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一 5月 30, 2022 5:57 pm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下面俺就試著分析分析哪些空性是不幸而非幸福。世人對空性的錯會與誤解 雖然數量甚多,擇其要者則有四種。
其一,以萬法無自性為空性,
小乘行人多是這種見解。世尊在小乘經典中 宣說的是 析法真空的緣起觀,用解析的方法證明一切法 並無實有之自性,以破眾生對自我的妄執。
小乘雖然不承認 萬法的獨立自性為真為實,但認為 能生萬法的四大種為實有,
因而只能樹立 少分不了義的法空觀,而無法建立 圓滿的空性見。
只證人無我與少分的法無我,而不能證 徹底究竟之法無我。
所以世尊在《解深密經》中說,聲聞、獨覺所獲之轉依不名法身,而名解脫身:“由解脫身故,說一切聲聞、獨覺與諸如來平等平等,由法身故,說有差別。”
經上還說由析法 所得之空是最低劣的空性見,經這種見解 無法悟達大乘的勝義空性,所以大乘的空性 是不通小乘的不共果證。
其二,以破盡一切概念上“有”的虛妄分別為空性,
部分中觀學者 常犯此類錯誤。中觀本身 是大乘究竟了義的空性見,中觀學人的問題不是出在宗派的見解,而是來自 機械的思辨方法。
中觀是以破敵立宗的,敵之所立 即我之所破,自續派用離一多因,應成派用非四生來破除世人對“有”的虛妄執著,用只破不立的方法 引導你證悟勝義空性。
打個比方說吧,水本來是無味的,如果你想知 道水是什麼味道,世人總會千方百計 給你安立個無味的概念,讓你從概念 去建立對味道的認識。
中觀則不如是,他不說什麼味道是,只說什麼味道 不是—不是甜,不是咸,不是酸,不是辣,不是苦,不是澀。總之,凡是你能說得出來的都不是。
你說他這樣講對不對?當然對!但問題是水雖然無味,卻還有個無味之味在,這個無味之味 才是水的真味!但是這個真味 只能用舌頭品嘗到,而不能靠意識思量到。
空性無量,既不能被立,也不能被破,卻可以被你的真心所知,法眼所識。
中觀並不否認這個離言之知與離情之識,但對之不做言詮,因為一落言詮即乖真義,即與自宗相違。所以中觀本身只能破似空性,不能立真空性(任何人也同樣不能立)。他的本意是要讓你親嘗無味之味,但他提供的方法只能指引個方向,提醒你往無味的路子去識取,而不能把無味之味 合盤端到你的面前。用計度分別的心 去思量出個非分別的意境,最多只能獲得 思擇智與抉擇智,而不能證悟 自生智與自然智。同理,不但中觀拿給你的不是真正的空性,《大般若經》上講的二十種空,也都不是 真正的空性。注意!並非於佛不是,而是於你不是。
道屬悟,不屬知,看餅不能充飢,望水不能止渴,中觀的見解 也不能代替實際的修證。
所以,歷來習講中觀的宗派 都反對單純的聞思,而要輔以相應的觀修法門,以期悟入真實的空性。
可而今總有些望文生義之徒 偏喜歡尋前人的舌頭路,鑽古人的故紙堆,沒完沒了地死摳義理,空談名相,以為如此即把握了空性,以為只要通達了概念 熟記了要領 即證不證悟沒什麼大的差別。呵呵!看來畫餅充飢般的痴漢,什麼時候也都是大有人在的。
其三,以為在萬法之外 別有個空性。
在有些人看來,法界是生滅的,空性是不生滅的,不生滅的空性 與生滅的法界之間的關系,就像虛空與宇宙中的天體一樣。
有的人就曾經說:佛性之於我們,就好像空氣與我們一樣。是呀!
宇宙生時 虛空未曾生,天體滅時 虛空也未曾滅,人靜時空氣未曾來,人動時空氣未曾去,這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東西 難道不是空性嗎?當然不是!
不道彼不空,只是這對待之空 卻不是如來家的空性。
前邊的第一種空性見 雖然低劣,但畢竟還是一種合理的見解,
第二種空性見 雖然不能代替真實的證悟,但畢竟還是一種正確的見解,
而這種惡取之空性見 則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邪見!
據說一不小心 掉進黃金窩的野干,就常做這般見解。呵呵!
其四,以為在心之外 別有一個空性。
還有些人只看見自己的心相、心用是有生滅有來去,不知道自己的妙明心性 本無生滅;
只知道心未生時 空性已生,心已滅後 空性未滅,不知道心性無相 非生滅法,非動搖無去無來。
譬如糊塗村裡 從來沒見過鏡子的痴漢,見到鏡子的影像 隨著光明的去來 而時生時滅,妄以為鏡子也在那裡時生時滅。
此等痴人亦復如是,不知空性即心性,人人迷昧於妙幻之森羅,不知心性即空性,個個悵惘於湛寂之空靈。
總在法外求心,心外求性,變著法的向心外求取、尋找非生滅的空性。
當然了,這種惡取之空性見 也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邪見。
如果你有這四種中的任何一種見解,把它當個寶貝去承當,我要說:你還不曾擁有幸福。
既然您和我一樣,都日思夜想地 盼望著幸福,就應該極力 遠離錯誤的承當,而爭取正確的承當。
正確的承當 即是成道,即是證果,證果則必顯德。
證體之德叫法身德,以空性即法身故;識相之德叫般若德,以光明即般若故;
得用之德叫解脫德,以受用即自在故。
復次,法身德又叫定德,以心性非動搖故;
般若德又叫智德,以智光常遍照故;
解脫德又叫斷德,以有漏諸苦漸伏斷故。
願諸君各自努力,人人早日承當,早斷煩惱,早證菩提,早成聖道,早證佛果,早日獲得幸福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