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頁 (共 4 頁)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發表於 : 週二 8月 15, 2023 11:58 pm
由 不懂就問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問:漢傳佛教與南傳佛教有何差異?
正在為您產生解答…
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主要區別在於它們的經典語言和教義。南傳佛教是以巴利語為主要語言,而漢傳佛教則是以漢語為主要語言。南傳佛教的經典主要是《巴利三藏》,而漢傳佛教的經典則是《大正新脩大藏經》。此外,南傳佛教強調上座部佛教(赤銅鍱部),而漢傳佛教則包括上座部佛教(一切有部)和大乘佛教。
雜阿含經的傳譯 印順法師
[b001a03]我國譯出的《雜阿含經》,與巴利本的《相應部》(Saṃyutta-nikāya)相當
關於《雜阿含經》,當然是原始佛教聖典,但不可不知道的,那就是:現存的原始佛教聖典,都是部派所誦出的。
漢譯《雜阿含經》,是上座部中,說一切有系的誦本。如說一切有部所傳誦的《撫掌喻經》,《順別處經》,都見於漢譯的《雜阿含經》[5]。說一切有部是說三世有的,所以特說「云何一切有」[6]。肯定的說:「以有過去色故」,「以有未來色故」,所以聖弟子要不顧戀過去色,不欣求未來色[7]。這些,都是現存巴利聖典《相應部》(與《雜阿含經》同一原本,屬上座部中,分別說系的赤銅鍱部所誦)所沒有的。說一切有部的聖典,可以對勘現存巴利的《相應部》,但應從說一切有系傳承的立場,去治理、研究。《雜阿含經》的另一譯本,題名《別譯雜阿含經》,二〇卷(麗藏本分為一六卷,次第極為紊亂);內分二誦,《大正藏》計數為三六四經。這部經,梁《出三藏記集》沒有說到。隋《法經錄》初舉《別譯雜阿含經》名目,失譯。經中注說:「毘𠼝,秦言雄也」,所以唐《開元釋教錄》,附入「秦錄」,失譯[8]。《俱舍論稽古》以為:「今撿譯文體裁,蓋在魏晉之間,全非東晉以下語氣。且秦言字,獨見經十二曰:毘梨秦言雄。一箇秦字,惡足徵哉!或晉字音誤,亦不可知」[9]。這是推想為漢代所譯的;但「或晉字音誤」,又容許可能是西晉所譯出。然譯者巧拙不一,不可一概而論。如符秦建元二〇年(西元三八四)初譯的《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是東晉的譯典,而譯文卻是:「並違本失旨,名不當實,依悕屬辭,句味亦差,良由譯人造次,未善晉言,故使爾耳」[10]。《別譯雜阿含經》,既注有「秦言」,似乎沒有非西晉以前譯出不可的理由!總之,《別譯雜阿含經》是古譯,比五〇卷本的譯出為早,所以「別譯」二字,不是初譯的經名,而是後人附加的。二〇卷本的《別譯雜阿含經》,只是五〇卷本的一部分,次第相同,而文義略有出入。《俱舍論稽古》,論斷二〇卷本為飲光部的誦本;或推論為可能與化地部,或法藏部誦本相近[11]。化地部,法藏部,飲光部,都是上座部分別說系流出的部派。同出於一系,如說近於化地部與法藏部,怎能一定說不近於飲光部呢!在教義上,飲光部主張「過去未與果業是有」,與說「三世有」的說一切有部(赤銅鍱部所傳,飲光部從說一切有部分出)要接近些。五〇卷本是說一切有部的誦本,次第與二〇卷本相近,所以被稱為《別譯雜阿含經》的,屬於飲光部誦本是更有可能的。
阿含經南北傳對讀摘記 莊春江
https://agama.buddhason.org/book/ann/anni.htm
四阿含也可以很大乘
viewtopic.php?p=128432#p128432
Re: 台壇臉書選輯
發表於 : 週日 12月 31, 2023 4:51 pm
由 蔡葉
探長 寫: ↑週六 10月 02, 2021 5:16 am
Viirya 寫: ↑週五 10月 01, 2021 10:24 pm
52位.信.住.行.迴向.地各10
大乘經典都有提到.但唯華嚴經有詳細定義說明..
請教Viirya師兄:
密嚴所描述的境界,是否為菩薩見道後入地修行(初地),直到不動地(八地)前捨藏,唯識修道的境界?
見道位,菩薩證得無分別智,人法二空,斷分別我、法執,俱生我、法執未斷(隨眠種子猶存),然不起現行?!是否為:談錫永上師所提到,行者現證解脫,不離於身,只是永離五取蘊,是即習氣不起...太虛大師提到,在阿賴耶中,具含有漏、無漏之一切種子,無漏種藏即如來藏...密嚴淨土為阿賴耶無漏的境界,只是尚未完全無為無相無功用行?!
敬請Viirya師兄或其他師兄不吝賜教,探長感恩合十
夏若客
楞伽經卷一:『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太虛大師《楞伽經義記》:此下佛答所問,且分七段,今初答生滅。流注及相,諸家所解不易明瞭,今以唯識論等流、異熟二義釋之:所謂流注生住滅者,即等流生住滅;相生住滅者,即異熟生住滅是也。流注,魏、唐二譯均作相續,即連續不斷意,相、相狀也,有顯了生滅之相狀可得意。諸識者,即八識心王及心所等。至於淨第八曰菴摩羅識,乃佛所自證湛然恆如之真常淨識。...復次、等流因果生滅——即流注生滅——者,遍諸識法——即五、六、七、八識,即一切法。
在阿賴耶中,具含有漏、無漏之一切種子,無漏種藏即如來藏,亦名佛性,亦名如來法身。...
· 回覆 · 分享 · 18小時
230 《大乘密嚴經密意》
談錫永:
行者現證解脫,不離於身,只是永離五取蘊,是即習氣不起,這比喻為熟鐵投水,其熱永除而鐵不壞,這便是阿賴耶識成無漏的境界。(菩薩入地修行至八地前捨藏的階段?!)
【經】 諸仁應當知 阿賴耶如海
常為於戲論 粗重風所擊
五法三自性 諸識浪相續
所有於境界 其相如飄動
於無義處中 似義實無體
若悟則皆空 轉依恆無盡
住密嚴如月 影現於十方
【疏】
阿賴耶識如海,戲論如風,風擊海水而成浪,是即有五法、三自性、八識等種種相續,於無義處中似義而顯現,是即實無本體。若知其自性為本性自性空,是即成無盡轉依而成無漏,住密嚴土,周遍一切界,比喻為月,周遍十方。
蔡葉說:八識的阿賴耶識,相當於人類眾生身心七大元素之一的{識大]=五蘊的{識蘊]=十二因緣的[識支]。而七大之一的{空大}=第七識=末那識=法界諸佛眾生共用{如來藏識}。人類眾生的苦厄來源是{識支]異變增生{無明支],變成[名色身]的操持主動力,類第六識成為第八識與[色身]的動力連結。
所以,一切苦厄包括身心先由{無明支]啟動,連結六八識與色大身和外境內塵,又因[色根]和{識根]及{識塵]的錯覺,枉造苦因使身心自招厄果。因此,解脫苦厄之道斷毀{無明支]+{修正八識塵恢復{八識大]=恢復[色身]的本來面目舊主人={識大]寂滅動力與{空大}法界寂滅動力相呼應=使色身產生少分{如來智慧德相}=人類開悟斷疑根慶快平生之身心感受。=[色身]+{空大}=經文:惟色與空,是色邊際。=大意:眾生人類的身心七大元素,因交相湛入合湛後卻[歸識邊際],也就是歸入侷限在識大範圍中,因此眾生凡夫是[惟色與識支,是色邊際]可是無明屬敗壞之屬性,故色身也呈現敗壞之趨向,若般若功深無明崩壞,則七大身心恢復{識大]本來面目,識大類空大寂滅動力干擾色身,則色身有少分空大的{類如來智慧德相}因此人類斷毀無明禪宗恢復本來面目,就能修復色身使少病少惱少吃不渴乃至證色身,類動物肉真空包裝金剛不壞....若更進斷毀{識大]則色身換由{空大}如來智慧德相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