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4 頁 (共 107 頁)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8月 25, 2021 8:19 am
由 新老怪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貼
˙人人面前觸目菩提,六根門頭放光動地。
可是禪師所說的六根,不是指面門上的浮塵根,也不是指大腦中樞神經內 司管見聞覺知的勝義根,而是自佛世界 或正法眼藏內的六根,我們權且將其稱為清淨勝義根。
這些就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所說的清淨六根,各具百千功德,
即是本經後文十方諸佛 對阿難所說的菩提涅槃根本的六根,
也是後文中諸菩薩所證的諸根圓通。
雲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也就是說,由浮塵六根 六入的世俗境界,反觀乃至反思自性,從而見性成菩提道,親證自佛世界般若波羅蜜如幻法,見到真空妙有不二的中道空性。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8月 25, 2021 9:31 am
由 新老怪
正法眼藏內的“藏”,有種種變體。
祖師總以大地或田地作機鋒,此為“地”藏;
又以海洋湖泊作禪機,此為“水”藏;
又以大火聚、火中蓮華為機鋒,此為“火”藏;
其餘諸大以此類推,唯空大為藏之純粹狀態。
˙克勤圓悟祖師說:“祖師心印,狀似鐵牛之機,一印印泥,一印印水,一印印空”。
此句就是暗示自佛世界 呈現地藏水藏空藏的見性境界。
可是在本經中,世尊的如來心印,一印印地火水風空見識,而且周遍法界。
在佛經中,有時以菩薩的命名 來表示藏體的形態,例如,地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法藏菩薩等等。
˙七大由如來藏 有機組合起來,就成為眾生,現色心藏;
四空天人 無色身,僅有意識、末那和如來藏,現純識藏;
阿羅漢緣覺滅盡六根、前七識乃至十八界,入無餘涅槃 僅留下如來藏,現空性藏;
佛自住境界,為常寂光土,現寂光藏。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8月 25, 2021 2:16 pm
由 新老怪
火大也有大小不同的形態。
大者,如劫火洞燃的大千世界,又如臨濟祖的 “煦日發生鋪地錦”;
中者,如閃電、火光等;
小者,如爐中殘餘的火星,又如此處艾草上的“光團”。
若搞不清楚三者表法上的區別,就不會明白“三界火宅”、“石火電光”、“丙丁童子來取火”的禪機所在。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8月 25, 2021 2:27 pm
由 新老怪
“雲門火焰”公案。
雲門文偃祖師。舉雪峰雲:「三世諸佛 向火燄上轉大法輪。」
師曰:「火燄為三世諸佛說法,三世諸佛立地聽。」[《五燈會元》卷15]
雪峰祖師說:三世諸佛 向火燄上轉大法輪。
此句裡,三世諸佛處於主位仰界,火焰處於偏位複界,報身佛或應身佛在火焰上轉動大法輪,即“若能轉物,即同如來”之意。
雲門祖師說:火燄為三世諸佛說法,三世諸佛立地聽。
a在正法眼藏內,此“火焰”處於主位仰界,表“法藏”;
b三世諸佛處於偏位複界,以化身佛的形態聽法,
表“正法眼”,此句屬人+法+境的見性結構。
大家需參究的是,祖師將火焰和佛 結合起來,為何以此有情無情 共同說法的方式 來開示見性公案?
若會得此案,就明白本經火大中的佛法道理,也明白為何 勝熱婆羅門要讓善財童子“投身火聚”的玄機了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三 8月 25, 2021 3:12 pm
由 新老怪
貼
“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
˙此段中,阿難等用
父母所生之身之根大,
“十方虛空”之空大,
“一微塵”之地大元素,
“湛巨海流一浮漚”之水大,
來顯示破重關的見性開悟境界,因為阿難等不僅見到 正法眼藏內的“法藏”之最初句,
而且見到正法眼藏內的“正眼”之重關句,
“父母所生之身”如“一微塵”或“一浮漚”就是 打開頂門 正法眼的見地。
僧問:「如何是古佛心?」
牛頭山精禪師曰:「東海浮漚.」
若會此祖師禪機鋒,就明白阿難等 即佛即心的破重關見地了。
a“父母”、“十方虛空”、“湛巨海”都以處於君位的有情境 與無情境表示“藏”,
b“父母所生的身”、“微塵”和“浮漚”都表示 處於臣位的“根”(或物),
c“吹”、“流”和“起滅”都表示“法”。
此段是比較微細的見性境界。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四 8月 26, 2021 8:26 am
由 新老怪
˙在楞嚴會上,世尊將正法眼藏之"空藏"擴展到 地藏火藏水藏風藏空藏見藏識藏七種藏,佛說"如來藏中,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清淨本然 周遍法界,隨眾生心 應所知量"。
在華嚴會上,佛菩薩將水藏 細化為諸多海藏,並且把無情之海 同有情眾生的諸多心行結合起來,廣大開顯華嚴性海的 見性境界,這又是情與無情 同圓種智的悟境。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四 8月 26, 2021 8:37 am
由 新老怪
"黃蘖帳子"公案。
黃檗法濟禪師。 上堂,良久曰:「若識得黃檗帳子,平生行腳事畢。 珍重!」
[《五燈會元》卷15 ]
黃檗法濟是雲門宗禪師,乃雲門祖師的法嗣。 大家想一下,法濟禪師上堂時,未見語錄提及 周遭有什麼帳子之類的物事,為何他默然良久後說:如果有人識得黃蘖帳子,一生參禪行腳事 就成辦了呢?
克勤祖師開悟偈內 有"金鴨香銷錦繡帷"句,其禪意是:在金屬所制的金鴨嘴里,香煙袅袅上升 逐漸消失在洞房的錦繡帳內。
天童正覺禪師上堂:
"黃閤簾垂,誰傳家信?
紫羅帳合,暗撒真珠"。
若人會得這幾則祖師禪案,那麼不僅是本寶帳雲,而且其他九類供養雲 也都通透了,這才"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四 8月 26, 2021 8:51 am
由 新老怪
˙爾時普賢菩薩。 復告大眾言。 諸佛子。 世界海。 有種種差別形相。
或圓,溈仰宗就以畫圓相作為家風,禪門常說「圓陀陀」,
教下有圓教、圓滿、圓融、圓成、圓覺、圓通等等,這是什麼道理?
或方,圓木逗方孔,這是何物。
或非圓方,如八角磨盤空中走,
又如大涅槃的伊字三點,這些象徵何物?
或如水漩形,這個符號·表示什麼?
或如山焰形,勝熱婆羅門從高山上投身入大火聚,並令善財也跳火坑,為什麼?
˙或如樹形,為何禪門常將寺廟稱為「叢林」?
趙州「庭前柏樹子」是何物?
為何十方三世佛都在菩提樹下成佛?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四 8月 26, 2021 9:21 am
由 新老怪
貼
克勤祖師聞法演和尚 舉小豔詩開悟后,深有感觸地說:"老僧聽得忽然打破漆桶,向腳跟下親見得了,元不由別人。 方信乾坤之內 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祕在形山,已至諸佛出世祖師西來,只教人明此一件事"。 【《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卷13】
克勤圓悟是臨濟宗楊歧派禪師,乃五祖法演的法嗣。 大家可參究一下,為何克勤祖作如是說? 未悟者「見山是山」,已見性開悟者「見山還是山」,這二者所見的境界 究竟有何區別? 若人回答不出此問,是否已過見性關就大有疑問在!
下面再舉出祖師禪公案一則,將山水貫穿起來解說。
"惟信山水"公案。
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箇入處.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箇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 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 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 」[《五燈會元》卷17 ]
青原惟信是臨濟宗黃龍派禪師,乃是黃龍悟心的法子,及黃龍慧南祖師的法孫。
a 惟信上堂開示其參禪心得體會,他在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肉眼見到 身外的山水就是山水,此乃知見立知 為無明的根本,乃是凡夫眾生說山水。
b後來親見黃龍悟心祖師等善知識後,有個見性開悟的契入處后,見到自佛世界內的涅槃山,並非身外世界的土石等山;
見到自佛世界內的曹溪法水,並非身外世界的江河之水。
c 見性開悟后 經過數十年的微密觀行 和到家保任,現在見到身外山 自然會歸自佛世界內的寶藏山,見到身外水 自然會歸自佛世界的法性水。
大眾,這三種見解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 有人如果分辨得猶如黑白一樣清晰明瞭,那麼你就親自見到老僧的本來面目了。
需要說明的是,對於"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有些大德解釋說:這是進入參禪狀態後,已經全身心投入疑團的參究中,忽視外部世界 甚至自己身體的存在,深處在黑漆桶中 但尚未打破的境界。 這種解釋 乃是真參實修者的切身體驗,不無道理。
但是惟信禪師說的情況 與他們講的有所不同,惟信說"親見知識,有箇入處",表明他已打破黑漆桶,見到善知識的本來面目,明白了說山水、即非山水、是名山水的境界,請讀者明鑒。
若人見性開悟后,具備推窗睹河、開門見山的正法眼,通透了上述祖師禪公案,就逐步品出佛菩薩開示華藏世界 諸多的如來禪機鋒密語了。
如果不假借祖師禪公案,大家拜讀本段經文,恐怕極難發起參禪的疑情,即使有些疑問,多半也是文字義理上的,所以說對照佛經參究祖案,就比較容易契會悟入佛知見的向上菩提道。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五 8月 27, 2021 11:12 am
由 新老怪
今對見精與塵境的各種分別計度與說法,名為妄想,
不能於中 超出是與非是。
若悟知 此無妄離垢之真體,
圓照法界的本性,
係無自他的分別,方可超出是非,
豈復於萬相中,
說何者是見可指,何者非見可指?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五 8月 27, 2021 3:15 pm
由 新老怪
華嚴緣起
大方廣佛華嚴經 可視為佛法的全身,乃世尊在菩提樹下徹悟後 為十方菩薩所說的經,屬大乘五大部之一。
˙如果說維摩詰經 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那麼華嚴經則是廣說之。
本經廣說華藏世界 一多相攝、大小互容等 重重無盡的境界,
有菩薩五十二階位的 修行次第方法,還有善財童子一生
從初發心 證到等覺菩薩,雖不能說史無前例的"空前",但也實屬曠世罕見。
˙教門有言:不讀華嚴,不知佛家之富貴。 大家讀華嚴的過程中,也許會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覺受,讀過後不免會有高山仰止、望洋興歎的心情。
有位日本學者著述了《開拓宇宙觀》一書,是啊,在如此大方廣華藏世界面前,我們都似乎 相形之下 顯得那麼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