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 頁 (共 420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2, 2023 11:33 am
新老怪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正果法師編述

下面說參禪用功的事。
不取向上玄談,唯取做功夫吃緊處。做功夫時,無論是坐習或行住等,皆以即心即佛,無心是道,歷歷為正道。其方便法門略說三種:
一、覺察。做功夫時,平常絕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與覺破,前念覺得破,後念不生。此之覺智,亦不須用,妄覺得俱忘,名曰無心。故祖師說,不怕無起,只恐覺遲。又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此即息妄功夫。
二、休歇。做功夫時,不思善,不思惡,心起便休,遇緣便歇。古人說,一條白練去,冷湫湫地去,古廟香爐去,直得絕廉纖,離分別,如癡如兀,方有少分相應。此是休歇功夫。
三、泯心存鏡。做功夫時,於一切妄念俱息,不顧外境,但自息心。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如龐公云:「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此是泯心存境 息妄功夫。

如果對上述用功的方便法門用不上,可以參一則與自己相應的話頭,如「狗子無佛性」、「庭前柏樹子」、「須彌山」、「麻三斤」、「乾屎橛」、「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我的本來面目」,等用心參究。

大慧宗杲禪師,特別提倡參「狗子無佛性」,著重在「無」字上參,通身起個疑團,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屙屎放尿,心心相顧,猛著精彩,守個無字,日久歲深,打成一片,忽然心華頓發,悟佛祖之機,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頭瞞,便會開大口,到這裏,說甚閻王老子,千聖也奈何不了。這是絕後再蘇。此義在《曹洞臨濟參禪方法的差異》一節中已詳說,今不再述。

元天目高峰原妙參禪說:「若謂著實參禪,決須具足三要:第一、要有大信根。明知此事,如靠一座須彌山。第二、要有大憤志。如遇殺父冤賊,直欲便與一刀兩段。第三、要有大疑情。如暗地做了一件極事,正在欲露未露之時。十二時中,果能具此三要,管取克日成功,不怕甕中走鱉。苟缺其一,譬如折足之鼎,終成廢器。」

中峰和尚說:「坐禪別無用心處,只十二時中,放下一切塵勞妄想境,常自心如虛空,毫髮計使無他念。若得自心清淨,還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麼時,如何是我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如是看,若工夫一片成,自然得有悟人。何名坐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心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 不動名為禪。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惡法,非菩薩道。」

朝鮮西山大師退隱說:「凡本參公案上,切心做功夫,如雞抱卵,如貓捕鼠,如饑思食,如渴思水,如兒憶母,必有透徹之期。參禪須具三要:一有大信根,二有大憤志,三有大疑情,苟缺其一,如折足之鼎,終成廢器。」

總起來說,凡欲成佛,不染一物。最初要發起一個 堅強地死心,看破世界身心 都是假緣,無實主宰,若不發明本具的大事,則生死不破。既生死心不破,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卻如何排遣?將破生死心一念,作個敲門磚子,猛著精彩,不顧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別念,不肯暫止,直到以悟為則。

做功夫 貴在起疑情,什麼是疑情?如生不知何來,不得不疑來處。死知何去,不得不疑去處。生關竅不破。則疑情頓發,結在眉睫上,放亦不下,遷亦不去,忽然一朝 撲破疑團,生死二字,是什麼閑家具!古德所謂 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者此也。

做功夫 最怕耽著靜境,做人困於枯寂,不知不覺。動境生厭,靜境安然。原因是行人一向處於喧鬧的環境,一與靜境相應,如吃適合口胃的東西,則生耽著。又如人倦久喜睡,久久墮於無知,落於鬆散懈怠而不自覺得。

做功夫要中正勁挺,不近人情。如果循情應對,則功夫做不上,不但做不上,日久月深,則必成為隨順流俗的阿師。

做功夫疑團得力時,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東西南北不辨,通身內外只是一個疑團。疑團不破,誓不罷休。

做功夫舉話頭時,要歷歷明明,話頭若失,立即再舉,不破話頭誓不甘休。不然則坐在鬼窟裏,昏昏沈沈過了一生,有何所益。

做功夫 切莫通道不須參,若不參便云已得理,此則是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此輩名為可憐憫者,臨命終時,手忙腳亂,悔之何及!

做功夫時,不得將心待悟,若將心待悟,終不得悟,只須逼拶令悟。若大悟時,如蓮花開,如大夢忽覺。看話頭真切,逼拶心意,時節因緣會合時自悟。悟時如撥雲見天 而廓落無依,天旋地轉,又是一番境界。

黃檗禪師說:「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
此語最親切,若將此偈時時警策,功夫自然做得上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2, 2023 12:23 pm
新老怪
正果法師編述

禪是禪那的簡稱,或云禪定,印度“瑜伽”亦可謂其中一種,漢譯思維修,意即靜慮,就是靜中觀察思慮,慧能大師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為坐,內見自性不動,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其實,禪包含了戒、定、慧三學。太虛大師認為,中國佛學的特質在禪。  

三、禪的內在特色

(1)禪是見性法:
蒙塵的鏡子,拭之,鏡子就露出本色,放出光明。如果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那麼,何處惹塵埃?沒有塵埃,何必去拭之?因此,禪可以不假何物,不必拐彎抹角,而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2)禪只接觸事實:
禪不須任何解釋,不訴諸 噦噦嗦嗦的陳述,不作歸納、推理,總是直接接觸事實;是一種經驗、感受,而非一種知識。
(3)禪是第三隻眼:
禪是不假任何物 去了解世界的,但任何物都要假禪 去認識真理。手指月亮,禪是手;籃子裝魚,禪是籃子。透過禪,可以看到 兩眼看不到的地方,看不到的東西,從而了解了世界,認識了真理。
(4)禪是一種暗示: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 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我是誰,誰是我?禪觀,觀佛、觀山川日月、觀無常生死老苦,拂子一揚,說麻三斤,這些,都是一種暗示、提示、象徵,是一種禪,你一旦進入這暗示的境界,就與之相應了。
(5)禪是一種看心法:
禪是不拘形式不拘相,在心上作文章,一切都是為了看住心,牽住心牛的鼻子,不讓牛被周圍的花草 引誘而左右。這心,不是自性,只是白性的影像,是水中月、鏡中花,非真月、真花,但透過這影像,順藤摸瓜,可以觸及到自性,與自性相應,假如把影像看作自性,以為真實,就會落人執著,有多少執著 就有多少束縛。
(6)禪是一種無念法:
慧能說,禪是無念、無住的,是在無的基礎上 產生的微妙智慧。因此,體會禪時,要把自己當作一棵樹,人家踢你,你就接受,沒有反抗、悲傷、憤怒,但是,你又有生命,有感覺。佛家看樹是有生命、有感覺的,砍他一刀,會流出液汁。禪是無念,但能自覺。
(7)禪是一種直覺:
禪是一種直覺,“天心月圓”是什麼? “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是什麼?茶杯突然掉地的感覺是什麼?這些都難以詳細表述,但可以通過某種直覺,這直覺往往能讓你 茅塞頓開、心花怒放,你可以從中 悟到什麼。
(8)禪有一定的矛盾性:
這矛盾性,其實是一種辯證法,說無念,又要觀照;說靜,又要慮。一堆火,靠近了要燙傷你,遠了沒有熱能。一把劍,碰到,你要受傷,不碰到,它只是廢鐵。?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在橋上走,橋流水不流”。“花不紅、柳不綠”。在你心中,有沒有一根棒子,如有,給我,如沒有,給你,或如有,給你一根,如你沒有,把你那根給我。這就是禪的矛盾性、辯證法,其奧妙之處,只有禪者能夠體悟。
(9)禪的體驗是超世俗的:
通過禪定,能得禪悅。禪悅,是一種明朗、輕安的超世俗體驗,是無法用語言 表述的快樂和滿足感,“見道忘言”、“言語道斷”。得禪悅時,是“上無片瓦、下無寸土”,“身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無我又有我、有我又無我”,已融人墊子、蒲團、觀想的蓮花、案上的佛中了。
(10)無意識的問答也是禪:
許多禪師通過無意識的問答而開悟,趙州問南泉:“什麼是道? ”泉答:“平常心是道。”人問趙州:“什麼是佛祖西來意? ”趙州答:“庭前柏子樹。”又如問:“如何是佛祖西來意? ”答:“麻三斤。”這些問答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是不假思索的 無意識的回答。但,正是不假思索,出自自性、潛意識,便蘊含了禪機。
(11)平常心也是禪:
故意是禪的大忌,僧問長沙:“如何是平常心? ”.答:“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說:“我不會。”長沙又答:“熱時取涼,寒時向火。”所以,學禪要有平常心,要自然,花開花落、潮退潮起,否則,泥裡有刺,赤足踏下,是要尖叫的。
(12)禪能超越時空:
禪是自由的,脫離了束縛,時間、空間對它沒有意義。禪師人定,一下就是幾小時、幾天。虛雲大師,土豆人鍋時,開始禪坐,出定時,土豆已長長毛,可見,定時相當長。理論上,禪師人禪定時,發起一念“我要出牆去”,就能隱形一樣 穿牆而過,因為定中,他改變了自己的構成;也改變了牆的構成,牆不再是牆,人也不再是人,因此,牆與人之間 也不再互相障礙。
(13)學禪靠自己的主觀努力:
禪法指人一條道,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需要自己努力、自己體驗、自己感受。禪師的指點,點破你,給你開一線天,你要抓住機遇,及時鑽過去,否則,一線天又合上了,因為,禪是剎那性的。如是天,時晴時暗,如是浪,時起時落。一線天合上了,你來不及退出來或來不及沖出,那麼,即便禪師也無法進入救你,只有等待另一個機遇了。
  
四、禪的外在特色
  
禪,無形無相,所謂禪的外在特色,只有通過分析人禪的方法 才能體現出來,因人禪的方法,·千千萬萬,其外在特色,也是千差萬別,這裡,例舉幾種:
(1)參話頭:
話頭是公案一種,乃佛祖的垂示、宗門的正令,用以驗證學人的迷悟。在《傳燈錄》中,載有話頭1700多則,如“念佛是誰? ”“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 本來面目?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麻三斤”、“庭前柏子樹”等。參話頭,不參其意,只參其句。
《禪家龜鑑》說要參活句,莫參死句。這活句即參句,死句即參意。禪門對參活頭一法很推崇,認為是“無事不辦”的妙法。參下話頭,就如咬住磚頭,雖沒有味道,但要不停地咬,咬碎它,咬碎的一剎那,就如桶底脫落,茶色玻璃打破,天空突顯,見本來面目了。
(2)起疑情:
話頭一參,參久了,不得要領的人,就麻木了,便會進入機械和昏沉的狀態。《禪生之鑑》就說,參禪要“十分信心、十分決心、十分疑心”。如參話頭“狗子有佛性否? ”狗子有無佛性呢?揚起一微塵,大地在其中,一朵花開,宇宙在其中,但當塵土尚未揚起,花兒尚未開時,大地在哪?宇宙在哪?疑去疑來,疑來疑去,這樣,就打破了昏沉。
但是疑,不等於要你去思考問題,不等於要你 去回答問題,如把疑情 當作一個問題來思考,便人了魔道,所以要只起疑不求解,疑下去、疑下去,參下去、參下去,但又沒有答案,沒有出路,逼到絕境,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忽然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
(3)鬥機鋒:
禪師經常答非所問,說“俏皮話”,或雙關語等,這些,都屬鬥機鋒。玄機尼師去拜訪雪峰禪師,'禪師問尼師:“你叫什麼? ”尼師答:“叫玄機。”禪師問:“每天織多少布? ”尼師答:“寸絲不掛。”雪峰禪師聽罷,大喝一聲:“你袈裟角著地了。”玄機尼師情不自禁地回頭看自己袈裟角,禪師道:“好個寸絲不掛。”玄機連袈裟角著地都放不下,何談寸絲不掛。又如:人問:“萬法唯心、唯識,那麼,此石在心內還是在心外? ”答:“在心外。”—問:“即在心外;何來唯心、唯識? ”又答:“在心內。”問:“幹嘛安石頭在心內? ”又如:良價問本寂·:“哪裡去? ”本寂答:“不變異處去。”良價反問:“不變異了哪有來去? ”本寂答:“去亦不變異。”
(4)說偈:
幾乎所有的禪師,都會留下一些偈語,且多充滿玄機,引人深思。如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圓瑛的“狂心歇處幻身融,內外根塵色即空。洞澈靈明無掛礙,千差萬別一時通。”弘一法師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趙樸初大德的遺偈:“生固欣然,死亦無憾。花落還開,水流不斷。我兮何有,誰歟安息?明月清風,不勞尋覓。”禪者把對禪的體悟通過偈子表達出來,可以說,禪宗如缺了禪偈,就少了味道。
(5)棒喝:
義玄去參黃檗希運。義玄問希運:“如何是佛法大意? ”希運一聲不響,便打義玄。連問三次,連打三次。被打的義玄又去參大愚,大愚問他在希運處學到了什麼,他講了三次被打的事,後來,他在大愚的開導下,有所悟。悟後又回到黃檗希運處,希運問他大愚講了些什麼,他轉述了。希運說:“那和尚,到時該揍。”一聽這話,義玄便道:“還待什麼,現在就揍。”說著,一把抓住希運便打。被打的希運很高興,當下就印證了義玄的悟境。又如義玄與希運一起栽松,希運問:“種鬆幹什麼? ”義玄答:“一為山門作風景,二為後人作標榜。”說了之後,以鋤頭打地三下。希運說:“你已吃我三十棒了。”義玄又用鋤頭打地三下,並作噓噓聲。希運大喝一聲:“我的宗派到你這,將大興於世。”後來果然如是。棒喝,在禪宗是很重要的開悟之道之一。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2, 2023 3:11 pm
新老怪
般舟居士
<傳心法要》學習心得

習見性頓教大法之人,如果不能當下了悟無住生心,即心即佛的法理,卻終日向外馳求,曆三大阿僧 祗修證也無法證悟成佛。若心外求佛、見佛者,讀經、念佛、長學精進,日夜不息,長坐不臥,或以廣求知見,博聞強記 以為得佛知見者,均無緣見性,此種方法,亦非是趨向見性成佛道的正確方法。終將落入人天乘,聲聞乘、乃至菩薩乘的束縛,無法當下解脫,與頓悟法門失之交臂,不得入門。
無心者,並非使心死寂不動,善惡不辨,正邪不分。而在於了知 萬法幻化不實,剎那遷流,變動不居。故此貪嗔癡三毒心歇,妄想心滅。此時之心,雖時時出入 六根門頭,直擊六塵,卻能夠做到即塵離塵,而無染污,恆長清淨。此為無心。
此無心之心,善於分別諸法相,了知、了見善惡、高低、正邪。雖善於分別,而無分別之執著。於自心而言,不曾歡喜,也不曾惱亂,八風雖然強勁,卻難動如如之心。此如如之心,即是無心。
故此,證聖之人,凡心難測,順行逆行 天莫知其意,樂行苦行 均自在而行。就像玄覺大師證道歌所言:“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了悟此心者,因緣不同,故有遲疾。
象六祖慧能大師 這樣的利根者,一語便悟,聞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了知萬法體空,佛性無二的法性 真實之理。再聞此語,徹悟萬法不離自性,生本無生、全幻即真的佛性圓滿功德。故此說出破妄歸真之法。即:“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自性迷朦的時候,需要假以因緣開啟,需要藉教悟宗 或善知識的接引。自性已明,則知一切罪業本自空寂,業障無根。只合自性自度,無法借他人之力,根除自己的習氣。故而需要常自護念,根除自心詬染。
也有歷諸位而挈會無心之法的人。如《傳心法要》中祖師所言 十信至十地而後悟無心者。故此,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要注意做到,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不得以貌取人,以地位名聲鑑別於人。
龍女十二歲成佛,不改女相;車匿證真,寧移賤稱?濟癲狂野,誰可言說,他未證聖?
凡夫無心,當下與佛無二,平頭百姓當中,何時缺乏成聖證真之人呢。
不管法門有多少,最終還是要回歸於一心。
此心若明,妄想即破,無明即滅,方可了知,本無無明,亦無無明可盡。
故此六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此心不明,疑心難斷,故而世人常說,我心不安,煩惱重重。
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之說,乃是次第菩薩之法。
《金剛經》中說:“一切聖賢 皆以無為法 而有差別。”悟理者,有深淺之別,除事者,有快慢之分。徹悟者,洞徹法理 而事易除。因其福德深厚,業障輕微,身心清淨的緣故。落於次第者,或事清淨 而理不明,或理明而習氣深重,故而呈現出 無量的差別,也就是聲聞、緣覺、次第菩薩的差別。
要趨向無心者,有理入和事行二門,
a理入者,藉教悟宗,或因明師示導見性。當今之時,眾生業障深重,即使得遇明師,因其信心不具,貢高我慢之心堅固,也不見、不聽、不信,故而常說,明師難遇。卻不知自己業障深重。
《金剛經》為宗門所推崇,此是理入之門。
若澄心淨意受持讀誦,一念心開,並非不可,只是世人信心不淨,難於此經開發本來。
b事入者,唯達摩祖師所說的《四行觀》最為清楚致用。可以深深研讀此論,依論修行,自可入道。
修學佛法者,切不可以輕慢心 對待經綸和師尊。當今之時,臆測口說者多,而誠心實行者少。此輩人,輕慢師尊,鄙視同學,入三乘門尚難,何況得入 頓悟大法之門呢?
求法者,基於誠敬之心 而易得妙法。
誠者,內心真誠清淨,無欺誑之意,無輕慢之心。
敬者,內心謙下,不壞人倫,尊師重教,師徒一心,則易於感通。
故可知:我慢山高,法水難存。而內心誠敬謙下,即如大海容納百川。容納百川之心,則與無住之佛心相鄰。以此入道,則可當下趨於無心。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2, 2023 3:24 pm
新老怪
般舟居士

在佛法的佛格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恆順眾生”,就是心存平等。所謂的“八風不動”,就是要做到榮辱一如,得失一如,貴賤一如,苦樂一如,是一種平等的理念。恆順眾生,就是以曠大的心量包容眾生的缺點乃至傷害。所謂“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是超越人格的理念,是佛法的真髓。

正見者,了知緣起即幻,宇宙人生 如空中華,眼中翳,知幻而後離幻。也就是常說的看破放下。所謂的尊重與不尊重,也是一種虛幻的作為,欺騙的 是我慢心和自尊心。凡夫者 就是黏著於我慢心 和自尊心,才會橫起紛擾,遍起矛盾,從而產生無盡的煩惱。
正見者,不見怨親,何來的親疏?不見惡人,何來的憎恨?唯凡夫者,見怨見親,見善見惡,故而分別無量,不得自在。
因此說,人格 是不可靠的,是不足以成為佛法的基礎的。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2, 2023 6:32 pm
新老怪
尺童
本來無一物——禪宗公案8

!一天,通玄禪師偶然閱讀 天童圓悟禪師的參禪偈,其中有一句,“一念未生前,試看底模樣”,當下便疑情頓起。在疑情的推動之下,通玄禪師遂奮志參究,朝夕不怠。一日,通玄禪師於樓上行走,不小心一失足掉了下來。
他當即豁然有省,遂口占一偈云:
  “一念未生前,六戶絕消息。
   瞥爾揚雙眉,大似眼無力。”

尺童——“瞥爾揚雙眉”暗示離相,“大似眼無力(屋裡)”暗示四大組成的外相歸於眼,眼又歸心,心念不生時,虛空粉碎。

通奇禪師初禮圓悟禪師,通奇禪師便問:“學人絕跡而來(暗示無相),特為親近和尚。”
  圓悟禪師道:“莫妄想。”(那個是墨相、昏暗一片。)
  通奇禪師道:“未審還有堂頭也無?”(和尚有主麼?)
  [叢林中,方丈和尚也稱堂頭和尚。]
  圓悟禪師道:“看腳下。”(“看”腳下是“目”。)
  通奇禪師道:“不因漁父引,怎得見波濤?”(目歸心源。)
  圓悟禪師道:“莫錯會好。”(還不錯,答的好。)
  通奇禪師於是留在圓悟禪師座下,朝夕請益。

一天,寺院裡舉行普茶。茶話間,圓悟禪師舉洞山與泰首座 吃果子之公案,令大眾下轉語。
  [洞山与泰首座吃果子之公案的具体内容是:一天,洞山良价禅师与泰首座吃果子次,
洞山禅师问泰首座:“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黑似漆,常在动用中,动用中收不得(指无明,主要提示无“鸣”),且道过(说、接嘴就有过,就打。)在甚么处?”
泰首座道:“过在动用中。(暗示你打我就是过,你就输了)”
洞山禅师一听,便果桌撤走。
(暗示不理睬整个提问话头才对。双关你吃果(过)了,不应再吃。)]
這時,通奇禪師從大眾中走出,回答道:“食到口邊,被伊奪卻。”
(暗示“過”就是開口。果(過)是暗示。)
圓悟禪師一聽,便點頭稱是。

佛诞日,圆悟禅师上堂云:“世尊才出母胎,便指天指地,汝等人,犹向山僧拟讨甚么碗?”说完便拽拄杖下座,一时将大众打散。
(提示“指(天)”、“指(地)”平等,“汝等人”也是平等提示。)
通奇禪師從此便全身脫落。
開始結夏安居的那一天,通奇禪師從大眾走出,問圓悟禪師:“今日四海衲僧云集,各各壁立千仞,還許他諸人悟麼?”
  圓悟禪師道:“你還夢見麼?”
  通奇禅师道:“悟尚不悟,梦个甚么?”(暗示平等。)
  圓悟禪師拈起拄杖便打,說道:“你即今是迷是悟?”
  通奇禪師道:“學人不在迷悟裡。”
  圆悟禅师进一步追问道:“且道打你在甚么处?”(知道打你的机关么?)
  通奇禪師一聽,便禮拜。(折那個“(平等一)杖相”。)
  圓悟禪師於是當眾為通奇禪師印可。

通奇禪師曾有上堂法語云:
“第一義諦,迥絕安排。才擬分疏,便成窒礙。所以道,心若不異,萬法一如。眼若不寐,諸寐自除。若是英靈漢,聞山僧恁麼道,向文彩未彰以前,直截擔荷,卻較些子。苟若涉於塵思,未免困於途轍。只如不歷程一句,作么生道?一氣不言含萬象,萬靈何處謝無私。”(指萬法歸心,平等一味無絲,沒有亂心糾纏。)
又云:“欲識生前面目,切莫前思後算。但能息慮忘緣,觸目頭頭露現。自他不隔一毫,始終不離當念。大眾,切莫含元殿裡更覓長安,慈氏宮望生內院。”
(不要心內尋心、佛外尋佛。)

!大威禪師修行非常精進,晝夜端坐,目不交睫,如一座泰山相似。他曾發願言:“如今生不明此大事因緣,誓不倒單(坐著不躺下睡覺)!”
  圓悟禪師見大威禪師如此行履,想勘驗一下他的功夫到底如何。
  一天,圓悟禪師問大威禪師:“汝在此多少時?”
  大威禪師道:“三年。”(三世。)
  圆悟禅师又问:“三年前在甚么处?”
  大威禪師一聽,便打了圓悟禪師一掌,說道:“在這裡。”
(在無人處。打開“人”字是個“八(巴掌)”。)
  圓悟禪師道:“這是三年後的事,如何是三年前的事?”
  大威禪師於是又打了圓悟禪師一掌。(在平等一味裡)
  圓悟禪師仍不放過,繼續追問道:“一掌不作一掌用時如何?”
(指平等相,一掌又一掌。)
  大威禪師道:“今日被和尚一問,只得嘴掛壁上。”(“掛”、“壁”中都有相同的字,“口”還合於“壁”中。)
  圓悟禪師道:“如何是日用中事?”(“日、用”兩字中間那個都是“一”。)
  大威禪師道:“飢則吃飯(含平等義),寒則添衣(一)。”說完,便呈偈云:
  “一拶通身冷汗流,全然放下任悠悠。
   西來祖意何須問,魔佛從來一筆鉤。”(提示“一”。)
  圓悟禪師覽其偈,遂點頭稱可。
後來又有一天,大威禪師準備好了水,請圓悟禪師沐浴。
  大威禪師問道:“清淨法身,作么生浴(怎么生育)?”
  圓悟禪師一聽,擎拳便打。(打你個不著調。)
  大威禅师道:“本来无一物(衣物,光着呢),又(肉)打个甚么?”
(谁不是从那个事中来,这个打什么?)
  圓悟禪師接連又痛打幾拳,說道:“這漢若不打,三十年後罵老僧去在!”(你挖苦老僧,不打你,後人會以為老僧是傻逼。)!
大威禪師臨終前,曾吩咐徒眾告訴檀信們說:“老僧某日去矣!”
  侍者听了,便问大威禅师:“和尚往甚么处去?”
  大威禪師抬手指著西方,怡然而逝。(其實是去向平等一味。)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2, 2023 6:42 pm
恆不住
正見者,不見怨親,何來的親疏?不見惡人,何來的憎恨?唯凡夫者,見怨見親,見善見惡,故而分別無量,不得自在。
因此說,人格 是不可靠的,是不足以成為佛法的基礎的。
正見者
不是說:不見怨親,不見惡人,而恆順眾生怨恨憎惡。
反而是說:善分別怨親善惡,以一切法空故平等覺無分別。
沒有這樣是不足以成為佛法的基礎的。

譬如
看到有人殺人惡事,可以冷血視而不見?
看到救人濟世善舉,可以冷眼視而不見?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2, 2023 7:36 pm
新老怪
譬如
看到有人殺人惡事,可以冷血視而不見?
看到救人濟世善舉,可以冷眼視而不見?
所以,心經說的妙
照見五蘊皆空
但我們處於世間故
還是受法律的治理
怎麼會視而不見?
無能的政府
缺缺缺缺
即然缺能缺德
就不忌生嗔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2, 2023 7:46 pm
寂照世間
由 新老怪 » 週四 3月 02, 2023 7:36 pm

譬如
看到有人殺人惡事,可以冷血視而不見?
看到救人濟世善舉,可以冷眼視而不見?

所以,心經說的妙
照見五蘊皆空
但我們處於世間故
還是受法律的治理
怎麼會視而不見?
無能的政府
缺缺缺缺
即然缺能缺德
就不忌生嗔
知夢即離,離夢即覺
夢中的夢境,其中的人事物,即非人事物,假名人事物

不見惡人惡事,只見夢中惡人惡事
不見善人善事,只見夢中善人善事
善惡不二,不取善不捨惡,如如不動,是為平等
即是平等如夢幻,兩邊三際斷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2, 2023 7:48 pm
恆不住
因是大家選出來的
所以果是大家共業承擔

但有因必有果
眾生自有別業因,各自感受果

我們若能以不生滅心因,才得不生不滅果。

這個不生滅心,就是
善分別諸法,於第一義不動。

第一義就是一切法空。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2, 2023 7:51 pm
寂照世間
由 恆不住 » 週四 3月 02, 2023 7:48 pm
第一義就是一切法空。
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

第一義,就是一切諸法皆空的真如
第一義,就是一切法空的真如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四 3月 02, 2023 7:55 pm
恆不住
善知方便度眾生
巧把塵勞為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