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頁 (共 8 頁)

Re: 心的轉換

發表於 : 週日 4月 04, 2021 10:11 pm
訪客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走了一段時間以後,徒弟又開始汗流浹背,實在累得受不了,徒弟
喊著師父:[師父啊,您行行好,我們停下來多休息一下好嗎?]
師父說:[休息一下可以,但不能停太久。]
休息時間,徒弟問師父:
[您剛才跟我輪流背行李,您真體貼,接下來是不是換師父背行李了?]

師父說:[門都沒有,阿羅漢有他心通,你剛才發大心,要成佛度眾生,
所以你就是菩薩,我一樣尊敬菩薩,當然你要走前面,我要背行李啊!
後來你退心不要成佛,還是又跟我學,你就要繼續跟在後面背包包,
這樣不對嗎?
]

這則故事在說明;菩薩發心不能只是為私利而發心!
大乘佛教著重個人解脫,也著重菩薩道,所謂自利利他。

Re: 心的轉換

發表於 : 週日 4月 04, 2021 10:13 pm
輕鬆
抱歉,忘了貼[輕鬆]網名,就變成[訪客]! :lol:

Re: 心的轉換

發表於 : 週日 4月 04, 2021 10:18 pm
阿修
這則故事在說明;菩薩發心不能只是為私利而發心!
大乘佛教著重個人解脫,也著重菩薩道,所謂自利利他。
在[貝克街亡靈]推理動畫劇裡面;弘樹(諾亞方舟)為了
完成發展人工智慧,把自己的命都犧牲了,這是否屬於一種
大成精神?
(如果沒看過這部推理動畫,就不必說了!)

Re: 心的轉換

發表於 : 週日 4月 04, 2021 10:41 pm
輕鬆
在[貝克街亡靈]推理動畫劇裡面;弘樹(諾亞方舟)為了
完成發展人工智慧,把自己的命都犧牲了,這是否屬於一種
大乘精神?
(如果沒看過這部推理動畫,就不必說了!)
前幾天有補看過.
弘樹發展人工智慧的精神原本是善意,也能為下一代
提供一種新的資訊便利!

但是弘樹對柯南坦誠,現實的人生不像電腦遊戲中的生活那麼簡單,
人工智慧也可以被拿來利用,做為不當的用途!

所以[人工智慧]也是屬於[空性],要看使用者的心態。
弘樹的用意本身是為一些人好,這是無庸置疑的。

Re: 心的轉換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1, 2021 12:21 am
輕鬆
大智度論所說的「斷盡煩惱」與「斷盡習氣」


[大智度論(卷27)]

[0261c22] 今當如實說:
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
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

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
具足成就餘殘佛法故;十地滿,坐道場,以無礙解脫力故,
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0261c27] 摩訶衍人言「得無生法忍菩薩,
「一切煩惱」及「習」(二者)都盡,亦是錯!

[0261c29] 若(煩惱.習氣)都盡,與佛無異,亦不應受法性生身!
以是故,菩薩得無生法忍,「捨生身,得法性生身」。

--------------------------------------------------

[大智度論(卷74)]

[0580a14] 是菩薩有二種: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
得無生忍法,斷諸煩惱;「捨是身後,得法性生身」。

肉身阿鞞跋致(不退轉)亦有二種:有於佛前得授記;有不於佛前授記
若佛不在世時,得無生法忍,是不於佛前授記。

--------------------------------------------------------

Re: 心的轉換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1, 2021 12:26 am
輕鬆
大智度論所說的「斷盡煩惱」與「斷盡習氣」

[大智度論(卷27)]
[0261c22] 今當如實說:
菩薩得無生法忍,煩惱已盡;習氣未除故,
因習氣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

有大慈悲為眾生故,亦為滿本願故,還來世間,
具足成就餘殘佛法故;十地滿,坐道場,以無礙解脫力故,
得一切智、一切種智,斷煩惱習。

[0261c27] 摩訶衍人言「得無生法忍菩薩,
「一切煩惱」及「習」(二者)都盡,亦是錯!

[0261c29] 若(煩惱.習氣)都盡,與佛無異,亦不應受法性生身!
以是故,菩薩得無生法忍,「捨生身,得法性生身」。
[大智度論(卷74)]
[0580a14] 是菩薩有二種: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
得無生忍法,斷諸煩惱;「捨是身後,得法性生身」。

肉身阿鞞跋致(不退轉)亦有二種:有於佛前得授記;有不於佛前授記
若佛不在世時,得無生法忍,是不於佛前授記。

Re: 心的轉換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1, 2021 12:35 am
輕鬆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二種菩薩身]
乃指生死肉身與法性生身。
(一)生死肉身,三賢位之菩薩未證法性,乃為惑業受三界生死
分段身之菩薩。
(二)法性生身,乃證得無生法性,捨三界生死肉身,受不生不死、
不思議變易身之菩薩。此法性生身,經論所說多謂係初地以上,
或以為八地以上。

[大智度論(卷28)]
[0264a25] 問曰:
[0264a25] 〈摩訶般若波羅蜜(卷二)往生品〉中說「菩薩住六神通至諸佛國」,
云何言「菩薩皆得五通」?

[0264a27] 答曰:
[0264a27] 第六漏盡神通有二種:一者漏、習俱盡,二者漏盡而習不盡。

[0264a28] 習不盡,故言「皆得五通」;漏盡,故言「住六神通」。


[0264a29] 問曰:

[0264a29] 若菩薩漏盡,云何復生?云何受生?
一切受生皆由愛相續故有,譬如米雖得良田、時澤,終不能生。
諸聖人愛糠已脫故,雖有有漏業生因緣,不應得生。

[0264b04] 答曰:
[0264b04] 先已說:「菩薩入法位,住阿鞞跋致(不退轉)地,
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雖斷諸煩惱,有煩惱習因緣故,
受法性生身,非三界生也。

[0264b07] 問曰:
[0264b07] 阿羅漢煩惱已盡,習亦未盡,何以不生?

[0264b08] 答曰:
[0264b08] 阿羅漢無大慈悲,無本誓願度一切眾生;
又以實際作證,已離生死故。[/quote]

[大智度論(卷28)]
[0263c20] 問曰:
[0263c20] 若阿鞞跋致相,得無生法忍,云何以淺心作諸不善?

[0263c21] 答曰:
[0263c21] 有二種阿鞞跋致:一者、得無生忍法;二者、雖未得無生忍法,
佛知其過去、未來所作因緣,必得作佛,為利益傍人故,為其授記。
是菩薩生死肉身,結使未斷,於諸凡夫中為最第一,是亦名阿鞞跋致相。
若得無生忍法,斷諸結使,此則清淨,末後肉身盡,得法性生身,結使所不礙,
不須教誡;如大恒河中船,不須將御,自至大海。

Re: 心的轉換

發表於 : 週四 4月 15, 2021 11:48 pm
輕鬆
以前法師在教學時,曾經讀到「大品般若經」所立的「三假」;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三假品--第七])」
http://tripitaka.cbeta.org/T08n0223_002
[0230c04]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所說菩薩.菩薩字,何等法名菩薩?世尊!我等不見是法名菩薩,
云何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0230c06] 佛告須菩提:「般若波羅蜜亦但有名字,名為般若波羅蜜。
菩薩.菩薩字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須菩提!譬如說我名和合故有,是我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如眾生、壽者、命者、生者、養育者,眾數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
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等,和合法故有。

是諸名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
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須菩提!譬如身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須菩提!譬如色受想行識亦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是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
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須菩提!譬如眼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是眼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耳鼻舌身意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色乃至法亦如是。眼界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世間名字故說。
乃至意識界亦如是。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
但以世間名字故說,是名字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須菩提!譬如內身名為頭,但有名字,項肩臂脊脇髀膞腳皆和合故有,是法及
名字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故說,是名字亦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但以名字故說,
是亦不生不滅,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須菩提!譬如外物草木枝葉莖節,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說,是法及名字亦
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

須菩提!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
亦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

須菩提!譬如過去諸佛名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滅,但以名字故說,
是亦非內、非外、非中間住。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亦如是。

須菩提!譬如夢響影幻焰,佛所化,皆是和合故有,但以名字說,
是法及名字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
亦如是。

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
「名假施設」、「受假施設」、「法假施設」,如是應當學。
以上般若經所立的「名假施設」、「受假施設」、「法假施設」這三假,
這和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幻」並沒有對立面。
但是凡夫從緣起的虛妄來取相,就會有差別相。

經文所說;從緣起本性如實空相看,皆是「一味平等」。
經文說;
是法及名字不生不滅,非內、非外、非中間住。般若波羅蜜、菩薩、菩薩字
亦如是。

Re: 心的轉換

發表於 : 週五 4月 16, 2021 12:03 am
輕鬆
至於般若經所立的(名.受.法)「三假施設」,
「大智度論(卷41)」,作者「龍樹」有提到;
----------------------------------------------------
龍樹自問自答;
[0358a08] 佛命須菩提為諸菩薩說般若,而須菩提言「無菩薩」,
與佛相反,佛何以同之?
------------------------------------------
[0358a10] 答曰:
[0358a10] 有二種說:一者、著心說,二者、不著心說。
今須菩提以不著心說空,佛不訶之。

[0358a12] 復次,須菩提常行空三昧,知諸法空故。
佛告須菩提:「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而菩薩畢竟空,
是故須菩提驚言:「云何名菩薩?」佛即述成:「菩薩如是從發心已來
乃至佛道,皆畢竟空故不可得;若如是教者,是即教菩薩般若波羅蜜。」

[0358a17] 復次,凡有二法:一者、名字,二者、名字義。
如火,能照、能燒是其義;照是造色,燒是火大,是二法和合名為火。
若離是二法有火,更應有第三用!除燒、除照更無第三業;
以是故知二法和合假名為火。

[0358a22] 是火名不在二法內。何以故?是法二,火是一;
一不為二,二不為一。義以名二法不相合。所以者何?若二法合,
說火時應燒口;若離,索火應得水!
如是等因緣,知不在內。

[0358a26] 若火在二法外,聞火名,不應二法中生火想。

[0358a27] 若在兩中間,則無依止處。一切有為法,無有依止處;
若在中間,則不可知!

[0358a29] 以是故,火不在三處,但有假名。

[0358b01] 「菩薩」亦如是,二法和合名菩薩,所謂名、色。
色事異,名事異;若定有菩薩,應更有第三事!而無有事,則知假名是菩薩。
「菩薩名」亦如是,不在內、不在外、不在兩中間。

[0358b05] 是中佛說譬喻:「如五眾(五陰)和合故名為我,實我不可得;
眾生乃至知者、見者,皆是五眾因緣和合生假名法;是諸法實不生不滅,
世間但用名字說。菩薩、菩薩字、般若波羅蜜亦如是,皆是因緣和合假名法。」

[0358b09] 是中佛更說譬喻。有人言:「但五眾(五陰)和合有眾生,
而眾生空,但有五眾法。」佛言:「眾生空,五眾亦和合故假名字有。」
十二處、十八界亦如是。

[0358b12] 復次,菩薩有二種:一者、坐禪,二者、誦經。

[0358b13] 坐禪者,常觀身、骨等諸分和合故名為身,即以所觀為譬喻,
言頭骨分和合故名為頭,腳骨分和合故名為腳,頭、腳、骨等和合故名為身;
一一推尋,皆無根本。所以者何?此是常習常觀故,以為譬喻。

[0358b18] 不坐禪者,以草、木、枝、葉、華、實為喻。

[0358b19] 如過去諸佛亦但有名字,用是名字可說。

[0358b20] 十譬喻亦但有名字,菩薩義亦如是。「十喻」義,如先說。

[0358b21] 菩薩應如是學三種波羅聶提(三假):

[0358b22] 五眾等法,是名「法波羅聶提」(如:色受想行識等一一之法)。

[0358b22] 五眾因緣和合故名為眾生,諸骨和合故名為頭骨,如根、莖、
枝、葉和合故名為樹,是名「受波羅聶提」(如上;依眾緣所和合的複合物)。

[0358b25] 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說是二種,是為「名字波羅聶提」。
(如張三.李四....等名稱)

[0358b26] 復次,眾微塵法和合故有麁法生,如微塵和合故有麁色,
是名「法波羅聶提」,從法有法故。

[0358b28] 是麁法和合有名字生,如能照、能燒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為人,
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為「受波羅聶提」;取色取名,故名為「受」。

[0358c02] 多名字邊更有名字,如梁、椽、瓦等名字邊更有屋名字生,
如樹枝、樹葉名字邊有樹名生,是為「名字波羅聶提」。

[0358c05] 行者先壞名字波羅聶提,到受波羅聶提;
次破受波羅聶提,到法波羅聶提;破法波羅聶提,到諸法實相中。

[0358c07] 諸法實相,即是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羅蜜。
----------------------------------------------------------------------------------------
以上無自性空,但有假名(受假),有古德稱之為[性空唯名論],
也就是般若經說的空性,說依切但有假名,般若經說的空性,不是斷滅論,
不可誤解!

Re: 心的轉換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8, 2021 10:39 pm
輕鬆
聽都沒聽過,現在讀讀看又何妨?

關於大乘佛法提倡修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2241

關於大乘佛法提倡修[六度波羅蜜],當中「禪定波羅蜜」是眾所皆知。
但是也有古德,甚至大乘經提到:「不修(深)禪定,不斷(盡)煩惱」,
這當然令佛教徒產生疑惑 :roll:

Re: 心的轉換

發表於 : 週日 4月 18, 2021 10:41 pm
輕鬆
引用印順法師文章;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2241

(法師舉經證說:)
如『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七(大正8‧568下、569上)說:
「菩薩具足觀空,本已生心,但觀空而不證空。
我當學空,今是學時,非是證時。不深攝心繫於緣中。……何以故?
是菩薩有大智慧深善根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