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頁 (共 7 頁)
Re: 中國佛教發展篇---隋代的佛教
發表於 : 週二 6月 08, 2021 6:10 am
由 訪客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慧遠大師
可能沒有幫大智度論寫序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序
長安釋僧叡述
又據《高僧傳》所載,羅什譯出《大智度論》百卷後,秦主姚興以此論贈予慧遠,並且致書慧遠,請其為《大智度論》撰寫序文,以闡揚龍樹菩薩造此論的本懷。慧遠此時已七十餘高齡,雖然婉拒撰寫序文之事,但對《大智度論》的研究,卻是興趣盎然。他覺得百卷部頭,份量太多,文句繁雜,初學不易入門,於是摘抄扼要的部分,作《大智論抄》二十卷,讓學者較易理解。
https://www.easyatm.com.tw/wiki/%E5%A4% ... 9%E7%AB%A0
Re: 中國佛教發展篇---隋代的佛教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9, 2021 12:50 am
由 輕鬆
慧遠大師
可能沒有幫大智度論寫序
是阿,我讀慧璉法師講中國佛教史也談到這段;
鳩摩羅什的 [折翮之嘆]!
Re: 中國佛教發展篇---隋代的佛教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9, 2021 12:54 am
由 輕鬆
之前我在台壇貼過慧蓮法師講的這篇;
5-3-4 [折翮之嘆]
「鳩摩羅什」來中國弘法,應該是他的願望達成了,他的人生也無憾了,是這樣嗎?
《高僧傳》裡面記載過,鳩摩羅什有過「折翮之嘆」!那為甚麼會有折翮之嘆?
因為鳩摩羅什在翻譯的過程當中,他發現中國人「好簡」,喜歡文筆簡略,很多地方
他們會嫌鳩摩羅什翻譯的太繁瑣,他們希望文筆不要這樣的囉嗦。
當鳩摩羅什把《大智度論》百卷,整個翻(譯)好以後送給「盧山慧遠(西元334~
416年)」,慧遠的年紀比「鳩摩羅什(約西元344~413年)」大,是當時南方的宗
教界領袖,也是道安和尚的高徒。鳩摩羅什當然很清楚,他能夠來到中國,是因為道
安和尚請前秦的國君「苻堅」迎請他來的。雖然這當中發生了很多的變故,他在
姑臧被(苻堅的手下-呂光將軍)羈留了十六.七年,但是鳩摩羅什(仍然)對道安懷念.
感激(雖然他與道安從未見過面),(但是)道安留下譯場的規模,還留給他一批譯經的
人才,就是前面講的(道安的老朋友)「法和」,(還有)「曇影」,「僧叡」,有僧略」
這些人。而慧遠對他也是很重視的,也派了一批人去幫助他(參與翻譯的工作)。
所以他把《大智度論》的序文的寫作,就請慧遠來執筆。
可是《大智度論》由人帶到廬山的地方,慧遠看過以後覺得太多了,太繁瑣了,所以
慧遠(只)把他抄錄了重要的,抄成二十卷。慧遠(只)為《大智度論鈔》做了序文。
這件事情讓鳩摩羅什很傷心,這可以理解,(自己)很辛苦的,認為最重要的論書,可是
別人卻認為太繁瑣,覺得不必全部來閱讀,只讀重點就好了。
所以後來《大智度論》的序文是由「僧叡」來寫的,這個事情對鳩摩羅什,當然
有相當大的打擊啦,也讓他覺得很遺憾。所以他曾經講過這樣的話:(高僧傳卷二)
(「吾若著筆作大乘阿毗曇,非迦旃延子比也。今在秦地,深識者寡,折翮於此,將
何所論。」)
這裡的「著」應該是唸「ㄓㄨㄛˊ」,我若是著筆.下筆來寫作大乘的論,「阿毗曇」
就是「論」;「非迦旃延子比也」,那就不是「說一切有部的--迦旃延子」可以比的。
迦旃延子;是「說一切有部」創部的人,也是《發智論》的作者,是對印度佛教影響
非常深遠.廣大的一位論師。
鳩摩羅什有自信,他若能夠寫作大乘的論書,那麼迦旃延子也比不上他。可是今在秦
地,現在我在秦地,在中國;「深識者寡」,很深的了解我的人少呀!
「折翮於此」,我像鳥斷了翅膀,不能飛翔,「將何所論」,我還有甚麼好說的呢?
「翮--ㄏㄜˊ」是甚麼?「翮」是鳥的羽毛當中的硬梗,那麼就比喻作鳥的翅膀,
「折翮」就是鳥斷了翅膀,不能飛行,比喻「鴻圖難展」,這是鳩摩羅什的感嘆,
也是很有名的「折翮之嘆」。
鳩摩羅什過世以後,有一位高僧從印度來,看了他的翻譯很感慨(的說),其實鳩摩羅什
所擅長的,只翻出了十分之一而已,這也是他的不幸,因為他在姑臧被浪費了太久的
時間了!
Re: 中國佛教發展篇---隋代的佛教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9, 2021 12:58 am
由 輕鬆
這種很冷的議題,喜歡的人不多,遇到攻擊性強烈的來亂,就閃人吧!
印為我對這裡的環境不熟!!
Re: 中國佛教發展篇---隋代的佛教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9, 2021 9:01 am
由 訪客
羅什
西元401年到長安
道安385已生兜率
可惜了!
道安(312-385)
魏晉南北朝時代著名高僧,凈土宗初祖慧遠之師,是中觀般若學在中國的先驅,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特殊貢獻。鳩摩羅什推崇他是「東方聖人」,在當時有「彌天釋道安」的美譽。
道安修習彌勒淨土法門,曾於彌勒像前立誓,願生彌勒淨土所處的兜率天內院,將來參與彌勒佛的龍華三會,護持佛法廣度眾生。道安生前曾向異僧詢問來生處所,「彼乃以手虛撥天之西北,即見雲開,備睹兜率妙勝之報,爾夕,大眾數十人悉皆同見。」[6]根據其瀟灑圓寂情景,可知他如願以償。
[第95期]彌天釋道安:高山仰止(七)
http://www.gayamagazine.org/periodical/detail/116
[第96期]廬山慧遠:高山仰止(八)
http://www.gayamagazine.org/periodical/detail/16
Re: 中國佛教發展篇---隋代的佛教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9, 2021 9:58 am
由 訪客
慧遠(334-416)-東晉
鸞曇(476-542)-北魏(南北朝)
道綽(562-645)-南北朝~隋唐
善導(613-681)-隋唐
以理論與修行方法著眼
鸞曇建立後世淨土宗的根基
就宗派建立而言
淨土宗則正式創立於隋唐年間(581後)
淨宗初祖
後世淨土宗推崇慧遠為初祖,但他在生前並沒有提出淨土宗的名稱,未建立淨土宗理論與宗派,與二祖善導之間也沒有師承關係。
善導大師(613年-681年),俗家姓朱,安徽泗州人(一說山東臨淄人),唐朝高僧,為道綽之徒弟,善導為淨土宗的首位實際創立者,中國淨土宗推崇其為二祖,日本淨土宗傳承將他列在鸞曇、道綽之後,為淨土宗第三位祖師[2]。
據說,慧遠曾於402年7月與劉遺民等僧俗一百二十三人,於山北般若台阿彌陀佛像前共誓往生西方,由劉遺民作誓文。後世稱為「結社」,成為淨土宗在中國的開端。相傳,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同劉遺民、雷次宗等共一百二十三人在阿彌陀佛像前發願,共期西方[4],希望由坐禪,修行念佛三昧,而得解脫[5]。
但是在隋唐的佛教文獻中,並沒有「慧遠結蓮社」的記載。慧遠結蓮社此事最早的記載,出自宋朝陳舜俞(?-1074年)《廬山記》中所引《十八高賢傳》。後南宋僧志磐編《佛祖統記》時,將《十八高賢傳》加以修定並收錄,於是成為後世流傳的版本。
南宋宗曉作《蓮社繼祖五法師傳》,依《廬山記》,首度推崇慧遠為淨土宗初祖,並建立善導、法照等五位淨土宗祖師傳承世系。志磐編《佛祖統記》繼承宗曉的六祖說,又提出了淨土七祖說。後世遂以慧遠為淨土宗初祖。
後世淨土宗所傳的慧遠故事,並非全屬史實。慧遠被推為淨土宗初祖,與法眼宗永明延壽大師被推為淨土宗六祖,與南宋之後佛教重心南遷有很深的關連。
也有傳說慧遠居廬山,「影不出山,跡不入俗」,每次送客遊履,常以虎溪為界[6]。而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一起訪問慧遠,歸途中,三人談笑風生,不知不覺跨越了虎溪,三人相視大笑[7]。這一傳說成了後世《虎溪三笑圖》的題材,作為儒釋道三教和睦相處的象徵,長傳不衰。但根據元末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考證,陸修靜在元嘉末年至廬山,當時慧遠已過世三十年,陶淵明已過世二十年,三人會談之說恐怕只是偽託[8]。
5.^《大乘大義章》:「又《般舟經》種種設教,當念分別阿彌陀佛在於西方,過十萬佛土,彼佛以無量光明,常照十方世界。 若行如經所說,能見佛者,則有本末,非徒虛妄憶想分別而已。以人不信,不知行禪定法,作是念:未得神通,何能遠見諸佛也。是故佛以夢為喻耳。如人以夢力故,雖有遠事,能到能見。行般舟三昧菩薩亦復如是,以此定力故,遠見諸佛,不以山林等為礙也。以人信夢故,以之為喻。又夢是不然之法,無所施作,尚能如是,何況施其功用而不見也。」
劉嘉誠:慧遠研究
慧遠的淨土思想係建立在《神不滅論》以及《三報論》與《明報應論》之學說基礎之上。《神不滅論》源於《法性論》,《法性論》承認「法性實有」、「涅槃常住」,引申出「形盡神不滅」之主張。慧遠以薪火為喻來說明形與神之關係,他說:「火之傳于薪,猶神之傳於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註15)」薪異而火一,形異而神同。慧遠把人之形體比喻薪,人之精神比喻火,人的一生雖盡,但「形盡神存」,此身以後,因無明貪愛為累,故仍得受於他身,生生不息,永墮輪迴。因輪迴引申出慧遠的三世因果說,慧遠《三報論》中指出:「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後報。(註16)」為現實生活中善人受禍、惡人得福作出了佛學的解釋。慧遠因確信神識不滅之說,又深懼生死無常與因果報應之苦迫,乃發下弘願,期生西方彌陀淨土。
慧遠於廬山聚眾結社,共相念佛以求生西方;惟其念佛非僅口宣佛號,係以修「念佛三昧」為主。蓋其時除東漢支婁迦讖所譯《般若三昧經》外,鳩摩羅什譯出《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則尚未譯出,而考諸慧遠與羅什問答的《大乘大義章》卷中提到:「次問念佛三昧並答(註17)」,可見慧遠的念佛三昧,係依據《般舟三昧經》的念佛章。《般舟三昧經》引夢為喻,謂在念佛三昧中見佛。慧遠於《念佛三昧詩集序》中曰:「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諸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註18)」,故念佛三昧乃係諸三昧中往生西方淨土最簡捷有效之方法。
由上得知慧遠之念佛係屬觀想念佛,而非稱名念佛。其念佛乃禪法十念之一,屬於禪定之心學,必須修習禪定,始得入念佛三昧之境界。慧遠於廬山東林寺別置禪林,實施所謂定心別時念佛,將晝夜分為六時—晝三度、夜三度,使學眾按時念佛坐禪(註19)。此種禪淨並重的法門,開啟了後世禪淨雙修的起源,也造就了廬山蓮社的特殊宗風,對中國淨土開宗有很大之影響。
[第95期]彌天釋道安:高山仰止(七)
http://www.gayamagazine.org/periodical/detail/116
[第96期]廬山慧遠:高山仰止(八)
http://www.gayamagazine.org/periodical/detail/16
Re: 中國佛教發展篇---隋代的佛教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9, 2021 6:54 pm
由 訪客
安世高東來(147)
支婁迦讖&竺佛朔…般舟三昧
支婁迦讖……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無量壽經)
三國(220-280)
孫吳支謙……大阿彌陀經
曹魏康僧鎧…佛說無量壽經
東晉/五胡十六國(401)
鳩摩羅什……阿彌陀經
印順法師:佛教之輸入中國
梵僧東來弘化之有顯著事跡者,始於漢桓帝初年。桓帝建和元年(一四七),安世高東來,遊化江淮間,譯經三十餘部。世高「博聞稽古,特專阿毘曇學;其所出經,禪數最悉」──如《安般守意》、大小《十二門》等明禪定;《陰持入經》、《九十八結》等,並明法數。所譯文義明允,為後人所重。時為筆受助譯且傳其學者,為臨淮嚴佛調,實我國出家並助譯之第一人。其前後,有安玄優婆塞,譯《法鏡經》等,佛調亦為參助。安玄與世高,同籍安息,彼此或不無關係。又月氏國支婁迦讖,亦於桓帝時來洛陽,譯《道行般若》、《般舟三昧》、《首楞嚴經》等十三部(依「祐錄」),皆大乘學。竺佛朔與之同時,且曾合作翻譯。餘支曜、康巨、康孟詳等,亦略有所譯。
東漢桓、靈、獻三帝七十年間,佛教之譯弘可分二系:一、安世高等之小乘禪數毘曇系,二、支婁迦讖等之大乘方等般若系。蓋時當西元二世紀後葉,正印度佛教大小兼暢之世也。西北印承說一切有系之學,以罽賓、犍陀羅為中心,而遠及吐火羅、安息,聲聞佛教歷久彌新。於時《大毘婆沙論》結集前後,東方罽賓之學盛弘一時,西方外國諸師亦日以弘肆。說一切有系素以禪學稱,罽賓尤為淵藪。安世高籍安息,安息多聲聞學,其傳禪數也宜。中南印度,學承大眾、分別說系,發為方等般若之大乘,與案達羅王朝並興。嗣以北方貴霜王朝,尤以迦膩色迦王之護持佛教,大乘學者多北上,般若方等之教,因得行於月支及嶺東莎車、于闐等地,此所以《般若經》有「佛涅槃後,此經至於南方,由此轉至西方,更轉至北方」之記。支讖月支人也,略與龍樹、提婆同時。受地方時代學說之熏陶,故學大乘法,傳般若教。漢末二大譯師,雖同來自印度之西北,而實代表印度佛教之兩大學系也。
三國時,梵僧之先後來洛陽者,有曇柯迦羅、曇無諦之傳戒律,康僧鎧之譯《無量壽經》,為新規制、新信仰之輸入。然曹魏之譯,當時殊尠影響。漢末安世高與支讖之學,則因世亂而流入東吳。紹承其學而予以弘揚者,為支謙與康僧會。僧會之於世高,支謙之於支讖,並有再傳之關係;是則南吳之佛學,即漢末二系之延續也。
Re: 中國佛教發展篇---隋代的佛教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9, 2021 7:00 pm
由 訪客
大智度論引
般舟三昧...卷7,33
阿彌陀經...卷9,92
Re: 中國佛教發展篇---隋代的佛教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9, 2021 9:32 pm
由 訪客
三論宗
此宗始於鳩摩羅什譯出龍樹《中論》、《十二門論》與提婆的《百論》,奠基於南北朝僧肇、遼東僧朗、興皇法朗、茅山大明、吉藏大師。因依《中論》、《十二門論》和《百論》等三論立宗,故名為三論宗,屬大乘中觀派。
鳩摩羅什來到中國後,盡譯三論,弟子事之者稱三千人。以道融、僧叡、僧肇、道生,為尤著,並稱為「關中四傑」。至什公去世,姚秦敗亡,弟子四散,各自傳播經典。其中被稱為「解空第一」的僧肇不幸早死。向東南弘傳的,如彭城的僧嵩、壽春的僧導,主要以《成實論》的宏揚為主,後世稱為成實宗。至於僧叡、道生、慧觀等人,則重視《法華經》與《涅槃經》的傳播,至於鳩摩羅什所重視的般若中觀與三論則反而被遺忘了。重新將三論研究發揚光大的,則是遼東僧朗大師及其門下。
僧朗大師原居遼東,因當時遼東屬於高麗,僧朗大師又被稱為「高麗朗」,對華嚴、三論有深入研究。僧朗大師的傳承不明,嘉祥吉藏說他曾在北方學到什公、僧肇門下的三論正義。南朝齊建武(西元494─497)年間,僧朗大師到達江南,隱居於攝山(即棲霞山),梁武帝派了僧詮等十人,去向他學習三論,三論宗也隨之光大。僧詮大師後住攝山止觀寺,終身不下山,同樣致力於華嚴、三論的研究。興皇法朗、長干智辯、禪眾慧勇、棲霞慧布都是僧詮大師的得意門徒。興皇法朗曾作《山門玄義》,以三論意旨評破成實宗,因其辯才,又被稱為「伏虎朗」。在法朗大師的努力下,三論傳遍江南,遠至於四川,成為南朝陳的佛教正宗。他的徒弟嘉祥吉藏大師是三論義學的集大成者。
興皇法朗去世時,囑付茅山大明法師繼續領導其門下學眾,茅山明法師「即日辭朗,領門人入茅山,終身不出」。他的門人,如慧暠、慧稜、法敏等都是傑出人才,牛頭宗的創始者法融也出於他門下。另一個門人智鍇大師隱居廬山大林寺,二十年不下山,智鍇曾從智顗,兼習天台教義,禪宗四祖道信曾經居於大林寺十年,之後道信改變菩提達摩以《楞伽經》印心的傳統,改以《般若經》教學,不能說沒有受到三論宗的影響。
唐朝中葉之後,在中國的三論宗衰微,被併入天台宗。但經高麗僧慧灌,傳入日本,成為日本重要佛教宗派之一。
Re: 中國佛教發展篇---隋代的佛教
發表於 : 週三 6月 09, 2021 9:42 pm
由 訪客
大智度論引
中論...卷1,19,25,38
Re: 中國佛教發展篇---隋代的佛教
發表於 : 週四 6月 10, 2021 12:20 am
由 輕鬆
大智度論引
般舟三昧...卷7,33
阿彌陀經...卷9,92
大智度論引
中論...卷1,19,25,38
這兩部論著都是龍樹菩薩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