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頁 (共 159 頁)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發表於 : 週四 6月 30, 2022 6:37 am
Viirya

Bottom post of the previous page:

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無邊無際.不可思議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發表於 : 週四 6月 30, 2022 9:38 am
藍海千尋
人命五蘊薰習如不設立第七末那識,則阿賴耶識薰習機制不得成辦。
若不轉末那識.不得登八地!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發表於 : 週四 6月 30, 2022 12:10 pm
探長
《六祖壇經》第十三講。

  經文第二十二頁第九行,「自性具三身」這個地方開始。「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地方,這是六祖大師以八句偈開導智通法師。

  三身與四智它的關係,我們從一個表解上簡單的將它表示出來,三身四智。三身是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就是大圓鏡智,報身就是平等性智(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化身則是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它配八識,大圓鏡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迷的時候叫八識,悟了就叫做四智,平等性智就是第七識末那識,妙觀察就是第六意識,成所作智是前五識。後面說,迷時名八識,悟了名四智。由此可知,八識、四智、三身原本是一體的。所以祖師在此地的意思是講,我們在見聞緣中迷悟都無,這個時候才是頓超佛地。換句話說,如果心中還有迷悟,不管你是有迷或者說是有悟,心裡面有悟,這個悟也是迷。必須要迷悟二頭坐斷,才是真正的覺悟了,也是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頓超佛地。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

  這一段是講到唯識了,在佛法裡面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門學科。

  【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

  這是剛才我們在這個表解裡面看得很清楚,三身跟四智、跟八識是一體的,只是在迷悟兩層境界裡面所用的名相不相同,實際上是一樁事。從大師下面的八句偈,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理解這一個事實的真相。智通禪師提出四智,什麼叫做四智?大師在此地說:

  【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這是特別提醒我們,『四智』與『三身』是一樁事情,決定不能夠分開的。所以我們要悟「四智」,就證「三身」;如果要明瞭三身,那當然四智同時也就明白了。

  【復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這八句偈可以說將佛法裡面的唯識大意說盡了,實實在在是難得。如果不是功夫到家的人,實在講,沒有辦法以這樣簡單的詞句就將唯識學的大意說得這麼樣的清楚。我們就是以唯識宗的祖師來說,我們以玄奘大師來講,這是唯識宗傳法之人,他老人家最著名的就是《八識規矩頌》。《八識規矩頌》裡面一共分為四章,每一章有三首偈,就十二句;換句話,就是四十八句。而六祖大師在此地只用了八句,八句就說得清清楚楚,實在是難得,比玄奘大師的《八識規矩頌》並無遜色之處。由此可知,宗通之後,教一定就通了。禪是所謂宗門,唯識則是教下,六祖大師的確是宗、教皆通;換句話說,無有不通達之處。

探長隨筆:
賢首宗法藏大師前所引用八識四智配(即)三身或源自禪宗說法?!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發表於 : 週四 6月 30, 2022 6:02 pm
探長
報身

[佛光大辭典](摘錄)
(一)梵語 sajbhoga-kāya。指佛之果報身。又作報佛、報身佛、受法樂佛。或譯為受用身、食身、應身。又稱第二身。為三身之一,四身之一。即酬報因位無量願行之報果,為萬德圓滿之佛身。亦即菩薩初發心修習,至十地之行滿足,酬報此等願行之果身,稱為報身。如阿彌陀佛、藥師如來、盧舍那佛等,皆為報身佛。大乘起信論即以酬因感果之義解釋報身,謂報身為三賢、十地之菩薩所見無分齊之色身。

報身以大智(無分別之聖智)、大定(無作意)、大悲(能拔救眾生之苦)為其體,具有無量色相,及十力、四無畏等無量功德與樂相。據大智度論卷九所載,佛有法性身、父母生身之二身,法性身遍滿十方虛空,相好莊嚴,有無量光明及無量音聲;同書卷三十舉出佛身有真身、化身二種,真身遍滿虛空,其說法之音聲亦遍及十方無量世界,然僅有十住菩薩能以不可思議方便智力而聽受之;卷三十三舉出法性生身、隨世間身二種,法性生身常有無量無數阿僧祇一生補處之菩薩為其侍從。凡此皆指佛之實報身而言。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摘錄)
(一)指酬報因位無量願行,恒受用法樂之佛身︰乃圓滿修行,萬德具足之佛身。按佛之三身中,「法身」指普遍的真理,「應身」指應現於世間的佛;前者永遠不滅,但缺乏人格性,後者具人格性,然而卻無常變遷;而統合此二者的理想的佛身,就是報身。西方極樂淨土的阿彌陀佛,及東方琉璃淨土的藥師佛所現之身,即是報身。由於報身是指受用報果之佛身,因此也稱受用身。受用身可分為二︰(1)佛自受用法樂身,(2)他受用身。《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云(大正3‧298b)︰

「其受用身,有二種相,(一)自受用,(二)他受用。自受用身,三僧祇劫所修萬行,利益安樂諸眾生已,十地滿心,運身直往色究竟天,出過三界,淨妙國土坐無數量大寶蓮華,而不可說海會菩薩前後圍繞,以無垢繒繫於頂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如是名為後報利益。爾時菩薩入金剛定,斷除一切微細所知諸煩惱障,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妙果名現報利益。是真報身有始無終,壽命劫數無有限量,初成正覺,窮未來際,諸根相好,遍周法界,四智圓滿。是真報身,受用法樂,一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此智慧。如大圓鏡,現諸色像。」

◎附一︰印順《成佛之道》第五章(摘錄)

頌文︰「法性所流身,念念現一切。佛事菩薩事,二乘眾生事;三世盡十方,依正悉無礙。於一現一切,一切入於一。」

解說︰佛的「法性所流身」,或稱法性所生身,就是平常所說的報身。在很多大乘經裏,法身與法性所流身,並沒有嚴格的分別(二身說)。只是約大菩薩所見的,顯現無邊功德的莊嚴相,所以又從法身中別出這報身,這是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147F)。流是流類、等流,無邊的功德莊嚴,都是法性的等流,如光與熱為太陽的等流一樣。

功德圓滿的法性所流身,現在略為解說。法性所流身,是「念念」顯「現一切」的。一切是什麼呢﹖如「佛事」︰如佛身的功德相好,佛土的清淨莊嚴,佛的法會圓滿,佛的音聲遍布,佛的壽命無量,佛的智慧、神通、利益眾生、八相成道等。「菩薩事」︰如初發心,受菩薩戒,行六度四攝,遍遊十方世界,親近供養十方諸佛,聞持十方佛說法,度一切眾生,種種難行苦行,種種本生等。「二乘事」︰如聲聞與緣覺的初心,修行,住阿蘭若,行頭陀行,遊化人間,入涅槃等。「眾生事」︰六道眾生,有種種住處,種種名字,種種形態,各式各樣的生活,各式各樣的苦難等。這四類,就是十法界凡聖的事。還有,「三世」事,約時間說︰前生、今生、後生;一念、無量劫等。「盡十方」事,約空間說︰十方的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或大或小,或正或側,或苦或樂;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等。這一切,不外乎「依」報──器世界;「正」報──眾生與佛。這一切,有各式各樣的事,從一念到無量無數不可說不可說劫,從一微塵到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無限時空中的無限依事正事,在念念中顯現,都是「無礙」的。因為,法性所流身,遍一切處,無處不在;也就無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法性所流身是無差別的,盡虛空,遍法界,等真如的,所以不離法性所流身的一切,也展轉無礙而無二無別。隨舉「一」點,都是顯「現一切」,那「一切」也就是「入」於「一」。古代天台與賢首宗師,都曾擬出了重重無盡的境界。這如《華嚴經》廣說。

頌文︰「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護,妙智佛功德。」

解說︰清淨圓滿的法身,與一切功德相應。但約證法性而成就佛功德來說,為法性所流身所攝。佛的果德,難以思量,或說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現在舉幾項共知的來說。佛有「十力」德,以降伏魔外的勝能而安立。十力是︰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2)又有「四無」所「畏」德,表示自利他利的絕對自信。四無所畏是︰說一切智無所畏、說漏盡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3)又有「十八」佛「不共法」德,約不共凡夫、小乘而立。十八佛不共法是︰身無失、語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捨;欲無滅、精進無滅、念無滅、慧無滅、解脫無滅、解脫知見無滅;智知過去無著無礙、智知未來無著無礙、智知現在無著無礙;身業隨智慧行、語業隨智慧行、意業隨智慧行。(4)又「大悲」德。(5)「三不護」德。三不護是,如來的三業,清淨現行,決無過失,不用怕人知而藏護自己。(6)「妙智」德,就是如來的無師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種智等。這些「佛功德」,都是最清淨、最圓滿的。

頌文︰「佛住於淨土,十八事圓滿。與諸菩薩眾,受用於法樂。」

解說︰法性所流身「佛」,是一定「住於淨土」的。但這是遍法界土,以「十八事圓滿」來表顯的;不可說東方、西方,多大多小的。這圓滿淨土,如《佛地經》,〈解深密經序〉說︰「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淨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雲集;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眾生一切義利;滅諸煩惱災橫纏垢;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為遊路;大止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願解脫為所入門;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華王眾中建立大宮殿中。」這一段淨土的敘述中,有十八圓滿︰(1)顯色圓滿;(2)形色圓滿;(3)分量圓滿;(4)方所圓滿;(5)因圓滿;(6)果圓滿;(7)主圓滿;(8)輔翼圓滿;(9)眷屬圓滿;(10)任持圓滿;(11)事業圓滿;(12)攝益圓滿;(13)無畏圓滿;(14)住處圓滿;(15)路圓滿;(16)乘圓滿;(17)門圓滿;(18)依持圓滿。

十八圓滿淨土的佛,是法性所流身。又可分為二︰約佛說,又名自受用身;約大菩薩所見來說,又名他受用身。為什麼叫受用呢﹖如前任持圓滿說︰「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佛住在淨土中,自受用法樂,而為大菩薩說法,菩薩們也就受用法樂。在這圓滿的淨土中,法喜充滿,所以說︰佛「與諸菩薩眾」,都在淨土裏,「受用」大乘微妙的「法樂」。

探長隨筆:
清淨法身佛,圓滿報身佛(佛種從緣起,即是熏習義),千百億化佛(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發表於 : 週五 7月 01, 2022 8:09 am
藍海千尋
1.
惠能: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地方,這是六祖大師以八句偈開導智通法師。
2. 
三身與四智它的關係,我們從一個表解上簡單的將它表示出來,三身四智。三身是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就是大圓鏡智,報身就是平等性智(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化身則是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它配八識,大圓鏡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迷的時候叫八識,悟了就叫做四智,平等性智就是第七識末那識,妙觀察就是第六意識,成所作智是前五識。後面說,迷時名八識,悟了名四智。由此可知,八識、四智、三身原本是一體的。所以祖師在此地的意思是講,我們在見聞緣中迷悟都無,這個時候才是頓超佛地。換句話說,如果心中還有迷悟,不管你是有迷或者說是有悟,心裡面有悟,這個悟也是迷。必須要迷悟二頭坐斷,才是真正的覺悟了,也是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頓超佛地。
(1).惠能的說法中.並沒有說四智即是佛地.
(2)2.中所述:三身四智。三身是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就是大圓鏡智,報身就是平等性智(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化身則是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它配八識,大圓鏡就是第八阿賴耶識,迷的時候叫八識,悟了就叫做四智,平等性智就是第七識末那識,妙觀察就是第六意識,成所作智是前五識。
完全就是亂套

a.法身是大圓鏡智嗎?
b.大圓鏡智是佛智嗎?大圓鏡智含在四智.佛智含在四智中嗎?
c.法身真實有.大圓鏡智真實有嗎?
d.大圓鏡具映照功.佛智稱無映奪身.會有映照功嗎?佛智要奪的身就是大圓鏡身.怎會將大圓鏡智高推成法身?
e.十力.32相.80種好....是報身.假有(假法身有).那大圓鏡智怎會是法身?

大圓鏡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這也是扯蛋!
轉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怎說成:大圓鏡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大圓鏡智不是法身.而是報身.那麼以下所推全錯:報身就是平等性智(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化身則是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

「本來無一物」,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頓超佛地。....ˊ這也屬錯謬!
非佛賜與.無有眾生能入佛地....怎就"頓超佛地"了?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發表於 : 週五 7月 01, 2022 9:25 am
探長
佛學大辭典/四智成三身

(術語)頓悟入道要門論上:「問束四智成三身者,幾個智共成一身,幾個智獨成一身?答:大圓鏡智獨成法身,平等性者獨成報身,妙觀察智與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別,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無三身應用。何以故?為體性無相,從無本而立,亦無無住。」

探索識界—八識規矩頌講記 106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這句頌文是說,第七識得上品轉依,即可成為佛的他受用身,此身僅以十地菩薩為所被根機的對象而說大法,非內外凡夫及愚法二乘所能當機。

如來的身相,有說法身、報身、化身之三身;有說法身、報身、應身;有說二身乃至十身者,通常多說三身。依據法相唯識宗的主張,稱三身為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成唯識論》卷十云:
《成唯識論》卷10:「大覺世尊成就無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清淨真如及四智菩提)為性,非淨法界獨名法身,二轉依果皆此攝故。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化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二受用身,此有二種:一自受用,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及極圓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恒自受用廣大法樂。二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合此二種名受用身。三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事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以五法性攝三身者,有義初二攝自性身,經說真如是法身故,論說轉去阿賴耶識得自性身,圓鏡智品轉去藏識而證得故。中二智品攝受用身,說平等智於純淨土為諸菩薩現佛身故,說觀察智大集會中說法斷疑現自在故,說轉諸轉識得受用身故。後一智品攝變化身,說成事智於十方土現無量種難思化故。」(CBETA 2022.Q1, T31, no. 1585, pp. 57c15-58a13)
1.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淨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

2.受用身:又分二種,(1)自受用身──謂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量真實功德,極圓清淨,常遍色身,相續湛然,盡未來際,恆自受用廣大法樂。(2)他受用身──謂諸如來由平等性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為住(初地以上的)十地諸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決眾疑網,令彼等受用,大乘法樂。

3.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為未登地諸菩薩眾及二乘異生,應彼等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樂事。

以此唯識論的三身,又可名為法、報、應的三身。自性身即是法身;受用身的自受用身即是報身,受用身的他受用身即是勝應身;變化身即是劣應身。

「機」是佛法中說法開示的對象,有根機、機緣、機感、機教等多種含意。根機是指眾生的根性類別及其層次,通常分成上根、中根、下根,乃至無根的一闡提人。上根為利根或云善根深厚的菩薩,中下二根是內外凡及二乘人,無根是無緣修學佛法的人。從這句頌文「十地菩薩所被機」看來,由第七識轉變為如來的平等性智而成為佛的他受用身,所度眾生是上上根的十地菩薩。

探長隨筆:
禪,極簡?!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發表於 : 週五 7月 01, 2022 10:59 am
妙吉祥如意
呵呵,佛法之所以殊勝而無與倫比,就是因為祂是探究宇宙萬物乃至生命靈性創生真相之至高學問。
更可貴的是,佛陀世尊創立佛教不止講出宇宙實相真理,更是指導世人如何從心靈這條道路去驗證,甚而與宇宙實相真理共存……

雜阿含二八七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
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
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發表於 : 週五 7月 01, 2022 11:10 am
妙吉祥如意
修學佛法猶如尋寶,要先有一份精準正確之寶藏圖,才有可能找到佛寶。

雜阿含二八七經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個主題發展到此,對於心識構造倫理、流轉運作,所謂心識的真相(玄奘法相宗)可以說呼之欲出了……

現在,請問誰能將心識的流轉真相從頭至尾詳細剝析清楚!?

成唯識論
末那心所何地繫耶,隨彼所生,彼地所繫。謂生欲界現行末那,相應心所即欲界繫。
乃至有頂應知亦然。任運恆緣自地藏識執為內我,非它地故。
若起彼地異熟藏識現在前者,名生彼地,
染污末那緣彼執我,即繫屬彼,名彼所繫。或為彼地諸煩惱等之所繫縛,名彼所繫。若已轉依,即非所繫

末那識與阿賴耶識俱起,講白了就是佛教十二緣起於(真如無明起所知障),“彼心”於法界流轉至欲界,自己背上了包袱,更以此包袱(阿賴耶識)當自己的主人供奉(先來後去做主公)……這就是凡夫走上修佛者必須認知的首要之務,故說修佛第一關鍵就是丟下阿賴耶識這個包袱,完成第一法印(心解脫),證悟照見(五蘊皆空),此時被阿賴耶識污染窒礙的彼心(稱末那識),即不復存在,“彼心”轉依清淨之異熟種子境界(清淨法種,佛教曰善法種子)修習法住智,彼心即轉稱異熟識,修佛者於此取得大乘菩薩之位階,正式依止般若波羅蜜多邁向成佛之道。

成唯識論
彼緣阿賴耶識起補特伽囉我見。
……(此時稱末那識)
彼緣異熟識起法我見。
……(此時稱異熟識)
彼緣無垢、異熟識起平等性智。
……(此時稱一切種智即是一切種子阿陀那識)

.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發表於 : 週五 7月 01, 2022 12:01 pm
妙吉祥如意
玄奘創立法相宗之前,流傳中土的古典唯識學,對於異熟識與阿賴耶識法相之法義混淆不清,統稱藏識。或第八藏識。
也因此造成後世佛學家極大困擾!!

成唯識論
末那心所何地繫耶,隨彼所生,彼地所繫。謂生欲界現行末那,相應心所即欲界繫。...(彼心稱末那識)
乃至有頂應知亦然。任運恆緣自地藏識執為內我,非它地故。
若起彼地異熟藏識現在前者,名生彼地。...(彼心稱異熟識)
染污末那緣彼執我,即繫屬彼,名彼所繫。或為彼地諸煩惱等之所繫縛,名彼所繫。若已轉依,即非所繫。

.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發表於 : 週五 7月 01, 2022 10:36 pm
藍海千尋
探長隨筆:
禪,極簡?!
你在對照看看.千萬別跟著迷糊!

Re: 邁出大乘佛教的雙腳……唯識法相與十二緣起法的融會貫通

發表於 : 週六 7月 02, 2022 1:36 am
妙吉祥如意
先已搞懂宇宙創生(十二緣起)與心識流轉運作(唯識法相)之相關法義,現在可以開始慢慢進入大乘佛法實修功夫進路的探討了……

妙吉祥如意
一切種子阿陀那識與異熟識與阿賴耶識,在佛教法義上有何差異!?
阿陀那識是從宇宙創生宏觀講。(共相)
異熟識則是從個人心識運作講。(自共相)
阿賴耶識是個人心識運作成果。(自相)
佛法是屬於探究創生實相真理的實證科學,是人類一切科學中最高級的科學,非常有邏輯性。

講大乘佛法實修若忽略或不知懂(異熟識)的唯識法相義理,那麼修佛者要入佛門,開佛知見是很困難的,因為異熟識正是行者超越阿賴耶識此心轉依的修佛中繼站……

雜阿含須深盜法經
佛告須深:
「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 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
「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 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
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 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何謂異熟識!?
修行者要如何轉依異熟識而修習法住智!?

.