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公案很難懂
發表於 : 週五 5月 06, 2022 8:10 am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非心非佛(心平如願《無門關》)【公案】
馬祖因僧問:「如何是佛?」
祖曰:「非心非佛!」
【語譯】
某僧人問馬祖:「如何是佛?」
馬祖回答說:「非心非佛。」
【評唱】
無門曰:「若向者裡見得,參學事畢。」
【語譯】
無門說:「如果你能在這裡悟得真章,參學一事已畢。」
【頌曰】
路逢劍客須呈 不遇詩人莫獻
逢人且說三分 未可全施一片
【語譯】
寶劍在遇見真正的劍客,需要呈鑑。縱是好詩,未遇詩人,也不用獻出。路逢之人,只能說三分的話,不要把心都掏出了。
【附參資料】
一、《星雲禪話》止小兒啼
有一天,馬祖道一禪師對徒眾們開示說:「你們要明白,自心便是佛,此心即是佛。當初,達摩祖師從南印度來到東土,傳授最上乘的一心之法,令我們開悟。
又引《楞伽經》來印證眾生的心地,因為他唯恐大眾顛倒,不相信這個心地法門,是每個人都具足的。
正如《楞伽經》雲:『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求法的人,要無所求,因為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
有一個學僧不明白,就問禪師:「和尚為什麼說即心即佛?」
禪師回答:「為了止住小兒的啼哭。」
學僧又問:「啼哭停止之後,又怎麼樣呢?」
禪師說:「我就開示非心非佛。」
學僧再問:「對於這二種以外的人,您有其它教示嗎?」
「跟他說『道不是一物!』」
「若是一個對以上道理 都很明白的人,和尚您要怎麼開示他呢?」
禪師笑呵呵地說:「就教他體會大道。」
到底我們要如何 才能見到佛性,究竟是「即心即佛」?或者要「非心非佛」?
其實沒有一定的答案,這只是禪師們 對於不同根性的人,改採取的方便說罷了。
對於心外求法的人,就告訴他「即心即佛」;
對於執著於心法的人,就得告訴他「非心非佛」,
然後再進一步指引他,道不是一物,要遠離兩邊,既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
最後,連「是佛非佛」都要放下。
參禪悟道,不論是肯定的「即心即佛」,或是否定的「非心非佛」,到最後統統都要放掉,
因為這只不過 是讓我們契入佛性 的法門而已,甚至連求取證悟的心態 都不可有,
悟道者,應無所求,才能真正悟入佛性。
二、【聖嚴法師說禪】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
問:有和尚問曹山本寂禪師說:「即心即佛的道理,我就不問了,但什麼是非心非佛的道理呢?」
曹山禪師說:「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兔子本來就沒有角,而牛角是天經地義地存在。曹山禪師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答:即心即佛也好,非心非佛也好,兩句話都沒有錯。
但從實際體驗來說,講出這兩句話 已經離開心、佛的事實,只是文字、口舌、思辨、觀念,既不是心也不是佛。
許多人認為 即心即佛是對的,眾生是諸佛心中的眾生,諸佛 是眾生心中的諸佛,因此在經典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但若牢牢執著 眾生心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眾生的心,這也是錯的,因為佛 畢竟不是眾生。
這二者的差別何在?站在開悟者的立場,即心即佛是對的;站在未開悟者的立場,即心即佛是錯的。
因此講非心非佛 是為了破除眾生的執著!沒有這個執著 才能放下對於佛境、佛性的執著,才有希望真正開悟。
所以講非心非 佛也是對的,可是講這個 對眾生卻有問題──既然不是心也不是佛,那究竟是什麼?
既然沒有心也沒有佛,修行又是為了什麼?
釋迦牟尼佛度眾生更是為了什麼?
所以這句話 要看你怎麼用,用得恰當就是對的,用得不當就是錯的。
因此曹山禪師用「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來比喻,化解了這個問題。
在一般的常識中,牛有角,兔沒有角,但你不要在常識中兜圈子,要把常識的觀念擺下來。
如果有人告訴你 兔角不一定沒有,牛角不一定有,這就把常識世界的心態 一下子扭轉過來,不再鑽牛角尖了。
他針對一般人 以常識作判斷,以咬文嚼字做工夫 而加以破除,用兩句違背常情常理的話 把思辨的問題解決了。
有禪師說 生薑是長在樹上的,皂角(豆科植物)是長在地上的,他倒過來講,為的是什麼?是打斷你常識的思惟和執著,叫你親自去體驗,不要老在文字上兜圈子。
(心平如願《無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