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 頁 (共 420 頁)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9, 2022 11:10 am
次草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誰知前心後心
前心怎麼是菩薩
後心怎麼是凡夫
鈞提不知要叫幾次
那人才會醒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9, 2022 12:00 pm
妙吉祥如意
妙吉祥如意 寫: 週一 12月 19, 2022 10:58 am 注釋大通智佛公案:
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
大通智佛垂得一切種智(無上正等正覺)之前,先證入入究竟涅槃,一切心識止息。
然修道未成佛前菩薩心識,凡夫心識一應具全,故說有十六子也。
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
諸心識各有所司,經文以(好比具有種種珍異玩好)來形容心識活動。
十六子皆捨棄所珍玩,往詣佛所,
意思就是過往所具的菩薩心與凡夫都歸服於佛性圓覺。
勸請世尊轉於法輪。
修佛證入究竟涅槃,不染一法不生一法,一切心識寂滅不動,此是無智亦無得,非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故有十六子(表法性)勸請世尊(表真如)出涅槃大轉法輪(真空妙有即是佛性法身)!!
妙法蓮華經
佛告諸比丘:
乃往過去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大悲經梵天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娑羅雙樹間。
爾時,世尊臨般涅槃,告慧命阿難言:汝可於娑羅雙樹間安置敷具,如師子王右脇臥法,吾今後夜當般涅槃。
阿難!
我已究竟涅槃,斷除一切有為言說。
我已作佛事、已說甘露——無有窟宅、寂滅定甚深微妙,難見、難覺、難可測量——明智所知諸賢聖法。
我已三轉無上法輪,若有沙門、婆羅門、若天、若魔、若梵、若人,以世共法無能轉者。
我已擊法鼓、吹法蠡、建法幢、置法船、作法橋、降法雨。
我已光照三千大千世界,滅除大闇,開示眾生,解脫正道,充益天人,所應度者皆悉已度。
我已降伏一切外道及諸異論、動魔宮殿、摧魔勢力。大師子吼作諸佛事,建丈夫業,滿本誓願,護持法眼,教大聲聞,授菩薩記,為於未來佛眼不斷故。
阿難!我今於後更無所作,唯般涅槃。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9, 2022 7:28 pm
新老怪
陳堅

黃檗希運禪師曾說:“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參見《古尊宿語錄》卷三)雲門文偃禪師也曾說過差不多同樣意思的話,日:“終日說事,未曾掛著唇齒,未曾道著一字;終日著衣吃飯,未曾觸著一粒米,掛著一縷絲。”(參見《古尊宿語錄》卷十五)“終日吃飯,未曾咬米”,“終日行路,未曾踏地”,“終日說事,未道一字”,“終日著衣,未掛一絲”,這些說辭表面上看來似乎都是悖論,難以川頁理,除非是以電視節目中常用的“腦筋急轉彎”的急智方式來求解,比如,吃飯吃的是饅頭,所以“終日吃飯,未曾咬米”;以車帶步,所以“終日行路,未曾踏地”;啞巴以手語交談,所以“終日說事,未道一字”;穿的是紙做的衣服,所以“終日著衣,未掛一絲”。不過,禪師們說這些話 肯定不會是在做 這種無聊的“腦筋急轉彎”式的語言遊戲,而是應該另有深意,那麼這深意又是什麼呢?

實際上“終日吃飯,未曾咬米”(包括其他類似的說法),表示了禪者行事 而不著“相”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壇經》中所說的 悟達“無住”之自性 從而“不立”一切相。
《壇經》中說“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連“菩提涅棠”和“解脫知見”都“不立”了,還“有何可立”?“所以不立一切法”——《壇經》就是從這個角度來闡發“不立文字”的。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12月 19, 2022 7:34 pm
新老怪
陳堅

其實,不但文字是“相”,現實世界中的一切 無非都是“相”。我們人類就生活在一個“相”的世界裡。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 就是在“相”裡面打轉,“相”裡來“相”裡去,在這一點上,禪者也莫不如此,與我們凡夫 並沒有什麼差別。因為,如果離開了“相”,禪者也無法生存,至少他也要吃飯穿衣吧。然而,與凡夫不同的是,禪者儘管生活在“相”中,卻不著 任何“相”或“不立一相”,而我們凡夫 卻終日著“相”,立於“相”而不能自拔。我們平常只知道“不立文字”,實際上,除了“不立文字”,禪宗乃是提倡一切“相”皆“不立”的,豈止是“不立”文字之“相”?
對於這一點,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方以智(1611一1671)說得很明確。方以智在明朝滅亡後削髮為僧,成了江西青原山淨居寺的一名禪師,他在《東西均》一書中說:“吾一不立,一切不立,視不立目,聽不立耳,持不立手,行不立足,思亦不立心。遊於山川,不立山川;居於城郭,不立城郭;先天地生,不立天地,豈特不立文字云爾乎?”這段話與“終日吃飯,未曾咬米”的意思 是一樣的,純屬同一鼻孔出氣。

至此,我們可以說,“終日吃飯,未曾咬米”,並不是說沒有吃飯,沒有咬米,而是指不著吃飯咬米之“相”。禪宗將這種不著“相”稱為“不立”,這“不立”並不是“不做”,並不是什麼也不做。方以智曾批評許多人以“不立文字”為藉口而不讀書,說:“真不立文字者乃真讀書,真讀書乃真能不立文字”,此話真是入木三分啊!循著方以智的思路,我們完全可以說:“終日吃飯,未曾咬米,才是真吃飯哦”。這是一種禪的境界,不是語言所可完全表達,個中三昧 只能是“能者得之”。

總之,我們不要將“終日吃飯,未曾咬米”視作是一句無意義的瘋癲話,或者隨便看過,不作理會,其實,“終日吃飯,未曾咬米”,就像儒家所說的“大隱隱於市”和道家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雖然字面上看起來 有些自相矛盾,表現為悖論的語言結構,但卻“似非而是”,道出了人生境界中的 某種超越性真理。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20, 2022 12:35 pm
新老怪
尺童

一日,契斌禪師入室,請求法要。
  了改禪師道“人向(相)達磨未西來時 道一句看。”
  契斌禪師茫然無對,生大疑情。
  回到寮房,契斌禪師便奮志用功,朝夕不怠,自誓今生 定要究明此事。
  就這樣,參學既久,後來有一天,契斌禪師無意間 抬頭看秦土封上的一棵古槐,終於豁然大悟。
  於是,契斌禪師便直趨丈室,準備向了改禪師 匯報自己剛才所悟。(古槐 能提示妄想心相。)
  了改禪師沒等他開口,便搶先說道:“契斌參得禪也!”
  契斌禪師於是大喝一聲。(無得,一法不執。)
  了改禪師道:“喝作麼?”
  契斌禪師道:“和尚何得以贓誣人?”
為了進一步勘驗契斌禪師,了改禪師便連舉兩則公案,詰問他:“趙州堪破婆子,婆子敗闕在甚麼處?”
  [趙州堪婆子公案:有僧游五台,一婆子曰:“台山路向甚麼處去?”婆曰:“驀直去。”僧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麼去。”後有僧舉似趙州,趙州曰:“待我去勘過。”明日,趙州便去問:“台山路向甚麼處去?”婆曰:“驀直去。”趙州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麼去。”趙州歸院謂僧曰:“台山婆子為汝勘破了也。”]
  契斌禪師道:“一對無孔鐵錘。”(兩死話頭。)
  了改禪師道:“趙州意又作麼生?”
  契斌禪師道:“荊棘林中,重加陷阱。”(妄上加妄。)

了改禪師道:“石頭書亦不通,信亦不通,是何意旨?”
  [石頭希遷禪師悟道因緣:一天,青原禪師命令希遷禪師 前往南嶽,給懷讓和尚送信,並吩咐道:“汝達書了,速回。吾有個斧子(父子,暗示傳衣缽),與汝住山。”希遷禪師於是持書來到南嶽。希遷禪師禮拜南嶽和尚後,並沒有把書信上呈給他,卻問道:“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南嶽和尚道:“子問太高生,何不向下問?”希遷禪師道:“寧可永劫受沉淪,不從諸聖求解脫。”南嶽和尚一聽,知道希遷禪師已徹,便不再答話,徑直回方丈室去了。於是希遷禪師 便返回了青原山。行思和尚問:“子返何速?書信達否?”希遷禪師道:“書亦不通,信亦不達。去日蒙和尚許個斧子,只今便請。”行思和尚坐在禪床上,當即垂下一足來(一跛(衣缽)傳給你了。)。希遷禪師一見,便叩頭禮謝。]
  契斌禪師道:“千里同風。”(指信簽裡內容 即在希遷禪師口述中。)
  了改禪師道:“青原垂足 又作麼生?”
  契斌禪師道:“禍事!禍事!”(指平等無二。雙關獲(禍)衣獲缽。)
  了改禪師確證 契斌禪師已經契悟,非常高興,遂予印可,
並說道:“洞上一宗(指曹洞宗),密在爾躬矣!”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20, 2022 1:29 pm
新老怪
尺童

初到繁昌,月幻禪師便問:“何處來?”
  圓信禪師道:“牛山。”
  月幻禪師又問:“人在者(這)裡,牛聻(呢)?”(相牛在哪?)
  圓信禪師禪師道:“覿面不相識,全體露堂堂。”(法身是世界全體。)
  月幻禪師道:“雖然如是,頭角不全在。”(沒透牛角,指沒歸心。)
  圓信禪師道:“某甲今日山行困。”(困指身形內,回答了歸內心。)
  為了進一步勘驗圓信禪師,月幻禪師於是拈起竹篦子,問道:“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上座作麼生?”
  圓信禪師道:“有勞神用。”(提示用,指拈起。)
  月幻禪師道:“未在,更道!”
  圓信禪師於是走上前,奪過竹篦,扔在地上。(這個是正解。)
  月幻禪師便哈哈大笑。
  圓信禪師道:“某甲罪過!”說完便作禮。
  月幻禪師於是撫著圓信禪師的後背,給予印可。

圓信禪師得法後,並沒有急於出世弘法,而是先卓庵 隱居三十餘年,住山期間,
曾有僧問圓信禪師:“如何是即心即佛?”
  圓信禪師道:“富兒易驕。”(心佛說法 容易使人著佛名,洋洋自大。)
  那僧又問:“如何是非心非佛?”
  圓信禪師道:“窮坑難滿。”(非心非佛 容易使人落空。)
  那僧道:“某甲不會。”
圓信禪師道:“若道即心即佛,大似好肉剜瘡。若言非心非佛,何異灸瘡加艾。直饒道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也是平地吃交(摔跤)。且道畢竟如何?坐來拭幾添香火,粥罷呼童洗缽盂。”
尺童——指平常心、清靜心,就是道。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二 12月 20, 2022 6:21 pm
妙吉祥如意
為了進一步勘驗契斌禪師,了改禪師便連舉兩則公案,詰問他:“趙州堪破婆子,婆子敗闕在甚麼處?”
趙州堪婆子公案:有僧游五台,一婆子曰:“台山路向甚麼處去?”婆曰:“驀直去。”僧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麼去。”後有僧舉似趙州,趙州曰:“待我去勘過。”明日,趙州便去問:“台山路向甚麼處去?”婆曰:“驀直去。”趙州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麼去。”趙州歸院謂僧曰:“台山婆子為汝勘破了也。”
契斌禪師道:“一對無孔鐵錘。”(兩死話頭。)
了改禪師道:“趙州意又作麼生?”
契斌禪師道:“荊棘林中,重加陷阱。”(妄上加妄。)
~~~~~~~~~~~~~~~
揞黑豆集卷三
河南府嵩山俱空契斌禪師
晉毫邑王氏子。從重興院無相薙染。永樂丙申。參凝然。求示心要。然曰。你向達磨未西來時道一句看。師窘無以對。於是疑之。不知飲食之為何味者久之。一日覩秦封槐。豁然契悟。上丈室擬呈似。然遽曰。契斌參得禪也。師便喝。然曰。作麼。師曰。和尚何得贓誣平人。自是愈加鍛鍊。日新日益。
一日然問趙州勘破婆子。婆子敗缺在甚麼處。
師曰。一對無孔鐵錘。
曰趙州意又作麼生。
師曰。荊棘林中。重加陷穽。

曰石頭道書亦不達。信亦不通。是何意旨。
師曰。千里同風。
曰青原垂足。又作麼生。
師曰。禍事禍事。
(拈花敗缺。垂足禍事。龍女獻珠。分文不值。丈夫氣宇如王。爭肯受人鈍置)
然為點首曰。洞上一宗在汝躬矣。
~~~~~~
契斌禪師道:“一對無孔鐵錘。”…(兩死話頭。)
了改禪師道:“趙州意又作麼生?”
契斌禪師道:“荊棘林中,重加陷阱。”…(妄上加妄。)

尺童,是誰?🙄🙄🙄🙄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21, 2022 1:10 am
妙吉祥如意
禪宗公案:州勘庵主。台山婆子。
禪宗流傳這類型公案,(州勘庵主)(台山婆子)。有趙州禪師的獨特風格,我們可以稱此類公案為(兩重公案)。
大凡禪門公案以其內容文字隱喻之旨趣,大概可以分成個幾個類型:
1.
有類公案專門指導學人參禪入門實修的起手式(即是起疑情),此類公案通常是不說破的,理由也簡單,說破就起不了疑情了。

2.
有類公案是用來考驗學人參禪境界深淺。學人拈提這部份公案,必須具有一定研究佛教經論的基礎,始能看懂。
3.
有類公案是描述禪門師徒日常趣聞,大多幽默耐人尋味,當然其中也不乏蘊涵禪門密意,這就看要學人對於禪宗的認知深淺而心領神會了。

趙州禪師所造設的公案,台山婆子、州勘庵主,正是屬於第一類型之禪門公案。
以上所舉兩則趙州,應該是屬於第一類,用來指導新學(起疑情)參禪實修的禪門公案,原本是不可說的。
於參禪實修功夫進路上,此(州勘庵主)(台山婆子)公案,委實不可說……
但是,今人對於禪宗教理學問之研究有興趣者,又非得打破砂鍋問到底不可。
於是勉為其難,於不可言說中,試著說說看了……
——————
為何趙州對於第一個庵主的回應是:
水淺不是泊舡處!?
為何無門頌曰:
眼流星,機掣電!?
……趙州、無門兩位造設、拈提公案皆為一等作家,想必對於此公案之提示,也絕非泛泛之言吧!?
根據我個人對於禪宗參禪法道的理解,趙州造設此類公案的確是用心良苦,後人皆讚歎趙州老婆心,亦是其來有自,趙州接引後學,循循善誘,所謂老婆心實非溢美之詞……
——————
趙州呼喊:
有麼!?有麼!!
(禪門以此討消息,本是家常話。)
第一庵主,舉手握拳!!
(大禪師舉凡,豎拂棒喝、擠眉弄眼……此中目的無他,總是為了釣出學人參禪(真意)於電光石火間!若有慧根佛子於此領旨苦參,日後大悟不在話下!!)

……那麼,無門對於第一個庵主的舉動,評頌:「眼流星,機掣電。」
可說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無門此頌即是指出行者參禪至寶,真(心)如閃電般驟然興滅,行者於無意間被釣出,唯具鷹眼當機立斷,始得此參禪實修之機密也。
但是,公案中為何趙州卻自下評論,曰:水淺不是泊舡處!?
顯然趙州此論,必然是另有玄機。
——————
只是,自古禪門祖師以此示眾,已經流於禪門老生常談,若用於提示後學期盼因此而當下承擔,生起疑情苦參,已經是漸漸力有未逮……
「水淺不是泊舡處」,顯然不是趙州不肯第一庵主的舉止回應。
而是指禪風式微,人心不古,過去很好用的公案提示,至今漸感力道不足……
所謂:水淺不是泊舡處。應該是趙州老婆心對於後代學人的憂心忡忡吧~~
為了,能加重公案生起疑情之力道,於是趙州老婆心,不辭辛勞又設下第二重公案,以補第一庵主示法之不足……
——————
有麼!!有麼!?
第二庵主同是舉手握拳……
這次趙州卻是大加肯定:「能殺能活,能縱能奪。」
無門也順著下轉語:
「殺人刀,活人劍。」
—————
公案第一重,雖說釣出參禪真意。但是,自古同一招式流於濫用,欲令後學生起疑情,委實力有未逮,故曰:(水淺不是泊舟處)……
於是趙州老婆心繼續造作第二重公案,考其旨趣,無非就是阻斷學人之分別聰明,在同是一模一樣之兩個庵主舉動下,讓學僧陷入疑情:為何有肯定與不肯定之差別!?
初學禪者於此百思不得其解,也就達到參禪面壁(抱守疑情)之目的了……
那麼,公案第二重二大禪師不約而同評語。
趙州:
能縱能奪,能殺能活。
無門:
殺人刀,活人劍。
此中隱藏禪門密意也就呼之欲出了……
——————
台山婆子公案,也是趙州老婆心所造設如出一轍之兩重公案。
網友可依樓上思路破解之……

台山婆子
趙州因僧問婆子:「台山路向甚處去?」婆云:「驀直去。」僧才行三五步。婆云:「好個師僧,又恁麼去!」後有僧舉似州。州云:「待我去與你勘過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問,婆亦如是答。州歸謂衆曰:「台山婆子,我與你勘破了也!」

了改禪師道:婆子敗缺在甚麼處。
契斌禪師道:一對無孔鐵錘。
(水淺不是泊舡處)
了改禪師道:趙州意又作麼生?
契斌禪師道:荊棘林中,重加陷阱。
(能縱能奪,能殺能活)

法寶~~法寶~~法寶~~~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21, 2022 8:51 am
新老怪
妙吉祥如意

吉祥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21, 2022 9:28 am
次草
驀直去,尚不是
更何況亂解意

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三 12月 21, 2022 10:29 am
新老怪
趙宇威

如前所知,生命是無窮時空中的 一個段落而已。就如同旅行一樣,今天在此地駐留,明天又前往他處,經常出沒 在不同的地方,居無定所。我們仔細地觀察 生命的現象 不就是如此嗎?當一期的生命,告一段落時,另一個生命的旅程 又等待著我們去完成。因此,死亡不等於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因為,佛法講的是「三世生滅」。而生滅的現象,是剎那不住的。這種剎那生滅的現象,包括我們的生理與心理,如身體細胞的組織,是剎那不停地 在新陳代謝之中。而我們的念頭 更是起伏不定,剎那不住,經云:「一彈指 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真的是不可思議。也就是因為這樣的觀念和理論,為我們帶來了 無窮的希望與安慰,才能夠讓我們 在此濁苦的惡世中,繼續地生活下去。

   從佛法的理論來說,生與死的昇華現像 有三個階段:一、凡夫的分段生死,二、聖者的變異生死,三、涅槃的不生不死。
所謂的「分段生死」,講的是人的生命,從生到死,再從死到生,是一個階段、一個過程,一生又一生,不停地隨著我們 這生所造作善惡業力的牽引,流轉在六道之中 不停地輪迴。而這種情況,只有生死,卻沒有提昇生命。
「變異生死」,指的是證果的聖者,如阿羅漢與菩薩,乃至佛的果位,一級一級不斷地提昇;也就是透過佛法的修證,不斷地淨化心靈的層次,以成就其慈悲、智慧的功德法身,來提昇生命的品質。至於什麼是「涅槃的不生不滅」?涅槃寂靜的不生不滅,是由前兩者的生死,經心靈的淨化 與提昇之後,達到絕對不生不滅的境界。並且能以種種的身份,普遍地示現在所有眾生的生死苦海之中,幫助那些迷苦的眾生 皆能離苦得樂。雖然有生死的現象,卻沒有生死的執著與煩惱。

以修行人的立場來看,死亡也可分為幾種 不同的層次:一般的凡夫世人,是「隨業生死」,對死亡無法作主,所以生死茫然,醉生夢死;一種 是「自主生死」,也就是能夠明白生死的意義與價值,知道生死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活得有意義、有目標,不貪生,也不畏死;還有一種就是「超越生死」。對一個覺悟者而言,明白萬法「緣起」的現象,知一切法皆空。若知萬法 緣起性空的道理,就能看破放下、自在解脫,超越了生死。須知,生死的現象,猶如日出日沒的情形。當日沒時,太陽只是從地平面上 消失而已,其本身並沒有消失;日出時,也只是太陽 由地平面生起,其本身 仍然高懸於太虛空之中,絲毫不動。晝夜的現象,無非只是地球自轉 而產生的一種變化罷了。

人的肉體 雖有生死的現象,然而人人本具的佛性,如日中天,卻無差別,因此,死亡並不可怕,也不可悲。如果,我們能認清死亡,知道生與死之間的關係,就能釋然而無所畏懼了。相對地,我們對於死後的未來,充滿著希望。所以,我們當以勇敢的態度 去面對死亡、接受死亡,甚至以 喜悅的心 來看待死亡。只可惜,人類愚痴無知,以為死亡就是生命的終 結,一切都隨之灰飛煙滅,不復存在。所以,厭惡死亡、恐懼死亡所帶來的痛苦。殊不知,生命是永恆的,它只是無窮生命過程中的一個段落而已。

若瞭解了生與死的問題,我們就必須以感恩、歡喜的心來面對、接受。生時,要提昇生命的品質、淨化自己的心靈;那麼,當大限來臨的時 候,就不會心存恐懼,而能欣然接受死亡。因為死亡能使自己卸下種種的 責任,而重新迎向另一個生命的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