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頁 (共 25 頁)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發表於 : 週五 1月 27, 2023 11:48 am
由 藍海千尋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總之,依『大般涅槃經』的後續部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藏我),只是誘化外道的方便而已」???
「佛性」說,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其實是有定義的。據釋印順所說,顯然不解何謂「佛性」,遑論親證「佛性」。
既如此,卻謂「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藏我),只是誘化外道的方便而已」,便是誹謗《大般若經》、如來藏諸經
你這就是不依佛陀判教的後果。
拿大般若經與大般涅槃經作比擬。
四十餘年未顯真實,四十餘年所說大般若經即是未顯真實,依之不得疾成無上菩提,遑論無上正等正覺了!
你將如來與如來藏都當成一樣。
請先將如來與如來藏釐清在言其餘。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發表於 : 週五 1月 27, 2023 11:52 am
由 藍海千尋
惟髻中明珠,不以與之。
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佛性實體乃諸佛才有,不共一切眾生。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發表於 : 週五 1月 27, 2023 11:56 am
由 藍海千尋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一
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諸佛以此為性。
爾時師子吼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佛與佛性無差別者,一切眾生何用修道?」
佛言:「善男子!如汝所問,是義不然。佛與佛性雖無差別,然諸眾生悉未具足。......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發表於 : 週五 1月 27, 2023 12:59 pm
由 藍海千尋
「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姓,佛種姓,梵语:buddha-gotra,成佛可能性,因);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性,梵語:बुद्धधातु,Buddha-dhātu,佛的體性,果)」。
這是「佛性當有」說。一切眾生決定要成佛,所以說眾生將來都有佛的體性(佛眼見佛性,佛果位),不是說眾生位上已經有了(有佛姓,無佛性)。所以說「佛性是我」,是為了攝化外道,如梵志們「聞說佛性即是我故,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然後告訴他們:「佛性者實非我也,為眾生故說名為我」(7)。又有外道聽說無常、無我,都不能信受佛的教說,但「佛為諸大眾說有常樂我淨之法」,大家就捨外道而信佛了(8)。總之,依『大般涅槃經』的後續部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藏我),只是誘化外道的方便而已,與『楞伽經』的意見相同。如來藏我、佛性說,依佛法正義,只是通俗的方便說,但中國佛學者,似乎很少理解到!(如來藏與「真常唯心論」,
以上兩種說法顯然不同。
佛說有我,眼見佛性,常樂我淨.....皆是真實有。
佛曾於他經說眾生皆本自具足佛性.....這才是方便說。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發表於 : 週五 1月 27, 2023 3:33 pm
由 Viirya
世尊在法華經說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說得一切智
眾生雖具佛性.但須經止觀修行而得圓滿前二
圓滿者即稱佛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發表於 : 週五 1月 27, 2023 5:00 pm
由 周善為
周善為 寫: ↑週五 1月 27, 2023 10:26 am
怪道1412 寫: ↑週五 1月 27, 2023 9:34 am
如『大般涅槃經』卷二七(大正一二‧五二四中)說:
「一切眾生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我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佛姓,佛種姓,梵语:buddha-gotra,成佛可能性,因);
一切眾生真實未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性,梵語:बुद्धधातु,Buddha-dhātu,佛的體性,果)」。
這是「佛性當有」說。一切眾生決定要成佛,所以說眾生將來都有佛的體性(佛眼見佛性,佛果位),不是說眾生位上已經有了(有佛姓,無佛性)。所以說「佛性是我」,是為了攝化外道,如梵志們「聞說佛性即是我故,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然後告訴他們:「佛性者實非我也,為眾生故說名為我」(7)。又有外道聽說無常、無我,都不能信受佛的教說,但「佛為諸大眾說有常樂我淨之法」,大家就捨外道而信佛了(8)。總之,依『大般涅槃經』的後續部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藏我),只是誘化外道的方便而已,與『楞伽經』的意見相同。如來藏我、佛性說,依佛法正義,只是通俗的方便說,但中國佛學者,似乎很少理解到!(如來藏與「真常唯心論」,印順法師)
參考資料:
「佛性」與「佛姓」概念的混淆,作者: 耿晴
「總之,依『大般涅槃經』的後續部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藏我),只是誘化外道的方便而已」???
「佛性」說,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其實是有定義的。據釋印順所說,顯然不解何謂「佛性」,遑論親證「佛性」。
既如此,卻謂「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藏我),只是誘化外道的方便而已」,便是誹謗《大般若經》、如來藏諸經。
「佛性」者,即佛自性,《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諸佛如來及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故知,「佛性」即是「無性」。又,「佛性」亦名「如來藏」,故「如來藏」亦即「無性」。
真如,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虛空界,不思議界,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五》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初分實說品第六十二之三
[0880a22] 「復次,善現!一切法皆以空為自性,一切法皆以無相為自性,一切法皆以無願為自性。善現!由是因緣,諸菩薩摩訶薩應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其自性。
[0880a25] 「復次,善現!一切法皆以真如為自性,一切法皆以法界為自性,一切法皆以法性為自性,一切法皆以不虛妄性為自性,一切法皆以不變異性為自性,一切法皆以平等性為自性,一切法皆以離生性為自性,一切法皆以法定為自性,一切法皆以法住為自性,一切法皆以實際為自性,一切法皆以虛空界為自性,一切法皆以不思議界為自性。善現!由是因緣,諸菩薩摩訶薩應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其自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三十七》
[0756c07] 「世尊!無性之法必無作用,如何可言由此業故生於地獄,如是乃至由此業故生於非想非非想處,由此業故得預流果廣說乃至獨覺菩提,由此業故入菩薩位行菩薩道,由此業故便能證得一切智智,說名如來、應、正等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0756c12]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無性法中,不可施設諸法有異,無業、無果亦無作用。但諸愚夫不了聖法毘奈耶故,不如實知諸法皆以無性為性,愚癡顛倒發起諸業,隨業差別受種種身。依如是身品類差別,施設地獄、傍生、鬼界、人及諸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為欲拔濟如是愚夫愚癡顛倒受生死苦,施設聖法及毘奈耶分位差別,依此分位施設預流乃至獨覺、菩薩、如來。然一切法無不皆以無性為性,無性法中實無異法,無業、無果亦無作用,無性之法恒無性故。
[0759c16] 佛告善現:「於意云何?佛、法、僧寶與平等性各有異不?」
[0759c17] 善現對曰:「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佛、法、僧寶與平等性皆無差別。所以者何?佛、法、僧寶與平等性,如是一切皆非相應非不相應,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然諸如來於無相法方便善巧,建立種種法及有情名相差別,所謂此是異生及法,乃至此是如來及法。」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發表於 : 週五 1月 27, 2023 5:33 pm
由 周善為
藍海千尋 寫: ↑週五 1月 27, 2023 11:48 am
「總之,依『大般涅槃經』的後續部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藏我),只是誘化外道的方便而已」???
「佛性」說,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其實是有定義的。據釋印順所說,顯然不解何謂「佛性」,遑論親證「佛性」。
既如此,卻謂「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藏我),只是誘化外道的方便而已」,便是誹謗《大般若經》、如來藏諸經
你這就是不依佛陀判教的後果。
拿大般若經與大般涅槃經作比擬。
四十餘年未顯真實,四十餘年所說大般若經即是未顯真實,依之不得疾成無上菩提,遑論無上正等正覺了!
你將如來與如來藏都當成一樣。
請先將如來與如來藏釐清在言其餘。
《雜阿含379轉法輪經》曰:『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依藍大德之意,《無量義經》之前,佛陀「四十餘年未顯真實」,則《雜阿含轉法輪經》中的「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所證,豈非都不算數?
這還只一經一會,佛陀說法四十年中,何止數百萬、數千萬修因證果者?若依藍大德之意,對這些無以計數的證果人來說,佛陀豈非成了大妄語者?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發表於 : 週五 1月 27, 2023 6:09 pm
由 藍海千尋
雜阿含379轉法輪經
你還是不解方便!
猶拿方便當真實。
問:方便法在佛法中的地位為何?
問:依二乘法能成佛嗎?
問:方便是指三乘法所說都是無用的嗎?
你不解方便。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發表於 : 週五 1月 27, 2023 6:24 pm
由 周善為
你藍大德自己扯的爛攤子,自己去收拾!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發表於 : 週五 1月 27, 2023 6:55 pm
由 怪道1412
自性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證信卷曰:「近世宗師,沈自性唯心,貶淨土真證。」
又數論師二十五諦中第一諦為冥性。又稱自性。為萬有之生因。唯識述記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見數論外道條附錄。
[佛光大辭典]
(一)梵語 svabhāva, sva-laksana。指自體之本性。法相家(唯識家)多稱為自相。即諸法各自具有真實不變、清純無雜之個性,稱為自性。關於自性之義,十八空論(大三一‧八六二上):「自性有兩義,一無始,二因。」又顯識論亦舉出不雜、不變二義。
此外,據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一,將自性分為七種,即:(一)集性自性(梵 samudaya-svabhāva),(二)性自性(梵 bhāva-svabhāva),(三)相性自性(梵 laksana-svabhāva),(四)大種性自性(梵 mahā-bhūta-svabhāva),(五)因性自性(梵 hetu-svabhāva),(六)緣性自性(梵 pratyaya-svabhāva),(七)成性自性(梵 nispatti-svabhāva)。又解深密經卷二之一切法相品等,將一切法之性相分為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三種。然中論等則認為,諸法皆由因緣所成,而無有一定之自性,故自性即空。〔十二門論、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十五、卷十六、成唯識論卷八、華嚴五教章卷四〕(參閱「自相」2528)
(二)因明用語。因明三支作法中,宗(命題)之前陳(主詞)又稱自性,其後陳(述語、賓語)又稱差別。〔瑜伽師地論卷十五、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本、因明論疏瑞源記卷二〕(參閱「有體無體」2461、「體」6928)
(三)梵語 prakrti。印度古代數論哲學所立二十五諦之第一。全稱自性諦。又稱冥性、冥諦、冥態(梵 tamas)、勝因(梵 pradhāna)、勝性。數論派認為,自性為神我所受用,能生大諦、我慢諦等其餘二十四諦,為諸變異之根本原因;亦即以自性為一切現象之生因。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末(大四三‧二五二中):「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勝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為自性。」〔金七十論卷上、成唯識論卷一、大乘廣百論釋論卷一〕 p2524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一)(梵svabha^va,藏n%o bo n~id)指諸法各自具有的體性或體相。「差別」或「共相」的反義詞。法相家謂之為自相。為現量智所緣;剋實說來,所謂自性,唯指事物本身不通其他的性質,或稱一切法不可言說處為自相、自性。又,通常只有聖智冥內、得法本真的現量所緣之法的體相,可以稱為真的自相,其他的一切法由於是假智且不離言詮,故稱為假的自性。
無貪、無瞋、無癡等三種善根及慚、愧二心所屬於善法,故稱為自性善。反之,稱貪、瞋、癡、無慚、無愧等為自性不善。又,完全覺知現在的對境,不容許比知推景,則稱為自性分別。此外,有時自性與自相也被分開使用,例如十八空中,諸法相狀的空,稱為自相空,諸法體性的空,稱為自性空。
(二)(梵prakr!iti)數論學派所立的二十五諦之一。根據《數論頌》的古註所載,「自性」一語與「勝因」、「非變異」、「梵」、「眾持」等為同義語。數論師認為自性是由三德(純質、激質、翳質)所構成;亦即三德尚未發動的平衡狀態稱為自性。三德猶如「油」、「燈心」與「火」合為一燈火。依三德之相合而呈現出萬象。自性是純物質的、非精神的,但卻又細不可見。
關於「自性」的存在問題,數論師以五點理由證明,即(1)個物有限制故,(2)同性故,(3)能生故,(4)因果差別故,(5)遍相差別故。
////
善現!由是因緣,諸菩薩摩訶薩應知一切法皆以無性為其自性(菩薩摩訶薩,法身大士,地上菩薩知見)。...一相,所謂無相。然諸如來於無相法方便善巧(方便波羅蜜,漚和俱舍羅),建立種種法及有情名相差別,所謂此是異生及法,乃至此是如來及法(大牟尼,大涅槃,大菩提)。...佛知見?!
Re: 向二乘擁抱學習,才是成佛的速效解決方案
發表於 : 週五 1月 27, 2023 7:06 pm
由 周善為
怪道1412 寫: ↑週五 1月 27, 2023 11:47 am
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四月五版,印順法師)
民國五十六年,我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中說:在戰亂中所寫的『印度之佛教』,「是用文言寫的,多敘述而少引證,對佛教史來說,體裁是很不適合的,
而且錯誤與空疏的也不少。……我要用語體的,引證的,重寫一部」。但直到現在,二十年的悠長歲月,『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以外,只寫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如來藏之研究』,『空之探究』,晚年衰病,「重寫一部」──分為多少冊的意願,已無法達成,所以三年前,將『印度之佛教』重印出版。『印度之佛教』的錯誤與空疏,在上面幾部寫作中,雖已作【部分】的改正與補充,但印度佛教演變的某些關鍵問題,沒有能作綜合聯貫的說明,總覺得心願未了。現在據我所理解到的,再扼要的表達出來。
////
印順法師意思或為敬請批評指教標示加註...歡迎會通?!
「民國五十六年,我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中說:在戰亂中所寫的『印度之佛教』,「是用文言寫的,多敘述而少引證,對佛教史來說,體裁是很不適合的,而且
錯誤與空疏的也不少。」
捅出了多大的窟隆,然後一句「錯誤與空疏的也不少」,就想輕鬆含糊帶過,這是何等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