪于堂下。釋椎鑿。上問。敢問公之所讀何言耶。公曰。聖人之典。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古人糟粕矣。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 無說則死。扁曰。臣也以臣事觀之。臣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于心。口不能言。有數存于其間。臣不能喻臣之子。子亦不能受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者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矣。
又雲。恁麽行腳 取笑他人。但見八百一千人處便去。不可只圖熱鬧也。山僧行腳時。或遇草根下有個漢。便頂上一錐看他。若知痛癢。可以布袋盛米供養。可中總似汝等 如此容易。何處更有今日事也。汝等既稱行腳。亦須著些精神好。還知道大唐國裏 無禅師麽。黃檗以來。岩頭羅山愛行此令。近代佛日。北來慶壽顗公。至死無可意者。甯絕嗣無人。
香山俊和尚叔祖兒孫。亦行此令。不知者 喚作點胸。可中要個不憤底 出來承頭。
果有一僧出雲。諸方尊宿 盡聚衆開化。為甚道無禅師。
檗曰。不道無禅。只是無師。
沩山問仰山雲。作麽生。
仰雲。鵝王擇乳。素非鴨類。
沩雲。此實難辨。
五祖戒出僧語。謝和尚說得道理好。
萬松道。生言孰語冷唇淡舌。
石門聰雲。黃檗垂示不妨奇特。才被布衲挨拶。失卻一只眼。
萬松道。換了那僧兩只眼。
承天宗雲。五祖戒眼照四天下。
萬松道。也只是一只眼。要見黃檗。猶未可。
萬松道。果然。若要扶豎正法眼藏。須是黃檗宗師。
萬松道。錦上更添花。
翠岩真雲。諸方商搉便道。黃檗坐卻這僧。
萬松道。不知扶起這僧。
又道。黃檗被這僧上來。直得分析不下。
萬松道。缁素轉分明。何謂也。翠岩 辄生擬議。霧豹澤毛。未嘗下食。庭禽養勇。終待驚人。萬松道。後五日看。
檗又雲。阇梨不見。馬大師下 有八十余人。坐道場個個阿辘辘地。得大師正眼者。止三兩人。唯歸宗最較些子。夫出家 須知從上來事分。且如四祖下。牛頭融大師 橫說豎說。猶未知向上關棙子。有此眼腦。方辨得 邪正宗黨。略舉至此。要見此話始末。其後尚有百十余言。此是最初。出世示人之語。故諸方盛行。雪窦頌。佛果評唱。最詳。尚阙本錄 上堂正意。天童頌出。極盡善盡美。

頌雲
岐分絲染太勞勞(知事少時煩惱少)
葉綴花聯敗祖曹(識人多處是非多)
妙握司南造化柄(一朝權在手)
水雲器具在甄陶(看取令行時)
屏割繁碎(大象不遊兔徑)
剪除氄毛(大悟不拘小節)
星衡藻鑒(纖毫不昧)
玉尺金刀(度量深明)
黃檗老察秋毫(謾他一星不得)
坐斷春風不放高(預備不虞)

師雲。列子說符篇 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又請楊子之豎子追之。楊子曰。一羊何追者之衆。鄰人曰。多岐路。既返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岐路之中 又有岐焉。
墨子梁惠王時。有道之人。出行見素絲 染從余色。悲之曰。人湛然同于聖體。為居惡俗。染之成累。岐分絲染太唠唠。敕交切鬧唠唠也。或作勞亦可。葉綴花聯者。
達磨初祖頌雲。吾本來此土。說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一花五葉。便是岐分絲染也。若大唐國裏無禅師。達摩也無出頭分。
宗鏡錄司南之車。本示迷者。照膽之鏡。為鑒邪人。
古今注。黃帝與蚩尤。戰于涿鹿。蚩尤作大霧。迷于四方。帝在車 以指指南而示。士卒擒蚩尤而斬之。遂號指南車。
甄陶。陳留風俗記。舜陶甄河濱。其後為氏。今姓甄。音真也。此玄爐陶乎群象。智海總乎萬流也。
屏割繁碎。剪除氄毛。去岐分之差路。剪綴葉之旁枝。鬥為衡星。以運平四時也。藻鑒文明之鑒也。秤所以定輕重。鑒可以辨妍媸。
玉尺。拾遺記。禹遊龍門。八神探玉簡。以授之。長尺二寸 可以度量天地。
金刀。古有金錯刀錢金刃書。此頌黃檗品第諸方。秤尺在手。更兼聰聞蟻鬥明察秋毫。防微杜漸。坐斷春風 不放高也。
大聖安彜和尚竹筍詩。便好臨根下斤斧。免教節外更生枝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7月 10, 2023 8:22 am
新老怪
楞嚴經宗通


趙州上堂。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言語。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裡。是汝諸人還護惜也無。
時有僧問。既不在明白裡。護惜個甚麼。
州曰。我亦不知。
僧雲。和尚既不知。為甚麼道 不在明白裡。
州曰。問事即得。禮拜了退。
雪竇頌雲。至道無難。言端語端。一有多種。二無兩般。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寒。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幹。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趙州道不在明白裡。是他純是妙 則境界。卻教人護惜。略通個明妙底消息。
這僧窺見趙州脈路。要與重重發明。乃問既不在明白裡。護惜個甚麼。
州曰。我亦不知。灼然明妙。
又問和尚既不知。為甚麼卻道 不在明白裡。灼然妙明。
趙州深許這僧有些見處。問事盡得在。卻教禮拜了退。
連累這僧 都不在明白裡。更說甚揀擇。
雪竇欲與趙州翻案。要揀擇。要明白。
三祖信心銘雲。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趙州著語雲。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恐落言詮。便屬二義。若是見徹底人。即言語也不妨。所以道言端語端。若離言語。歸在一處。正是枯木岩前差路多。故有多種。若見得頭頭是道。雖言語支離。卻無兩般。所以天際日月。檻前山水。總是這一個。刀斧也劈不開。
到此分劑。喜識俱盡 枯木龍吟。渾然一妙明真際。豈容易致得。故曰難難。
若猶帶喜在。猶帶識在。名幹不盡。
猶是覺明用事。所謂清光照眼似迷家。明白轉身還墮位是也。是可無揀擇無明白乎哉。
曰君自看。正欲審定此揀擇此明白。果與至道相當否也。
三祖曰。但莫愛憎。洞然明白。
趙州曰。不在明白裡。
雪竇曰。揀擇明白君自看。
言人人殊。可謂同參。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7月 10, 2023 4:26 pm
新老怪
雪竇頌雲。
至道無難。言端語端。
一有多種。二無兩般。
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寒。
髑髏識盡 喜何立。枯木龍吟 銷未幹。
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7月 10, 2023 4:42 pm
妙吉祥如意
趙州上堂。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言語。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裡。是汝諸人還護惜也無。

雪竇頌雲。
至道無難。言端語端。
一有多種。二無兩般。
天際日上月下。檻前山深水寒。
髑髏識盡 喜何立。枯木龍吟 銷未幹。
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君不聞:
禪宗祖師說: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7月 11, 2023 7:18 am
新老怪
君不聞:
禪宗祖師說: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
不聞說
不知見
不行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7月 11, 2023 7:31 am
妙吉祥如意
新老怪 寫: 週二 7月 11, 2023 7:18 am
君不聞:
禪宗祖師說:只貴汝知見,不貴汝行履。
不聞說
不知見
不行履

老子道德經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
不聞而知。
不見而名。
無為而成。

.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7月 11, 2023 7:41 am
新老怪
第五十四則 雲岩大悲

示眾雲。八面櫺櫳。十方通暢。一切處放光動地。一切時 妙用神通。且道。如何發現

舉。
雲巖問道吾。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麼(爾恁麼問圖個甚麼)
吾雲。如人夜間背手摸枕子(一上神通不同小小)
岩雲。我會也(且莫詐明頭)
吾雲。汝作麼生會(果然放不過)
岩雲。遍身是手眼(無空缺處)
吾雲。道即大曬道即得八成(某甲舌頭短)
岩雲。師兄作麼生(理長即就)
吾雲。通身是手眼(無隔礙處)

師雲。李翱問鵝湖。大悲用千手眼作麼。
湖雲。今上用公作麼。
昔有無目山人。貨卜。雨過泥。途著鮮白鞋入市。人問。山人失明。如何泥不污鞋。
山人舉拄杖雲。拄杖頭上有眼。
以山人為證。夜間摸枕子。手上有眼。吃飯時 舌上有眼。聽語識人 耳中有眼。
蘇子瞻與聾人說話。寫字而已。復笑雲。我與彼皆異人也。我以手為口。彼以眼為耳。佛說六根互用。信乎不疑。
無盡居士潞州紫巖大悲殿記。舉大悲經楞嚴經。最為詳細。嘗見一說。大悲昔為妙善公主。乃天人 為宣律師說。然三十二應。百億化身。亦隨見不同。各據其說也。
天覺曰。千手者 示引迷接物之多也。千眼者 示放光照暗之廣也。苟無眾生無塵勞。則一指不存。而況千萬臂乎。一瞬不具。而況千萬目乎。遍身通身。何必不必。似有淺深。實無損益。雲居示眾曰。老僧二十年前 住三峰庵時。興化來曰。權借一問 以為影草時如何。老僧當時機思遲鈍道不得。為伊致得個問頭。奇特不敢辜他。
當時伊曰。想庵主答這話不得。不如禮拜了退。
而今思量當時 不消道個何必。
萬松道。若教容易得。
後有化主到興化處。化問。山中和尚住三峰庵時。老僧曾問伊話只對不得。而今道得也未。化主舉前話了。
化曰。雲居二十年 只道得個何必。興化即不然。爭如道個不必。
萬松道。鬥兔角之短長。
三聖雲。雲居二十年道得。猶較他興化半月程。
萬松道。競空花之濃淡。
僧問覺範。如諸老宿所示 有同異否。
范雲。佛令訥鈍比丘誦苕帚。一日大悟得大辯才。於此當見先德為物之心。天童分上又作麼生。

頌雲
一竅虛通(豎窮三際)
八面櫺櫳(橫遍十方)
無象無私春入律(應時納祐)
不留不礙月行空(任運落前溪)
清淨寶目功德臂(顧前盻後拈東掇西)
遍身何似通身是(分疏不下)
現前手眼顯全機(賊賍已露)
大用縱橫何忌諱(無可不可)

師雲。天童道。由一竅虛通。便得八面櫺櫳也。且如柳塘花塢 暖日和風。春在何處。作何形段。然能應物乘時 不留不礙。如月當天 任運而轉。知。通身遍身。背手摸枕底 是甚麼人。傀儡棚中。必有抽牽線索者。楞嚴說八萬四千清淨寶目。八萬四千姥陀羅臂。八萬四千爍迦羅首。興化墮馬折臂 頌雲。大悲菩薩有千手。大丈夫兒誰不有。且道。那個是通身底手眼。師以手擘眼雲。貓

:mrgreen:
背手摸枕底 是甚麼人。
由一竅虛通。便得八面櫺櫳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7月 11, 2023 7:44 am
新老怪
不聞說
不知見
不行履

老子道德經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
不聞而知。
不見而名。
無為而成。
由一竅虛通。便得八面櫺櫳也。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7月 11, 2023 7:58 am
新老怪
白練是什麼意思


1. 白色熟絹。
▶ 唐 張籍 《涼州詞》: “無數鈴聲遙過磧, 應馱白練到安西 。”
▶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摺: “我不如白練套頭兒 尋個自盡。”
▶ 《儒林外史》第二九回: “又走到山頂上, 望著城內萬家煙火, 那長江如一條白練。”

2. 喻指像白絹一樣的東西。
▶ 唐 莊南傑 《雁門太守行》: “跨下嘶風白練獰, 腰間切玉青蛇活。”
▶ 明 袁宗道 《題瘦馬卷》詩: “時去黃金燕市空, 瘦來白練吳門短。”
▶ 唐 孟郊 韓愈 《秋雨聯句》: “簷垂白練直, 渠漲清湘大。”
▶ 茅盾 《子夜》十七: “船頭激起的白浪有尺許高, 船左右 捲起兩條白練, 拖得遠遠的。”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7月 11, 2023 8:17 am
新老怪
坐脫立亡:

又名坐化,於端坐中遷化。能坐脫立亡者,必依四禪以上之定力,提前舍報;雖能於死自由,但卻不能於生自在,不能解脫生死,三界之一念無明未斷盡故、未證無生忍,無有般若智慧故,若唯依四禪以上之定力 而坐脫立亡者,於未來世仍不能出三界之生死,亦不能隨願往生佛國淨土。
如斯外道、凡夫、愚人,精勤一生 修學四禪八定,以求能坐脫立亡者,無有是處!何以故?彼坐脫立亡者,與佛菩提道之智慧解脫無關,唯少分與解脫道有關,但卻不是唯一能令聲聞者證得四果阿羅漢之條件,例如慧解脫之阿羅漢,雖不能像俱解脫阿羅漢,有促壽延壽、坐脫立亡之功夫,但彼慧解脫 卻能於壽盡時,仍能出離三界,證無餘涅槃。故知,能否坐脫立亡,並非是修學二乘法 或大乘法之必要,亦非學佛法之目的也。

譬如古時石霜慶諸禪師入滅後,眾請首座繼任住持,時石霜之侍者 九峰道虔禪師不肯首座,
白眾曰:「須明得先師意,始可。」
首座即曰:「先師有甚麼意?」
九峰曰:「先師道『休去,歇去,冷啾啾地去,一念萬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廟香爐去,一條白練去。』其餘則不問,如何是一條白練去?」
首座答曰:「這個只是明一色邊事。」
九峰曰:「元來未會先師意在。」
首座曰:「你不肯我哪?但裝香來;香煙斷處,若去不得,即不會先師意。」遂焚香,香煙未斷,首座已脫去;
九峰拊首座背曰:「坐脫立亡即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

如是石霜楚圓禪師座下首座,具足證得四禪以上定功,於此色身 可以來隨意離去,看似生死自在,但終不免要受業緣之牽引,不離三界輪迴生死。
彼首座誤會先師之意,以為能坐脫立亡隨意舍壽,即是會得祖師西來意;並以為自己因此能透脫生死;殊不知已墮「以定為禪」之常見外道見中。故首座當場舍壽坐脫立亡,猶免不得師弟九峰道虔禪師 撫背消遣曰:「坐脫立亡則不無,先師意未夢見在。」亦成遺臭千古之糗事一件。

再如洞山禪師座下弟子之坐脫立亡 而未能獲得洞山禪師首肯,以彼僧雖得四禪生死自在之功夫,來去自由,而未證得佛菩提之見道 及解脫果故。如是故事,在禪宗典籍中,多有記載。是故學禪之人 應建立參禪知見及次第,不應以能否「坐脫立亡」,做為佛教修證開悟之依據,亦如不應以能否有神通,視為開悟之依據。因為坐脫立亡 只是禪定上面的修證,與般若智慧無關。至於古德禪師斷了我見,開悟明心後,繼續在修除我所上的煩惱,身雖未死,但心已死故!令彼覺知心 不再六塵上染著攀緣,此是心境上解脫之「坐脫立亡」也。

《佛果圜悟禪師碧巖錄》卷八:「六識無功伸一問。古人學道,養到這裡,謂之無功之功,與嬰兒一般。雖有眼耳鼻舌身意,而不能分別六塵,蓋無功用也。既到這般田地,便乃降龍伏虎,坐脫立亡。如今人但將目前萬境,一時歇卻,何必八地以上,方乃如是。雖然無功用處,依舊山是山水是水。」
CBETA[T48, no. 2003, p. 207, a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