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頁 (共 107 頁)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日 8月 22, 2021 5:10 pm
藍海千尋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無慍禪師便大喝一聲,接著說道:“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有什麼過?”
無慍禪師大過.前功盡棄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心滅時可沒這些東東

雖然其意在指:不相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當知不相所見決計只是幻相.而無法分別山河大地,日月星辰

所以說:第一義不動.能"善分別"諸法相.以詮不相.
而不說:第一義不動.能"分別"諸法相....這還是相於諸法相

無慍禪師此喝馬腿盡露.將第一義不動所見當作"分別"諸法相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日 8月 22, 2021 5:17 pm
cyc320
禪與悟 聖嚴法師講

人間淨土的建設及理想現象可由《正法華經》卷三的〈應時品〉看出:「平等快樂,威曜巍巍,諸行清淨,所立安穩,米穀豐賤,人民繁熾,男女眾多,具足周備。」

目前,我們在這世界上所感受到的是不安、憂慮、沒有保障,且感到缺乏不夠,希望得到的東西,不容易得到;不希望得到的東西很多,所以這不是淨土。但我們可能在這世界建設淨土的境界嗎?答案是可能的。若是不能,釋迦牟尼佛便不須在人間出現。而人間過去可曾出現過淨土?是的,有的是個人見到淨土,即「唯心淨土」,有的是一個家庭、一個範圍或區域的人所建造的淨土。
六、為何建設人間淨土?

因為佛是在人間成佛,而成佛後教化的對象是以人為主,而且所有眾生中能修道成佛的只有人才有可能,所以我們既然是在人間,又遇到佛法,當然要從人間淨土開始著手。而也因為佛法的修行是從「人」的基礎開始才成佛,所以若「人」都沒做好,則成佛的可能性也沒有了。

前面我們提到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者可以生在人道和天道,但是否受三皈、持五戒、行十善者僅可生在天、生在人間呢?不是,若未聽聞佛法、 修持佛法的人,因不能解脫,所以只能在人間和天上。如果聽聞到佛法後,知道「無我」、「空」的道理,就會出三界入佛道。

對於佛法修行道理,都有它的層次,第一層教我們不要造惡因、墮地獄,因此為了不墮地獄,所以不造惡業。第二層是修善業,因為修善業可生人間及天上,如此我們便不會做壞事。這些都是以「自我」的出發點來教化,因眾生都是自私、自我的,所以為了自己的利害關係,便會去惡修善,此即為基礎佛法的層次。這是人天乘的說法,即以此為基礎告訴我們,天福享盡後又會到下面來,所以天福是不可靠的。

所以用自我、自私的心來修行,則福報有限,享福的時間有限,如果不為自我修行,只為廣度一切眾生,不求福報、回饋,永遠修行下去,是絕對成佛的。

從以上可以知道生人、天,得有限的壽命福報,以及求解脫的修行法,還有成佛的修行法,基礎都是相同的,只是存心、觀念不同。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日 8月 22, 2021 5:18 pm
藍海千尋
世界雖然是相對的,我們修行就是要從相對的境界中 找到一個平台,找一個絕對的境界。
這是空中樓閣.海市蜃樓.知解可以.千萬別以為憑己力辦得到

眾生成佛的兩個重要關卡.非佛陀加持力不可能過

一是從無常(相對)跨入真常(絕對)...入菩薩真常地必要之佛陀加持力:楞伽經說三昧.大般涅槃經說行最後供養

二是從真空跨入佛性真實體....入佛地必要.佛陀加持力:楞伽經說灌頂.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說心性真實體.佛顯實為妙法蓮華經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日 8月 22, 2021 5:27 pm
藍海千尋
我們可能在這世界建設淨土的境界嗎?答案是可能的。
淨土者唯指如來地.處如來地即處淨土

人間淨土者.人間穢土即是淨土

對於已處如來地者.處處皆是淨土.其餘境界眾生皆非處淨土

是故讓人間眾生皆入如來地既是建設人間淨土

這就是大菩薩的任務.大菩薩者如來使也.行如來事

如何入如來地?除了受持法華經別無他法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日 8月 22, 2021 5:44 pm
cyc320
禪與悟 聖嚴法師講

七、如何建設人間淨土?

人間淨土可分二個方向來建設,一是物質建設,二是精神建設。前者可從科學、技術方面去努力。後者則由對佛法的信心或修行而努力。從佛法的立場看, 物質的建設有與無、多或少,不是重要的事。精神建設才是重要的。請問諸位,若一個貪得無厭的人有了一棟洋房後,他會不要第二棟、第三棟嗎?我想人是不怕錢多的。假若一個人的家裡,所有物質條件都有了,這個人是否會感到即生活在淨土裡呢?

有一次一位居士載我到他家裡去,那是一間別墅,院子很大,房子也很漂亮,進了屋子一看裡面的擺設都好像在極樂世界一樣。我說:「你住在這裡一定是很快樂了!」他回答:「師父啊!如果我住在這兒快樂,就不會請你來了。」他說:「我的電話每半個月要換一次號碼!我的門鎖已經換好幾次了,而保險及防盜系統常被破壞,我住在這兒非常痛苦,我準備搬家了。」在我看來那是一個極樂世界,真想說:「你這房子讓給我好不好呢?」於是我告訴他:「問題不在外在,而在你本身心裡空虛、沒有安全感,如果你能將事業、財產都看成是臨時的、暫時的。有很好,沒有也無妨,我想你就會感到平安,而覺得這地方非常好了。」但他卻告訴我:「師父您真不懂事,現在這世界你自己要做好人、自己放得下,但人家卻放不下你?自己看得開,人家看不開呢!所以,就算我認為今天晚上東西都沒有了也沒關係,可是問題沒有解決,社會上專門綁票的人,專找開賓士車及企業家,這社會這個樣子,我放得下,但他們放不下啊!」

最近又遇到另外一個居士及她的家人。她住的房子很好,有天晚上來了五、六個人破門而入,將他們綁起來,再搜索家裡的東西,這位太太剛皈依沒多久,皈依時我教她發生任何困難時,別人救不了妳的時候,有人會來救妳,那就是觀世音菩薩,妳只要念「觀世音菩薩」就行了。於是她就大聲念「觀世音菩薩」,此時那幾個強盜就說:「不要念了,我們也是佛教徒啊!」後來就搶走了現款,沒有取其他的東西及傷害她的家人。被搶後他們就趕快搬家了,她將經過告訴我,我說:「哎呀!妳不需要搬家呀!他們已經來過,也知道妳念觀世音菩薩,且他們也是佛教徒,下次不會再來了,即使再來,只要妳常念觀世音菩薩,有修行、有信心,妳會平安的。」

我們一個人如此地學佛、修行,且勸人受三皈、持五戒,即有諸佛菩薩及護法善神保護我們。

建設人間淨土是從每個人的內心做起,每一個人要有行善的心,不要有自私的心。其次是要照顧全家,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安,也都能成為佛教徒,再讓與自己有關係的人也都能念佛,都能行善,無自私心,如此由個人推展到家庭再到團體,漸成淨土的世界。

如果我們都能如經裡所說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身口意三業都做好事, 則淨土就在我們面前。即使白天看不到,晚上也會在夢中見到。

(一九九〇年九月二十日講於永和國父紀念館,林淑芬整理)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日 8月 22, 2021 5:56 pm
藍海千尋
聖嚴法師此講.有所保留.
法鼓山法華鐘已經決定.聖嚴法師就是如來使....無庸置疑

但是為何說話如此保留....就不是我所能知解的

或許他就是那樣行如來事吧!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日 8月 22, 2021 6:12 pm
寂照世間
藍海千尋 寫: 週日 8月 22, 2021 5:56 pm 聖嚴法師此講.有所保留.
法鼓山法華鐘已經決定.聖嚴法師就是如來使....無庸置疑

但是為何說話如此保留....就不是我所能知解的

或許他就是那樣行如來事吧!
聖嚴法師的確是善知識
他老人家也教過面對.接受.處理.放下
的確是很好用的法門

面對自己.接受自己.處理自己.放下自己
面對人事物.接受人事物.處理人事物.放下人事物
其實就是苦集滅道與前因後果的運用

不要想直接放下,那是上根利智或大丈夫,才能直接放下。
多年過去還無法放下的人,可以學聖嚴法師所教的面對.接受.處理
.放下,後來就能漸漸放下..

一切人事物如夢幻泡影,所以全部皆空,不必放下而放下。但這對一
般人來說太難了。

因此,請先學好基礎佛法
先行十善如處天堂,再學苦集滅道減少煩惱痛苦,再學前因後果,解
開心結,最後,才能漸漸學會如夢幻泡影。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日 8月 22, 2021 6:56 pm
寂照世間
禪與悟 聖嚴法師講

人間淨土的建設及理想現象可由《正法華經》卷三的〈應時品〉看出:「平等快樂,威曜巍巍,諸行清淨,所立安穩,米穀豐賤,人民繁熾,男女眾多,具足周備。」

目前,我們在這世界上所感受到的是不安、憂慮、沒有保障,且感到缺乏不夠,希望得到的東西,不容易得到;不希望得到的東西很多,所以這不是淨土。但我們可能在這世界建設淨土的境界嗎?答案是可能的。若是不能,釋迦牟尼佛便不須在人間出現。而人間過去可曾出現過淨土?是的,有的是個人見到淨土,即「唯心淨土」,有的是一個家庭、一個範圍或區域的人所建造的淨土。
人生的兩個重大問題:貪.憂
除貪憂是修學佛法的兩大課題,也是人生的兩大課題
憂:不安.憂慮.害怕.恐懼..
貪:欲求.貪心..
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苦,就是因貪而產生的
想要的離開,所以稱愛別離苦
不想要的離不開,所以稱怨憎會苦
欲求無法達成,所以稱求不得苦

人間有淨土嗎?答案是有
生病時,醫生護士的身邊,就是淨土
在國中生的身邊,就是小學生的淨土
在高中生的身邊,就是國中生的淨土
有問題無法解決時,善知識的身邊就是淨土
佛菩薩高僧大德善知識的身邊,就是眾生的淨土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日 8月 22, 2021 8:44 pm
cyc320
心淨國土淨 -聖嚴法師
到目前為止,我們這個世界還不能夠稱為淨土世界。我們所處的環境,實際 上是心境的寫照。不同的人因為各自的心境而感受到不同的境界。當心中感到歡 喜愉悅時,所見到的世界也比較美滿,倘若心理不健康或有煩惱苦悶時,所見到 的世界、所處的環境,也就不盡如意。在未成佛、未解脫之前,環境影響我們的 心,所謂心隨境轉;當然,我們的心也可以改變我們的環境,即境隨心轉。 在古代,孟母三遷的目的,是為覓得好環境,讓她的孩子在人格心理上更臻 健全。在佛教的立場,這世界的誘惑太多、障礙太多,無法使我們順利修行,因 此,釋迦牟尼佛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以其有宏大的慈悲願力,凡有意 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必接引。到達西方之後,處在很好的環境,修行 很容易就可以成功,所以一定要改善環境,或到清淨的環境,所謂「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讓環境影響我們,使人格昇華、使心得清淨。 境隨心轉是另一個方向。這世界雖非淨土,雖不像阿彌陀佛般的淨土,可是 若靠自己的努力,在未達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前,所見到的世界,也是比較清淨的。 心是什麼?心可分物質的和精神的兩類。所謂物質的心是指心臟、頭腦。一 般人說「我心裡很難過」、「這樣的麻煩事,使我很頭痛」,心裡難過就是心急、 心臟負荷過多,頭痛就是心裡很煩惱、心情暴躁。 精神的心,包括感情、理性、思想、觀念等。這些雖然和頭腦都有關聯,但 頭腦卻不等於精神,頭腦是精神所依,精神是頭腦產生的功能。 從佛學的立場來看,頭腦細胞的意根加上意識才是心。人死後,頭腦雖在, 但是已經沒有感情、思想。電腦可以記憶,錄音帶可以記憶,但是它們沒有思想, 有生命、有精神的頭腦才是心。

一、煩惱心和清淨心
佛教所謂的「心」是指煩惱心和清淨心。你、我、他,貪、瞋、癡,無常、 苦等,是煩惱心。所謂「你、我、他」就是分別的意思,對接觸到的人、事、物 產生的反應。 有人問我:「佛經說無執著就是無分別、無煩惱,我們是否可以無分別?」 我說:「這是不可能的。當下的你問我答,你我之間無分別嗎?」 「所有的宗教都一樣,只是用不同的名詞而已,有的稱佛,有的稱耶穌、上 帝、神。」
我說:「不一樣,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譬如一個女人,對其父親而言,是女兒;對她的丈夫而言,她是妻子;對她 的兒女而言,她是母親;對她的老師而言,她是學生等。雖然是同一個人,從不 同的角度、層次,見到的並不是同一個人。因此,由於宗教立場或身分立場的不 同,見到的環境、對象便不一樣。如此,怎麼可能無分別呢? 雖然,一切事,一切現象,一切人有不同的位置、立場和不同的環境,但對 自己的感覺而言,不要當作是和自己有衝突或無衝突。這種感覺愈減少,見到的 世界愈和諧。 「你家有事,他家有事,我家沒事」,我曾經用這三句話疏導你、我、他之 間的問題。雖然有你、我、他的分別,可是自己不生煩惱,這是菩薩的心境和心 量。我們雖不是菩薩,但是也可以學習、模仿。他家有事,幫助他;你家有事, 幫助你;但是自己沒有事,自己所做的,都是為了你、為了他。用這種心態,多 關懷他人,則會減少與他人起衝突或矛盾的機會,較不會產生煩惱。 貪、瞋、癡是你、我、他的具體表現。所謂你、我、他,其實就是「我執」。 有「我」才知道有「你」、有「他」、有「我希望……」、有「我不希望……」等 念頭。 一般勸人不要貪、不要瞋的人,若要他本身完全不貪不瞋,是很不可能的。 若能完全不貪不瞋,就是聖人。若以聖人的尺度期許是對的,卻不必要求他人或 自己都是聖人。 凡人即使不貪財,也貪名、利;不貪名、利,也貪五欲,身體是依五欲而生 存,既然生在欲界,未真正入定或解脫時,對於色、聲、香、味、觸任何一樣, 無不是貪。一般人貪五欲,修行的人,即使修苦行不貪求五欲,也有貪,貪的是 聖果、聖位。得解脫,才真不貪。 對於不喜歡的人、物或環境等,欲離不能離,想要而得不到,就有瞋心。這 和身體與觀念有很大的關係。身體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對生活有利的就貪,貪 不到就瞋。對自己身體有利的,不希望離開,強迫離開,便起瞋心。與自己的名 利起衝突,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樣,生不歡喜心,也是瞋。

二、智慧如鏡子,煩惱如塵土
清淨心也是智慧的佛心。煩惱心使我們痛苦,使我們生生流轉六道中。煩惱 心愈少,投生的層次愈高,智慧愈增長。智慧如鏡子,煩惱如塵土,鏡上蒙塵是 愚癡,拭去塵埃現智慧。六祖惠能大師到五祖弘忍大師的道場時,曾發生一個故 事:
五祖將入涅槃,欲傳衣缽,便命弟子們各作詩偈一首。大弟子神秀在牆上作 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其意是將心的 煩惱祛除以顯現智慧。五祖看了這首偈,令弟子們點香勤念熟記,會有很大的功 德。 六祖另作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他認為菩提本來沒有樹,心也沒有鏡,既無樹也無鏡,不會有塵埃,也不必拂拭, 這種境界更高。 但是,法身應依色身修,要以血肉之軀的色身修行佛道,才有可能開悟、解 脫、成佛,所以身體是很重要的,它是修行的工具,也是煩惱的淵藪。 我們的心,非貪即瞋,愚癡而不知智慧,所以從減少貪瞋著手,才能發現智 慧是什麼。有人在念佛或誦經時,生不清淨的雜念、妄想,這是正常的情況。就 是因為心不清淨,所以要修行。開始修行的人應該相信自己有煩惱,才要追求智 慧。煩惱斷盡則見智慧,智慧圓滿便與佛心相同,佛心與眾生心原是一樣,不同 的是眾生心有煩惱、佛心無煩惱,這就是明心、明佛的清淨智慧心,便能見佛的 不動性和空性。 清淨心是自照照人的智慧,佛性是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的本來面目。有位禪 師開悟以後,有人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他回答:「早晨起床後,轉身碰到牆壁, 才發現我的鼻孔是朝下的。」意謂佛性到處存在本來具足。當煩惱心還在的時候, 即在迷中,就看不到佛性。智慧顯現時,即已開悟,不論看到什麼,什麼都是佛 性,那又稱為無分別心,或無差別性。

三、不起貪執便是清淨心

「心淨國土淨」出自《維摩經》的〈佛國品〉,即是「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的經句。那是說心清淨後環境也清淨。所謂環境,是指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 舌所嚐,身所觸到的五欲境界,又稱五塵。好看的彩色及形色就是好看,好聽的 聲音就是好聽,美味的飲食就是美味的飲食,面對這些種種,心雖明白而不起愛 著貪執,便是清淨的不動心,所謂心不動或心不污染,不在於我們對環境的接觸, 而在於我們放不下、丟不開。若能慢慢地練習,不為過去的事煩惱,也不為未來 的事煩惱,心就漸漸地與清淨的境界接近了。 在日本的禪宗公案中,有這樣的一則趣談:有兩位努力修行的和尚,一是師 兄,一是師弟。有一天的行腳途中,走到河邊要過河,遇到一位年輕女子也急欲 過河,但那是在大雨之後,河面水漲而又無船可乘。其中的師兄自告奮勇將女子 抱過了河,然後各走各的路。然而在路上,師弟不斷地向師兄抱怨:「出家人怎 麼可以接觸女子,你今天抱了女子過河,是犯了大戒。」師兄不予理會,行事如 常。到晚上,師兄一覺睡到天明,而這位師弟輾轉難眠,對於師兄白天的行為, 耿耿於懷,認為他犯了戒,尚不知懺悔。師兄醒來見師弟一夜不眠,問明原因。 師兄便說:「我抱女子過河後已放下,為什麼你到現在仍緊抱著她不放。」 這個故事,便是在說明不受環境污染。雖然對環境有接觸到,但不因接觸到 而心波動,或生瞋心或生貪心,當時接觸什麼就是接觸什麼。其次,對接觸的環 境,過去的已過去,不在心裡牽掛著,這樣,就是心清淨。也許經常保持心清淨, 並不容易,但是按照上述的觀念試著做,雖然對所有的事不能常保心不動搖,但 總可以藉此減少一些煩惱。 心清淨並不是非常困難,不能永遠清淨,能得一小時清淨,乃至一分鐘清淨 也好,只要練習了清淨,就能享受到一分鐘清淨自在的快樂。 誤解佛法或不會修行的人,很可能與現實的世界產生隔閡、討厭、逃避的現 象。因此,再以一則故事供大家參考: 唐朝時,有一對母女供養一位修行人許多年。有一天這位母親想試探修行人 是否修行成功。母親告訴女兒:「今日送飯過去,你緊緊抱他一下。」女兒照做 了。第二天,母親問這位修行人:「我的女兒怎麼樣?」修行人告訴她:「枯木倚 寒崖。」 一般人認為能對美色不動心,已是很有修行的人了。但是,這位母親認為他 並未修好,所以拿起掃帚便將他趕走,並放一把火把供給修行人居住的草寮也燒 了。 這個故事說明,像這位修行人是已有工夫的,但尚沒有開悟。雖然心不動, 卻違背了常識和現實生活,那是死修行。所以,不受環境污染的意思是需要認識 環境,但不受其動搖。心淨後,環境就可清淨。

四、從內至外潛移默化
如何使環境清淨、國土清淨,首先要從內心開始,那便是從觀念的糾正和信 心的建立,同時要用戒定慧的修行方法來淨化身心。在修行過程中,便會發覺身 不清淨、心不清淨,當發覺身心不清淨時,就是漸漸趨向清淨的表徵。由個人的 自我清淨,再用關懷和勸導,付出時間與耐心,影響各自的家庭和生活環境內所 接觸到的人。也就是自己本身要在行為上、觀念上、心念上,漸作檢討。同時潛 移默化,影響所及,便能使得國土清淨了。 建設法鼓山的活動已開始推動,法鼓山建設的目標是:「提昇人的品質,建 設人間淨土。」其意義是從每個人的內心開始改善,當有煩惱時,對人不友善時, 要及時發現自己正在起什麼心、動什麼念。我們當然無法如聖人一般地不動壞念 頭、壞舉動,可是要漸漸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經常要反省,或許是說錯話,或許 是做錯事而生慚愧心、懺悔心。能坦白、誠懇,人的品質一定提昇,人格一定比 一般人高尚,所以會受敬重。做為佛教徒的,若能人人都朝這方向走,環境就會 愈來愈清淨。「建設人間淨土」不是口號,不是空洞的理想,乃是全體關懷現代 社會的全民,每人都應努力的事業,人間淨土,方能很快地實現。 (選自《禪與悟》)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一 8月 23, 2021 9:49 am
新老怪
˙從根本上來說,靈山會上的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教外別傳,
就是寶積經的自佛世界 般若波羅蜜如幻法,
也是楞嚴經的本歸如來藏妙真如性,
亦是法華經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大事因緣,
就是華嚴 經的華藏法界重重無盡觀,
也是大涅槃經的眼見佛性無上醍醐大法,
亦是觀無量壽佛經的自性極樂、本來彌陀的是心是佛觀,
就是大般若經的實相無相中道空性觀,等等。

Re: 何謂大乘?

發表於 : 週一 8月 23, 2021 9:58 am
寂照世間
是的

而也是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之無上法門。
也是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之無上法門。

從六趣夢中覺醒,然後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空空
無大千之大法。
也就是照見五蘊世間皆空之法門。

照破世間,看透生死
但這個需要先打好佛法基礎,然後,一路漸漸往上,人
乘、天乘、聲閱乘、緣覺乘,最後大乘,而從夢幻世間
真的覺醒、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